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社会, 人们系统地接触体育、学习体育是从学校开始的, 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受教育者一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意识。学校体育可以说是终身体育中最为重要的阶段, 良好的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受教育者积极、正确的体育态度。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体育教育中的理论宗旨就是要突出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情感需求, 发挥体育的强身健体、调适情感、促进交往、张扬个性等多种功能。
关键词:以人为本;幸福体育课堂;
很多体育工作者一直都在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 从“ 体质教育”到“ 素质教育”, 从“ 技能教育”到“ 健康第一”和“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每一次观念的转变都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更为全面、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关怀。因此,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体育文化神韵的展示
文化视野下的学校体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是理智活动的中介。体育自身是一种育体、育心的文化———心理活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中,并非仅仅把智力、技能投入进去,而它的所有完整性,包括他的情感、态度、个性、一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也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他获得的是整体的人生经历,是整体的精神。培养具有体验价值的能力的主体。“教育不在于使人获得僵死的、理性化的知识,而应借助于摄取文化价值,获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假如个人不具备体验价值的能力,文化价值只能是客观地存在着,不会被学习主体理解和内化。”只有培养学生灵敏的感悟和体验能力,才能使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提升体育的人文精神。
二、以人为本,构建幸福的体育课堂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说得简单一点, 就是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是否活泼、主动、乐学, 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掌握动作。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是让学生自己成长起来。我们以往听公开课就是看教案、看教法、看教师如何调动队伍、如何组织教学, 很少看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是否学会锻炼的方法, 学生像机器人一样被动地接受指令,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那么, 以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 这堂体育课就不能算是好课。因为, 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传授学习的方法,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学生应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只有做到这一点, 学生才能热爱体育, 才会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科学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承认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体能、兴趣爱好来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搭配教材, 不能“ 千篇一律”。要改变过去无论是体育成绩的评定还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 都是以学生运动成绩的绝对值为评价标准的做法。这种简单的评价方法, 一方面, 会使身体條件比较好的学生无须多加锻炼, 成绩自然很好, 从而轻易满足, 减少锻炼, 致使其使身体素质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甚至造成体质下降; 另一方面, 对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也不公平, 因为自己再努力锻炼, 也无法迅速提高成绩, 致使其努力得不到认可, 从而失去信心, 不再锻炼。而新的体育理念强调要根据每个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 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 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 指导帮助, 而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 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 体现“ 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学校体育不是为每学期一次的达标测验而教, 而是为了使学生实现人的主体价值, 让他们享受作为人的快乐而教。学校所有的教学大纲、教材、政策、规定等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倡导人文精神, 让人文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教育者心中, 体现在行动中, 打破沉闷死板的教学形式, 摒除功利意识, 寓教于乐, 使学生受益一生。
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学校体育的改革重在观念的转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意识、行为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就必须从每一位学校体育工作者, 每一堂体育课, 每一次课外活动入手,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编订中, 不但要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 而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将又新又好而且实用性强的健身方法引进到学校体育中来。在竞技运动的“ 教材化”方面多下工夫, 科学合理地修改竞技运动的操作过程和难度要求, 使其更加适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 改变以往刻板的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又有条不紊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切实依照大纲、教材, 让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真正走上课堂,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的权利; 在课堂上突出所讲授内容的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 多用鼓励话语, 不随便否定学生的技术动作,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信学生, 发扬民主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结束语:总之,体育课堂应该是一片文化生长的沃土,在这一片沃土中,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文明成果在这里生长和繁衍,并且通过有效的传递被年轻一代所吸收、同化,由此而孕育生成、发展与创造。
参考文献:
[1] 赵艳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走向及启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2] 周爱光.论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体育科学,2017.
