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点,结合医学、医学高职教育及人文素养自身特点, 在教育理念上,重视改革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契合。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理念;医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关键。医学高职院校在教育体制改革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应更加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1.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
200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医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的单位,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构建,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结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含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1]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教育观,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行动,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破除禁锢。
2.1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人格、品质气质、情操等方面被学生内在模仿,将会对学生未来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模仿首先是外在的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动作、语言、爱好等外显行为或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进一步发展成为内在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内心特征而产生创造性的行为。”[2]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高等教育的师者队伍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授业恩师及辅导员。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其广博深邃的学术修养、敢于挑战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学者风范;以其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朴实诚恳的生活态度,成为学生树立人生楷模,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心理,他们本身多是在实验医学的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人文素质的缺失问题,这给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素质,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河南职工医学院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的教师承担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人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设置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宽松的教育环境,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得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多,共同话题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摆脱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束缚,通过情感的认知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高校辅导员通过“友师型”的角色扮演,参与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教育、专业知识素养的督促教育、心理健康行为的咨询矫正教育,成为其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故而,融洽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较好地开展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
2.2醫学生观念的转变
笔者曾做过两份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医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一份是对2011年河南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省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班郑州、新郑、开封三地区352名培训学员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二份是对本院2012级药学班和护理4大班225名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
从统计结果看,无论是具有工作经历的培训学员,还是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人素质现状都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满意率仅在4%左右。“为迎接21世纪,大学最大的使命就是重新强调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把失落的‘人’找回来”。医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是促进人类健康、拯救人类生命的特殊职业,它占据着自然科学的前沿地带,面对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面对一个个弱势群体,医务人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慰藉心灵。这就要求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力争成为兼备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C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观念,即保健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服务管理着(Service Manager)。[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提出。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4]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应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人文价值取向、开阔人生境界,这种转变应贯穿于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首先在学校理论教育阶段,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反思以往的教育经验,绝大数医学院校实行的是“灌输式教育”,纯粹的理论式教育模式,以河南某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一年级为例,每周五个工作日,每日八个课时,除去周四下午学生班会,每周共三十六课时,其中政治理论课四课时,英语四课时,体育两课时,剩余二十二课时全为护理专业课,该专业到二年级,不再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二十六课时专业课,很明显“半人”教育的产物,严重阻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鉴于此,医学生在入学开始,就应改变中学阶段被动接受知识的理念,主动涉猎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知识,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在见习,实习过程过中尤为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期间所接觸到的典型医疗病例,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维度进行人文层面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最后,在作为职业医务人员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职业医生,我们不仅要具有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望闻问切,知晓疾病根源;大医精诚,慰藉脆弱心灵;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21世纪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兼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必须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并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融。
【参考文献】
[1]沈秀琴,杨同卫.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
[2]王志杰,李振兴.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
[3]王一方.敬畏—生命、医学与人文的对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3.
