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恒大地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热衷豪赌,恒大也一直在赌,即便是面对上市前的危机,许家印也能毫不犹豫地押上全副身家,以疯狂的举动进行救赎,直至扭转危机。
他数次以狂飙突进式的圈地速度惊艳业内,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来迎合市场出现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在三四线“海阔凭鱼跃”的恒大,却似乎在一二线城市的大战役中姗姗来迟。恒大在2012年才正式集中全力入主,在2013年才开始大规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拿地,其凌厉之势堪称凶狠。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这究竟是另一场疯狂的救赎,还是恒大有自己不一样的打法?
上市前的圈地
时间回溯到2003年。当时,地产疯狂大跃进的5年开始到来,市场尚处于蛮荒时代,几乎不需要多深厚的功力,就能拿地盖楼,彼时,许家印已将恒大“短、平、快”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
即使如此,恒大仍然还是小得很。2004年至2006年间,其三年房地产开发总收入为47亿元,尚不及广东其他“四虎”2006年一年的销售收入。
但也正是在那一年,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开始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的战略。可以说,那一年是恒大的一个转折年。
按许家印自己的话说,恒大从2004年开始超前进入了全国的二三线城市,说明恒大赢在战略。那时在中国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几乎是一片还没有大地产商介入的真空区域。
直到2006年6月,恒大正式筹备上市,使得圈地速度大大加快。在香港,土地储备一直是衡量房企的重要指标,当年碧桂园在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卖点就是其19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杨国强家族因上市而一举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拿到9亿美元资金的恒大,也将“宝”押在了“土地”上,开始了豪赌上市的“重组、融资、拿地、提升业绩、上市”五部曲。
2006年底,恒大以8.29亿元拿下武汉当时的“地王”;2007年8月,恒大又开出25.3亿元竞得重庆科技学院项目,被市场称为天价……短短一年半,恒大铁蹄踏遍长三角、华北、中西部、东北等地20多个城市,拥有50多个项目。而万科扩展到29个城市,用了十年时间。
这个过去十年间累计销售面积只有200万平米,2006年土地储备只有600万平米的地产企业,竟在2008年将土地储备升至4500多万平米,暴涨6倍多,超越碧桂园成为土地储备全国第一。
坊间传言,2006年以来,恒大的“找地团队”一直维持在200人以上的规模。支持恒大疯狂拿地的是美林、德银、瑞信、淡马锡们源源不断提供的巨额私募,这些国际投资机构看中的恰恰是恒大“吞吐”土地的能力。
“相比万科围绕三大经济圈以及省会中心城市进行城市布局,恒大在三四线城市拿地上更为聪明。”独立地产评论人黄太阳告诉记者,恒大进入三线城市原则上控制距离市中心在3-4公里。项目位置优越,土地成本低廉,保证了溢价空间。
有趣的是,当时业内流行的是到大城市去,做低密产品取得高溢价。在恒大刚开始到三四线城市卖房子时,很多评论颇为不屑。两三年后,业内才先后察觉到“事情正在起变化”。此后的金融危机和一轮又一轮的调控,让更多开发商意识到三四线城市刚需市场的庞大与稳定。
恒大地产赴港招股前,许家印曾颇为自豪地表示,恒大的土地储备中相当部分是2007年签订转让协议的,但这些项目的商谈时间从2004年就开始了,这些地块往往以2004年前后的地价水平成交,土地成本非常低廉。
2008年3月,恒大地产启动了登陆港交所的路演。
上市危机与救赎
一场金融风暴,让这场酝酿已久的上市蓝图化为泡影。
受资本热宠的“举债囤地”模式的影响,在恒大上市之时关闭了机会之窗,金融危机让人们惊慌失措。
2006年3月20日,不甘接受资产折价的许家印决定终止上市,恒大IPO失败成为业界公认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在恒大终止上市的第二天,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抛出了著名的“百日剧变”论称:“那些扩张过快的公司将有死掉的危险”,话外音不言而喻。
当时,恒大向全国拓展的37个项目中,仅4个项目达到了开盘销售的标准,资金缺口一度高达120亿元以上。
在舆论渲染中,这成了当年业界最悲壮的一幕,而雄心勃勃的许家印,也被形容为“野心膨胀者”、“顺驰第二”,很多人等着恒大倒下,以印证“百日剧变”的预言。
