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文章概述了林下经济概念、特点和现实意义。结合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将吉林省林下经济划分归纳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4种类型,并将4种类型细分为林药、林菌、林菜、林果、林禽、林畜、林蜂、林景等多种发展模式,找出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183-02
Abstract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underforest economy were elaborat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Jilin Province, it wa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s follows: underforest planting, underforest breeding,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underforest nonwood product and forest landscape utilization, which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various development modes such as forest medicine, forest fungi, forest vegetable, forest fruit, forest bird and beast, forest bee and forest landscape etc. Meanwhil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were found out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s;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为基本理论,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景观为基础,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形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综合,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2]。林下经济是在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将集体林地承包到了农户手中,广大林农为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挖掘林业生产力,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开辟林农增收,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国家林业局在制定的《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国实现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稳定增长,全国发展林下种植面积约1 800万hm2,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5万亿元的目标,该规划给林下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将促进林下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
1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国家六大重点林区之一,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29.2万hm2,有林地面积828.1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3.7%,森林面积居全国第11位。东部长白山林区,是天然的立体生物资源宝库,有植物3 890余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 700余种;有动物420余种,已开发驯养的有50余种。其中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全省现有国家森林公园32处,省级森林公园16处,总面积达210多万hm2,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2%。近年来,人参、林蛙、食用菌、梅花鹿等已成为全省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攀升。同时,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及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林下经济已成为林业转型发展、林区二次创业的战略性产业[5]。如何巩固和深层次推进林业改革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增加林业产业化内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业产业从单纯经营林木资源向林木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转变,进而提升吉林省林业产业化水平。
2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吉林省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到2013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已达到312.8亿元,是2010年的2倍,占年度林业总产值的23%。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类型,包括林药、林菌、林菜、林果、林禽、林畜、林蜂、林景等发展模式[6-10]。
2.1林下种植模式
2.1.1
林药模式。
利用林地空间和林荫优势及药材喜阴特性,在林下种植喜阴中药材,如人参、细辛、龙胆草、黄芪、贝母、木灵芝、白芍、沙参、党参、五味子和天麻等。吉林森工集团林药产量2 665.36 t,产值13 761万元[11]。集安市是吉林省人参的主产区之一,是全国边条参的唯一产区,素有“参茸故里”、“中国人参之乡”美誉。2012年,参业总产值约为 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12]。
2.1.2
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发展食用菌生产,种植木耳、香菇等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吉林森工集团食用菌产量2 727.07 t,产值9 772.86万元[11];通化市林下食用菌实现产值2.1亿元[13]。 2.1.3
林菜模式。
利用林间光照强度弱及空气湿度大等特点,可种植多种山野菜,如山芹菜、刺嫩芽、刺五加、短梗五加、长白楤木、荠菜及蕨菜、猴腿、薇菜和黄瓜香等蕨类。2014年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种植薇菜面积225 hm2,职工种植户达705户,年产值1 600万元,户均年纯收入近2万元。通化市林下山野菜种植实现产值0.3亿元[13]。
2.1.4
林果模式。
吉林省林果模式主要以红松、胡桃楸等干果类为主,榛子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通化市以红松为主的果林培育业种植面积达4.7万hm2,年产量10.1万t,实现产值5亿元[13]。
