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其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长期采用传统耕作方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农田退化、沙化等问题;对地表作物残茬进行处理、播种之前进行深松或者免耕,之后进行合理的施肥,不同的阶段需要用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同时做好防治病虫害的工作。结论:发展保护性耕作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作业成本,进一步达到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更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1技术的内容
通过播种施肥处理和带状旋耕播种施肥2种方式,将种子和肥料一同播种到被秸秆覆盖的地里。以上2种方式都需要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一次性完成,只是方式的不同。处理秸秆残茬的技术更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包括以下处理方式:
1.1秸秆粉碎
将粉碎后的前茬作物秸秆均匀的抛洒在地表。
1.2直立秸秆的妥善处理
播种时,使秸秆沿着播种机行走方向进行撞压,让秸秆倒伏在地表。
1.3留根茬的处理工作
收获作物的时候,保有20~30cm留根茬。
1.4粉碎浅旋
通过旋耕机进行浅旋表土,目的是让作物秸秆与旋耕层土壤混合。
1.5防治杂草和病虫害
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对于杂草,也可以采用人工机械的方法。
1.6进行深松
根据土壤条件和免耕地表的秸秆覆盖的不同状况,采取对应的作业周期以及不同的深松方式。
2技术流程以及操作规程
2.1技术流程
玉米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关键在于前茬作物秸秆或根茬处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选择相应的模式。主要包括高茬旋耕灭茬和碎秆免耕覆盖两种技术模式,其技术工艺流程如下:
2.1.1高茬耙茬免耕模式
收获→高留茬(25~30cm)春季耙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2.1.2碎秆免耕覆盖模式
收割→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2.2操作规程
2.2.1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
收获季节摘玉米穗→覆盖高留茬或者粉碎秸秆→免耕或深松工作→表土作业→免耕施肥播种→控制杂草→田间的管理。
2.2.2秸秆的相关处理
完成玉米的秋收工作后,以秸秆为覆盖物存留在田间,依据作业工艺的不同,通常采取两种覆盖形式:高留茬覆盖,就是留有25cm左右的高茬,将玉米穗和秸秆运出田间,采取不同技术模式对留茬处理;粉碎覆盖,其优点是覆盖效果好,保水能力较强,缺点是粉碎后的秸秆容易被风刮走或集堆在田间。即收获玉米后,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后均匀地覆盖在地表。
2.2.3选择性作业
包括深松和播前表土作业。深松主要针对的是土壤粘重(指壤质土壤容重至少为1.3/cm,粘质土壤容重至少为1.4g/cm的地区)或者是一些土质较硬的有犁低层地块,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降水入渗。深松的时间一般是在入冬前,这期间是深松机通过性最高的时候。为了能够增加地表的粗糙度,防止发生水蚀,需要选择高地隙深松机。而冬季降雪量是直接决定深松后能吸纳降水的多少。决定是否进行表土作业的因素是地表状况。表土作业的目的是改善地表的不良状况,主要是针对地表温度较低的区域,这样可以提高土地温度,有利于播种和出苗。如果地表高低不平,且上面的秸秆较多或者成堆,需要浅松、弹齿耙耙地或选用旋耕机浅旋。其他地表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播种。
2.2.4播种玉米
选用优质的种子一般是指颗粒肥的,为了防治病虫害,必须选用包衣种籽。长效与速效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化肥箱肥,化肥中不能有结块,以免影响下肥的顺畅进行,最后应用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玉米的播种和施肥作业。要求出芽率在95%以上且应大小均匀;而在气温较低的地方,需要强调的就是,尽量使秸秆分到种行上的两边,让阳光充足的照射在种行上,有助于地温提高和玉米的生长。
2.2.5田间管理的工作
