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严密性、逻辑性要求较高的学科之一,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公式、法则本身比较枯燥,如果在教学中仍是单调地说教,机械地传授,必定使知识变得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减退。改变这一局面的方法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创设好问题情景尤为重要。
在几年教学中,我进行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发现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第一是由实例引入模型。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来自于生活,能从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一个来自于生活的话题,经过组织展开数学学习,课堂气氛就会十分热烈,学生的参与率会大大提高。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太阳在初升的一系列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课中,为了区别于点与实数成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电影院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座”与“排”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巩固这一概念时,又可以把教室里的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等等。在这样的课堂的气氛下能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都成了问题的主角,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索。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内容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学生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的层数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九次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先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对称物体的照片,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将这些物体画在纸上得到一些对称的平面图形,并引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对称?然后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把给出的图形分成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并探讨对称图形的特征,接着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升:在平面几何图形中有没有我们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一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并判断。对于平行四边形,大多数学生的第一感觉都认为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游戏“折一折”,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教师又出示了菱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又发现与刚才不同的结论。所以说,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都是轴对称,也不是所有的都是轴对称。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中度过的,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可谓深刻,“对折——重合——完全重合”这三个知识点的掌握也很到位。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四是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对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色彩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来加强教学效果,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多媒体课件《直线》一开始展示情景:①晴朗的夏夜天空中一颗流星划过,流星是一颗星,怎么会变成一条线呢?②铅球自空中竖直下落形成什么图形?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实景,利用多媒体手段,巧妙地设置疑问,为下面得到直线的性质和定义作了铺垫。再例如《圆》一课中老师首先会提问各种各样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车轮是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又会如何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逐个演示不同形状的车轮行驶的情况。在这样生动的,鲜明的比较下,学生会对圆有深刻的表象认识。在逐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今天,如果我们能设计并制作出接近于生活,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课件,不仅为学生创设出更直观、形象的问题情景,也可以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更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全面启发学生智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还有很多,在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处,或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时,可以充分利用图表、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但不适宜的,没有创设价值的或难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无回旋余地的就不用创设问题情景,牵强附会起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案的时候都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我们就会创设出更贴切的问题情境,就更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新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更高、更浓,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在几年教学中,我进行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验。发现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第一是由实例引入模型。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和理论都来自于生活,能从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一个来自于生活的话题,经过组织展开数学学习,课堂气氛就会十分热烈,学生的参与率会大大提高。如《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中,如果我们把太阳看作圆,地平线看作直线,那么太阳在初升的一系列过程中,它们之间有几种位置关系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课中,为了区别于点与实数成一一对应关系,我们常把平面上找点的坐标看作是到电影院找位置、必须同时考虑“座”与“排”两方面一样,来考虑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在巩固这一概念时,又可以把教室里的学生的座位所表示的行与列来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所表达的点等等。在这样的课堂的气氛下能使学生充分地展开思维,都成了问题的主角,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下,学生就能自信地,愉快地交流,每个学生都得以参与和体验。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历一个这样的“过程”,不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且能获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潜在力,同时,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第二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探索。例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这个内容时,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剪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把三个角撕下来拼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再如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说能对折几十甚至上百次,可是学生在动手实践后却发现折叠到七次的时候已经非常困难,许多同学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终于发现:报纸的层数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而迅速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九次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要当好"导演"和"教练",诱发学生"入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时:先通过欣赏生活中一些对称物体的照片,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将这些物体画在纸上得到一些对称的平面图形,并引出疑问:是不是所有的平面图形都对称?然后教师提供给学生一些对称的和不对称的图形,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把给出的图形分成对称与不对称的两类,并探讨对称图形的特征,接着判断平面图形是否轴对称,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升:在平面几何图形中有没有我们认识的轴对称图形呢?一一出示正方形、长方形、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并判断。对于平行四边形,大多数学生的第一感觉都认为是轴对称图形。这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游戏“折一折”,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教师又出示了菱形(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又发现与刚才不同的结论。所以说,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不都是轴对称,也不是所有的都是轴对称。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中度过的,对于轴对称的概念可谓深刻,“对折——重合——完全重合”这三个知识点的掌握也很到位。这个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四是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运用计算机对多媒体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色彩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来加强教学效果,其灵活、便捷、生动形象的表现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如多媒体课件《直线》一开始展示情景:①晴朗的夏夜天空中一颗流星划过,流星是一颗星,怎么会变成一条线呢?②铅球自空中竖直下落形成什么图形?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实景,利用多媒体手段,巧妙地设置疑问,为下面得到直线的性质和定义作了铺垫。再例如《圆》一课中老师首先会提问各种各样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车轮是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又会如何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逐个演示不同形状的车轮行驶的情况。在这样生动的,鲜明的比较下,学生会对圆有深刻的表象认识。在逐步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今天,如果我们能设计并制作出接近于生活,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课件,不仅为学生创设出更直观、形象的问题情景,也可以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更能让学生乐学、爱学、全面启发学生智能,较好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创设问题情景的途径还有很多,在教学环节的衔接、转折、延伸处,或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递进、深化时,可以充分利用图表、挂图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但不适宜的,没有创设价值的或难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无回旋余地的就不用创设问题情景,牵强附会起不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如果我们在设计每一个教案的时候都要把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把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灵魂”,我们就会创设出更贴切的问题情境,就更有利于师生共同探讨新的知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更高、更浓,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广度,灵活性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