实际上,类似恒大与顺驰这样的激进发展模式也难辞其咎。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相比另一大“地主”——碧桂园,其在上市之前就已经自我滚动开发多年。
在自救中,许家印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交际能力。许家印奔赴香港搬救兵,市场津津乐道的是,在与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交往的三个月里,许家印每周都要和郑裕彤吃一次饭,并去郑家打牌,有时牌瘾大还会玩至深夜。
苦心并没有白费,郑裕彤成了帮助许家印渡过难关的关键人物。2008年6月,郑裕彤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机构,总共斥资5.06亿美元入股恒大。
这场生死之赌充分体现了许家印“豪赌”的个性,他干脆押上了在恒大的全副身家。这份招股书,在上市时间和溢价上有着严苛的要求,许家印作为大股东,必须对最低回报承担担保责任,如若上市发售价未能达到上市回报要求,许家印将向新投资者转让其持有的恒大部分股份,以保证该最低回报。
趴在账上的5亿美元,加上郑裕彤力挺,使恒大负债率一举降至65%,也让许家印缓过一口气。他随即重新布置了全国37个项目的开发进程,重点突破其中18个项目。十一黄金周时,18个楼盘齐开,恒大以7.5折的“割肉价”销售。短短两个月内,为恒大回笼资金近50亿元,迅速盘活了其他急待资金输血的在建项目。 其实,真正救恒大的还是宏观政策转向。2008年11月10日,国家推出了四万亿的救市计划,同时为了提振经济放松了对楼市的高压。恒大、富力这些激进者意外结束冬天,万科反落得个“踏空”的笑柄。2008年恒大销售收入达到118亿元,第一次跻身国内房企的“百亿俱乐部”,许家印终于涉险过关。
可以说,在豪赌三四线城市的第一场棋局,许家印有惊无险地赢了。在这场救赎中,许家印押上全副身家的阵势,堪称疯狂。
三四线土地之王
当时代的列车轰隆隆驶入2009年,历经磨难雄心勃勃的许家印,终于迎来了全面大爆发的几年。
随着2009年市场转暖,恒大上半年销售额便突破了百亿元,销售面积位列全国前三,许家印借此一扫晦气,重启上市计划。
2009年11月5日,面对地产股不景气的年代,恒大以相较于净资产40%左右的折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上市当天恒大以705亿港元市值成为在港上市的最大内地非国有企业,而拥有恒大近七成股份的许家印,身家转瞬升至480亿港元,一举超过同一天公布的2009年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王传福。
11月19日,同为“三个火枪手”的龙湖地产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两家公司经常被拿来对比,从市值看,恒大更赚足了吆喝。尽管2009年上半年龙湖的税后净利润为恒大的3.2倍,在上市最初那段时间,龙湖市值不到恒大的80%,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恒大“囤地”的规模3倍于龙湖。
上市之后,恒大的第二场赌局开启了。大肆举债——疯狂囤地——快速上市——获取资金——继续开发,一样的路子,不同的轨迹。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带动下,恒大再次抓住了机会。
2009年以来,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住宅市场供应规模大幅增长。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营口、南通、烟台、佛山等地的土地供应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待开发量在3000万-8000万平方米之间。
2010年4月,国家开始楼市调控,受政策影响不大的三四线城市继续繁荣。
接下来的两年,恒大开始了圈地运动的大爆发。2010年,恒大新增土地5110万平米,创下公司历史上年购地量最高值,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土地储备位于三线城市;2011年,继续新增4068万平米。
两年的跑马圈地使得恒大地产一举成为全国“地王”,截至2011年底恒大土地储备近1.5亿平方米,是如今万达和碧桂园的两倍,万科的3倍,全部建造起来能够供相当于香港人口的住户居住。
到2011年底,许家印公开表示,经过两年扩张,公司规模已经达到理想状态,未来不会继续大规模增持土地,而是量出为入,消耗多少补充多少。果不其然,2012年恒大在土地市场上开始放缓步伐。
依靠强大的土地储备,恒大开始了销售面积为王的时代。2010年,恒大地产销售突破500亿元,闯进全国前五,并以831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位列第二,直逼万科的841万平方米;接下来的2011和2012年,恒大蝉联销售面积全国第一。布局三四线的第二场赌局,许家印仍然在赢。
押宝失误?
