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缓解当前我国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产生的矛盾,应加快构建生态型生活方式,在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规章制度、生产方式、消费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多管齐下,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型转变,共建美丽中国。
【机 构】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基金项目】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双重解放’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9CX04032B)的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阶段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加速改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性。生活方式是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缓解当前我国发展与生态环境间产生的矛盾,应加快构建生态型生活方式,在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规章制度、生产方式、消费生活、生态文化等方面多管齐下,实现生活方式的生态型转变,共建美丽中国。
其他文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优秀的文艺作品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这些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进步的关键所在,因此成为具有浓重家国情怀的中国精神。当代文化传承和文艺创新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等问题密切相关,最具号召力和感染力,因此表现出十足的中国气派。文化传承是文艺创新的基础,文艺创新对于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依赖性;而文艺创新又可以反作用于文化传承,对文化传承形成有益的补充。当代文化传承与文艺创新中所表现出的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是我们
2020年初暴发的波及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全体当代人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消息。疫情大流行在人际层面造成了“社会距离化”,而在国际层面则造成了“全球距离化”,这次疫情深刻地改写了当代世界的面貌。政治哲学的介入性思考当然并不能改变这个坏消息,但却具有在坏消息中重新定位到诸种冲出当下态势的潜能。不同于医者与病毒学家以逆行的方式同新冠病毒直接展开“战疫”,哲人通过在思想层面朝向坏消息的“逆行”,从不同角度同它建立分析性的关系。经由其介入性实践,哲人能够为开启全新的“历史序列”贡献力量。
生命政治是政治权力直接作用于生物性生命所形成的一种治理技术。这里的生物性生命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政治场合中所理解的生命,尤其是在艺术中所理解的生命是完全不同的,它是医学和生命科学这种生物学意义上的。霍布斯按照人类医学的方式设定了一种国家医学,如果说现代医学的科学性建立在一种有机的组织和器官的组合上,那么霍布斯的国家医学旨在建立国家的解剖学和器官学,让主权者可以像医生一样,采取强力的治疗手段让国家的机体恢复正常。医生代表着对内的绝对权力,正如暴发疫情时,各个国家(无论何种制度)的封城和社会隔离措施就是一种悬
生命政治本质上就是政治权力直接作用于生命,其目的在于规训出驯顺且符合政治权力要求的有用的主体。生命政治学的这一过程是主体化和去主体化相统一的过程。正是在此意义上,生命政治学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治理术。福柯认为人口是生命政治学关注的对象,以“人口统计学”为代表的统计技术可以对生命进行全方位管控,在今天的数字资本主义社会,它让我们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从“赤裸生命”变成了“透明生命”。对于中国而言,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修身”具有生命政治学的内涵,并且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中国的生命政治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完全可
生命政治是直接作用于生物性生命以力求使人活的政治。将生命政治归结为治理术,很容易使其简单化为纯粹的政治权力批判理论。有不同的生命政治事件,新冠肺炎疫情是其中一种。新冠病毒催生的生命政治的出场,意味着政治或权力的地位凸显,意味着例外状态的开启,意味着人类社会进入着力保护生物性生命的时刻,意味着科学尤其是医学具有了法律效力与政治效应。我们需要摆脱“生命政治本身就是恶的”观念,努力构建一种建构性的生命政治学,这要求放弃几个设定:第一是主权者必恶的设定,认识到生命政治的进步性和无奈性,不能只强调权力的任性和溢出;
“中国之治”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型国家治理道路,推动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标志,并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之治”是对外开放之治。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支撑“中国之治”的经济基石。“一带一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大抉择,旨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引领全球治理,并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治理的良性互动,造福中国并惠及世界,成为
闲暇资源的日益充裕并不必然带来居民的休闲认同。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一种关于休闲认同的解释:个体休闲认同依赖于其所在文化对休闲的规定。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80个国家居民休闲认同数据以及世界银行的各国人均GDP数据,建构文化圈与国家两层文化框架,考察各国经济指标对居民休闲认同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不同文化对休闲认同的经济基础有不同的规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能够普遍提高居民的休闲认同,但经济效力的强弱在各文化中存在异质性。
研究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历史脉络与演进逻辑,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进而明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具有重要意义。以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历届党代会报告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 12软件,通过关键词筛选和词频统计对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生态文明“中国之治”的形成历经曲折探索、再度探索、稳步发展和丰富完善四个阶段,其演进逻辑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思想理念的不断升华、生态文明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态文明话语体系的不断丰富。
基本医疗保险是影响居民幸福感提升的重要制度因素。本文采用CGSS2012年和2017年的数据,检验了基本医疗保险与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并从心理中介论、收入分层论和社会融合论的视角就基本医疗保险对居民幸福感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解释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12年,参与基本医疗保险显著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但2017年这一作用仅在农村居民群体中呈现显著效应;(2)安全感和公平感是基本医疗保险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中介变量;(3)2012年-2017年,高收入和低收入居民的幸福感有了较明显的提升,中低收入居民幸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内需求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这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扩大内需,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结构性”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不断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