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科学》杂志成立于1939年,以引介和传播国内外的新科学为主,共出版42期,属于民国时期出版量较大,影响较大的科学期刊,本文对其内容及影响作初步探讨。
关键词:民国;新科学;科学新闻;科学传播
《新科学》是由中国《新科学》月刊社于1939年5月编辑出版的综合性科学杂志,1942年6月停刊。每月发行一刊,每卷6期内容,共出版7卷。从出版数量来说,该刊属于民国时期发行量相对较多科学杂志,就该时期的上海的科学相关杂志而言地区而言,其出版量仅次于《科学》和《科学画报》。《新科學》的内容以介绍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与发现为核心的科学杂志,栏目框架很清晰,以"科学论著"、"科学教材"、"科学新闻"三大栏目为主,后增加"读者园地"一栏,意图与读者互动,答疑解惑,部分期号上添加了"科学书评"和"科学名人事迹"栏目。"科学论著"栏目每一期大概7、8篇文章,内容以科学研究相关文章为主,每篇文章的篇幅较大,约10-20页内容。"科学教材"主要是现任高校、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教材,内容切实,以辅助学生完善其科学课程"科学新闻"大概20余篇文章,每篇的篇幅较短,言简意赅,主要是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新闻,多数是国外的科学新闻;"科学书评"是国内外学者对最新的科学著作的价格和书籍的核心内容进行介绍;"科学名人事迹"主要内容是介绍在科学上取得显著贡献的科学名人,其科学成就和生平事迹。下面将对主要三个栏目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科学论著"栏目的内容
经过统计,《新科学》的"科学论著"栏目共有文章197篇,所涉及学科内容有地质、工业、化学、军事、农业、生物、数学、天文、物理、心理学、医学和语文,其中生物相关文章最多有35篇、其次是农业28篇、工业27篇和物理26篇,详细的相关学科的文章数量与内容的关系、及对应年份请见表1.
以下学科,从内容上还可以分为非自然科学类学科和自然科学类学科,前者是语文、医学、工业、农业和心理学和军事;后者是地质、化学、生物、数学、天文和物理。
1.1非自然科学类学科
《新科学》语文方面的研究以方音方向为准,中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张世禄和黎维岳均发表过连载文章,张世禄《研究中国方音的方法》 2篇,介绍语文学与国际音标及调查方音的方法;黎维岳则主要粤音相关的语言研究,如《粤音与客音比较》。医学可将内容分为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西医方面有"高血压的病因及治疗"、"血液的保存及分析"、"脑波电录术"介绍动物脑内的电波、记录电波的仪器及方法等;中医方面本草学家和中国生药学先驱者发表了约11篇文章,其中《整理本草研究国药之方法及其实例》,讲述国药的研究方法、背景及实例,连载3次、《华北药材对于本草上之辩难及质疑》连载8次,介绍了70余种本草药材的形态、产地和药理。工业方面有纪育澧和杨羣华译著《以石油为原料提烃制醇之专论》,分析如何充分利用分解蒸馏石油以制造时所产生的副产物可再次利用成有用之物,如醇及其衍生物;其他工业材料如照相机制作原理、皮革制造、金的冶炼;生活物品的工业制法如人造奶油、酱油工业、人造调味香料、硬皂及其、皮蛋、淀粉等。农业相关是从1940年开始发表,涉及到农业的畜牧业和种植业两个分类,畜牧业如《养鸭十法》连载2次,介绍了世界上10种不同类型的鸭子的特色及繁殖情况;种植业内容较多,如《园艺植物繁殖法》、《白木耳栽培法》连载2次、《花卉养殖办法》、"堆肥"、"水耕法"及"养蛙法"等。心理学方向只有《一个古人对对于梦的心理研究》。军事方面介绍了作战工具如高射炮和雌性水雷等原理、应用。
1.2 自然科学类学科
从科学知识的时间角度去分析,还可将自然科学类学科内容分为科学知识普及和新科学引介两个方面,前者指将发展到相对成熟的科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析,新科学引介是指将国外最新科学成果及时分享,相比前者,新科学引介方面的内容新、难度大、受众门槛高。