2.2林下养殖模式
2.2.1
林禽模式。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以放养为主)各类家禽或野禽,如鸡、鸭、鹅等禽类动物,生产无公害禽类绿色食品。
2.2.2
林畜模式。在郁闭的林下放养或圈养猪、鹿、牛等,在沟系中放养林蛙。延边森工集团养蜂数量达到3.7万箱,养牛规模达到3.5万头;吉林森工企业林蛙回捕量达到5 120.42万只[11];通化市以林蛙为主的野生动物驯养面积达到36.5万hm2,开发养殖沟系近1 000条,实现产值3.5亿元;通化市在林下养猪、鸡和鱼等实现产值0.9亿元[13]。
2.3林下采集加工模式
利用林间空地,大力发展林下采集加工业。以通化市为例,其山野菜采集加工实现产值1.6亿元;食用菌采集加工实现产值0.5亿元;坚果、鲜果及其他采集加工实现产值0.4亿元[13]。
2.4森林景观利用模式
森林景观主要有森林植被景观和森林生态景观,包括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森林生态景观的开发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群落稳定、植物品种丰富、层次结构复杂、垂直景观错落有致、树龄大、浓荫覆盖、色彩绚丽的森林景观供人游赏。森林景观常以风景林、古树名木及各种专类园等形式进行开发。依托吉林省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以及新农村旅游基地,吉林推出林区休闲度假游、观光游、漂流探险游、草原湿地游以及北国狩猎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先后投资3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林业生态旅游服务体系。2013年,吉林省各生态旅游区接待人数达到900万人次,社会综合收入近60亿元。
3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总体开发程度不足
全省适宜开展林下经济的森林面积达553.33万hm2,目前只开发利用近100万hm2,不足1/5。
3.2缺乏龙头加工企业
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吉林省林下经济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初始阶段,林下生产缺少种养大户,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产业龙头和有效辐射带动能力弱。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不够,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3.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就组织构建而言,林下经济发展多为林户分散经营,养殖和种植户没有与市场进行良好对接,造成供求信息不对称,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进行市场零售或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效益得不到保障。在管理上,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配套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3.4资金投入不够
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等方面发展缓慢,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不到位,融资困难。
4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策略
4.1科学规划,规模发展
结合吉林省各区域林下经济特点,对不同区域的林下经济模式进行实地调研和总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条块结合、优势互补、构建“四区五带”科学布局。“四区” 是指林下特色经济区,包括东部长白山林下经济密集区、中部平原农林牧循环经济区、西部复合林下经济区和城镇高效精品型加工经济区;“五带”是指优势产业带,包括长白山食品医药经贸带、白山松水森林旅游开发带、长吉图林下经济加工贸易带、科尔沁草原沙地经济带和平原林下经济增效带。各区规划如下:东部长白山林下经济密集区,以建设优质野生动植物养殖种植基地、森林绿色食品基地和药材基地为主,包括通化、白山、延边、吉林地区,充分发挥长白山物种资源多样的优势;中部平原农林牧循环经济区,以建设鹿业、种苗花卉(特色林木花卉)、经济林产业基地为主,包括长春、四平、辽源、松原地区,充分发挥林地、科技和劳动力优势;西部复合林下经济区,主要发展以鲜果及药材为主的沙地经济,包括白城、松原地区,充分发挥土地面积大、光照热能足的优势;城镇高效精品型加工经济区,以发展林下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资本、人才等优势。
4.2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
通过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完善管理体制等措施,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竞争优势。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中,要以龙头企业为支柱,以广大林农为基础,汇聚社会资本、整合产业资源,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以东部长白山林区为核心,重点开发食用菌类(黑木耳、榛蘑、猴头菇和香菇等)、浆果类(蓝莓、蓝靛果、山葡萄、五味子、软枣猕猴桃等)、坚果类(核桃楸、红松子、榛子、橡子等)、核果类(悬钩子、欧李等)、芳香植物(长白瑞香、天女木兰、铃兰等)、蜜源植物(椴树、刺槐等)、木本油料植物(接骨木、文冠果、槭树等)与色素植物类、中草药类(人参、龙胆、沙参、党参、灵芝、贝母、返魂草等)、山野菜类(刺老芽、刺五加、短梗五加、蕨菜、薇菜、长白楤木等)等长白山特色资源,集中建设一批健康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4.3组建林下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加大产品的深加工
在政府引领和支持下,由高校与企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吉林省林下经济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共享设备、仪器和人力资源,针对林下经济产业化瓶颈技术联合开发,共同攻关,形成原创性成果,提高研究成果在企业和行业的转化率,促进吉林省林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结合吉林省林下经济自身发展特点,重点建设一批以参业、鹿业、林蛙业、红松子、榛子等林下经济动植物为主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加大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提质增效。
4.4加大政府对林下产业支持力度
结合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人参、梅花鹿、林蛙、红松子、榛子等林下经济产业经费的投入力度。国家应建立林业投融资体系和林下经济产业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确保林下经济发展中的运行资金,保障林下经济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林业经济,2011(9);10-16.