让许家印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第三场赌局,似乎并不好过。
在2010年中期业绩会上,许家印仍坦言,在一线城市还没有计划拿地,下半年还未考虑进入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可实际上,这并不是说许家印对北京没有兴趣,因为当年恒大首次现身北京中服地块的拍卖会。
物极必反,三四线城市的需求不足很快蔓延,很多“鬼城”开始出现。新一轮城镇化的陷阱中。在银川、营口、贵阳等三四线城市,新盘不断入市,供给严重过剩。
当年在贵阳,仅建筑面积超千万的超级大盘就有5个:花果园城市综合体、中天假日方舟、中铁生态城、大川白金城和西南商贸城,五个项目加起来建筑面积就高达7420万平方米,足够200万人居住——而贵阳是一个常住人口仅为400万的山城。
很多开发商为此折戟沉沙,一名熟悉恒大与万科的业内人士就曾告诉记者:“像万科和恒大去的一些城市,一期能卖得很好,二期三期就难以为继了,很多城市没有这么大需求”。?
当年不少媒体报道,恒大在营口亦遭遇了滑铁卢,很长一段时间销售套数只是“个位数”,还不如现场售楼员的数量多。更有央企房地产高管则称,恒大在营口退了两块土地。
其低成本拿地、提高毛利率的模式难以持续。据恒大2012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2011年下降21.7%至91.8亿元。
2012年10月,恒大曾在全国的168个项目减价10%至15%不等,以求快速地回笼资金。在此期间,恒大曾多次提到“三四线城市运营困难”。
?“三四线项目的二期三期卖不动,导致恒大的后续战略无法持续实施,价格上不去,房子卖不快,只能通过更多项目的开盘,来保持规模持续的增长。”丁祖昱说,随着这种复制风险的积累,恒大不得不把重点放回一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
在黄太阳看来,恒大发展折射出了行业发展轨迹。第一阶段是“跑马圈地”,更多的是机会主义,在此期间恒大搭上了顺风车。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房企开始追求“规模化发展”,恒大显示出了规模的力量。如今进入第三阶段,房企逐步开始多元化发展,并在一二线城市拿地,恒大正是如此。
不管是许家印有意控制恒大发展速度,还是恒大本身在三四线城市增长乏力,恒大的速度确实慢了下来。过去两年,三四线楼市库存巨大,恒大的销售额立即呈现了一条与之相吻合的清晰曲线。自2011年后,恒大一直引以为傲的销售面积翻身向下,从最高50%的年增速跌至2013年的负增长。 2013年,恒大在销售面积排名上被绿地、碧桂园超越,滑落至第三位。在销售额上,恒大也只位列第七,千亿房企中最逊色的一个。
第二场疯狂救赎
一名中金分析师曾指出,如果一家房企在一线城市在售5个项目,重点10个二线城市3个项目情况下,就能实现超过400亿元的销售额。但如果项目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市场成交额则只相当于二线城市的1/4-1/5,企业则需要约50个城市布局才能完成。后者的策略,显然规模效率不高。
2012年,在十字路口中,恒大果断选择进军一线城市。当年,万科、保利、龙湖在一二线城市的拿地面积均呈增长态势,佳兆业甚至新增土地的90%都在一二线城市,房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轮回归一二线城市发展的浪潮。
2013年半年报发布会上,恒大提出了“112”战略,包括项目拓展向一二线城市适度倾斜,精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三线城市项目。
迟到的恒大,在一二线城市救赎中,打法异常凶狠,其所裹挟的资金优势愈发明显。2011年,恒大新增土地储备有61%在三四线城市;但2012年该公司71%的新增土地储备位于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只有28%。
