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也是情感教育。这个说法并不新鲜,可惜我们的很多老师忽略了它,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知识课、语言课、说理课,而置学生的情感教育于不顾。一篇篇名家名作,一堂堂精彩纷呈、激情四溢的语文课,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语文教师应该在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学会怎样去做人。老师是架起学生和教材的桥梁,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走进学生的感情世界,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意义呢?我有以下几点粗略的体会:
一、 创设情境,找准感情的切入点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才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也不可能自始至终随着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悼亡词,作者把对亡妻的思念通过现实和梦境的巧妙转换挥洒得淋漓尽致。但这种情感体验学生是没有的,于是配着《梁祝》那哀婉的音乐,我用低沉的语调给学生读了一段《神雕侠侣》中杨过思念小龙女的选段:
(杨过)这般苦苦等候了五日,已到三月初七,更是不离断肠崖半步,自晨至午,更自午至夕,每当风动树梢,花落林中,心中便是一跳,跃起来四下里搜寻观望,却哪里有小龙女的影踪?……他生性激烈,此时万念俱灰,轻轻说道:“当年你突然失踪,不知去向,定是跃入了这万丈深谷之中,这十六年中,难道你不怕寂寞吗?”泪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龙女白衣飘飘的影子,又隐隐似乎听到小龙女在谷底叫道:“杨郎,杨郎,你别伤心,别伤心!”杨过双足一登,身子飞起,跃入了深谷之中……
有了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开头,当学生进入诗歌后,内心的情感自然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诵读、思考、感悟……智慧的火花一个接一个地闪现,课堂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是通过言语感染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包括动作表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狗主人的变化而反复无常的断案过程)、画面勾勒(如勾画杜甫《春望》前两联描写的画面)、音乐熏陶(如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可以配以李洪基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可以配上《化蝶》这只曲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一个绝妙的导语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风,一夜吹得学生情感的万树梨花开。
二、披文入情,抓稳情感的结合点
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在于培养极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理应始终把握着情感的呼唤、情感的唤醒、情感的醒悟,勤于设置情境、创设活动给孩子们以情感的体验,进而在积累知识与技能、把握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背影》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难,但人物的思想情感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因为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便也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面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到了南宋词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想到了《祝福》中婆婆对祥林嫂无限支配的权力,想到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痴情而又坚强的杜十娘的命运,有的同学甚至还想到了《红楼梦》中贾母像保护伞一般对“顽劣异常”的贾宝玉的百般呵护。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家长的专制和柔弱女子任人宰割的社会地位。刘兰芝和焦仲卿最后迫于威逼又忠于爱情,双双殉情自杀,同学们深感惋惜,我借机发问:假如你是刘兰芝或焦仲卿,你会怎么做呢?同学们群情高涨,有的说最起码不会像焦仲卿那么软弱,不能为心爱的人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有的说如果我是刘兰芝,我一定要和婆婆抗争到底;有的说我们会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那样私奔……
总之,这些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稳稳抓住了课文情感的结合点,对人和事作出趋于正确的评判,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审美标准。
三、以情引情,寻觅情与理的相交点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好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材选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或写作的知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在学习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由人及我地比较联想,从而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比如《药》一课的主题,其一是群众的愚昧。华老栓夫妇疼爱儿子,不惜拿出所有积蓄为儿子治病,结果人财两空,他们的爱是愚蠢麻木的。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赵太后非常爱他的小儿子,但这种爱是缺乏远虑的爱。同学们以文为镜,反躬自照,感触颇深。当然,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设置一个有益的空间。再比如面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当我们学完了《雷雨》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鲁侍萍和杜十娘在情感上都是失败者,并且因失败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们失败的原因何在?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然后我把话锋一转:恋爱是刻骨铭心的,能不能随随便便地释放自己的感情,尤其是中学生?同学们一个个显得很矜持,但我让他们在心灵深处告诉自己:青春是美好的,切记不要把青春的萌动当作爱,爱是一种纯真的感情,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中学生年龄上还未成人,心理上还不成熟,经济上尚未独立,怎能斗胆闯入禁区?我想这样的自由讨论胜于生硬的说教,使他们在情感深处发出震颤。再比如勃兰兑斯的《人生》一课,课题较为抽象,与学生的常规理解有一定距离,能不能把抽象的阐述具体化?同学们列举了很多鲜活生动的例子,像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他们将永远活在时间与生命的深度里;相反,现在社会上的某些人身居要职,以权谋私,他们的生命一钱不值。这样的一节课不敢说对学生的人生境界有多大的提高,但确使同学们的感情世界接受了一番情与理的洗礼。
四、言传身教,把握感情的升华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渲染出一种不满黑暗现实却又无法超越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能准确地把课文中的“淡淡哀愁”传送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题语言,声情并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魏书生老师给自己提过这样一个要求: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那么我要说,每堂课都要触动学生的感情。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得好:“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感于此言,所以我要说,让语文教学永远涌动着情和爱的活水!
