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是所谓“致良知”,倡导人生一切的努力都共同指向这三个字。达到“致良知”的目的,要通过“知行合一”的实践。王阳明的哲学并非空谈心性、疏阔无用之学,而是入世的哲学、行动的哲学,特别是他提倡的“事上磨练”,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有很大启迪和裨益。
事上磨练,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王阳明曾两次参加会试未中,有朋友为他感到耻辱,王阳明不以为然地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此正是王阳明高于世俗庸众的地方,守得住自我,得失不能动其心。他认为:“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这就需要内心的无比强大。而内心之强大,来自于坚定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从容面对人生所有的逆境和苦难。《传习录》载,其弟子陆澄突然收到一封家书,“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能做到方寸不乱,需要的是大智慧、大定力、大胸怀。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并能够把命运的迎头痛击当作磨练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才能动心忍性,意志坚强,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
事上磨练,还要善于用心思考。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原本是一回事,一切思想均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才真正称得上“知行合一”。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时,连施虚张声势、围魏救赵、反间等妙计,令朱宸濠一误再误,三十多天即溃败被俘;后来王阳明总督两广剿灭群盗时,群盗首领感叹“王公素多诈”。此正说明王阳明智慧过人,而且多谋善断。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先学会思考,谋定而后动;特别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头脑考虑问题,凡事比别人多动一点点脑子,形成自己的主见。只有善于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善于思考,遇到难题才会有破解的办法。如果实在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在同样的处境下,比自己阅历丰富的人会怎样面对?比自己更有聪明才智的人会怎样面对?甚而想一想,古往今来之圣贤若处此境况,又会怎样面对?这样一想,往往豁然开朗。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要能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能想出办法来才是真聪明,能克服困难干成事才是真本事;同时,事后要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今后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样无形中就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上磨练,尤其重在实践。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又说:“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切美好的想法如果不付诸行动,最终都会成为空花泡影。只有去实践,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去实践,才能实现自己所努力奋斗的目标;只有去实践,人生才会有价值和意义。回顾王阳明的一生,如果没有受到权阉陷害远谪贵州,也许就没有他后来的龙场悟道;如果没有与宁王朱宸濠血与火的交锋,也许他就不会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如果没有与朝中奸佞小人的斗智斗勇,也许他在政治上就不会成熟、老练;如果没有与同时代学者的不断论战,也许他的学问便不会日渐精粹以至于大成……总之,如果没有这些苦难和磨砺,王阳明的一生也许会变得很平淡,他也许就不会成为有明一代集学术与事功于一体的圣贤。
事上磨练,贵在坚持。王阳明勉励友人“惟吾兄益就平日用工得力处进步不息,譬之适京都者,始在偏州僻壤,未免经历于傍溪曲径之中,苟志往不懈,未有不达于通衢大路者也”。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件大事,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只要认准了方向坚持不懈走下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这就是“久久为功”的道理。王阳明少年时代,便立志要做圣贤,他一生都坚持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圣贤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生的一切际遇,最终真的达到了圣贤境界。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当此关头,能咬紧牙关坚持住,则坚持之时,就是长进之时。凡事若能下定决心在“不可间断”四字上用工夫,比别人多一点点淡定,多一点点用心,多一点点努力,假以时日,亦必将有成。
王阳明在与友人王纯甫的信中说:“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这也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人之一生,忧患实多,一切磨难,其实都是在助人修行,而经历本身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我们只有在不断磨练中,才会增长见识和才干,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也才能最终把握命运,改变命运,从而使今生不虚此行。
事上磨练,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王阳明曾两次参加会试未中,有朋友为他感到耻辱,王阳明不以为然地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此正是王阳明高于世俗庸众的地方,守得住自我,得失不能动其心。他认为:“变化气质,居常无所见,惟当利害、经变故、遭屈辱,平时愤怒者,到此能不愤怒;忧惶失措者,到此能不忧惶失措,始是能有着力处,亦便是用力处。”这就需要内心的无比强大。而内心之强大,来自于坚定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从容面对人生所有的逆境和苦难。《传习录》载,其弟子陆澄突然收到一封家书,“言儿病危,澄心甚忧闷不能堪。先生曰:‘此时正宜用功。若此时放过,闲时讲学何用?人正要在此等时磨练!’”在人生遭遇骤变打击之时,能做到方寸不乱,需要的是大智慧、大定力、大胸怀。在重大的挫折和打击面前,保持住一颗平常心,并能够把命运的迎头痛击当作磨练心性、超越自我的大好机会,才能动心忍性,意志坚强,使自己的人生境界不断提高。
事上磨练,还要善于用心思考。王阳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原本是一回事,一切思想均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才真正称得上“知行合一”。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时,连施虚张声势、围魏救赵、反间等妙计,令朱宸濠一误再误,三十多天即溃败被俘;后来王阳明总督两广剿灭群盗时,群盗首领感叹“王公素多诈”。此正说明王阳明智慧过人,而且多谋善断。我们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先学会思考,谋定而后动;特别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用自己的头脑考虑问题,凡事比别人多动一点点脑子,形成自己的主见。只有善于思考,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善于思考,遇到难题才会有破解的办法。如果实在一时想不出办法来,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在同样的处境下,比自己阅历丰富的人会怎样面对?比自己更有聪明才智的人会怎样面对?甚而想一想,古往今来之圣贤若处此境况,又会怎样面对?这样一想,往往豁然开朗。在遇到实际困难的时候,要能够“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能想出办法来才是真聪明,能克服困难干成事才是真本事;同时,事后要善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今后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这样无形中就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事上磨练,尤其重在实践。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又说:“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切美好的想法如果不付诸行动,最终都会成为空花泡影。只有去实践,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去实践,才能实现自己所努力奋斗的目标;只有去实践,人生才会有价值和意义。回顾王阳明的一生,如果没有受到权阉陷害远谪贵州,也许就没有他后来的龙场悟道;如果没有与宁王朱宸濠血与火的交锋,也许他就不会成为杰出的军事家;如果没有与朝中奸佞小人的斗智斗勇,也许他在政治上就不会成熟、老练;如果没有与同时代学者的不断论战,也许他的学问便不会日渐精粹以至于大成……总之,如果没有这些苦难和磨砺,王阳明的一生也许会变得很平淡,他也许就不会成为有明一代集学术与事功于一体的圣贤。
事上磨练,贵在坚持。王阳明勉励友人“惟吾兄益就平日用工得力处进步不息,譬之适京都者,始在偏州僻壤,未免经历于傍溪曲径之中,苟志往不懈,未有不达于通衢大路者也”。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大事而来,做一大事而去。这件大事,就是每个人的人生定位和奋斗目标。只要认准了方向坚持不懈走下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这就是“久久为功”的道理。王阳明少年时代,便立志要做圣贤,他一生都坚持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按照圣贤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人生的一切际遇,最终真的达到了圣贤境界。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当此关头,能咬紧牙关坚持住,则坚持之时,就是长进之时。凡事若能下定决心在“不可间断”四字上用工夫,比别人多一点点淡定,多一点点用心,多一点点努力,假以时日,亦必将有成。
王阳明在与友人王纯甫的信中说:“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这也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人之一生,忧患实多,一切磨难,其实都是在助人修行,而经历本身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我们只有在不断磨练中,才会增长见识和才干,才能实现自我超越,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得到升华,也才能最终把握命运,改变命运,从而使今生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