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修复腹壁疝的胶原蛋白合成功能的优劣,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选择成年SD雄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纳米仿生、防粘连复合型疝补片(nano-bionic and anti-adhesive compound hernia patch,NT)组,聚丙烯补片(polypropylene patch,PP)组及聚酯补片(polyester patch,PE)组,构建腹壁疝模型。根据分组将大小约3 cm× 2 cm的3组补片缝合于腹壁缺损处。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分别于术后4、6、8周处死大鼠各10只,大体观察腹腹壁手术区域胶原组织形成情况;剪取补片及其周围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析胶原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Western bolt分析各组腹壁修复区域Ⅰ型胶原蛋白及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
结果各组大鼠术后一般情况均良好,未出现死亡等不良事件;腹壁手术区域,NT组触感柔软,异物感较少,未见明显腹腔脏器突出,纤维组织生长情况良好;PP组触感较僵硬,皮下可见大量新生血管长入,异物感较重,纤维组织生长情况一般;PE组大鼠腹壁修复区触感僵硬,皮下可见较多新生血管长入,纤维组织生长较好。组织学观察:术后各个时间点,NT组修补效果优于PP、PE组,NT组Ⅰ型胶原表达更多,Ⅲ胶原表达更少,比例更加合理,纤维结构更加成熟稳定。组织蛋白含量:随着时间推移,术后各组Ⅰ型胶原蛋白随着时间进展逐步增加,而且NT组在各个时间点明显高于PP组及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及术后8周NT组的Ⅰ/Ⅲ型胶原蛋白比例基本保持在4∶1左右,较术后4周明显增加,而且在各个时间点上NT组均高于PP、P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常规腹壁缺损无张力修补术过程中,NT补片在组织重构过程中比PP及PE补片更早形成成熟稳定的纤维结构,提供更加稳固的修复效果,适用于目前常规的腹壁疝修补,尤其是巨大腹壁缺损引起的腹壁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