一、 创设情境,找准感情的切入点
人的感情世界是最为丰富的,只有人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也才有人能尽善尽美地领悟对方的感情。学生在阅读中不可能一下子就切中要害,也不可能自始至终随着作者的感情脉搏一起跳动,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之中。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是一首如泣如诉、肝肠寸断的悼亡词,作者把对亡妻的思念通过现实和梦境的巧妙转换挥洒得淋漓尽致。但这种情感体验学生是没有的,于是配着《梁祝》那哀婉的音乐,我用低沉的语调给学生读了一段《神雕侠侣》中杨过思念小龙女的选段:
(杨过)这般苦苦等候了五日,已到三月初七,更是不离断肠崖半步,自晨至午,更自午至夕,每当风动树梢,花落林中,心中便是一跳,跃起来四下里搜寻观望,却哪里有小龙女的影踪?……他生性激烈,此时万念俱灰,轻轻说道:“当年你突然失踪,不知去向,定是跃入了这万丈深谷之中,这十六年中,难道你不怕寂寞吗?”泪眼模糊,眼前似乎幻出了小龙女白衣飘飘的影子,又隐隐似乎听到小龙女在谷底叫道:“杨郎,杨郎,你别伤心,别伤心!”杨过双足一登,身子飞起,跃入了深谷之中……
有了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开头,当学生进入诗歌后,内心的情感自然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被极大地激活,诵读、思考、感悟……智慧的火花一个接一个地闪现,课堂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是通过言语感染把学生引入情境之中,我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包括动作表演(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因狗主人的变化而反复无常的断案过程)、画面勾勒(如勾画杜甫《春望》前两联描写的画面)、音乐熏陶(如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可以配以李洪基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学习李清照的《武陵春》,可以配上《化蝶》这只曲子)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一个绝妙的导语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风,一夜吹得学生情感的万树梨花开。
二、披文入情,抓稳情感的结合点
新课程的终极目标在于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在于培养极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理应始终把握着情感的呼唤、情感的唤醒、情感的醒悟,勤于设置情境、创设活动给孩子们以情感的体验,进而在积累知识与技能、把握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背影》的教学,知识上没什么难点,课文分析上也并不难,但人物的思想情感却是可以挖掘的、可以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所以,我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学生思想情感的激发上,让他们通过学习课文得到一些启示和触动。因为我想到,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受宠的比较多,他们往往依赖于自己的父母,却体会不到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大人的话,把不理解父母归结为“代沟”,更有甚者和父母关系僵化甚至敌对。那如何让学生变得成熟与懂事呢?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该利用一切可用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语文课便也成了德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
面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到了南宋词人陆游和他的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想到了《祝福》中婆婆对祥林嫂无限支配的权力,想到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痴情而又坚强的杜十娘的命运,有的同学甚至还想到了《红楼梦》中贾母像保护伞一般对“顽劣异常”的贾宝玉的百般呵护。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造成悲剧的原因是封建家长的专制和柔弱女子任人宰割的社会地位。刘兰芝和焦仲卿最后迫于威逼又忠于爱情,双双殉情自杀,同学们深感惋惜,我借机发问:假如你是刘兰芝或焦仲卿,你会怎么做呢?同学们群情高涨,有的说最起码不会像焦仲卿那么软弱,不能为心爱的人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有的说如果我是刘兰芝,我一定要和婆婆抗争到底;有的说我们会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那样私奔……