而2013年年报显示,恒大全年新购入66幅地块,新增土地储备主要分布在天津、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的49个城市,其中8?幅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2013年年末,恒大在北京和上海接连抢地。
尤其在血拼北京拿地时,恒大以天量的资金,显示出志在必得的决心。自2013年7月首次进京至今,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恒大共耗资189.45亿元斩获5宗地块。
“这个时候转型,稍微晚了点,代价也可能要大一点。”丁祖昱说。恒大自己也承认在布局上有些欠妥。夏海钧在2013年业绩会上表示,以往恒大的布局有些失衡,过去三线城市占比达到70%,未来恒大布局的目标是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布局比例是50:50。
在2013年业绩发布会现场,许家印曾三次强调,三线城市市场不行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三线城市市场,恒大是最有发言权的,2013年恒大的销售业绩突破1000亿元中有46%都是三四线城市贡献的,不能用个别三线城市市场来代表整个三线城市的走势。
“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打法,你也很难说恒大是战略上的失误。”?一直从事房地产企业战略研究的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过去恒大迟迟没有进京是决心不够,因为二三四线城市能够支撑恒大快速发展。
“不能光看销售额和面积,股东最看重的两个指标,营收和净利润,恒大还是行业里较高的。”宋延庆说,恒大的结算收入高,说明增长依然强劲。
宋延庆预测,由于销售额一般推后两年体现出来,在完成一二线城市结构调整后,在2015年前后,恒大应该还会有快速的增长。
他数次以狂飙突进式的圈地速度惊艳业内,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来迎合市场出现的千载难逢的机会。
然而,在三四线“海阔凭鱼跃”的恒大,却似乎在一二线城市的大战役中姗姗来迟。恒大在2012年才正式集中全力入主,在2013年才开始大规模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拿地,其凌厉之势堪称凶狠。
所谓不疯魔不成活,这究竟是另一场疯狂的救赎,还是恒大有自己不一样的打法?
上市前的圈地
时间回溯到2003年。当时,地产疯狂大跃进的5年开始到来,市场尚处于蛮荒时代,几乎不需要多深厚的功力,就能拿地盖楼,彼时,许家印已将恒大“短、平、快”模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2004年,恒大首度跻身中国房地产10强企业,并在广州同步开发销售金碧翡翠华庭、金碧湾等10多个楼盘。
即使如此,恒大仍然还是小得很。2004年至2006年间,其三年房地产开发总收入为47亿元,尚不及广东其他“四虎”2006年一年的销售收入。
但也正是在那一年,恒大提出“二次创业”的号召,开始实施立足广州、布局全国的战略。可以说,那一年是恒大的一个转折年。
按许家印自己的话说,恒大从2004年开始超前进入了全国的二三线城市,说明恒大赢在战略。那时在中国广袤的三四线城市,几乎是一片还没有大地产商介入的真空区域。
直到2006年6月,恒大正式筹备上市,使得圈地速度大大加快。在香港,土地储备一直是衡量房企的重要指标,当年碧桂园在资本市场上的主要卖点就是其19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杨国强家族因上市而一举成为中国内地首富。
拿到9亿美元资金的恒大,也将“宝”押在了“土地”上,开始了豪赌上市的“重组、融资、拿地、提升业绩、上市”五部曲。
