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老夫子说:“在人生中第一要做的不是画画,第二要做的也不是,第三也不是,第四也不是……是最后才做的事。”但我对画画是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
绘画在中国画论中简称画,绘和画原本都是动词,绘的本义是用五彩丝线在丝绸上刺绣图案,在金文中的本义是划分田地,绘画形成的画面简称图。传统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与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大地上诞生了丰富的彩陶文化,而传统绘画的最初曙光,正是从彩陶文化中透露出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画。中国画在古代谓之“丹青”,“伏羲画卦,仓颉造字”之时,中国画便出现了,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很大传承性的艺术。中国画特有的材料工具和名族风格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造型观念和形式感,一为宣纸,宣纸对水的敏感性,使水墨产生一种灵透,浓淡燥润,层次分明的效果;二为毛笔,毛笔的软性、柔性和弹性合为一体,更加丰富了它在宣纸上的多样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这种独特性和文化积淀,中国画形成以意境为灵魂,以线条为精髓,以书法为骨法,诗情画意为内涵,强调笔墨功力,追求气韵生动,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宣泄画家自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初识国画到以它为专业,越往下越觉得面对的问题、疑惑很多,就如人物画造型,古代人物画有自己的模式和造型特色,如何正确的借鉴和吸收;怎样从对绘画的基础概念过渡到专业创作;如何将西方的人物画造型优点“拿来”从而形成名族特色的人物画造型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对传统认识不清,忽视传统或者过分重视传统。
贡布里希说:“艺术家创造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审美心理范式的校正,适当的校正等于创新,而传统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审美范式。”当代水墨画的多元化形态一直在强调创新,可没有对传统的沿袭,没有画里画外的积累,创新只是空口评说。比如,书法的书写特征是中国水墨艺术的主流,书画同源,没有书法的基奠,就不会出现中国传统线描“十八描”,“以线存形”的用笔绘画方式,花鸟、山水的以线条渲染及皴擦为主的创作技法;传统中国画讲究“卧游”,“目识心记”,唐代吴道子一日画“三千里嘉陵江”与当代学院派基础教学默画一脉相承等。中国画凝聚了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分,作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种最为独特,最合适的表征,对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它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意义,全部在于它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我们继承传统并非指某一方面,某种技法,更重要的是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精神,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价值。
从字面上理解传统: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潘絜兹在关于“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的书面发言中道:“传统是一个名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世界上每一个名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名族存在,传统也存在,名族被他族同化,传统乃成为历史陈迹,但也必须会有一部分融会于其他名族的传统中获得新的机体而延续其生命。有传统,乃有人类文明,它是一个名族的能源,不但存在于历史生活中,也存在于当代生活中。它不是凝固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富于活力的遗传因子,它的生命在于新陈代谢,它的本身含有矛盾的二重性,它在于矛盾运动中前进。”在对传统理解的问题上,伽达默尔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一种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将它生产出来的东西,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进一步规定了传统。”
传统并不是桎梏,传统更不是僵死不化的东西,它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徐悲鸿先生曾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化之可采入者融之。”但对传统的含义矫枉过正却出现“围城”的现象。艺术观念需要更新,对中国画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名族的汲取和接受,也包括对其他名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收,从审美观念到创作方法,从艺术技巧到表现内容,都体现出继承性,而我们会将中国画的审美体系和表达准则转换为自我固定的思維模式,所以“围城”的建筑者不是艺术思想,而是画家自己。当代中国人物画出现脸盲症,类型化程度颇高,家族相似以及对艺术的审美缺失等问题正是对传统认识不到位。中国画讲究“传移模写”,其初衷并不是在与画家陈陈相因,而是他们通过对范本的临摹,去体会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和魅力。在正确认识传统的问题上,忽视传统在二十一世纪初被一批人认为是旧的文化体系出现过,认为中国画不可能适应时代精神的革新要求。康有为就指出:“如任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亡。”像思想界、理论界和文学界一样,绘画领域的革命则被理解为西方的“先进”艺术来改造传统艺术,新的审美品评是以国外的艺术鉴赏标准来规定的。其结果除了表面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的简单取向弊多于利以外,并无实质性的建树。
艺术的珍贵性来源于艺术的独创性,即是吸收后再创新,继承只是为了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有“突围”意识。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无限的意义,实在是其乐无穷,因为自然及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显示了一种鲜为人知的力量,但感知这种力量并加以艺术表现却并不是一种轻松的事。真正的艺术必然是时代、社会、人类精神的投射,艺术的创造绝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断的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现现代意识的因素,不舍弃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价值,才能对现实和艺术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崔福颖.中国画在现代背景下演变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20.
[2]郎绍君.关于中国画的几点认知[J].美术观察,2018(01):7-8.
[3]崔曼.中国画设色艺术在水墨动画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8(02):83-86.
[4]李萌.对中国画写生和创作关系的再认识[J].艺术评鉴,2017(06):14-15.