[2] 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3] 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3);47-52.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R].2012.
[5] 吉政办发.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吉林政报,(2012)63号[R].2012.
[6] 李丹,曹玉昆.东北林区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85-1087.
[7] 李东明,赵利民.浅谈我省林业经济重点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84-85.
[8] 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2007,39(2):18-19.
[9]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21-24.
[10] 谢德斌,杨洋.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与发展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4):86-88.
[11] 赵晓波.吉林省国有森工企业林下经济发展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1,40(5):61-62.
[12] 孙曙光,郑德生,李德生.集安市林下经济产业参业的发展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3(9):17.
[13] 钟爱斌,王岫春,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绿色科技,2013(11):84-86.
文章概述了林下经济概念、特点和现实意义。结合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将吉林省林下经济划分归纳为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4种类型,并将4种类型细分为林药、林菌、林菜、林果、林禽、林畜、林蜂、林景等多种发展模式,找出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存在问题;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5)10-183-02
AbstractThe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underforest economy were elaborat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in Jilin Province, it wa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as follows: underforest planting, underforest breeding, collection and processing of underforest nonwood product and forest landscape utilization, which could be subdivided into various development modes such as forest medicine, forest fungi, forest vegetable, forest fruit, forest bird and beast, forest bee and forest landscape etc. Meanwhile, existing problems of underforest economy were found out and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Underforest economy; Development modes; Existing problem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林下经济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学为基本理论,以林地资源、林下空间和森林景观为基础,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要形式,开发利用森林资源和林荫空间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综合,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1-2]。林下经济是在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将集体林地承包到了农户手中,广大林农为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挖掘林业生产力,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的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林下经济对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产品附加值,开辟林农增收,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4]。国家林业局在制定的《全国集体林地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中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国实现林下经济产值和农民林业综合收入稳定增长,全国发展林下种植面积约1 800万hm2,实现林下经济总产值1.5万亿元的目标,该规划给林下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同时将促进林下经济快速、科学地发展。
