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依赖于认识,客观事物只有被认识,才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陶冶学生的情感呢?
一、以语言训练为基础
文章是靠语言符号——文字来传情达意的。教师必须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变成脑中的形象,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教育。只有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学生的情感才能油然而生。例如教学《小巷深处》一文,在学习到“我”曾经问她做生意的秘诀,而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这一句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脑中再现盲母为了“我”而终年劳作、苦心经营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盲母对“我”深切的爱,进而产生对盲母的敬佩之情。又如学习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而离开家,盲母却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换来的却是一句“妈,您以后别……如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这一画面时,我让学生去想象当“我”说出这话后盲母的心里情,让学生通过盲母的表现去感悟盲母那至深至纯的爱。再如文章最后写到“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的情景时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地读出“我”喊出的那一声 “妈妈”,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我奔过去”这一动作描写中蕴含的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二、以教师的情感感染为前提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从语文教材的文学样式来看,文章蕴含着感情——诗有情、散文有情、小说有情、戏剧有情,这些都是语文课的优势,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晓之于情,动之于理,就可很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怎样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呢?我认为重要的做法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传情”来感染学生,同时又可以于情之中传授知识、讲明道理,受到教育。因此,这当中的“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上,让他们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达到“情感共鸣”。
三、以情感朗读做巩固
教《茶馆》一文时,我设计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环节,我让班里的十多个同学分别充当王利发、常四爷、二德子、康六、马五爷、庞太监、秦仲义等角色。在朗读中,每位同学都十分投入,语气都很符合角色的特点,弄得全班哈哈大笑,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王利发的精明干练、常四爷的耿直、刚强、二德子的油嘴滑舌、庞太监的荒淫无耻、秦仲义的谋生艰辛等戏中人物形象。朗读是从读者心灵中流出的乐曲,只有读者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透彻以至化为主观感情,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才能以情动情引起听者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读能培养高尚情操,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情感感染,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样可以引起自我情感共鸣。
四、以情感体验为主题
以《周庄水韵》为例,一开始,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小问题:“你们去过周庄、欣赏过那儿的美景吗?或是在电视里看到过周庄的美景吗?想去看看吗?”于是,我就像一名导游,把学生引到畅游周庄美景中。学生欣赏了周庄的录像,交流了初步的感受,就这样,学生愉快地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和探索。结合对这节课的欣赏和朗读,促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因为周庄秀丽的风景而惊喜、激动,陶醉在其中。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我们不能把他们看成是消极的接受和储存的器皿,而是要引导启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读读、想想、议议,经历情感过程,使积极的情感因素得到锤炼和发展,促使“情”和“理”达到最佳的融合。只有在教学中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加强主题情感体验,才能比较充分地发挥情感因素的动力作用。
责任编辑 邱丽
一、以语言训练为基础
文章是靠语言符号——文字来传情达意的。教师必须要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文章所陈述的内容变成脑中的形象,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受到教育。只有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学生的情感才能油然而生。例如教学《小巷深处》一文,在学习到“我”曾经问她做生意的秘诀,而她总微笑着说“坐在太阳最毒的地方守着卖,是绝对不会错的”这一句时,我通过指导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脑中再现盲母为了“我”而终年劳作、苦心经营的画面,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盲母对“我”深切的爱,进而产生对盲母的敬佩之情。又如学习到“我”长大后对贫穷的家产生厌恶而离开家,盲母却每月进城给“我”送生活费和营养品,换来的却是一句“妈,您以后别……如没急事的话……不用去找我……”这一画面时,我让学生去想象当“我”说出这话后盲母的心里情,让学生通过盲母的表现去感悟盲母那至深至纯的爱。再如文章最后写到“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的情景时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地读出“我”喊出的那一声 “妈妈”,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我奔过去”这一动作描写中蕴含的深情,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情感上受到熏陶。
二、以教师的情感感染为前提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中的大量文章无不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而从语文教材的文学样式来看,文章蕴含着感情——诗有情、散文有情、小说有情、戏剧有情,这些都是语文课的优势,只要我们教师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晓之于情,动之于理,就可很好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奏出优美的情感乐章。怎样利用情感因素,使文章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合一”,以达到情感共鸣的佳境呢?我认为重要的做法就是教师要善于“以情传情”。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以情传情”来感染学生,同时又可以于情之中传授知识、讲明道理,受到教育。因此,这当中的“以情传情”,就是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的情感“移”到教材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又把作品中的“情”移到学生心上,让他们增智益志,受感染,受教育,达到“情感共鸣”。
三、以情感朗读做巩固
教《茶馆》一文时,我设计了学生分角色朗读环节,我让班里的十多个同学分别充当王利发、常四爷、二德子、康六、马五爷、庞太监、秦仲义等角色。在朗读中,每位同学都十分投入,语气都很符合角色的特点,弄得全班哈哈大笑,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收到良好的效果。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既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王利发的精明干练、常四爷的耿直、刚强、二德子的油嘴滑舌、庞太监的荒淫无耻、秦仲义的谋生艰辛等戏中人物形象。朗读是从读者心灵中流出的乐曲,只有读者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透彻以至化为主观感情,这样的朗读才会有声有色,才能以情动情引起听者的共鸣。在教学中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读能培养高尚情操,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情感感染,而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一样可以引起自我情感共鸣。
四、以情感体验为主题
以《周庄水韵》为例,一开始,我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小问题:“你们去过周庄、欣赏过那儿的美景吗?或是在电视里看到过周庄的美景吗?想去看看吗?”于是,我就像一名导游,把学生引到畅游周庄美景中。学生欣赏了周庄的录像,交流了初步的感受,就这样,学生愉快地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和探索。结合对这节课的欣赏和朗读,促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因为周庄秀丽的风景而惊喜、激动,陶醉在其中。学生是活生生有感情的人,我们不能把他们看成是消极的接受和储存的器皿,而是要引导启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启发学生读读、想想、议议,经历情感过程,使积极的情感因素得到锤炼和发展,促使“情”和“理”达到最佳的融合。只有在教学中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加强主题情感体验,才能比较充分地发挥情感因素的动力作用。
责任编辑 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