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与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旅游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来源 :现代商贸工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j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旅游院校作为旅游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与智库保障,应当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融入地方与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立足全域旅游重点项目、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新兴业态与领军企业建设,围绕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等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加强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升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为加快旅游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全域旅游;文旅融合;旅游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0.009
  1 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
  自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安排错峰休假,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以来,河北、江西、重庆、甘肃、辽宁、安徽、陕西、福建等8省份积极响应,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实行2.5天休假模式,因地制宜推出文旅消费券、惠民卡等措施,省市联动开发生态休养、运动康体、文化养心、康疗养生、健康养老等康养旅游产品,推动健康旅游服务一体化建设。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旅融合是全域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全域旅游发展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途径保障。在当前旅游业加速恢复的背景下,高等旅游院校应充分发挥其旅游业人才培养基地与智库优势,加强与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升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服务水平,为加快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及旅游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1.2 研究现状
  当前,国内关于文旅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背景、理念含义、内容范围、融合方法、案例运用等方面。丁春文以浙江省为例,研究了文旅融合背景下浙江省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和文化旅游发展新空间拓展,提出设计凸显地方传统文化的旅游“大环线”, 打造凸显区域特色文化的旅游“小专线”。李花针对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育人目标、课程体系内容、产学研一体化、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等方面提出建议。在全域旅游方面,于洁从概念内涵、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案例选取等角度总结了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并对全域旅游发展进行了展望。张素梅对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在高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方面,谷静从产教融合发展的视阈下构建了包括 4 个一级指标,14 个二级指标,37 个三级指标的旅游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张季云、阚志霞以旅游专业为例从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两个维度构建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李旭、周琬清以南阳师范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从专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系、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与主动性等方面对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综上,国内对于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高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和业界对高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研究还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框架体系。在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依托高校教育资源,构建文旅融合社会服务模式,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智力保障显得重要而紧迫。
  2 旅游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与现状
  2.1 新时代旅游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社會服务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与主要功能,是高校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延伸。高校的社会服务是指高校从满足社会现实需要出发,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科学研究为依托,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旅游院校社会服务的范畴包括旅游院校为各类文旅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社会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服务、文化引领、公益服务等各方面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与展示出来的社会服务能力。
  2.2 旅游院校社会服务人力资源条件保障
  截至2017年,全国开设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608所,开设旅游管理类高职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1086所,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947所,在校生规模达90万人,其中博士与硕士研究生近1万人、本科生23万人、高职生34万人、中职生32万人。全国旅游院校专业教师数量近6万人,拥有旅游规划中心、旅游研究所、技术技能平台、应用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学院等各类科研与社会服务机构,其中也包括众多的由专业教师注册成立或参与运营的各种规划设计、咨询策划、培训学校等“校中企”与“企中校”。
  2.3 旅游院校社会服务现状
  (1)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高层次人才缺乏,社会服务综合实力较弱。当前,大部分旅游院校的专业设置受限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变化和学校的师资、实训设备水平等因素,往往存在着专业细分不够、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雷同等问题,这样往往会产生人才培养质量与行业需求契合度低、数量供大于求、专业人才重复低水平竞争激烈等问题。同时,大部分旅游院校师资力量不够,教师忙于日常的教学、论文发表、职称晋升和成果报奖等教科研任务,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成果转化等社会服务工作。
  (2)科技创新与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社会认可度较低。当前,随着全域旅游、文旅融合和智慧旅游的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技术手段的运用越来越普及。相对于一些专业化、服务“一条龙”式的旅游信息科技公司、旅游规划运营公司、旅游管理公司、旅游集团公司等,旅游院校的教学、科研与创新往往还跟不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态势,导致部分地区政府和企业组织对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缺乏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部分旅游院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的市场应用价值,也难以很快的被政府和企业采纳,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部分旅游院校在进行社会服务时考核指标不科学,对社会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度把握不够,也影响了社会服务的认可度。   (3)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不清晰,机制不完善。学校的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与机制为其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基础与动力。目前,不管是本科院校的“双一流”还是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建设,都对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些高校纷纷建设了一批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技术技能平台、职业培训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等教科研团队。但大部分旅游院校社会服务管理机构对教科研团队在制定管理与激励政策时,比如管理组织不完善、制度不够健全、政策导向不明确、社会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标准不合理等。