1.2.1 科学知识普及
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生物和地理的相关内容较多,其次是化学、物理,数学方面就一篇,一粟譯《中国算学发展史》,给中国算数的最古期、周髀和九章算术中的古文内容写注,并换算成现代字符的形式进行讲解。物理和化学方面以普及中学难度科学原理为主,物理如裘维裕《牛顿运动定律》,系统分析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定义、意义及运用、《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及其在交流电方面的应用及计算,姚启钧在裘维裕的指导下所著《质量》。化学方面内容有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及计算,玻璃化学、硫酸的应用、"一粒米的化学"介绍一粒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对身体的作用,还有糙米、糯米、糠的生活作用 等。生物方面种类较多,植物方面介绍有"内分泌物及维他命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等;动物方面介绍有"青螠蠕虫"的介绍、"动物受精",、"昆虫的动作研究及于害虫杀除方面的应用"等;其他如民立学理科教员敦慎《蛋白质及其氨基酸》,总结概述当前带白纸和氨基酸的研究成果,包括蛋白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氨基酸的结构,两者的相互作用及热量分析。地理方面内容分为地质矿石和气候两个方面,矿石方面如陈善晃《黄铁矿之成分及其分析》分析了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黄铁矿的成分及其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解决了当前引进国外原料的问题,"金矿石"、"龙烟铁矿石"、"采矿法之变迁"、"云南乌铜"等;气候方面如"冰期与气候"分析不同阶段冰期的产生原因及气候情况、"苏联远东气候"、"气候与疾病"等。
1.2.2世界新科学引介
在新科学引介方面多以国外最新科学成果为主,文献多来源于日本和美国,学科内容以物理、化学和生物为主,地质学和天文内容较少。物理方面介绍了原子核及其功用,相对论,声波等内容。如勉之翻译《原子压榨机》,苏罗门博士于1939年7月在剑桥大学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近代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上最重要的仪器;陈岳生译著的《宇宙射线里面的重电子》,通过威尔生云室实验,分析了重电子发现的实验过程;叶蕴理的《重原子(釉、釷、錒)之分裂》,结合1934-1939年间重原子分裂的研究成果,分析重原子裂变的时间周期及能量计算;《釉与原子的潜能》、《放射性元素的新贡献》介绍放射性元素作为指示剂对近代物理和生物学的贡献;清型摘译的《相对论的最近二十年》分析了自爱因斯坦1908年提出相对论时的孤掌难鸣到后期的科学学者的认可,虽有众多疑惑,但相对论仍是把力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融合起来的令人震撼的物理学产物。《没有声音的声波》从舞台剧引入超声波概念,并介绍其使用价值。化学方面介绍了氦、酵素的发展及羧基等。如黎国祯《氦的新发展》,讲述了氦的产生与进阶发展,从1908年到1934年,直至文章完成的三个月前,牛津大学克兰顿实验室最新的实验发现--第二氦的黏着性。生物方面介绍过生物体射线、维他命研究、酵素及生物体血液等,如朱凤声翻译的《生物体射线》;黄森山译《生物坚韧体发光之原理及其利用》,(译自《日本科学知识》.七月号中村浩原作);《放毒的动物》译自英国的《Discovery》,从新陈代谢、腺体2个角度出发介绍具有制造化学药品能力的动物且能加害于其他的动物;《维他命的研究》、《最近血液的成就》,系统概述了当时血液型的成就,包括血液型的概说、进化、遗传形式、分布及应用。天文学方面介绍过星体、宇宙发展及宇宙线、潮汐、太阳黑点等,如陈岳生《星的内部》(译自《科学的美国》160卷5号,原作者Russell为美国普林斯登大学天文系主任)分析了星发光及内部热能量的来源。地学方面的新科学引介如1939年11月黄且华译著的《地磁新释》,原文来自 《Scientific American 9. 1939》,用实验记录的方式讲述地磁每时每日,每年之升降,达数年之久。 二、"科学新闻"栏目的内容
