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曙区紧密结合供给侧改革,以创新基层治理为抓手,以最大程度满足居民“家门口”服务需求为目标,通过构建社区、社工和社会组织“三社联动”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民生服务的积极性,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从而有效弥补了政府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短板。
围绕机制供给,构建“三社联动”工作体系。区级层面:成立区级社会工作协会和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培育社工和社会组织搭建融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2015年,该平台累计培训社工2100人次、社会组织2500人次;举办社工沙龙12场,覆盖近千人次。街道层面:设立社会工作室,组建社会组织联合会,承担指导街道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发展、资源整合等职责。同时,成立街道社会组织党建指导站,持续开展“双带双联”“公益对接”“红色领航”“多彩阳光”“活力传承”五大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15年以来,全区8个街道成功扶助17家社会组织实现转型升级,有26个公益项目入选市级公益项目。社区层面:围绕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在17个社区建立社会工作室,大力培育扶持能有效承接政府社会事务、体现社区品牌特色的专业性社区社会组织,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截至目前,重点培育了10个特色品牌社区。
围绕要素供给,打造社会工作支持体系。创办理论支持平台。本着“知行结合”的原则,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宁波工程学院合作,筹建海曙区社会协同治理研究中心,发挥中心的科研效能,整合本市专家资源,开展社会工作相关课题及项目研究,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探索社工队伍职业化。推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社工准入机制,建立高校合作模式,优先吸收应届毕业生进入社工队伍。建立社区干部挂职基地,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准入及继续教育制度,对新招聘和现有45周岁以下社区工作者要求3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每名社区工作者全年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推动社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全区37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占总数的56.8%,列全市首位。推动社区组织向公益化转型。针对当前公益服务相对不足的现状,率先在全市将专业社工的服务成本纳入公益项目成本,推动社会组织向公益企业转型。完善百家爱心企业·百个公益项目的“双百”对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面向居民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公益服务。2015年,全区共投入公益创投资金233万元,资助公益项目277个,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达14600人次,服务时间达6625个工作日。
围绕服务供给,探索形成民生服务新格局。引入社区“开放空间”议事模式。在各社区设立“居民议事厅”,通过搭建开放式的民主协商平台,制定民主协商流程,引导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近两年来,社区“开放空间”议事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停车难、“三改一拆”等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2015年度的第三方测评显示,66家参评社区中,居民滿意度平均得分83.20分,其中90分以上的社区19家,最高得分97.60分,各项指标均优于往年。拓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区财政每年安排850万元预算资金,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由社会组织出面,为矫正人员、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供需对接。2015年,全区共有5000人次接受了各种帮扶,形成典型案例242个。探索社区工作“政务分岗”模式。以柳锦社区为试点,将社区公共服务职能与服务居民事务职能分离,建立“政务分岗、一核双岗”的社区管理体制模式,提升服务效能与居民自治水平。自开展试点以来,行政岗社工的工作量达到198小时/人,共计396小时/月,能较好地完成承接的行政工作;事务岗社工每天有70%的时间深入第一线,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居民走访量达到132小时/人,共计480户/月,较改革前增加了80%。
(作者单位:海曙区委办)
责任编辑:毛思洁
围绕机制供给,构建“三社联动”工作体系。区级层面:成立区级社会工作协会和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培育社工和社会组织搭建融教育培训、业务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2015年,该平台累计培训社工2100人次、社会组织2500人次;举办社工沙龙12场,覆盖近千人次。街道层面:设立社会工作室,组建社会组织联合会,承担指导街道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发展、资源整合等职责。同时,成立街道社会组织党建指导站,持续开展“双带双联”“公益对接”“红色领航”“多彩阳光”“活力传承”五大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引领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2015年以来,全区8个街道成功扶助17家社会组织实现转型升级,有26个公益项目入选市级公益项目。社区层面:围绕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在17个社区建立社会工作室,大力培育扶持能有效承接政府社会事务、体现社区品牌特色的专业性社区社会组织,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截至目前,重点培育了10个特色品牌社区。
围绕要素供给,打造社会工作支持体系。创办理论支持平台。本着“知行结合”的原则,加强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与宁波工程学院合作,筹建海曙区社会协同治理研究中心,发挥中心的科研效能,整合本市专家资源,开展社会工作相关课题及项目研究,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探索社工队伍职业化。推行“公开招考、择优录用”的社工准入机制,建立高校合作模式,优先吸收应届毕业生进入社工队伍。建立社区干部挂职基地,完善社区工作者职业准入及继续教育制度,对新招聘和现有45周岁以下社区工作者要求3年内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要求每名社区工作者全年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40学时,推动社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目前,全区37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占总数的56.8%,列全市首位。推动社区组织向公益化转型。针对当前公益服务相对不足的现状,率先在全市将专业社工的服务成本纳入公益项目成本,推动社会组织向公益企业转型。完善百家爱心企业·百个公益项目的“双百”对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面向居民开展面对面、零距离的公益服务。2015年,全区共投入公益创投资金233万元,资助公益项目277个,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服务达14600人次,服务时间达6625个工作日。
围绕服务供给,探索形成民生服务新格局。引入社区“开放空间”议事模式。在各社区设立“居民议事厅”,通过搭建开放式的民主协商平台,制定民主协商流程,引导社会组织和居民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参与社区事务管理。近两年来,社区“开放空间”议事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垃圾分类、“五水共治”、停车难、“三改一拆”等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2015年度的第三方测评显示,66家参评社区中,居民滿意度平均得分83.20分,其中90分以上的社区19家,最高得分97.60分,各项指标均优于往年。拓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区财政每年安排850万元预算资金,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服务,由社会组织出面,为矫正人员、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实现供需对接。2015年,全区共有5000人次接受了各种帮扶,形成典型案例242个。探索社区工作“政务分岗”模式。以柳锦社区为试点,将社区公共服务职能与服务居民事务职能分离,建立“政务分岗、一核双岗”的社区管理体制模式,提升服务效能与居民自治水平。自开展试点以来,行政岗社工的工作量达到198小时/人,共计396小时/月,能较好地完成承接的行政工作;事务岗社工每天有70%的时间深入第一线,解决居民实际问题,居民走访量达到132小时/人,共计480户/月,较改革前增加了80%。
(作者单位:海曙区委办)
责任编辑:毛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