通常需要在播完玉米后的1周左右时,喷洒1次除草剂(乙草胺和阿待拉津等除草剂),这样是为了防止杂草滋生。而对于有秸秆覆盖的地表,要加大喷药的使用剂量。等到出苗以后,根据普遍的出苗情况进行间苗、补苗的工作。以每667m2苗数控制在4500株左右为标准,缺苗少的,用间苗补苗。缺苗多的,就需要补种。为了让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要将种子在水中浸泡24h。在进行此项工作过程中,可以同时除草。
3创新点
3.1技术模式的创新
2001年以前,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在平作区试验示范,凌源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是在国内率先实施垄作保护性耕作,通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应用实践,创新并形成了两种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即高留茬覆盖少耕技术模式和碎秆覆盖苗带少耕技术模式。
3.2机具的创新
提出并实行“双改”技术措施。将原有碎茬播种联合作业机或灭茬机、旋耕机的弯刀改成直刀,常规播种机的宽开沟器改为窄幅开沟器。充分利用现有机具,让凌源市上述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作业成果得以完善。这对降低保护性耕作的成本,提高农机户营机效益,促进保护性耕作作业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3服务机制的创新
在机械作业服务上,尝试了无偿租赁与作业市场化相结合管合理的办法。机具由市推广站统一购置,与示范区乡镇农机站签订租赁合同,由农机站代管,交付农户无偿使用,合同中限定搞保护性耕作的机具作业时,减收作业费30%。
4保護性耕作的适应范围和推广工作中要注意的因素
降雨量的适合范围:年降雨量至少为250mm,最多不能超过800mm。适宜的温度范围:因为春季播种时,保护性耕作的地温比翻耕无覆盖地低1~2℃,这可能给玉米等喜温作物的出苗带来不良影响。适合的土壤类型:尤其是针对粘重排水性能差的土壤,要慎重的进行保护性耕作。
4.1播种质量
为了保证播种的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处理弊端。所以,改进播种机的性能是必要的工作,要改善地表状态。因为不平整、覆盖物分布不均的地表,可能造成播种的深浅不同,种子的分布不均匀,严重的情况就是出现缺苗。
4.2杂草控制
因为保护性耕作没有针对性的控制杂草的措施,并且在翻耕作业过程中还会掩埋一些杂草,又因秸秆遮盖了地表,除草剂只能是间接的喷洒到杂草上,这样会降低药性,对灭草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此种技术能够避免焚烧秸秆而引发的大气污染,对于维持我国的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
用,让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1技术的内容
通过播种施肥处理和带状旋耕播种施肥2种方式,将种子和肥料一同播种到被秸秆覆盖的地里。以上2种方式都需要将开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作业一次性完成,只是方式的不同。处理秸秆残茬的技术更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的核心,包括以下处理方式:
1.1秸秆粉碎
将粉碎后的前茬作物秸秆均匀的抛洒在地表。
1.2直立秸秆的妥善处理
播种时,使秸秆沿着播种机行走方向进行撞压,让秸秆倒伏在地表。
1.3留根茬的处理工作
收获作物的时候,保有20~30cm留根茬。
1.4粉碎浅旋
通过旋耕机进行浅旋表土,目的是让作物秸秆与旋耕层土壤混合。
1.5防治杂草和病虫害
利用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对于杂草,也可以采用人工机械的方法。
1.6进行深松
根据土壤条件和免耕地表的秸秆覆盖的不同状况,采取对应的作业周期以及不同的深松方式。
2技术流程以及操作规程
2.1技术流程
玉米是主要农作物之一,关键在于前茬作物秸秆或根茬处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条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工作,选择相应的模式。主要包括高茬旋耕灭茬和碎秆免耕覆盖两种技术模式,其技术工艺流程如下:
2.1.1高茬耙茬免耕模式
收获→高留茬(25~30cm)春季耙茬→精量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2.1.2碎秆免耕覆盖模式
收割→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深施化肥→药剂灭草。
2.2操作规程
