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来源 :放学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snjz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单位/长沙博物馆
  执行/黄帝子 王 倩 张家慧 唐 姝
  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 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并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参观过兵马俑的人们都有共同的感受:震撼、壮观!站在兵马俑前,好像穿越到了秦朝,正检阅着秦始皇帝的军队。几千件武士陶俑, 个个形象逼真,真实地再现了 2200 多年前的秦国大军。此次在长沙博物馆展出的“平天下——秦的统一”巡展,千里迢迢来自陕西西安的两件兵马俑原件和一辆复制的铜车马就是其中的代表。
  铠甲武士俑
  铠甲武士俑属于重装步兵俑,一般手拿矛、戈、戟等长柄兵器,担负着同敌军格斗的任务。看到这些陶俑,我们得知那时的男子盛行留长发、胡须。这与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孝之始也”的观念相符。
  秦兵马俑坑发现的陶俑多达七八千件,这些陶俑面貌各异,千人千面,根据装束打扮可划分成不同级别,大家可以对照下图,一目了然哦。
  高级铠甲军吏俑
  他们是秦俑坑中级别最高的将领,身穿双重长襦,外披彩色鱼鳞甲,头戴鹏冠。有的双手交叠于腹前,有的双臂自然下垂。昂首挺胸,气宇轩昂。
  中级军吏俑
  中级军吏俑头戴双板长冠,身穿铠甲, 手中握剑,巍然挺立。有的立于高级军吏俑身旁,似为高级军吏俑的副手;有的列于士兵俑队列之中,似为士兵领队。
  下级军吏俑
  下级军吏俑有的不穿铠甲,属于轻装步兵;有的身穿错甲,则为重装步兵。他们一手握剑,一手执矛戈等长兵器。
  重装步兵俑
  重装步兵俑一律身穿铠甲,又称为铠甲武士俑,依其装束的不同分为圆髻铠甲俑、扁髻铠甲俑、介帻铠甲俑(尖顶的圆形小帽古称介帻)。重装步兵俑是与敌作战的中坚力量。
  轻装步兵俑
  轻装步兵俑又称战袍武士俑。这些俑均不穿铠甲,多数俑背负矢箙、手持弓弩 ,少 数俑手持戈、矛等长兵器。此类俑多位于方阵的前锋及阵表。
  立射武士俑
  立射武士俑是站立射箭姿势的轻装步兵俑。右脚左前斜出半步,左腿微拱,右腿后绷,左臂半举,右臂横曲胸前,手掌伸张,头和身体微微向左侧转,正是立姿持弩的姿态。
  跪射武士俑
  跪射武士俑是持弓的坐姿步兵俑,一般高
  1.2 米左右,战袍外披铠甲,整体造型真实而生动,表现了强有力的运动感。这些蹲坐姿态的武士俑是古代步兵战术训练动作的生动写照。
  活铰
  活铰,又名合页或活页。一号车的笼箙盖与体的连接, 铜方壶的盖与体的连接等,都采用了活铰技术。活鉸的结构与现代的活页几乎完全相同。活铰在多个秦文化遗址都有发现,说明此技术在秦代已普遍应用于日常生活。
  空腔造型
  一些大型厚壁铸件,如马、俑等采用空腔造型,既减轻重量, 节省大量金属,又可减少铸件的疏松和热裂纹等缺陷,改善材质性能。
  薄拱形大车盖
  一号车的伞盖直径 122、厚0.2~0.4 厘米,是一整面大而圆拱形的钢片,铸件完好无孔洞。
  嵌铸法
  嵌铸法主要用于铸造复杂构件,如车轮的辐和毂与轮牙就使用了嵌铸法。这种方法能够把复杂的构件加以简化,分出一些附件先分别单铸,然后嵌铸一起。是铸造史上的一大进步,也是秦代铸造工艺的一大重要特征。
  工艺典范“青铜之冠”
  这组栩栩如生的铜车马1980 年出土于秦始皇帝陵车马坑中,按秦代真人车马大小的1/2 制作而成,穿过历史的烟云,仍然生动得令人惊叹。
  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大量使用的金银饰件重量超过14 千克,零部件达3500 多个。它们由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是我国考古史上截至目前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的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这组铜车马通体施以彩绘,有云纹、几何纹、夔龙纹等图案,有红、绿、紫、蓝等色彩,生动描绘出秦代皇家属车的华贵富丽。
  两辆铜车马制作工艺精湛复杂,各部件的配料也很科学,由于各部件性能不同,采用了不同的合金配比。我们知道,青铜主要是铜、锡、铅合金,其
  中锡含量增高,硬度增大,反之硬度降低。像车辕、车撑、车轫等部件要求硬度高,所以含锡量就高,在 13%以上;而辔绳、靷绳要求延展性强,有一定的韧性,含锡量则低,只有6%左右。马络头、颈带、肚带是由金银小节管采用子母扣连接而成,虽经历了 2000 多年,仍然弯曲自如、柔软灵活,就像现在的手表表链一样。
  秦陵铜车马以完整的结构、准确的造型、细致的摹写和精心的制作,将秦代马车的形制、鞁具的构造、驾引方式等,形象具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为澄清古代车制研究方面长期争论的学术问题提供了宝贵资料。
  铜车马凝聚了 2000 多年前高超的金属制造工艺,是古代艺术与技术的绝妙结合,堪称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和制作工艺史上的典范,在中国和世界冶金史与金属制作工艺史中都占有重要位置。
  (供图/长沙博物馆)
其他文献