[3]马卫平.体育学的研究范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1.0
关键词:以人为本;幸福体育课堂;
很多体育工作者一直都在对学校体育指导思想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 从“ 体质教育”到“ 素质教育”, 从“ 技能教育”到“ 健康第一”和“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每一次观念的转变都体现了对受教育者更为全面、更加人性化的教育关怀。因此,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时代, 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体育文化神韵的展示
文化视野下的学校体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是理智活动的中介。体育自身是一种育体、育心的文化———心理活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每一个人在接受教育中,并非仅仅把智力、技能投入进去,而它的所有完整性,包括他的情感、态度、个性、一性格、气质、意志等人之为人的一切,每一个人通过教育也不仅仅获得知识的增加和智力的发展,他获得的是整体的人生经历,是整体的精神。培养具有体验价值的能力的主体。“教育不在于使人获得僵死的、理性化的知识,而应借助于摄取文化价值,获得深刻而全面的人生体验。假如个人不具备体验价值的能力,文化价值只能是客观地存在着,不会被学习主体理解和内化。”只有培养学生灵敏的感悟和体验能力,才能使所学习的知识变成活的、有灵性的精神力量,提升体育的人文精神。
二、以人为本,构建幸福的体育课堂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使其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说得简单一点, 就是看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整个体育学习过程中是否活泼、主动、乐学, 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掌握动作。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是让学生自己成长起来。我们以往听公开课就是看教案、看教法、看教师如何调动队伍、如何组织教学, 很少看学生是否主动学习, 是否学会锻炼的方法, 学生像机器人一样被动地接受指令,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那么, 以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 这堂体育课就不能算是好课。因为, 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组织教学, 传授学习的方法,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组织教学。学生应成为体育学习的主体, 体会到体育的乐趣, 掌握终身锻炼的方法。只有做到这一点, 学生才能热爱体育, 才会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逐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科学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要承认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 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体能、兴趣爱好来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搭配教材, 不能“ 千篇一律”。要改变过去无论是体育成绩的评定还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考核, 都是以学生运动成绩的绝对值为评价标准的做法。这种简单的评价方法, 一方面, 会使身体條件比较好的学生无须多加锻炼, 成绩自然很好, 从而轻易满足, 减少锻炼, 致使其使身体素质得不到进一步提高, 甚至造成体质下降; 另一方面, 对身体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也不公平, 因为自己再努力锻炼, 也无法迅速提高成绩, 致使其努力得不到认可, 从而失去信心, 不再锻炼。而新的体育理念强调要根据每个学生体育基础的不同, 制定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目标, 使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获,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只是创造条件, 指导帮助, 而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参与管理、参与评价, 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氛围, 体现“ 健康第一”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把健康与生存、学习、生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学校体育不是为每学期一次的达标测验而教, 而是为了使学生实现人的主体价值, 让他们享受作为人的快乐而教。学校所有的教学大纲、教材、政策、规定等都应该以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因此,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倡导人文精神, 让人文精神深入到每一个教育者心中, 体现在行动中, 打破沉闷死板的教学形式, 摒除功利意识, 寓教于乐, 使学生受益一生。
3、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学校体育的改革重在观念的转变。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健康与终身体育的意识、行为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就必须从每一位学校体育工作者, 每一堂体育课, 每一次课外活动入手, 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者在教材的编订中, 不但要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的精华, 而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将又新又好而且实用性强的健身方法引进到学校体育中来。在竞技运动的“ 教材化”方面多下工夫, 科学合理地修改竞技运动的操作过程和难度要求, 使其更加适合学生的身体条件和接受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 改变以往刻板的教学方法, 努力营造轻松、愉快而又有条不紊的课堂气氛。教师应切实依照大纲、教材, 让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真正走上课堂,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的权利; 在课堂上突出所讲授内容的实用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 多用鼓励话语, 不随便否定学生的技术动作,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相信学生, 发扬民主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结束语:总之,体育课堂应该是一片文化生长的沃土,在这一片沃土中,包括体育文化在内的文明成果在这里生长和繁衍,并且通过有效的传递被年轻一代所吸收、同化,由此而孕育生成、发展与创造。
参考文献:
[1] 赵艳平.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走向及启示.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
[2] 周爱光.论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体育科学,2017.
[3]马卫平.体育学的研究范式,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