总之,这些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触动学生的感情世界,稳稳抓住了课文情感的结合点,对人和事作出趋于正确的评判,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念和审美标准。
三、以情引情,寻觅情与理的相交点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因为它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来进行教学的,而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思维和情感的结晶,自然包含了很多情感因素。语文课区别于其它课的魅力也正在于此,好的文学作品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材选编者所选的课文都是一些优秀的、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精品,它们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一些语文或写作的知识,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文本所体现的思想内涵。
在学习一篇篇声情并茂的文章时,我们要引导学生由人及我地比较联想,从而对学生的身心产生影响。比如《药》一课的主题,其一是群众的愚昧。华老栓夫妇疼爱儿子,不惜拿出所有积蓄为儿子治病,结果人财两空,他们的爱是愚蠢麻木的。而《触龙说赵太后》一课,赵太后非常爱他的小儿子,但这种爱是缺乏远虑的爱。同学们以文为镜,反躬自照,感触颇深。当然,这样做更主要的是为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设置一个有益的空间。再比如面对中学生的早恋现象,当我们学完了《雷雨》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之后,我组织学生讨论过这样一个问题:鲁侍萍和杜十娘在情感上都是失败者,并且因失败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们失败的原因何在?学生讨论得很热烈,然后我把话锋一转:恋爱是刻骨铭心的,能不能随随便便地释放自己的感情,尤其是中学生?同学们一个个显得很矜持,但我让他们在心灵深处告诉自己:青春是美好的,切记不要把青春的萌动当作爱,爱是一种纯真的感情,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中学生年龄上还未成人,心理上还不成熟,经济上尚未独立,怎能斗胆闯入禁区?我想这样的自由讨论胜于生硬的说教,使他们在情感深处发出震颤。再比如勃兰兑斯的《人生》一课,课题较为抽象,与学生的常规理解有一定距离,能不能把抽象的阐述具体化?同学们列举了很多鲜活生动的例子,像焦裕禄、孔繁森等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他们将永远活在时间与生命的深度里;相反,现在社会上的某些人身居要职,以权谋私,他们的生命一钱不值。这样的一节课不敢说对学生的人生境界有多大的提高,但确使同学们的感情世界接受了一番情与理的洗礼。
四、言传身教,把握感情的升华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更应具备感性的思考。对一篇文章,教师要有自己深刻的认识,要去挖掘文本背后蕴藏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你要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情感,而老师自己还没有思想和情感,那如何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语文教师除要有自己的思想之外,还必须有不凡的口才。导语、过渡语、提示语、总结语,这些课堂上常用的语言,只有说得到位、精彩、发人深思,才会起到相应的作用。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采用低沉、缓慢的朗读能渲染出一种不满黑暗现实却又无法超越的苦闷、彷徨之情,这样能准确地把课文中的“淡淡哀愁”传送给学生,使学生能更准确地理解课文。要富于美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以激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奕奕的眼神,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结合为主题语言,声情并茂,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和作者的情感相沟通。这样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
魏书生老师给自己提过这样一个要求: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那么我要说,每堂课都要触动学生的感情。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在《〈爱的教育〉译者序言》中说得好:“学校教育到了现在,真空虚极了。好像掘池,有人说四方形好,有人说圆形好,朝三暮四地改个不休,而于池的所以为池的要素的水,反无人注意。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
感于此言,所以我要说,让语文教学永远涌动着情和爱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