1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省是国家六大重点林区之一,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29.2万hm2,有林地面积828.1万hm2,森林覆盖率为43.7%,森林面积居全国第11位。东部长白山林区,是天然的立体生物资源宝库,有植物3 890余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有2 700余种;有动物420余种,已开发驯养的有50余种。其中吉林省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全省现有国家森林公园32处,省级森林公园16处,总面积达210多万hm2,约占全省林地面积的22%。近年来,人参、林蛙、食用菌、梅花鹿等已成为全省特色资源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攀升。同时,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及国有林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深入实施,林下经济已成为林业转型发展、林区二次创业的战略性产业[5]。如何巩固和深层次推进林业改革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应增加林业产业化内涵,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业产业从单纯经营林木资源向林木资源和林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转变,进而提升吉林省林业产业化水平。
2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自2007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吉林省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到2013年全省林下经济产值已达到312.8亿元,是2010年的2倍,占年度林业总产值的23%。林下经济初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资源采集与加工、森林景观利用4种类型,包括林药、林菌、林菜、林果、林禽、林畜、林蜂、林景等发展模式[6-10]。
2.1林下种植模式
2.1.1
林药模式。
利用林地空间和林荫优势及药材喜阴特性,在林下种植喜阴中药材,如人参、细辛、龙胆草、黄芪、贝母、木灵芝、白芍、沙参、党参、五味子和天麻等。吉林森工集团林药产量2 665.36 t,产值13 761万元[11]。集安市是吉林省人参的主产区之一,是全国边条参的唯一产区,素有“参茸故里”、“中国人参之乡”美誉。2012年,参业总产值约为 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12]。
2.1.2
林菌模式。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小气候环境,在郁闭的林下发展食用菌生产,种植木耳、香菇等菌菇的双层立体栽培模式。吉林森工集团食用菌产量2 727.07 t,产值9 772.86万元[11];通化市林下食用菌实现产值2.1亿元[13]。 2.1.3
林菜模式。
利用林间光照强度弱及空气湿度大等特点,可种植多种山野菜,如山芹菜、刺嫩芽、刺五加、短梗五加、长白楤木、荠菜及蕨菜、猴腿、薇菜和黄瓜香等蕨类。2014年吉林省黄泥河林业局种植薇菜面积225 hm2,职工种植户达705户,年产值1 600万元,户均年纯收入近2万元。通化市林下山野菜种植实现产值0.3亿元[13]。
2.1.4
林果模式。
吉林省林果模式主要以红松、胡桃楸等干果类为主,榛子处于起步阶段。其中通化市以红松为主的果林培育业种植面积达4.7万hm2,年产量10.1万t,实现产值5亿元[13]。
2.2林下养殖模式
2.2.1
林禽模式。
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杂草多和空间大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以放养为主)各类家禽或野禽,如鸡、鸭、鹅等禽类动物,生产无公害禽类绿色食品。
2.2.2
林畜模式。在郁闭的林下放养或圈养猪、鹿、牛等,在沟系中放养林蛙。延边森工集团养蜂数量达到3.7万箱,养牛规模达到3.5万头;吉林森工企业林蛙回捕量达到5 120.42万只[11];通化市以林蛙为主的野生动物驯养面积达到36.5万hm2,开发养殖沟系近1 000条,实现产值3.5亿元;通化市在林下养猪、鸡和鱼等实现产值0.9亿元[13]。
2.3林下采集加工模式
利用林间空地,大力发展林下采集加工业。以通化市为例,其山野菜采集加工实现产值1.6亿元;食用菌采集加工实现产值0.5亿元;坚果、鲜果及其他采集加工实现产值0.4亿元[13]。
2.4森林景观利用模式
森林景观主要有森林植被景观和森林生态景观,包括珍稀植物、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等。森林生态景观的开发应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群落稳定、植物品种丰富、层次结构复杂、垂直景观错落有致、树龄大、浓荫覆盖、色彩绚丽的森林景观供人游赏。森林景观常以风景林、古树名木及各种专类园等形式进行开发。依托吉林省国家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以及新农村旅游基地,吉林推出林区休闲度假游、观光游、漂流探险游、草原湿地游以及北国狩猎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先后投资3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林业生态旅游服务体系。2013年,吉林省各生态旅游区接待人数达到900万人次,社会综合收入近60亿元。
3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总体开发程度不足
全省适宜开展林下经济的森林面积达553.33万hm2,目前只开发利用近100万hm2,不足1/5。
3.2缺乏龙头加工企业
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以来,吉林省林下经济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从总体来看仍处于初始阶段,林下生产缺少种养大户,难以形成规模生产,产业龙头和有效辐射带动能力弱。由于缺乏产业带动和行业牵动,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产业集群化不够,不能满足市场批量需求和有效的辐射带动,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法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3.3市场组织化程度低
就组织构建而言,林下经济发展多为林户分散经营,养殖和种植户没有与市场进行良好对接,造成供求信息不对称,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在产品经营中,大多数只能进行市场零售或坐等外地经销者上门收购,效益得不到保障。在管理上,养殖户大多采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对科学养殖配套技术掌握不够,致使饲养成本高,效益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3.4资金投入不够