  3 旅游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路经
  3.1 健全社会服务管理机构与管理、激励机制
  旅游院校要把社会服务作为学校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要建立专门机构、指定办公场所与主要负责人代表学校行使服务地方社會职能,集中学校优势资源争取社会服务项目。同时,旅游院校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学业绩、发表科研论文、专著及调研报告的数量等量化指标为核心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起系统的社会服务考核机制与奖惩标准,对主要贡献者进行相应奖励,并在绩效考核与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加分,从而使教师更加主动开发参与社会服务项目。
  3.2 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积极组织师生申报各类项目
  2015年至今,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与各省市文化和旅游厅面向旅游院校师生实施了“万名旅游英才培养计划”,开展相关。分批遴选、资助了“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服务型英才培养、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创新设计型英才培养、乡村旅游创客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研究型英才培养等9大类型的人才培养项目,鼓励旅游院校师生开展课程开发、校企合作课题研究、旅游志愿服务、乡村旅游扶贫帮扶、文明旅游宣传教育、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导游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旅游规划设计、旅游行业产业调查等项目活动。
  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新发展背景下,全域旅游示范区、文化旅游名县、特色旅游名镇、特色旅游名村和休闲旅游示范点等旅游新业态层出不穷。旅游院校应围绕“全区域”“全时空”“全产业”等全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建设,加强对旅游企事业单位旅游人才新需求分析研究,从人才培养能力、社会培训能力、管理咨询能力、技术服务能力、文化引领能力、公益服务能力六个方面,构建科学完善的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积极组织师生申报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增强旅游院校服务区域经济与旅游产业发展能力(表1)。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办公室.关于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促进劳动节等假日旅游消费的通知[R].安徽省人民政府,2020,(04).
  [2]丁春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以浙江省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32-38.
  [3]李花.文旅融合背景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商讯,2019,(10):176-177.
  [4]于洁.国内全域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旅游研究,2016,(8):86-91.
  [5]张素梅.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国旅游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6,(12):64-65.
  [6]谷静.旅游类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6):120-124.
  [7]张季云,阚志霞.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研究——以旅游专业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6):54-56.
  [8]李旭,周琬清.旅游管理专业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实践与探索——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9,(36):180-182.
其他文献
案例研究是诠释实践的学术表达和研究方法,是以叙事为主要方式,对某一对象特定情境及其意义进行的描述,被广泛地应用在管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案例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
期刊
摘 要: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国际社会一直高度关注并希望借鉴中国减贫经验。本文尝试从工作方法论角度切入,总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特征及其规律性,如采用渐进改革的扶贫政策、逐步精准的贫困瞄准、逐步拓展的扶贫手段、长期稳定的施
在经济新常态下,工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例如产业结构不够完善导致就业岗位需求下降;产业地域发展不平衡影响毕业生就业择业;经济新常态下学生就业创业意
摘 要:随着人们消费观的改变以及孤独经济的崛起,萌宠已经成为人们排解焦虑孤独的主要途径。我国宠物行业较国外起步较晚,在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最突出的是国内旺盛需求与国内目前能够提供的服务水平之间的矛盾。本文从宠物行业各环节为切入点,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国内未来发展方向及对策。  关键词:宠物行业;发展方向;供需矛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
摘 要: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事关人类生存,人类社会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的保障。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完善治理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从实践的角度出发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对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了指导作用。  关键词: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
摘 要:电子商务推动了城乡经济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又促进了电子商务交易,繁荣了电子商务行业。本文从电子商务和城乡经济各自发展、电子商务对城乡经济发展影响、城乡经济对电子商务发展影响三个方面,搜集梳理文献信息,全面分析电子商务与城乡经济发展相互关系,明确各自地位,探讨决策建议,以期促使双方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电子商务;城市经济;乡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
供给视角的遗产旅游研究比较丰富,而需求方面研究不多,遗产旅游动机对目的地形象感知的影响鲜有讨论.本文分析遗产旅游动机及目的地形象的结构特征,构建了遗产旅游的游客动机
预算会计制度对规范预算会计核算、加强财政预算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原预算会计制度与当前改革任务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不利于预算会计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探讨了预算会
摘 要: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和医药经济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新冠肺炎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双循环”新经济格局对中国医药产业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医药经济的蓬勃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前的医药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新经济格局对医药产业的影响,提出了“雙循环”新经济格局下促进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双循环;新经济格局;医药产业;医药制造  1
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青藏高原因其丰富的地理景观多样性和多民族特色文化发展了众多生态旅游模式。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青藏高原生态旅游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问题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市场对接等方面存在问题。并基于这些问题给出,通过生态学、管理学等知识进行对策提出,如开展众筹等多元化融资、宣传方式;采用中国环境保护新雁行模式等。解决青藏高原生态旅游问题现状提出具体可习惯的方案,在青藏高原生态旅游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