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人喜欢音乐,有人崇拜音乐,有人沉醉于音乐,也有人为了心目中的音乐而追逐一生。在人们对流行音乐还没有太多了解的时候,邓丽君的流行音乐风格让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看到了流行音乐的魅力和曙光,让那些听惯了革命的呐喊声的人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如此婉转缠绵而又富有磁性的歌声。邓丽君的歌声中透着别样的美丽,纯洁的情感,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
关键词:音乐艺术 中国流行音乐 邓丽君
1953年1月29日,在台湾的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里,后来的著名歌星邓丽君诞生了,她的出生跟别人没什么两样,但平凡的她凭借着天生的热爱与后期的努力不断地取得杰出的成就。1967年,邓丽君为了追逐她的音乐梦想,从金陵女中休学后加盟了宇宙唱片公司,并且很快在当年9月推出了第一张唱片,而她也正式以歌唱为职业。随着声名的不断发展,日本“宝丽多”机构邀请她签约赴日本发展,而正是这样的机会让她看到了世界上的流行音乐的发展。随后她推出了多张专辑,其中不乏至今仍让人们回味的经典歌曲。
在那个年代,电视的数量并不多,收音机在当时算是一种流行工具,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还离不开收音机。中国人对流行音乐的了解,最初也就是通过收音机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她的歌声让情感懵懂的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带来的欢乐,即使有的人反映说刚开始听邓丽君的歌,还感觉有点脸红、耳根发胀,可听的次数多了,反而感觉出这种呢喃低语类的歌的动人之处,她的音乐带动了中国的流行音乐热,她的歌声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难以忘怀。
邓丽君的演唱成就,使她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享誉国际。其实邓丽君的出名不仅体现出个人成就,还体现了当时的中国流行音乐的水平,证明其在国际上也逐渐得到认可。听过邓丽君的人们一定都会记得那些婉转的旋律,《甜蜜蜜》《在水一方》等老歌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邓丽君的歌,让人感觉到亲切的情感,熟悉的情绪,其音乐旋律没有太多的华丽炫示,也没有过分火热的激情,总是让人觉得“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就拿邓丽君的专辑之一《我只在乎你》来说,这个专辑一问世就引起轰动,为其倾倒的人数不胜数,而这首歌现已翻译为6国语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让她的歌声走向了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可,也让中国的流行音乐走向了世界星光璀璨的大舞台。邓丽君可以用“感动”一词来形容,她的一生充满了感动,并且也感动了无数的人,她对中国的流行音乐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磨灭。
音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音乐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脱离了人和人的需要的音乐是不存在的。而流行音乐当时正是在邓丽君的歌声中不断被演绎,和不断被充实的。中国的流行音乐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有值得人们思考的方面,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此种类型的音乐体现出了快捷、动感、时尚、流行几大因素,而正是这种反映和表现时代的音乐的出现才符合了人们的需求。
音乐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放松与舒适,比如每当工作累了,或者下班坐地铁时听上几曲流行音乐就可以缓解一下一天的工作压力,有时候甚至能带来催眠的效果。如今人们走在大街小巷,流行歌曲的音调总会不经意间在耳边响起,很多歌曲耳熟能详,甚至可以完整唱下来,但几年之后,有些歌曲会成为经典,而大部分歌曲却早已被人们淡忘,顶替它的又是新的流行歌曲。
现在的某些流行音乐的风格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模仿欧美,它必然需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流行音乐才能逐渐独立而强大。在今后的发展中,流行音乐将会往更加个性化、专业化、感性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歌曲不仅只是满足人们听觉上的感知,还要将视觉、情感与思想交相融汇在一起,超越词曲的局限,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1995年5月8日,歌坛天后邓丽君因为气喘病突发而不幸逝世,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全球轰动,很多喜欢邓丽君的歌迷们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偶像会突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他们。事实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她的歌声却在人们的心中激荡着,人们忘不了她那张总是充满笑容的美丽脸庞,忘不了她那婉转的歌声,也忘不了她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所做出的贡献。很多喜爱邓丽君的歌迷们曾经说过:“邓丽君小姐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相信她还会再回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这些听起来甚至有点荒谬的话,说明了听众对邓丽君的深深思念,说明她在人们的心目中的深刻印象。
现如今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并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新一代杰出人才,让我们感受现代流行音乐的同时,也缅怀那些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做出奉献的前辈。
而此时的流行音乐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听了之后你的心能与这首歌共鸣就行,这就是听流行音乐唤起的效应,其实流行音乐只是一种时尚,因为有人第一个掀起了这种潮流,很多人参与进来,才有了流行音樂。艺术本是不分国界的,我们希望作为中国人能看到中国的流行音乐走向世界,中国的流行音乐风格亦能受到国际上音乐爱好者的追捧,使得流行音乐真正能体现出它的“流行”价值,让所有喜欢音乐的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去追寻音乐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江志敏、陈辉.音乐学习与审美的境界.艺术教育.2007年第4期.
[2]李晶俊.流行音乐在中国的研究状况.中国音乐评论网.http://www.ecmcn.com/funonews.asp?id=659.