大多数农户对发展林下经济热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启动资金,在做大规模、拉长产业链等方面发展缓慢,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支持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不到位,融资困难。
4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策略
4.1科学规划,规模发展
结合吉林省各区域林下经济特点,对不同区域的林下经济模式进行实地调研和总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条块结合、优势互补、构建“四区五带”科学布局。“四区” 是指林下特色经济区,包括东部长白山林下经济密集区、中部平原农林牧循环经济区、西部复合林下经济区和城镇高效精品型加工经济区;“五带”是指优势产业带,包括长白山食品医药经贸带、白山松水森林旅游开发带、长吉图林下经济加工贸易带、科尔沁草原沙地经济带和平原林下经济增效带。各区规划如下:东部长白山林下经济密集区,以建设优质野生动植物养殖种植基地、森林绿色食品基地和药材基地为主,包括通化、白山、延边、吉林地区,充分发挥长白山物种资源多样的优势;中部平原农林牧循环经济区,以建设鹿业、种苗花卉(特色林木花卉)、经济林产业基地为主,包括长春、四平、辽源、松原地区,充分发挥林地、科技和劳动力优势;西部复合林下经济区,主要发展以鲜果及药材为主的沙地经济,包括白城、松原地区,充分发挥土地面积大、光照热能足的优势;城镇高效精品型加工经济区,以发展林下产品精深加工业为主,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市场、资本、人才等优势。
4.2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
通过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完善管理体制等措施,建立一批示范基地,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形成当地发展林下经济的竞争优势。在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中,要以龙头企业为支柱,以广大林农为基础,汇聚社会资本、整合产业资源,利用龙头企业带动地区林下经济的发展,促进林农增收。以东部长白山林区为核心,重点开发食用菌类(黑木耳、榛蘑、猴头菇和香菇等)、浆果类(蓝莓、蓝靛果、山葡萄、五味子、软枣猕猴桃等)、坚果类(核桃楸、红松子、榛子、橡子等)、核果类(悬钩子、欧李等)、芳香植物(长白瑞香、天女木兰、铃兰等)、蜜源植物(椴树、刺槐等)、木本油料植物(接骨木、文冠果、槭树等)与色素植物类、中草药类(人参、龙胆、沙参、党参、灵芝、贝母、返魂草等)、山野菜类(刺老芽、刺五加、短梗五加、蕨菜、薇菜、长白楤木等)等长白山特色资源,集中建设一批健康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4.3组建林下经济协同创新中心,加大产品的深加工
在政府引领和支持下,由高校与企业、行业部门、科研院所联合组建吉林省林下经济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共享设备、仪器和人力资源,针对林下经济产业化瓶颈技术联合开发,共同攻关,形成原创性成果,提高研究成果在企业和行业的转化率,促进吉林省林下经济产业快速发展。结合吉林省林下经济自身发展特点,重点建设一批以参业、鹿业、林蛙业、红松子、榛子等林下经济动植物为主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产品的深加工,加大综合开发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提质增效。
4.4加大政府对林下产业支持力度
结合吉林省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人参、梅花鹿、林蛙、红松子、榛子等林下经济产业经费的投入力度。国家应建立林业投融资体系和林下经济产业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政策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确保林下经济发展中的运行资金,保障林下经济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吴志文.林下产业的发展与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J].林业经济,2011(9);10-16.
[2] 王宗星,冯博杰,高智慧,等.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3(4);389-393.
[3] 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3);47-52.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2)42号[R].2012.
[5] 吉政办发.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吉林政报,(2012)63号[R].2012.
[6] 李丹,曹玉昆.东北林区社区林业发展林下经济模式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4):1085-1087.
[7] 李东明,赵利民.浅谈我省林业经济重点向林下经济的转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0):84-85.
[8] 刘新波.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种模式[J].林业科技情报,2007,39(2):18-19.
[9] 顾晓君,曹黎明,叶正文,等.林下经济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发展对策[J].上海农业学报,2008(3):21-24.
[10] 谢德斌,杨洋.林下经济的经营模式与发展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4):86-88.
[11] 赵晓波.吉林省国有森工企业林下经济发展对策[J].吉林林业科技,2011,40(5):61-62.
[12] 孙曙光,郑德生,李德生.集安市林下经济产业参业的发展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3(9):17.
[13] 钟爱斌,王岫春,刘银玲,等.通化市林下经济发展初探[J].绿色科技,2013(1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