科学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信息的传播,包括科技方面新成果、新发明、新理论、新发现及国家关于科技的新政策,科技界与科技人物的最新活动等。民国时期的科学杂志已经将科学新闻的做成栏目出版,《新科学》是唯一在创刊之初就讲"科学新闻"作为主要栏目之一的科学杂志。"科学新闻"栏目很受读者的喜爱,"每期内容不下三、四十篇,包括《当代人物志》和《新奇科学》,叙述科学衍化的梗概和新奇的科学利器、材料丰腴,层次井然,使在学校教本孜孜声的我们,看了诸位先生的记载得到书本外的活动知识。" 《新科学》的新闻科学很强调"新",在第一卷第二期中还特别指出:"科学新闻方面,我们也希望所有来往源源得着许多最新的材料"。正如《新科学》杂志中编者表述,该刊很强调科学内容的新鲜度,多数是国外的最近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应用,且方向广,涵盖地质学、工业、化学、建筑学、农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植物生理学等多个方面。
将科学新闻的内容分为科学研究、科学应用和科学发现三个方面,就个人理解,区分如下:科学研究是指当下最新科学学术研究成果,(如第一卷第1期的《原型质游离法》、第一卷第三期的《维他命新来源》);科学应用是指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创造出具有实践价值的产品(如第一卷第2期的《鱼的速度》、第一卷第4期的《新光学玻璃》);科学发现是被人类发掘已经存在的并非人为创建的科学存在的相关新闻,(如第一卷第1期的《北京人类》、第一卷第6期的《6年前的放大镜》)。
据统计,《新科学》从创刊至停刊,共出版了6卷36期内容,科学新闻大致七百余篇。因内容涉及较大,笔者将选取第一卷全6期杂志对期内容进行分析,据统计第一卷全6期共发表科学新闻124期,其中科学应用52期、科学研究45期、科学发现27期;再对每期内容进行学科划分,发现第一卷全6期内容中,生物学相关内容有28篇,占总数的22.58%;其次为化学相关内容共17篇,占总数的13.71%;工业相关科学新闻共16篇,占总数的12.90%;物理学相关科学新闻共14篇,占总数的11.29%。
在以上所有的杂志内容中大多发表国外最新的科学研究、发明与见闻,占总数的87%,而在以上所有的翻译国外的杂志中,明确指出来源国家的有70篇,其中刊物来源是美国学者、科学研究院、高校等共54篇,占所有杂志的34.7%,占所有国外科学新闻的39.8%;其次是英国,共6篇科学杂志,占所有杂志的4.8%;国内相关文献16,占总数的22%。
究其原因,一方面,科举废除之后,中国开始建立欧美模式的高校,开始重视教育的方法、体制和样式。所以那个时期最引人注意的是那种模式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更能迎合中国的国情,1911年之前,清政府派遣了大量的考察团前往众多国家汲取外国的教育经验,进入民国之后,中国正处于改革教育关键时期,"新教育"的实施收到欧美教育的影响,虽说各种思潮接拥而至但在该阶段还是以欧美教育为主;另一方面,中国的第一批官派30人留学生从上海出发至美国康涅狄格州哈德福德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此后欧、美、日三支留学大军担起了中国当时科学救国重要任务。据统计,《科学》和《科学画报》的主要编辑人超过80%的来自美国的留学生。
三、"科学教材"栏目的内容
《新科学》很注重"科学教材"的编写,该栏目每期约5-7篇文章,每篇文章的内容篇幅相对较多,作品为时下各大中学理科教师的讲材,或译自其他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科学研究,内容切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并延续《新科学》以发表最新科学知识的特点。