2006年底,恒大以8.29亿元拿下武汉当时的“地王”;2007年8月,恒大又开出25.3亿元竞得重庆科技学院项目,被市场称为天价……短短一年半,恒大铁蹄踏遍长三角、华北、中西部、东北等地20多个城市,拥有50多个项目。而万科扩展到29个城市,用了十年时间。
这个过去十年间累计销售面积只有200万平米,2006年土地储备只有600万平米的地产企业,竟在2008年将土地储备升至4500多万平米,暴涨6倍多,超越碧桂园成为土地储备全国第一。
坊间传言,2006年以来,恒大的“找地团队”一直维持在200人以上的规模。支持恒大疯狂拿地的是美林、德银、瑞信、淡马锡们源源不断提供的巨额私募,这些国际投资机构看中的恰恰是恒大“吞吐”土地的能力。
“相比万科围绕三大经济圈以及省会中心城市进行城市布局,恒大在三四线城市拿地上更为聪明。”独立地产评论人黄太阳告诉记者,恒大进入三线城市原则上控制距离市中心在3-4公里。项目位置优越,土地成本低廉,保证了溢价空间。
有趣的是,当时业内流行的是到大城市去,做低密产品取得高溢价。在恒大刚开始到三四线城市卖房子时,很多评论颇为不屑。两三年后,业内才先后察觉到“事情正在起变化”。此后的金融危机和一轮又一轮的调控,让更多开发商意识到三四线城市刚需市场的庞大与稳定。
恒大地产赴港招股前,许家印曾颇为自豪地表示,恒大的土地储备中相当部分是2007年签订转让协议的,但这些项目的商谈时间从2004年就开始了,这些地块往往以2004年前后的地价水平成交,土地成本非常低廉。
2008年3月,恒大地产启动了登陆港交所的路演。
上市危机与救赎
一场金融风暴,让这场酝酿已久的上市蓝图化为泡影。
受资本热宠的“举债囤地”模式的影响,在恒大上市之时关闭了机会之窗,金融危机让人们惊慌失措。
2006年3月20日,不甘接受资产折价的许家印决定终止上市,恒大IPO失败成为业界公认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就在恒大终止上市的第二天,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抛出了著名的“百日剧变”论称:“那些扩张过快的公司将有死掉的危险”,话外音不言而喻。
当时,恒大向全国拓展的37个项目中,仅4个项目达到了开盘销售的标准,资金缺口一度高达120亿元以上。
在舆论渲染中,这成了当年业界最悲壮的一幕,而雄心勃勃的许家印,也被形容为“野心膨胀者”、“顺驰第二”,很多人等着恒大倒下,以印证“百日剧变”的预言。
实际上,类似恒大与顺驰这样的激进发展模式也难辞其咎。易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丁祖昱认为,相比另一大“地主”——碧桂园,其在上市之前就已经自我滚动开发多年。
在自救中,许家印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交际能力。许家印奔赴香港搬救兵,市场津津乐道的是,在与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交往的三个月里,许家印每周都要和郑裕彤吃一次饭,并去郑家打牌,有时牌瘾大还会玩至深夜。
苦心并没有白费,郑裕彤成了帮助许家印渡过难关的关键人物。2008年6月,郑裕彤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机构,总共斥资5.06亿美元入股恒大。
这场生死之赌充分体现了许家印“豪赌”的个性,他干脆押上了在恒大的全副身家。这份招股书,在上市时间和溢价上有着严苛的要求,许家印作为大股东,必须对最低回报承担担保责任,如若上市发售价未能达到上市回报要求,许家印将向新投资者转让其持有的恒大部分股份,以保证该最低回报。
趴在账上的5亿美元,加上郑裕彤力挺,使恒大负债率一举降至65%,也让许家印缓过一口气。他随即重新布置了全国37个项目的开发进程,重点突破其中18个项目。十一黄金周时,18个楼盘齐开,恒大以7.5折的“割肉价”销售。短短两个月内,为恒大回笼资金近50亿元,迅速盘活了其他急待资金输血的在建项目。 其实,真正救恒大的还是宏观政策转向。2008年11月10日,国家推出了四万亿的救市计划,同时为了提振经济放松了对楼市的高压。恒大、富力这些激进者意外结束冬天,万科反落得个“踏空”的笑柄。2008年恒大销售收入达到118亿元,第一次跻身国内房企的“百亿俱乐部”,许家印终于涉险过关。