2.2.1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路线
收获季节摘玉米穗→覆盖高留茬或者粉碎秸秆→免耕或深松工作→表土作业→免耕施肥播种→控制杂草→田间的管理。
2.2.2秸秆的相关处理
完成玉米的秋收工作后,以秸秆为覆盖物存留在田间,依据作业工艺的不同,通常采取两种覆盖形式:高留茬覆盖,就是留有25cm左右的高茬,将玉米穗和秸秆运出田间,采取不同技术模式对留茬处理;粉碎覆盖,其优点是覆盖效果好,保水能力较强,缺点是粉碎后的秸秆容易被风刮走或集堆在田间。即收获玉米后,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后均匀地覆盖在地表。
2.2.3选择性作业
包括深松和播前表土作业。深松主要针对的是土壤粘重(指壤质土壤容重至少为1.3/cm,粘质土壤容重至少为1.4g/cm的地区)或者是一些土质较硬的有犁低层地块,其目的是为了促进降水入渗。深松的时间一般是在入冬前,这期间是深松机通过性最高的时候。为了能够增加地表的粗糙度,防止发生水蚀,需要选择高地隙深松机。而冬季降雪量是直接决定深松后能吸纳降水的多少。决定是否进行表土作业的因素是地表状况。表土作业的目的是改善地表的不良状况,主要是针对地表温度较低的区域,这样可以提高土地温度,有利于播种和出苗。如果地表高低不平,且上面的秸秆较多或者成堆,需要浅松、弹齿耙耙地或选用旋耕机浅旋。其他地表良好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播种。
2.2.4播种玉米
选用优质的种子一般是指颗粒肥的,为了防治病虫害,必须选用包衣种籽。长效与速效比例混合均匀后加化肥箱肥,化肥中不能有结块,以免影响下肥的顺畅进行,最后应用免耕施肥播种机一次完成玉米的播种和施肥作业。要求出芽率在95%以上且应大小均匀;而在气温较低的地方,需要强调的就是,尽量使秸秆分到种行上的两边,让阳光充足的照射在种行上,有助于地温提高和玉米的生长。
2.2.5田间管理的工作
通常需要在播完玉米后的1周左右时,喷洒1次除草剂(乙草胺和阿待拉津等除草剂),这样是为了防止杂草滋生。而对于有秸秆覆盖的地表,要加大喷药的使用剂量。等到出苗以后,根据普遍的出苗情况进行间苗、补苗的工作。以每667m2苗数控制在4500株左右为标准,缺苗少的,用间苗补苗。缺苗多的,就需要补种。为了让种子吸收足够的水分,要将种子在水中浸泡24h。在进行此项工作过程中,可以同时除草。
3创新点
3.1技术模式的创新
2001年以前,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是在平作区试验示范,凌源市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是在国内率先实施垄作保护性耕作,通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和应用实践,创新并形成了两种垄作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即高留茬覆盖少耕技术模式和碎秆覆盖苗带少耕技术模式。
3.2机具的创新
提出并实行“双改”技术措施。将原有碎茬播种联合作业机或灭茬机、旋耕机的弯刀改成直刀,常规播种机的宽开沟器改为窄幅开沟器。充分利用现有机具,让凌源市上述两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的作业成果得以完善。这对降低保护性耕作的成本,提高农机户营机效益,促进保护性耕作作业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3.3服务机制的创新
在机械作业服务上,尝试了无偿租赁与作业市场化相结合管合理的办法。机具由市推广站统一购置,与示范区乡镇农机站签订租赁合同,由农机站代管,交付农户无偿使用,合同中限定搞保护性耕作的机具作业时,减收作业费30%。
4保護性耕作的适应范围和推广工作中要注意的因素
降雨量的适合范围:年降雨量至少为250mm,最多不能超过800mm。适宜的温度范围:因为春季播种时,保护性耕作的地温比翻耕无覆盖地低1~2℃,这可能给玉米等喜温作物的出苗带来不良影响。适合的土壤类型:尤其是针对粘重排水性能差的土壤,要慎重的进行保护性耕作。
4.1播种质量
为了保证播种的质量,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处理弊端。所以,改进播种机的性能是必要的工作,要改善地表状态。因为不平整、覆盖物分布不均的地表,可能造成播种的深浅不同,种子的分布不均匀,严重的情况就是出现缺苗。
4.2杂草控制
因为保护性耕作没有针对性的控制杂草的措施,并且在翻耕作业过程中还会掩埋一些杂草,又因秸秆遮盖了地表,除草剂只能是间接的喷洒到杂草上,这样会降低药性,对灭草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此种技术能够避免焚烧秸秆而引发的大气污染,对于维持我国的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作
用,让社会的发展和大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