内容上,"科学教材"很注重广泛性、连续性。广泛性表现在除了涉猎数理化生等理学学科大类外,还有按照学科难度详细编写,比如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覃学振在"科学教材"栏目发表的《三次方程式之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的为学生解答方程学习中的难点和通病,用数值的演变变来做论点引证,侧面反映了覃学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深厚的经验;第一卷第1期的张声的《地图画法》,文章译自东北帝国大学教授渡边万次郎的著作,用10页的篇幅讲述了地图的画法,每种画法均有示例图,内容详实、清楚易懂。"科学教材"除了数理化生外,还包含医学、农业和心理学内容,如孙雲译著的《心理学名称汇解》。
"科学教材"栏目内容上还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如万孟婉译的《儿童研究的卫生》,均译自日本学者的研究,且在《新科学》杂志上连载3次,再如李永良译著的《利用氧化还原作用之分析化学中几种最有用的有机指示剂》,讲述了氧化还原实验中的几种最有效的指示剂,译自"化学教育"杂志(Chemical Educatiation)第十六卷第八期(1939年8月出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Allen G.Gray原著。
四、结语
《新科学》传播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其内容正如其在封面内容所写"纯粹自然科学刊物",它与当时的《科学画报》和《科学趣味》等科学杂志比起来,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杂志,不强调读者互动,不设立问答信箱,只纯粹的将国内外的科学成果传递给民众。它以引入国外新科学成果和科学新闻传播为主、科学普及和教材为辅,为中国的科学知识传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裘维裕.牛顿运动定律.新科学.1939.1(3):1
[2]叶明译著.一粒米的化学.新科学.1940.2(5):704
[3]谈《新科学》读者王传舜先生来函.新科学.1939年第一卷第5期
[4]张毅.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期刊的创办.科学技术哲学培养单位.2006.
关键词:民国;新科学;科学新闻;科学传播
《新科学》是由中国《新科学》月刊社于1939年5月编辑出版的综合性科学杂志,1942年6月停刊。每月发行一刊,每卷6期内容,共出版7卷。从出版数量来说,该刊属于民国时期发行量相对较多科学杂志,就该时期的上海的科学相关杂志而言地区而言,其出版量仅次于《科学》和《科学画报》。《新科學》的内容以介绍国内外最新科学研究与发现为核心的科学杂志,栏目框架很清晰,以"科学论著"、"科学教材"、"科学新闻"三大栏目为主,后增加"读者园地"一栏,意图与读者互动,答疑解惑,部分期号上添加了"科学书评"和"科学名人事迹"栏目。"科学论著"栏目每一期大概7、8篇文章,内容以科学研究相关文章为主,每篇文章的篇幅较大,约10-20页内容。"科学教材"主要是现任高校、中小学教师的科学教材,内容切实,以辅助学生完善其科学课程"科学新闻"大概20余篇文章,每篇的篇幅较短,言简意赅,主要是国内外最新的科学新闻,多数是国外的科学新闻;"科学书评"是国内外学者对最新的科学著作的价格和书籍的核心内容进行介绍;"科学名人事迹"主要内容是介绍在科学上取得显著贡献的科学名人,其科学成就和生平事迹。下面将对主要三个栏目的内容进行分析。
一、"科学论著"栏目的内容
经过统计,《新科学》的"科学论著"栏目共有文章197篇,所涉及学科内容有地质、工业、化学、军事、农业、生物、数学、天文、物理、心理学、医学和语文,其中生物相关文章最多有35篇、其次是农业28篇、工业27篇和物理26篇,详细的相关学科的文章数量与内容的关系、及对应年份请见表1.
