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以来,黄岩岛风波、钓鱼岛事件都昭示着国际环境与局势的复杂和紧张。对多数国家来说,不断提升国防实力是保证自身安全的根本方式,但是,笔者认为,与培养武器装备、高科技人才相比,让掌握先进科技的人才具有坚定的爱国思想则更为重要。爱国思想培养从教育开始,尤其是改善高等教育环境、营造爱国氛围、增强国防意识是每所大学都必须要重视的。本文所提出的国防视角,应理解为国家间的竞争而不仅限于军事对抗。高教德育工作有必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正确的国防教育,培养危机意识。
一、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1.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有待改善
高等教育一直要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大学教育中,学校教育基本关注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品德的养成,二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重心还是要落在学生才能的培养上,因为这是由供需和考察条件决定的。社会在接纳毕业生时,为适应单位的发展,必然要优先看学生的能力,而对学生品德的考察还是不完整、片面的,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才被发现有性格孤僻、偏激等心理障碍,遇事没有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容易冲动。因此,高等教育有必要改善这种现状,加强德育工作。
2.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国防思维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黄岩岛事件、钓鱼岛风波这些事件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在这些事件中,学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抓住时机进行必要的、正确的思想引导,把无序的爱国热情引领到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利用好机会推进学习、工作,避免出现“亲者痛、仇者快”的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相比如何临时应对事件而言,更重要的是思考危机过后应怎样进一步推进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自身努力提升水平,管理者努力办学。
二、国防教育是高教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军训看逐渐流于形式的国防教育
长期以来,军训作为高校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是高校迎接学生的第一面旗。军训让经历过的学生体会到纪律、集体的概念。但是,笔者认为,仅靠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让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真正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并且,相对于几年的高等教育过程,如此短暂的十天半月的军训,实际的影响也确实有限。
国防教育不应仅仅是军训,军训也只是漫长高校生活中加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国情操的一种短期方式。国防教育并非鼓励学生奔向疆场,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只要让这种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渗入高等教育,对于渐渐改变浮躁的社会心态就会多一份力量。
2.师资是推进国防德育的关键
德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也同样如此。面对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冲击,坚定信心信仰、坚持职业操守,以一颗爱国的心进行工作学习,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者、教师来说,一样也需要定期进行国防教育。平时在学校内营造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气氛,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有高尚的道德、坚定的信仰,学生们才能满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境,不断攀登,提升自身能力。
三、比较中日德育的差别
日本人充满纪律性与服从性举世皆知,其创造性则从铺天盖地的高科技产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内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现实,山寨、抄袭、知识产权保护等现状,不禁让我们对国内德育的效果产生忧虑。
近日来的各种冲突,让笔者不禁要比较双方德育教育的差别。有学者提出,很多日本人认为日本没有德育教育。这自然是不确切的说法,日本也有道德教育的课程,但是采取的是隐性的思想渗透方式。与日本看不见的道德教育相比,中国是看得见的道德教育。
在日本,中小学就要求文学性的教材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要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这些具体内容在日本是否落实暂且不论,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中,这些要求确实不太多见。
在我国,国内的道德教育如同上文提到的军训一样,大多具有短期性性,期望一次留下深刻印象。在课堂上灌输并要求学生记住内容,而在生活学习高度自主化的高校中,学生对于思想道德课程的重视可想而知。
四、改善高教德育工作的几条建议
1.在思想政治课程之外开拓德育课程的范围
高校学生在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后,在高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在中学时期加强了。因此,除了规范的、明确的、有计划安排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的显性教育外,学校还应采取非正式化的、潜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比如,借助其他学科渗透道德教育。
2.高校教师的培训是改善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本中小学所推行的隐性教育,即在日常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由教师潜移默化地传播道德规范。笔者认为,这同样适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人认为,高校学生多数已经成年,对说教式的道德灌输接受力很弱,甚至有抵触。笔者认为,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传输,将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显著提高了,对教师的培训也相应复杂。笔者认为,在国防视角下看此问题,应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长处。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可以通过组织高校骨干教师赴先进国家学习,并以点带面,将教育精神代代相传。其次,将学习取得的成果落实为党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先以单个学院为试点,成熟后推广全校。再次,将学生对教师的德育考评加入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最终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3.家庭与学校结合推进德育工作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很多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问题,除了向父母要钱,很少跟家里通话。这固然有地域的隔离、进入新环境产生的迷惑感等因素,但是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不畅,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现在高校的辅导员制度,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一个辅导员需要解决几百个学生的沟通问题,任务未免过于繁重。因此,笔者建议以学校、院系团委为抓手,通过各系、班的团委来加强学生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分担辅导员的工作量,最终能更加精细化地工作,完成基层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任恒,杜宴会,边宝团.论大学生德育教育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纵横,2008,(9).