[4]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
【关键词】医学生;教育理念;医学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改革与实践的关键。医学高职院校在教育体制改革矛盾凸显的关键时刻,应更加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1.树立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现代教育理念
200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提交了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提出了现代教育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四大支柱支撑的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方位,它更贯注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更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禀赋和潜能,更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并致力于培养人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文化品味和生活质量,从而不断提高人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人自身的发展与完善。人才的健康成长需要宽松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的滋润,现代教育倡导“和谐教育”,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追求整体有机的“生态性”教育环境建构,力求在整体上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人才成长的最佳生态区,促进人才的健康和谐发展。医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和造就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医学人才的单位,自然应当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生态和谐的时代精神,创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
2.形成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现代医学教育观
“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单独完成现代医学的完整构建,只有实现两种精神的理想结合,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健康发展。医学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医学人文精神交织着医学科学精神的维度,医学科学精神蕴含着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二者形成张力,弥合分歧,互补共进。”[1]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必须树立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并重的现代教育观,人的思想影响着人的行动,首先必须要转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破除禁锢。
2.1教育者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人格、品质气质、情操等方面被学生内在模仿,将会对学生未来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对教师的模仿首先是外在的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动作、语言、爱好等外显行为或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进一步发展成为内在模仿,即模仿教师的内心特征而产生创造性的行为。”[2]
教师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教育者的教学观念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高等教育的师者队伍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授业恩师及辅导员。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其广博深邃的学术修养、敢于挑战的治学态度,为学生树立学者风范;以其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朴实诚恳的生活态度,成为学生树立人生楷模,润物细无声式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然而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存在着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漠视心理,他们本身多是在实验医学的模式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其知识结构本身就存在人文素质的缺失问题,这给当前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带来了消极影响。
“素质,最关键的是思想政治素质”,河南职工医学院主要是由思想政治理论研究部的教师承担对学生的政治素养培育人物,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医学伦理学》、《形势与政策》四门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程设置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他们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高校宽松的教育环境,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使得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交流时间最多,共同话题最多的就是辅导员,辅导员不再是发号施令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个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建立在平等、民主的基础之上,摆脱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束缚,通过情感的认知和信息的传递,形成了“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高校辅导员通过“友师型”的角色扮演,参与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对其进行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教育、专业知识素养的督促教育、心理健康行为的咨询矫正教育,成为其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故而,融洽师生关系更有利于较好地开展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
2.2醫学生观念的转变
笔者曾做过两份具有不同教育经历的医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一份是对2011年河南省卫生厅举办的全省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培训班郑州、新郑、开封三地区352名培训学员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第二份是对本院2012级药学班和护理4大班225名学生关于自身人文素养评价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对自身人文素质的评价
从统计结果看,无论是具有工作经历的培训学员,还是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人素质现状都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满意率仅在4%左右。“为迎接21世纪,大学最大的使命就是重新强调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把失落的‘人’找回来”。医学是一门“顶天立地”的学科,是促进人类健康、拯救人类生命的特殊职业,它占据着自然科学的前沿地带,面对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面对一个个弱势群体,医务人员不仅要具有高超的医术妙手回春,更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素质慰藉心灵。这就要求今天的医学生,“明天的医生”自身要转变观念,力争成为兼备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的高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1992年WHO卫生人力开发司教育处处长Boelen.C博士在《医学教育改革需采取全球行动》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观念,即保健的提供者(Care Provider)、决策者(Decision Maker)、健康教育者(Health Educator)、社区领导者(Community Leader)、服务管理着(Service Manager)。[3]20世纪70年代以后,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提出。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4]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作为医学生除了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应该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端正人文价值取向、开阔人生境界,这种转变应贯穿于医学生职业生涯的全过程。首先在学校理论教育阶段,重视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反思以往的教育经验,绝大数医学院校实行的是“灌输式教育”,纯粹的理论式教育模式,以河南某医学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一年级为例,每周五个工作日,每日八个课时,除去周四下午学生班会,每周共三十六课时,其中政治理论课四课时,英语四课时,体育两课时,剩余二十二课时全为护理专业课,该专业到二年级,不再进行政治理论课教学,二十六课时专业课,很明显“半人”教育的产物,严重阻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育。鉴于此,医学生在入学开始,就应改变中学阶段被动接受知识的理念,主动涉猎个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知识,积极参加各类社团活动,锻炼和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在见习,实习过程过中尤为注重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见习期间所接觸到的典型医疗病例,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维度进行人文层面的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最后,在作为职业医务人员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作为职业医生,我们不仅要具有精湛高超的医疗技术,更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望闻问切,知晓疾病根源;大医精诚,慰藉脆弱心灵;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21世纪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兼备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法律素质,必须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在培养的全过程注重并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融。
【参考文献】
[1]沈秀琴,杨同卫.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发挥教师主体作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3).
[2]王志杰,李振兴.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07,5(1).
[3]王一方.敬畏—生命、医学与人文的对话[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23.
[4]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