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在广西防城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防城港市人社部门以“服务经济、改善民生”为宗旨,以“人才优先、民生为本”为主线,始终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切实转变作风,就业工作向“四大”模式转型,突出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困难群体、农村富余劳动力三类重点群体,狠抓政策落实、技能培训、创业带动、平台建设、产业发展五大关键工作,就业工作为扶贫攻坚工作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
“十二五”时期,防城港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保持在1.93%,其中2012—2014年连续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区最低。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就业总人数达到64万人,城镇就业人员达到22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35.4%、50.2%。
一、服务角色大转变——向主动靠前服务转型
“靠前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就业困难重点人群”是防城港市各级人社部门贯穿“十二五”期间的一个的话题,从服务整个广西的大局出发,积极推动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合作,防城港市人社局起草了《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3月28日,在防城港市承办的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联席会议上,何朝建市长与出席会议的其他6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为推动实现七市就业服务一体化,健全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统一的就业政策和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开放包容的人力资源流动环境提供了政策依据。另外,防城港市还创新基层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由人社局、电信公司和农信社三方合作,在全市人口密集的乡镇(街道)和村(市区)建成66个包括就业社保、网络通信、金融服务等应用功能的就业社保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了“港城惠民通”APP手机应用终端,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打造“一点登录、多点查询、就近就业、就近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最近港口区光坡镇沙螺辽村的残疾人员小苏在家门口通过“港城惠民通”,在港务集团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2016年以来,市各级人社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开展对就业困难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成功转移农村贫困人员就业1372人。
二、搭建服务平台——向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并举转型
防城港市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积极实施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就业与创业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民工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新业态孵化园、IT小镇门户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出台《防城港市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金融政策,设立500万元担保基金,与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推动农民工创业贷款工作。创新贫困地区创业帮扶措施,为解决贫困户没项目、没技术等问题,在上思县试点“扶贫贷款指标流转”方式,开展企业“牵手”脱贫,贫困户可将扶贫贷款作为股本金入股企业,企业以入股分红、固定收益率等方式有偿使用扶贫贷款,并以招工等形式帮扶贫困户,让贫困户既能获得稳定的股息收入,又能获得劳务收入。
三、打造高技能人才——从“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转型
防城港市充分整合企业和社会培训资源,通过运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开展了边境地区边民培训就业工程、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工程、失地失海农民技能培训工程等一系列提升技能、促进就业的技能培训活动,五年来培训超过6.7万人次,投入资金超1300萬元,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约2.4万本,打造了北部湾港务技工等自治区劳务品牌和“红木专才”等特色培训项目。实施“名匠工作室”培育工程,技能大师工作室出成效,其领办人和成员在全国和自治区多项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奖牌。实施在岗技能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在岗职工素质,进一步优化就业人群技能人才结构比例。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劳动者达3.9万人,占城镇就业总人数1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6个百分点。
四、培植服务业——向加强吸纳就业载体培育转型
防城港市千方百计扩展就业空间,以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积极培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企业,通过实行一揽子贴身服务,为用工企业开展“一对一”招聘服务活动,全方位搭建见习基地、定向委培、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新增就业岗位社保补贴、服务业小微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了交通物流、旅游、商贸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开放新岗位,目前全市共建立7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新增岗位就业社保补贴政策惠及企业263家,到“十二五”期末,防城港市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了51.6%,成为就业最大的“容纳器”,推动以传统产业就业为主向服务业就业为主的转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放眼“十三五”,相信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以创新务实的作风,织密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坚决打赢人社扶贫攻坚战,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十二五”时期,防城港市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7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平均保持在1.93%,其中2012—2014年连续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全区最低。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就业总人数达到64万人,城镇就业人员达到22万人,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了35.4%、50.2%。
一、服务角色大转变——向主动靠前服务转型
“靠前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就业困难重点人群”是防城港市各级人社部门贯穿“十二五”期间的一个的话题,从服务整个广西的大局出发,积极推动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合作,防城港市人社局起草了《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2014年3月28日,在防城港市承办的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联席会议上,何朝建市长与出席会议的其他6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南北钦防玉崇百七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为推动实现七市就业服务一体化,健全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统一的就业政策和统一的就业信息平台,建立开放包容的人力资源流动环境提供了政策依据。另外,防城港市还创新基层一站式惠民服务平台,由人社局、电信公司和农信社三方合作,在全市人口密集的乡镇(街道)和村(市区)建成66个包括就业社保、网络通信、金融服务等应用功能的就业社保信息平台,上线运行了“港城惠民通”APP手机应用终端,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打造“一点登录、多点查询、就近就业、就近服务”的公共就业服务新格局。最近港口区光坡镇沙螺辽村的残疾人员小苏在家门口通过“港城惠民通”,在港务集团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2016年以来,市各级人社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开展对就业困难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的精准帮扶,截至2016年10月底,已成功转移农村贫困人员就业1372人。
二、搭建服务平台——向促进就业和扶持创业并举转型
防城港市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积极实施支持“双创”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就业与创业结合起来,积极推进农民工创业园、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新业态孵化园、IT小镇门户等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工作,出台《防城港市农民工创业担保贷款实施办法》等金融政策,设立500万元担保基金,与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推动农民工创业贷款工作。创新贫困地区创业帮扶措施,为解决贫困户没项目、没技术等问题,在上思县试点“扶贫贷款指标流转”方式,开展企业“牵手”脱贫,贫困户可将扶贫贷款作为股本金入股企业,企业以入股分红、固定收益率等方式有偿使用扶贫贷款,并以招工等形式帮扶贫困户,让贫困户既能获得稳定的股息收入,又能获得劳务收入。
三、打造高技能人才——从“数量就业”向“质量就业”转型
防城港市充分整合企业和社会培训资源,通过运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开展了边境地区边民培训就业工程、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工程、失地失海农民技能培训工程等一系列提升技能、促进就业的技能培训活动,五年来培训超过6.7万人次,投入资金超1300萬元,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约2.4万本,打造了北部湾港务技工等自治区劳务品牌和“红木专才”等特色培训项目。实施“名匠工作室”培育工程,技能大师工作室出成效,其领办人和成员在全国和自治区多项职业技能大赛获得奖牌。实施在岗技能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在岗职工素质,进一步优化就业人群技能人才结构比例。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劳动者达3.9万人,占城镇就业总人数18%,比“十一五”末提高了8.6个百分点。
四、培植服务业——向加强吸纳就业载体培育转型
防城港市千方百计扩展就业空间,以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容量,积极培育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企业,通过实行一揽子贴身服务,为用工企业开展“一对一”招聘服务活动,全方位搭建见习基地、定向委培、顶岗实习等校企合作项目,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新增就业岗位社保补贴、服务业小微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等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了交通物流、旅游、商贸等一批现代服务业企业开放新岗位,目前全市共建立7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新增岗位就业社保补贴政策惠及企业263家,到“十二五”期末,防城港市服务业就业人数占比达到了51.6%,成为就业最大的“容纳器”,推动以传统产业就业为主向服务业就业为主的转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放眼“十三五”,相信在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必将以创新务实的作风,织密织牢民生保障之网,坚决打赢人社扶贫攻坚战,助力农民脱贫致富,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
(作者单位:防城港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