以下学科,从内容上还可以分为非自然科学类学科和自然科学类学科,前者是语文、医学、工业、农业和心理学和军事;后者是地质、化学、生物、数学、天文和物理。
1.1非自然科学类学科
《新科学》语文方面的研究以方音方向为准,中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张世禄和黎维岳均发表过连载文章,张世禄《研究中国方音的方法》 2篇,介绍语文学与国际音标及调查方音的方法;黎维岳则主要粤音相关的语言研究,如《粤音与客音比较》。医学可将内容分为西医和中医两个方面,西医方面有"高血压的病因及治疗"、"血液的保存及分析"、"脑波电录术"介绍动物脑内的电波、记录电波的仪器及方法等;中医方面本草学家和中国生药学先驱者发表了约11篇文章,其中《整理本草研究国药之方法及其实例》,讲述国药的研究方法、背景及实例,连载3次、《华北药材对于本草上之辩难及质疑》连载8次,介绍了70余种本草药材的形态、产地和药理。工业方面有纪育澧和杨羣华译著《以石油为原料提烃制醇之专论》,分析如何充分利用分解蒸馏石油以制造时所产生的副产物可再次利用成有用之物,如醇及其衍生物;其他工业材料如照相机制作原理、皮革制造、金的冶炼;生活物品的工业制法如人造奶油、酱油工业、人造调味香料、硬皂及其、皮蛋、淀粉等。农业相关是从1940年开始发表,涉及到农业的畜牧业和种植业两个分类,畜牧业如《养鸭十法》连载2次,介绍了世界上10种不同类型的鸭子的特色及繁殖情况;种植业内容较多,如《园艺植物繁殖法》、《白木耳栽培法》连载2次、《花卉养殖办法》、"堆肥"、"水耕法"及"养蛙法"等。心理学方向只有《一个古人对对于梦的心理研究》。军事方面介绍了作战工具如高射炮和雌性水雷等原理、应用。
1.2 自然科学类学科
从科学知识的时间角度去分析,还可将自然科学类学科内容分为科学知识普及和新科学引介两个方面,前者指将发展到相对成熟的科学知识进行系统性分析,新科学引介是指将国外最新科学成果及时分享,相比前者,新科学引介方面的内容新、难度大、受众门槛高。
1.2.1 科学知识普及
科学知识普及方面生物和地理的相关内容较多,其次是化学、物理,数学方面就一篇,一粟譯《中国算学发展史》,给中国算数的最古期、周髀和九章算术中的古文内容写注,并换算成现代字符的形式进行讲解。物理和化学方面以普及中学难度科学原理为主,物理如裘维裕《牛顿运动定律》,系统分析牛顿运动三定律的定义、意义及运用、《欧姆定律》欧姆定律及其在交流电方面的应用及计算,姚启钧在裘维裕的指导下所著《质量》。化学方面内容有 "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及计算,玻璃化学、硫酸的应用、"一粒米的化学"介绍一粒米的营养成分含量、对身体的作用,还有糙米、糯米、糠的生活作用 等。生物方面种类较多,植物方面介绍有"内分泌物及维他命对植物生长的作用"等;动物方面介绍有"青螠蠕虫"的介绍、"动物受精",、"昆虫的动作研究及于害虫杀除方面的应用"等;其他如民立学理科教员敦慎《蛋白质及其氨基酸》,总结概述当前带白纸和氨基酸的研究成果,包括蛋白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氨基酸的结构,两者的相互作用及热量分析。地理方面内容分为地质矿石和气候两个方面,矿石方面如陈善晃《黄铁矿之成分及其分析》分析了作为重要工业原料的黄铁矿的成分及其在全国的分布情况,解决了当前引进国外原料的问题,"金矿石"、"龙烟铁矿石"、"采矿法之变迁"、"云南乌铜"等;气候方面如"冰期与气候"分析不同阶段冰期的产生原因及气候情况、"苏联远东气候"、"气候与疾病"等。
1.2.2世界新科学引介