可以说,在豪赌三四线城市的第一场棋局,许家印有惊无险地赢了。在这场救赎中,许家印押上全副身家的阵势,堪称疯狂。
三四线土地之王
当时代的列车轰隆隆驶入2009年,历经磨难雄心勃勃的许家印,终于迎来了全面大爆发的几年。
随着2009年市场转暖,恒大上半年销售额便突破了百亿元,销售面积位列全国前三,许家印借此一扫晦气,重启上市计划。
2009年11月5日,面对地产股不景气的年代,恒大以相较于净资产40%左右的折让,在港交所成功上市。
上市当天恒大以705亿港元市值成为在港上市的最大内地非国有企业,而拥有恒大近七成股份的许家印,身家转瞬升至480亿港元,一举超过同一天公布的2009年福布斯中国内地首富王传福。
11月19日,同为“三个火枪手”的龙湖地产也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这两家公司经常被拿来对比,从市值看,恒大更赚足了吆喝。尽管2009年上半年龙湖的税后净利润为恒大的3.2倍,在上市最初那段时间,龙湖市值不到恒大的80%,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恒大“囤地”的规模3倍于龙湖。
上市之后,恒大的第二场赌局开启了。大肆举债——疯狂囤地——快速上市——获取资金——继续开发,一样的路子,不同的轨迹。在新一轮城镇化的带动下,恒大再次抓住了机会。
2009年以来,我国部分三四线城市住宅市场供应规模大幅增长。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当年营口、南通、烟台、佛山等地的土地供应总量位居全国前列,待开发量在3000万-8000万平方米之间。
2010年4月,国家开始楼市调控,受政策影响不大的三四线城市继续繁荣。
接下来的两年,恒大开始了圈地运动的大爆发。2010年,恒大新增土地5110万平米,创下公司历史上年购地量最高值,其中有超过一半的土地储备位于三线城市;2011年,继续新增4068万平米。
两年的跑马圈地使得恒大地产一举成为全国“地王”,截至2011年底恒大土地储备近1.5亿平方米,是如今万达和碧桂园的两倍,万科的3倍,全部建造起来能够供相当于香港人口的住户居住。
到2011年底,许家印公开表示,经过两年扩张,公司规模已经达到理想状态,未来不会继续大规模增持土地,而是量出为入,消耗多少补充多少。果不其然,2012年恒大在土地市场上开始放缓步伐。
依靠强大的土地储备,恒大开始了销售面积为王的时代。2010年,恒大地产销售突破500亿元,闯进全国前五,并以831万平方米的销售面积位列第二,直逼万科的841万平方米;接下来的2011和2012年,恒大蝉联销售面积全国第一。布局三四线的第二场赌局,许家印仍然在赢。
押宝失误?
让许家印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第三场赌局,似乎并不好过。
在2010年中期业绩会上,许家印仍坦言,在一线城市还没有计划拿地,下半年还未考虑进入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可实际上,这并不是说许家印对北京没有兴趣,因为当年恒大首次现身北京中服地块的拍卖会。
物极必反,三四线城市的需求不足很快蔓延,很多“鬼城”开始出现。新一轮城镇化的陷阱中。在银川、营口、贵阳等三四线城市,新盘不断入市,供给严重过剩。
当年在贵阳,仅建筑面积超千万的超级大盘就有5个:花果园城市综合体、中天假日方舟、中铁生态城、大川白金城和西南商贸城,五个项目加起来建筑面积就高达7420万平方米,足够200万人居住——而贵阳是一个常住人口仅为400万的山城。
很多开发商为此折戟沉沙,一名熟悉恒大与万科的业内人士就曾告诉记者:“像万科和恒大去的一些城市,一期能卖得很好,二期三期就难以为继了,很多城市没有这么大需求”。?
