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性高血压的特点,探究其有效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5例老年性性高血压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采取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并随访记录其临床疗效。结果:225例老年高血压病例疗效:显效163例,占72.4%;有效49例,占21.8%;无效13例,占5.8%;总有效率达94.2%,疗效显著。治疗中同时观测血常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老年性高血压血压波动大,危险性较大,采取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能有效控制血压,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治疗
1引言
目前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高达50%[1],可见其发病率之高,由于其高的致残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探究其有效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基础资料
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5例老年性性高血压病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诊断标准[2],即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三次以上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称为老年性高血压。其中男148例,女77例;年龄60~88岁,平均70.3岁;病史1~25年不等。排除继发高血压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常见病症病例有:主要表现耳鸣及头晕头痛147例,主要表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患者48例;主要表现心尖区听诊有收缩期杂音患者20例,主要表现肢体麻木患者8例,偏瘫患者2例。
2.2治疗方法
2.2.1应用药物治疗
由于老年人生理改化及相应的药代学的改变,应用药物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多见,甚至有些是致命的。有效降压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减少其并发症。应用药物时,要考虑个体化选药。选择药物要考虑是否可以改善病人血流的动力学,或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在降压过程中首先应确保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缓慢持续降压,避免发生体位性的低血压。应密切监测心、脑及肾的灌流情况,随时调整用药。常用药物如下(1)ACEI:通过对RAAS的抑制作用,起到降血压的作用,还可改善心室重构,保护心脏功能,同时对肾脏的出球、入球小动脉也起到作用保护。例如:卡托普利15~25mg,2次/d;(2)钙拮抗剂:最常用,作用显著,对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或心绞痛的患者尤为适用,此外还能有效扩张冠脉。如心痛定10mg,2~3次/天;(3)β受体阻断剂:为传统降压药物,由于抑制肾素的释放,阻碍RAAS对血压影响,从而降低心输出量和压力感受器再建作用,被称为目前理想降压药物之一[3],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致残率。如倍他乐克12~25 mg,3次/d;(4)利尿剂:不仅有控制血压作用,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老年性高血压的一线降压药。如:双氢克尿噻每次12~25mg,2次/d。一般选择联合用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降压效果。
2.2.2非药物治疗
适于所有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通过合理调节膳食,限制膳食中脂肪及钠盐摄入,高钾、钙及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热量摄人,适量补充蛋白质,减少烟酒,适量运动,调整健康心态,避免应激等。非药物治疗对血压的控制及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也是十分重要的。
3结果
225例老年高血压病例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的疗效规定):显效163例,占72.4%;有效49例,占21.8%;无效13例,占5.8%;总有效率达94.2%,疗效显著。血清BUN、肌酐、血钾、血钠及谷丙转氨酶均变化不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4讨论
4.1特点
经大量临床观察得到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点①发病率高,占同期老年住院病人的23.4%。②此病病程长,进展慢,症状轻。所以定期老年查体对高血压的早期治疗很重要。③以收缩压变化为主;④血压波动大,尤其SBP,受情绪影响。这可能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减退相关;⑤并发症较多:常伴有心、脑及肾并发症;⑥临床表现有较多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昏、头痛、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等,也可毫无症状[4]。
4.2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上治疗有效的药物主要有ACEI、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其中,钙拮抗剂长期应用时对血糖、血脂的代谢影响较小。老年人高血压在联合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实时监测相关指标变化。同时注意要缓慢降压,避免发生神志不清、失明、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同时注重选药和剂量。
都要有个体化观念,从温和一线药物、小剂量开始,后逐渐加量,适时选择联合用药,力求简单,尽量避免使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及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相关药物,密切关注病情,避免副作用发生。
综上,老年性高血压血压波动大,危险性较大,需要长期的治疗。采取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降压平稳,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㈡[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8.
[2]刘国仗,陈梦勤,周北凡.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华心血管病,1999,27(4):25.
[3]常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1979—1985年规划[J].中华心血管杂志,1979.7:82.