在新科学引介方面多以国外最新科学成果为主,文献多来源于日本和美国,学科内容以物理、化学和生物为主,地质学和天文内容较少。物理方面介绍了原子核及其功用,相对论,声波等内容。如勉之翻译《原子压榨机》,苏罗门博士于1939年7月在剑桥大学的学术报告,介绍了近代原子核物理学研究上最重要的仪器;陈岳生译著的《宇宙射线里面的重电子》,通过威尔生云室实验,分析了重电子发现的实验过程;叶蕴理的《重原子(釉、釷、錒)之分裂》,结合1934-1939年间重原子分裂的研究成果,分析重原子裂变的时间周期及能量计算;《釉与原子的潜能》、《放射性元素的新贡献》介绍放射性元素作为指示剂对近代物理和生物学的贡献;清型摘译的《相对论的最近二十年》分析了自爱因斯坦1908年提出相对论时的孤掌难鸣到后期的科学学者的认可,虽有众多疑惑,但相对论仍是把力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融合起来的令人震撼的物理学产物。《没有声音的声波》从舞台剧引入超声波概念,并介绍其使用价值。化学方面介绍了氦、酵素的发展及羧基等。如黎国祯《氦的新发展》,讲述了氦的产生与进阶发展,从1908年到1934年,直至文章完成的三个月前,牛津大学克兰顿实验室最新的实验发现--第二氦的黏着性。生物方面介绍过生物体射线、维他命研究、酵素及生物体血液等,如朱凤声翻译的《生物体射线》;黄森山译《生物坚韧体发光之原理及其利用》,(译自《日本科学知识》.七月号中村浩原作);《放毒的动物》译自英国的《Discovery》,从新陈代谢、腺体2个角度出发介绍具有制造化学药品能力的动物且能加害于其他的动物;《维他命的研究》、《最近血液的成就》,系统概述了当时血液型的成就,包括血液型的概说、进化、遗传形式、分布及应用。天文学方面介绍过星体、宇宙发展及宇宙线、潮汐、太阳黑点等,如陈岳生《星的内部》(译自《科学的美国》160卷5号,原作者Russell为美国普林斯登大学天文系主任)分析了星发光及内部热能量的来源。地学方面的新科学引介如1939年11月黄且华译著的《地磁新释》,原文来自 《Scientific American 9. 1939》,用实验记录的方式讲述地磁每时每日,每年之升降,达数年之久。 二、"科学新闻"栏目的内容
科学新闻是科学技术领域新信息的传播,包括科技方面新成果、新发明、新理论、新发现及国家关于科技的新政策,科技界与科技人物的最新活动等。民国时期的科学杂志已经将科学新闻的做成栏目出版,《新科学》是唯一在创刊之初就讲"科学新闻"作为主要栏目之一的科学杂志。"科学新闻"栏目很受读者的喜爱,"每期内容不下三、四十篇,包括《当代人物志》和《新奇科学》,叙述科学衍化的梗概和新奇的科学利器、材料丰腴,层次井然,使在学校教本孜孜声的我们,看了诸位先生的记载得到书本外的活动知识。" 《新科学》的新闻科学很强调"新",在第一卷第二期中还特别指出:"科学新闻方面,我们也希望所有来往源源得着许多最新的材料"。正如《新科学》杂志中编者表述,该刊很强调科学内容的新鲜度,多数是国外的最近的科学研究与科学应用,且方向广,涵盖地质学、工业、化学、建筑学、农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医学、植物生理学等多个方面。
将科学新闻的内容分为科学研究、科学应用和科学发现三个方面,就个人理解,区分如下:科学研究是指当下最新科学学术研究成果,(如第一卷第1期的《原型质游离法》、第一卷第三期的《维他命新来源》);科学应用是指将科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生活中去,创造出具有实践价值的产品(如第一卷第2期的《鱼的速度》、第一卷第4期的《新光学玻璃》);科学发现是被人类发掘已经存在的并非人为创建的科学存在的相关新闻,(如第一卷第1期的《北京人类》、第一卷第6期的《6年前的放大镜》)。
据统计,《新科学》从创刊至停刊,共出版了6卷36期内容,科学新闻大致七百余篇。因内容涉及较大,笔者将选取第一卷全6期杂志对期内容进行分析,据统计第一卷全6期共发表科学新闻124期,其中科学应用52期、科学研究45期、科学发现27期;再对每期内容进行学科划分,发现第一卷全6期内容中,生物学相关内容有28篇,占总数的22.58%;其次为化学相关内容共17篇,占总数的13.71%;工业相关科学新闻共16篇,占总数的12.90%;物理学相关科学新闻共14篇,占总数的11.29%。
