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质是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的一系列教与学的活动.一般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新课程标准》针对初中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特点,明确提出了科学探究七个要素并对每一个要素的基本要求都作了说明.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均应精心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1. 要学生能适时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探究很难进行下去,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时,若教师只口述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平面镜将这一束光反射出去,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很少,若改为教师拿一平面镜和手电筒演示这一现象让学生观察,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增多,有的学生甚至想到“反射光的强弱和入射光的强弱相同吗?”等问题;(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对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态度给予肯定和表扬,切忌讽刺挖苦学生;(3)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受年龄和知识面限制,学生对某些知识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例如在讲授“照相机”时,由于现在学生接触的大多是数码照相机,大部分学生都会简单使用,让学生直接提问题有些困难,如果教师给学生补充类似“光圈”、“景深 ”、“变焦镜头”、“快门”等相关知识,再让学生提问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2. 要进行充分猜想与假设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猜,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以避免胡乱猜和模式化.有些内容比较熟悉容易猜出,有些内容学生知道的少,不容易进行猜想,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例如在探究“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就较难猜想出来.
3. 要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与设计
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是探究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具体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具体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设计确实有困难的实验教师应加以积极引导.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时,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看不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只能看到反射光线的一个点,这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路径显示出来.
4. 积极引导实验与证据的收集
要关注影响证据收集的诸多因素,精心设计实验,合理择用材料.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现象,如实记录、准确描述观测数据,力求真实、客观、精确.教师要切实做好课前预先实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确保学生顺利获取证据,让学生能基于事实证据形成客观的解释,得出科学的结论,并从中培养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和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这一过程是学生直接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和基本技能的体现.
5. 依据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如何从许多看似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共性,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例如在研究“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时,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如何读取数据,并根据多组数据画出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
6. 养成良好的事后评估习惯
做好评估交流,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究活动.事后评估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比较对照学习活动成果,从而充满自信,体验成就感.交流协作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团队精神.因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个别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使他们互通有无,加强了学生间的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中,以探究性教学为主导,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教材为依据,引线搭桥,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
1. 要学生能适时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探究很难进行下去,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例如在讲授“光的反射”时,若教师只口述一束光线射向平面镜,平面镜将这一束光反射出去,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很少,若改为教师拿一平面镜和手电筒演示这一现象让学生观察,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增多,有的学生甚至想到“反射光的强弱和入射光的强弱相同吗?”等问题;(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对学生积极提出问题的态度给予肯定和表扬,切忌讽刺挖苦学生;(3)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受年龄和知识面限制,学生对某些知识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例如在讲授“照相机”时,由于现在学生接触的大多是数码照相机,大部分学生都会简单使用,让学生直接提问题有些困难,如果教师给学生补充类似“光圈”、“景深 ”、“变焦镜头”、“快门”等相关知识,再让学生提问题,效果会更好一些.
2. 要进行充分猜想与假设
猜想并不是无目的、无根据地瞎猜,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出这样猜的理由,以避免胡乱猜和模式化.有些内容比较熟悉容易猜出,有些内容学生知道的少,不容易进行猜想,这就需要教师的适当引导.例如在探究“ 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就较难猜想出来.
3. 要制定合理的实验计划与设计
设计实验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是探究教学活动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到探究的结果.具体做法是: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设计,小组之间、组与组之间讨论方案具体的可行性,哪组设计的方案好,对设计确实有困难的实验教师应加以积极引导.例如在“光的反射”教学时,有的小组设计的方案看不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只能看到反射光线的一个点,这时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路径显示出来.
4. 积极引导实验与证据的收集
要关注影响证据收集的诸多因素,精心设计实验,合理择用材料.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现象,如实记录、准确描述观测数据,力求真实、客观、精确.教师要切实做好课前预先实验,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确保学生顺利获取证据,让学生能基于事实证据形成客观的解释,得出科学的结论,并从中培养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和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这一过程是学生直接对所学知识的验证和基本技能的体现.
5. 依据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
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如何从许多看似无联系的数据中找出共性,总结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对所进行的实验和证据进行分析和论证,才能获取知识,得出科学规律,这是从动手实践上升到建立理论的思维过程.例如在研究“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关系”时,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如何读取数据,并根据多组数据画出图像,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物体所受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的关系.
6. 养成良好的事后评估习惯
做好评估交流,可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探究活动.事后评估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比较对照学习活动成果,从而充满自信,体验成就感.交流协作使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团队精神.因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个别学生得到的数据或结论往往是片面的,而让学生通过分工协作,使他们互通有无,加强了学生间的友好相处的心态,对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课堂中,以探究性教学为主导,注重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以教材为依据,引线搭桥,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像滚雪球一样发展.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