关键词:音乐艺术 中国流行音乐 邓丽君
1953年1月29日,在台湾的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里,后来的著名歌星邓丽君诞生了,她的出生跟别人没什么两样,但平凡的她凭借着天生的热爱与后期的努力不断地取得杰出的成就。1967年,邓丽君为了追逐她的音乐梦想,从金陵女中休学后加盟了宇宙唱片公司,并且很快在当年9月推出了第一张唱片,而她也正式以歌唱为职业。随着声名的不断发展,日本“宝丽多”机构邀请她签约赴日本发展,而正是这样的机会让她看到了世界上的流行音乐的发展。随后她推出了多张专辑,其中不乏至今仍让人们回味的经典歌曲。
在那个年代,电视的数量并不多,收音机在当时算是一种流行工具,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还离不开收音机。中国人对流行音乐的了解,最初也就是通过收音机听到了邓丽君的歌,她的歌声让情感懵懂的人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以及音乐带来的欢乐,即使有的人反映说刚开始听邓丽君的歌,还感觉有点脸红、耳根发胀,可听的次数多了,反而感觉出这种呢喃低语类的歌的动人之处,她的音乐带动了中国的流行音乐热,她的歌声在那个年代的人们心中难以忘怀。
邓丽君的演唱成就,使她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享誉国际。其实邓丽君的出名不仅体现出个人成就,还体现了当时的中国流行音乐的水平,证明其在国际上也逐渐得到认可。听过邓丽君的人们一定都会记得那些婉转的旋律,《甜蜜蜜》《在水一方》等老歌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成为一代人的经典。
邓丽君的歌,让人感觉到亲切的情感,熟悉的情绪,其音乐旋律没有太多的华丽炫示,也没有过分火热的激情,总是让人觉得“轻轻的,柔柔的,缓缓的”。就拿邓丽君的专辑之一《我只在乎你》来说,这个专辑一问世就引起轰动,为其倾倒的人数不胜数,而这首歌现已翻译为6国语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她让她的歌声走向了世界,得到广泛的认可,也让中国的流行音乐走向了世界星光璀璨的大舞台。邓丽君可以用“感动”一词来形容,她的一生充满了感动,并且也感动了无数的人,她对中国的流行音乐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磨灭。
音乐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精神,音乐文化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脱离了人和人的需要的音乐是不存在的。而流行音乐当时正是在邓丽君的歌声中不断被演绎,和不断被充实的。中国的流行音乐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也有值得人们思考的方面,今天流行音乐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此种类型的音乐体现出了快捷、动感、时尚、流行几大因素,而正是这种反映和表现时代的音乐的出现才符合了人们的需求。
音乐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音乐给人们带来了身心的放松与舒适,比如每当工作累了,或者下班坐地铁时听上几曲流行音乐就可以缓解一下一天的工作压力,有时候甚至能带来催眠的效果。如今人们走在大街小巷,流行歌曲的音调总会不经意间在耳边响起,很多歌曲耳熟能详,甚至可以完整唱下来,但几年之后,有些歌曲会成为经典,而大部分歌曲却早已被人们淡忘,顶替它的又是新的流行歌曲。
现在的某些流行音乐的风格很大程度上还是在模仿欧美,它必然需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的流行音乐才能逐渐独立而强大。在今后的发展中,流行音乐将会往更加个性化、专业化、感性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歌曲不仅只是满足人们听觉上的感知,还要将视觉、情感与思想交相融汇在一起,超越词曲的局限,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1995年5月8日,歌坛天后邓丽君因为气喘病突发而不幸逝世,此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引起全球轰动,很多喜欢邓丽君的歌迷们甚至都不敢相信自己的偶像会突然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他们。事实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她的歌声却在人们的心中激荡着,人们忘不了她那张总是充满笑容的美丽脸庞,忘不了她那婉转的歌声,也忘不了她为中国的流行音乐所做出的贡献。很多喜爱邓丽君的歌迷们曾经说过:“邓丽君小姐并没有离我们远去,我们相信她还会再回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感动。”这些听起来甚至有点荒谬的话,说明了听众对邓丽君的深深思念,说明她在人们的心目中的深刻印象。
现如今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并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新一代杰出人才,让我们感受现代流行音乐的同时,也缅怀那些为中国的流行音乐做出奉献的前辈。
而此时的流行音乐没有什么功利目的,听了之后你的心能与这首歌共鸣就行,这就是听流行音乐唤起的效应,其实流行音乐只是一种时尚,因为有人第一个掀起了这种潮流,很多人参与进来,才有了流行音樂。艺术本是不分国界的,我们希望作为中国人能看到中国的流行音乐走向世界,中国的流行音乐风格亦能受到国际上音乐爱好者的追捧,使得流行音乐真正能体现出它的“流行”价值,让所有喜欢音乐的人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去追寻音乐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群众艺术馆)
参考文献:
[1]江志敏、陈辉.音乐学习与审美的境界.艺术教育.2007年第4期.
[2]李晶俊.流行音乐在中国的研究状况.中国音乐评论网.http://www.ecmcn.com/funonews.asp?id=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