[4]安瑞,苏玉凤.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5,29(3):227.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治疗
1引言
目前我国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高达50%[1],可见其发病率之高,由于其高的致残率,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巨大影响,因此探究其有效的治疗方案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2资料和方法
2.1基础资料
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25例老年性性高血压病例为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诊断标准[2],即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三次以上超过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称为老年性高血压。其中男148例,女77例;年龄60~88岁,平均70.3岁;病史1~25年不等。排除继发高血压及肝肾功能损害等。常见病症病例有:主要表现耳鸣及头晕头痛147例,主要表现胸闷、心悸、心前区疼痛患者48例;主要表现心尖区听诊有收缩期杂音患者20例,主要表现肢体麻木患者8例,偏瘫患者2例。
2.2治疗方法
2.2.1应用药物治疗
由于老年人生理改化及相应的药代学的改变,应用药物治疗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多见,甚至有些是致命的。有效降压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并减少其并发症。应用药物时,要考虑个体化选药。选择药物要考虑是否可以改善病人血流的动力学,或降低冠心病发病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在降压过程中首先应确保重要脏器血液供应,缓慢持续降压,避免发生体位性的低血压。应密切监测心、脑及肾的灌流情况,随时调整用药。常用药物如下(1)ACEI:通过对RAAS的抑制作用,起到降血压的作用,还可改善心室重构,保护心脏功能,同时对肾脏的出球、入球小动脉也起到作用保护。例如:卡托普利15~25mg,2次/d;(2)钙拮抗剂:最常用,作用显著,对合并有糖尿病、冠心病或心绞痛的患者尤为适用,此外还能有效扩张冠脉。如心痛定10mg,2~3次/天;(3)β受体阻断剂:为传统降压药物,由于抑制肾素的释放,阻碍RAAS对血压影响,从而降低心输出量和压力感受器再建作用,被称为目前理想降压药物之一[3],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病率和致残率。如倍他乐克12~25 mg,3次/d;(4)利尿剂:不仅有控制血压作用,还能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老年性高血压的一线降压药。如:双氢克尿噻每次12~25mg,2次/d。一般选择联合用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降压效果。
2.2.2非药物治疗
适于所有老年性高血压患者。通过合理调节膳食,限制膳食中脂肪及钠盐摄入,高钾、钙及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热量摄人,适量补充蛋白质,减少烟酒,适量运动,调整健康心态,避免应激等。非药物治疗对血压的控制及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也是十分重要的。
3结果
225例老年高血压病例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的疗效规定):显效163例,占72.4%;有效49例,占21.8%;无效13例,占5.8%;总有效率达94.2%,疗效显著。血清BUN、肌酐、血钾、血钠及谷丙转氨酶均变化不明显。无明显不良反应。
4讨论
4.1特点
经大量临床观察得到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点①发病率高,占同期老年住院病人的23.4%。②此病病程长,进展慢,症状轻。所以定期老年查体对高血压的早期治疗很重要。③以收缩压变化为主;④血压波动大,尤其SBP,受情绪影响。这可能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减退相关;⑤并发症较多:常伴有心、脑及肾并发症;⑥临床表现有较多非特异的症状,如头昏、头痛、乏力、心悸、记忆力减退等,也可毫无症状[4]。
4.2治疗注意事项
临床上治疗有效的药物主要有ACEI、钙拮抗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其中,钙拮抗剂长期应用时对血糖、血脂的代谢影响较小。老年人高血压在联合用药的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实时监测相关指标变化。同时注意要缓慢降压,避免发生神志不清、失明、心绞痛等不良反应。同时注重选药和剂量。
都要有个体化观念,从温和一线药物、小剂量开始,后逐渐加量,适时选择联合用药,力求简单,尽量避免使用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及可导致体位性低血压相关药物,密切关注病情,避免副作用发生。
综上,老年性高血压血压波动大,危险性较大,需要长期的治疗。采取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降压平稳,能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及致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姚景鹏.内科护理学㈡[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8.
[2]刘国仗,陈梦勤,周北凡.我国高血压病研究的主要成就[J].中华心血管病,1999,27(4):25.
[3]常见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及人群防治工作,1979—1985年规划[J].中华心血管杂志,1979.7:82.
[4]安瑞,苏玉凤.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2005,29(3):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