[2]李振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1).
[3]余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J].法制与社会,2009,(3).
[4]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5]李月修.对道德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主题作用的思考[J].德育与党建,2004,(7).
[6]杨兴林.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误区及其矫正[J].现代教育科学,2012,(3).
一、道德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1.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有待改善
高等教育一直要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大学教育中,学校教育基本关注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品德的养成,二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重心还是要落在学生才能的培养上,因为这是由供需和考察条件决定的。社会在接纳毕业生时,为适应单位的发展,必然要优先看学生的能力,而对学生品德的考察还是不完整、片面的,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才被发现有性格孤僻、偏激等心理障碍,遇事没有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容易冲动。因此,高等教育有必要改善这种现状,加强德育工作。
2.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国防思维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黄岩岛事件、钓鱼岛风波这些事件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在这些事件中,学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抓住时机进行必要的、正确的思想引导,把无序的爱国热情引领到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利用好机会推进学习、工作,避免出现“亲者痛、仇者快”的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相比如何临时应对事件而言,更重要的是思考危机过后应怎样进一步推进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自身努力提升水平,管理者努力办学。
二、国防教育是高教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军训看逐渐流于形式的国防教育
长期以来,军训作为高校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是高校迎接学生的第一面旗。军训让经历过的学生体会到纪律、集体的概念。但是,笔者认为,仅靠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让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真正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并且,相对于几年的高等教育过程,如此短暂的十天半月的军训,实际的影响也确实有限。
国防教育不应仅仅是军训,军训也只是漫长高校生活中加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国情操的一种短期方式。国防教育并非鼓励学生奔向疆场,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只要让这种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渗入高等教育,对于渐渐改变浮躁的社会心态就会多一份力量。
2.师资是推进国防德育的关键
德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也同样如此。面对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冲击,坚定信心信仰、坚持职业操守,以一颗爱国的心进行工作学习,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者、教师来说,一样也需要定期进行国防教育。平时在学校内营造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气氛,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有高尚的道德、坚定的信仰,学生们才能满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境,不断攀登,提升自身能力。
三、比较中日德育的差别
日本人充满纪律性与服从性举世皆知,其创造性则从铺天盖地的高科技产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内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现实,山寨、抄袭、知识产权保护等现状,不禁让我们对国内德育的效果产生忧虑。
近日来的各种冲突,让笔者不禁要比较双方德育教育的差别。有学者提出,很多日本人认为日本没有德育教育。这自然是不确切的说法,日本也有道德教育的课程,但是采取的是隐性的思想渗透方式。与日本看不见的道德教育相比,中国是看得见的道德教育。
在日本,中小学就要求文学性的教材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要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这些具体内容在日本是否落实暂且不论,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中,这些要求确实不太多见。
在我国,国内的道德教育如同上文提到的军训一样,大多具有短期性性,期望一次留下深刻印象。在课堂上灌输并要求学生记住内容,而在生活学习高度自主化的高校中,学生对于思想道德课程的重视可想而知。
四、改善高教德育工作的几条建议
1.在思想政治课程之外开拓德育课程的范围
高校学生在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后,在高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在中学时期加强了。因此,除了规范的、明确的、有计划安排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的显性教育外,学校还应采取非正式化的、潜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比如,借助其他学科渗透道德教育。
2.高校教师的培训是改善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本中小学所推行的隐性教育,即在日常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由教师潜移默化地传播道德规范。笔者认为,这同样适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人认为,高校学生多数已经成年,对说教式的道德灌输接受力很弱,甚至有抵触。笔者认为,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传输,将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显著提高了,对教师的培训也相应复杂。笔者认为,在国防视角下看此问题,应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长处。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可以通过组织高校骨干教师赴先进国家学习,并以点带面,将教育精神代代相传。其次,将学习取得的成果落实为党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先以单个学院为试点,成熟后推广全校。再次,将学生对教师的德育考评加入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最终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3.家庭与学校结合推进德育工作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很多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问题,除了向父母要钱,很少跟家里通话。这固然有地域的隔离、进入新环境产生的迷惑感等因素,但是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不畅,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现在高校的辅导员制度,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一个辅导员需要解决几百个学生的沟通问题,任务未免过于繁重。因此,笔者建议以学校、院系团委为抓手,通过各系、班的团委来加强学生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分担辅导员的工作量,最终能更加精细化地工作,完成基层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任恒,杜宴会,边宝团.论大学生德育教育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纵横,2008,(9).
[2]李振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1).
[3]余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J].法制与社会,2009,(3).
[4]王丽荣.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5]李月修.对道德教育中发挥大学生主题作用的思考[J].德育与党建,2004,(7).
[6]杨兴林.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误区及其矫正[J].现代教育科学,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