在以上所有的杂志内容中大多发表国外最新的科学研究、发明与见闻,占总数的87%,而在以上所有的翻译国外的杂志中,明确指出来源国家的有70篇,其中刊物来源是美国学者、科学研究院、高校等共54篇,占所有杂志的34.7%,占所有国外科学新闻的39.8%;其次是英国,共6篇科学杂志,占所有杂志的4.8%;国内相关文献16,占总数的22%。
究其原因,一方面,科举废除之后,中国开始建立欧美模式的高校,开始重视教育的方法、体制和样式。所以那个时期最引人注意的是那种模式和国外的教育制度更能迎合中国的国情,1911年之前,清政府派遣了大量的考察团前往众多国家汲取外国的教育经验,进入民国之后,中国正处于改革教育关键时期,"新教育"的实施收到欧美教育的影响,虽说各种思潮接拥而至但在该阶段还是以欧美教育为主;另一方面,中国的第一批官派30人留学生从上海出发至美国康涅狄格州哈德福德城,拉开了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序幕,此后欧、美、日三支留学大军担起了中国当时科学救国重要任务。据统计,《科学》和《科学画报》的主要编辑人超过80%的来自美国的留学生。
三、"科学教材"栏目的内容
《新科学》很注重"科学教材"的编写,该栏目每期约5-7篇文章,每篇文章的内容篇幅相对较多,作品为时下各大中学理科教师的讲材,或译自其他欧美日本等国家的科学研究,内容切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并延续《新科学》以发表最新科学知识的特点。
内容上,"科学教材"很注重广泛性、连续性。广泛性表现在除了涉猎数理化生等理学学科大类外,还有按照学科难度详细编写,比如暨南大学数学系教授覃学振在"科学教材"栏目发表的《三次方程式之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详细的为学生解答方程学习中的难点和通病,用数值的演变变来做论点引证,侧面反映了覃学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深厚的经验;第一卷第1期的张声的《地图画法》,文章译自东北帝国大学教授渡边万次郎的著作,用10页的篇幅讲述了地图的画法,每种画法均有示例图,内容详实、清楚易懂。"科学教材"除了数理化生外,还包含医学、农业和心理学内容,如孙雲译著的《心理学名称汇解》。
"科学教材"栏目内容上还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如万孟婉译的《儿童研究的卫生》,均译自日本学者的研究,且在《新科学》杂志上连载3次,再如李永良译著的《利用氧化还原作用之分析化学中几种最有用的有机指示剂》,讲述了氧化还原实验中的几种最有效的指示剂,译自"化学教育"杂志(Chemical Educatiation)第十六卷第八期(1939年8月出版).美国威斯康辛大学Allen G.Gray原著。
四、结语
《新科学》传播了大量的科技知识,其内容正如其在封面内容所写"纯粹自然科学刊物",它与当时的《科学画报》和《科学趣味》等科学杂志比起来,更像是一本教科书杂志,不强调读者互动,不设立问答信箱,只纯粹的将国内外的科学成果传递给民众。它以引入国外新科学成果和科学新闻传播为主、科学普及和教材为辅,为中国的科学知识传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裘维裕.牛顿运动定律.新科学.1939.1(3):1
[2]叶明译著.一粒米的化学.新科学.1940.2(5):704
[3]谈《新科学》读者王传舜先生来函.新科学.1939年第一卷第5期
[4]张毅.留学生与中国近代期刊的创办.科学技术哲学培养单位.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