1943 年初夏的一天,延安,毛泽东正在给从抗日前线回来的将领作报告。忽然,一名将领从座凳上站了起来,直奔他而来。毛泽东愣住了,问:“陈赓同志,有急事吗?”只见这位将领一把端起讲桌上的大茶缸,仰头“咕隆,咕隆”喝个精光,然后嘴巴一抹,立正敬礼:“报告主席,  天热口干,借主席的水解一下渴,现在没事了!”全场哄堂大笑,毛泽东也忍俊不禁,马上宣布中场休息。这个幽默直率的将领,  就是新中国的开国大将陈
期刊
亲爱的曾老师:  您还记得我们的初次相遇吗?  您站在讲台上,介绍着自己的“3 个身份”,我望着您,对您的第一印象就是:好和蔼、好厉害的老师!您的目光如月光般柔和, 亦如星辰般坚定。我那时便想,做您的学生, 一定很幸福吧!  语文课上,您给我们讲解古诗词。您提了一个问题,我赶紧把头埋低,心里默念:别点我,别点我。但您第一个点的就是我。  您走到我身边,对我露出微笑,好像在说:“加油,我相信你。”第
期刊
敬爱的姚老师:  您是早已“功成”——桃李满天下;但听闻您要“身退”的消息,我才恍然惊觉,师生情谊的小船已承载你我驶过13 个年头。  “如果你热爱写作或播音,梦想成为文坛的鲁迅冰心,主持界的何炅谢娜,请加入江浪文学社,把你最满意的作文投进广播站邮箱,或直接联系姚老师面试……”  还记得13 年前出自您手的这份招新启事吗?正是它,让那时刚初一的我激动不已。放学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 生平第一次
期刊
敬爱的林书记: 展信佳!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毕业一别,已两年余未见。抚今忆昨,我心怀念无限,料吾师应如是。  时空虽相隔,记忆永相接。我记得,您说过,1979 年,越南不断挑衅我国边境地区,中越战争随之爆发。您当即联合几位战友, 咬破手指以血作墨写下请战书,主动请缨赶赴前线御敌卫疆。当时虽知条件艰苦、环境险恶,但您和战友们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往前冲。  说到这里,您的眼神中透出一股当年的坚毅与“
期刊
亲爱的陈老师: 您好!  还记得一年前,我们刚走入中学校园,郁郁葱葱的合欢树映照着我们青涩、懵懂的面庞。我们都还没有经历过学习的苦、拼搏的累,这时,我们遇到了您——引领我们走过这段修行之路的人。  陈老师,我们都喜欢您。您有一双温柔美丽的眼睛,自然盘在脑后的淡棕色头发,散发出迷人的幽香。经常一袭长裙的您,是同学们心中最美的女神! 我的书桌上摆放着您编的班刊《晓风轻吟》,书  中每一篇文章后都留下了
期刊
特邀主持人/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八中学 蒋红霞  湖南省桃江县桃花江镇第二中学 曾令娥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第二中学 姚雪琴  有人将不发言只围观的普通网民称为“吃瓜群众”。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吃瓜群众在网线的另一端,时刻关注互联网上的风吹草动。哪里有“瓜”,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人批判吃瓜群众,也有人认可他们。那么,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期刊
老王:  您好!许久不见,甚是想念!  我常常会想起您给我们讲课时那神采飞扬的模样。您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陋室不陋的情怀,讲杨绛先生的精神,讲“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少陵,讲“惊起一滩鸥鹭”的易安居士……在您的讲述中,一切逝去的美好皆可重生,仿佛千年前的风流人物就在我们眼前。  不知道您现在还有没有喝大红袍?每到周三您值守晚自习,总少不了那一杯清凉芳醇的茶。那是从福建带来的大红袍,这茶本没有什么
期刊
望着试卷上鲜红的数字,不争气的泪水夺眶而出。现在努力还有用吗?成绩还有可能提升吗?看着桌上众多“100”中格外突出的“80”分,我不断问自己。  爸爸得知我的成绩后,没有表现出失望或愤怒,反而出乎意料地提议“:五一小长假,我们去武汉玩。”  “离会考连100 天都不到了,我没资格出去玩。“”没事,相信我,去了你就懂了。”  100 秒,突破一项纪录  这是决定中国国足能否晋级世界杯预选赛十二强赛的
期刊
一颗,两颗,三颗……  一颗颗纸星星在母亲的手中成型,边角的金色在暖黄色的灯光下闪着细碎而明亮的光。  这有什么用?我颓废地趴在冰冷的桌面上。这无趣的手工制作和即将到来的生地会考有何联系?  “用我的方法尝试一次,”母亲眉眼弯弯,“每天折几颗,等到六月中旬,我觉得你不会失望。”  这几乎是天方夜谭!每次都徘徊在合格线边缘的我,怎会在短短 100 天之内实现?像是窥见我心底的纷杂疑虑,母亲轻轻拍拍我
期刊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每本书都有我们值得汲取的部分,如何让那些陌生的书籍成为我们的朋友,并产生共鸣?看老师们如何以“书”为镜,照己不足。  我有次看到奥尔罕·帕默克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父亲给他留下了一个充满文学梦想的手提箱,里面装满手稿和笔记本。他的父亲有一个书房,总共有1500 余册书籍。我幻想着那个书房,想到自己已在天国的父亲。父亲读书不多,但他也喜欢文字,哪怕一张脏兮兮的报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