当年不少媒体报道,恒大在营口亦遭遇了滑铁卢,很长一段时间销售套数只是“个位数”,还不如现场售楼员的数量多。更有央企房地产高管则称,恒大在营口退了两块土地。
其低成本拿地、提高毛利率的模式难以持续。据恒大2012年报显示,净利润同比2011年下降21.7%至91.8亿元。
2012年10月,恒大曾在全国的168个项目减价10%至15%不等,以求快速地回笼资金。在此期间,恒大曾多次提到“三四线城市运营困难”。
?“三四线项目的二期三期卖不动,导致恒大的后续战略无法持续实施,价格上不去,房子卖不快,只能通过更多项目的开盘,来保持规模持续的增长。”丁祖昱说,随着这种复制风险的积累,恒大不得不把重点放回一二线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
在黄太阳看来,恒大发展折射出了行业发展轨迹。第一阶段是“跑马圈地”,更多的是机会主义,在此期间恒大搭上了顺风车。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房企开始追求“规模化发展”,恒大显示出了规模的力量。如今进入第三阶段,房企逐步开始多元化发展,并在一二线城市拿地,恒大正是如此。
不管是许家印有意控制恒大发展速度,还是恒大本身在三四线城市增长乏力,恒大的速度确实慢了下来。过去两年,三四线楼市库存巨大,恒大的销售额立即呈现了一条与之相吻合的清晰曲线。自2011年后,恒大一直引以为傲的销售面积翻身向下,从最高50%的年增速跌至2013年的负增长。 2013年,恒大在销售面积排名上被绿地、碧桂园超越,滑落至第三位。在销售额上,恒大也只位列第七,千亿房企中最逊色的一个。
第二场疯狂救赎
一名中金分析师曾指出,如果一家房企在一线城市在售5个项目,重点10个二线城市3个项目情况下,就能实现超过400亿元的销售额。但如果项目主要在三四线城市,市场成交额则只相当于二线城市的1/4-1/5,企业则需要约50个城市布局才能完成。后者的策略,显然规模效率不高。
2012年,在十字路口中,恒大果断选择进军一线城市。当年,万科、保利、龙湖在一二线城市的拿地面积均呈增长态势,佳兆业甚至新增土地的90%都在一二线城市,房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一轮回归一二线城市发展的浪潮。
2013年半年报发布会上,恒大提出了“112”战略,包括项目拓展向一二线城市适度倾斜,精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三线城市项目。
迟到的恒大,在一二线城市救赎中,打法异常凶狠,其所裹挟的资金优势愈发明显。2011年,恒大新增土地储备有61%在三四线城市;但2012年该公司71%的新增土地储备位于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只有28%。
而2013年年报显示,恒大全年新购入66幅地块,新增土地储备主要分布在天津、杭州、南京等经济发达的49个城市,其中8?幅位于北京、上海和广州。2013年年末,恒大在北京和上海接连抢地。
尤其在血拼北京拿地时,恒大以天量的资金,显示出志在必得的决心。自2013年7月首次进京至今,不到10个月的时间里,恒大共耗资189.45亿元斩获5宗地块。
“这个时候转型,稍微晚了点,代价也可能要大一点。”丁祖昱说。恒大自己也承认在布局上有些欠妥。夏海钧在2013年业绩会上表示,以往恒大的布局有些失衡,过去三线城市占比达到70%,未来恒大布局的目标是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布局比例是50:50。
在2013年业绩发布会现场,许家印曾三次强调,三线城市市场不行的观点是错误的,对于三线城市市场,恒大是最有发言权的,2013年恒大的销售业绩突破1000亿元中有46%都是三四线城市贡献的,不能用个别三线城市市场来代表整个三线城市的走势。
“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的打法,你也很难说恒大是战略上的失误。”?一直从事房地产企业战略研究的兰德咨询总裁宋延庆认为,过去恒大迟迟没有进京是决心不够,因为二三四线城市能够支撑恒大快速发展。
“不能光看销售额和面积,股东最看重的两个指标,营收和净利润,恒大还是行业里较高的。”宋延庆说,恒大的结算收入高,说明增长依然强劲。
宋延庆预测,由于销售额一般推后两年体现出来,在完成一二线城市结构调整后,在2015年前后,恒大应该还会有快速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