绘画在中国画论中简称画,绘和画原本都是动词,绘的本义是用五彩丝线在丝绸上刺绣图案,在金文中的本义是划分田地,绘画形成的画面简称图。传统绘画的起源与发展是与整个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新石器时代,中原大地上诞生了丰富的彩陶文化,而传统绘画的最初曙光,正是从彩陶文化中透露出来。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最具代表,最具特色的就是中国画。中国画在古代谓之“丹青”,“伏羲画卦,仓颉造字”之时,中国画便出现了,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很大传承性的艺术。中国画特有的材料工具和名族风格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造型观念和形式感,一为宣纸,宣纸对水的敏感性,使水墨产生一种灵透,浓淡燥润,层次分明的效果;二为毛笔,毛笔的软性、柔性和弹性合为一体,更加丰富了它在宣纸上的多样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这种独特性和文化积淀,中国画形成以意境为灵魂,以线条为精髓,以书法为骨法,诗情画意为内涵,强调笔墨功力,追求气韵生动,将诗、书、画、印融为一体,最终达到宣泄画家自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从初识国画到以它为专业,越往下越觉得面对的问题、疑惑很多,就如人物画造型,古代人物画有自己的模式和造型特色,如何正确的借鉴和吸收;怎样从对绘画的基础概念过渡到专业创作;如何将西方的人物画造型优点“拿来”从而形成名族特色的人物画造型等,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在于对传统认识不清,忽视传统或者过分重视传统。
贡布里希说:“艺术家创造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审美心理范式的校正,适当的校正等于创新,而传统是一个民族长期的审美范式。”当代水墨画的多元化形态一直在强调创新,可没有对传统的沿袭,没有画里画外的积累,创新只是空口评说。比如,书法的书写特征是中国水墨艺术的主流,书画同源,没有书法的基奠,就不会出现中国传统线描“十八描”,“以线存形”的用笔绘画方式,花鸟、山水的以线条渲染及皴擦为主的创作技法;传统中国画讲究“卧游”,“目识心记”,唐代吴道子一日画“三千里嘉陵江”与当代学院派基础教学默画一脉相承等。中国画凝聚了数千年中国思想、文化、艺术的成分,作为中国人审美心理的一种最为独特,最合适的表征,对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深远的影响,它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意义,全部在于它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我们继承传统并非指某一方面,某种技法,更重要的是把握传统中国画的艺术本质和精神,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价值。
从字面上理解传统:指世代相传的具有特点的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制度等社会因素。潘絜兹在关于“中国画传统问题”学术讨论的书面发言中道:“传统是一个名族的历史文化的积淀,世界上每一个名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名族存在,传统也存在,名族被他族同化,传统乃成为历史陈迹,但也必须会有一部分融会于其他名族的传统中获得新的机体而延续其生命。有传统,乃有人类文明,它是一个名族的能源,不但存在于历史生活中,也存在于当代生活中。它不是凝固的、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富于活力的遗传因子,它的生命在于新陈代谢,它的本身含有矛盾的二重性,它在于矛盾运动中前进。”在对传统理解的问题上,伽达默尔说:“传统并不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种先决条件、一种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将它生产出来的东西,因为我们理解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到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进一步规定了传统。”
传统并不是桎梏,传统更不是僵死不化的东西,它本身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和创新。徐悲鸿先生曾说:“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化之可采入者融之。”但对传统的含义矫枉过正却出现“围城”的现象。艺术观念需要更新,对中国画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名族的汲取和接受,也包括对其他名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收,从审美观念到创作方法,从艺术技巧到表现内容,都体现出继承性,而我们会将中国画的审美体系和表达准则转换为自我固定的思維模式,所以“围城”的建筑者不是艺术思想,而是画家自己。当代中国人物画出现脸盲症,类型化程度颇高,家族相似以及对艺术的审美缺失等问题正是对传统认识不到位。中国画讲究“传移模写”,其初衷并不是在与画家陈陈相因,而是他们通过对范本的临摹,去体会中国画的艺术精华和魅力。在正确认识传统的问题上,忽视传统在二十一世纪初被一批人认为是旧的文化体系出现过,认为中国画不可能适应时代精神的革新要求。康有为就指出:“如任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亡。”像思想界、理论界和文学界一样,绘画领域的革命则被理解为西方的“先进”艺术来改造传统艺术,新的审美品评是以国外的艺术鉴赏标准来规定的。其结果除了表面历史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的简单取向弊多于利以外,并无实质性的建树。
艺术的珍贵性来源于艺术的独创性,即是吸收后再创新,继承只是为了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有“突围”意识。在有限的空间中寻找无限的意义,实在是其乐无穷,因为自然及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显示了一种鲜为人知的力量,但感知这种力量并加以艺术表现却并不是一种轻松的事。真正的艺术必然是时代、社会、人类精神的投射,艺术的创造绝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断的从传统的成分中探求发现现代意识的因素,不舍弃传统水墨艺术中的文化积淀和审美价值,才能对现实和艺术做出正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崔福颖.中国画在现代背景下演变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1):20.
[2]郎绍君.关于中国画的几点认知[J].美术观察,2018(01):7-8.
[3]崔曼.中国画设色艺术在水墨动画中的应用[J].艺术教育,2018(02):83-86.
[4]李萌.对中国画写生和创作关系的再认识[J].艺术评鉴,2017(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