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化学知识点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等,内容众多且庞杂,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和分类思想,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各类知识点的有效输入及输出,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借助元素周期表和对元素周期律的知识,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比较和分类思想方法,从而学会全方位系统地建构知识体系。
【关键词】比较思想 分类思想 化学教学 元素周期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033-02
一、概述比较思想和分类思想
1.比较方法概述
比较是辨别同异、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1]。比较方法的实质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从古至今,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慢慢开始从提出“一元说”、“四元说”到金、木、水、火、土的“元素”概念再到元素周期表的发明。在现代化学中,通过空间的比较,人们区分开了元素、原子、分子等不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层次,发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等[2]。所以比较的方法从近代化学到现代化学贯穿始终,是一种人们进行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
2.分类方法概述
所谓分类,就是一种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的逻辑方法[3]。在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设置了“物质的分类”这一单元,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树状分类方法,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更加有利于学习。
物质分类为保证正确合理性,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同一性原则。在每一次具体的分类中,必须坚持一个分类标准,目的是为了防止交叉重叠和分类范围过大的情况。例如,碱的“水溶性”和“电离情况”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根据“水溶性”将碱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根据“电离情况”将碱分为强碱和弱碱。选择一个分类标准后,在整个分类过程中坚持这唯一标准,不能随意更替。
二是相称性原则。分类所得的各子项之和与被划分的母项必须相等。这可以避免分类过于宽泛或分类过于狭窄的逻辑性错误。如根据氧化物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成盐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等三类。如果只分为成盐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则违背了相称性原则,分类过窄。
三是層次性原则。分类必须根据物质之间固有的层次关系逐级进行划分。例如把物质分为混合物、浊液、胶体、溶液……这样进行划分就会显得很混乱,违反了层次性原则。
二、运用比较与分类思想的典范——元素周期表
一张看似平淡无奇的元素周期表,背后却凝集了无数科学家的汗水与智慧。从1789年拉瓦锡发表的“元素表”,到1829年德贝莱纳的“三元素组”,1862年商库尔特瓦的“螺旋图”,再到1865年纽兰士的“八音率”,这些科学家进行的都是把元素进行比较与分类的工作。科学家们的研究最终失败了,但是却为门捷列夫提供了大量的有效可参考的资料以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最终伟大的科学家门捷列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分析总结制得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可以说,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提出,是运用比较与分类思想的典范。
在众多元素中,如果不充分掌握每一种元素的性质,是很难进行分类的。把具有相同性质的元素分为一类,这就是元素族的雏形。再根据原子量(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递变规律,把各个元素分组进行有序排列,最终形成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所以,学生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时,最重要是掌握思想方法。
三、教学中比较与分类思想培养的教学策略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策略
对于一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起着关键性作用。要想学生的化学物质分类思想得到全面地发展,需要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发展来进行。能否全面合理制定比较与分类思想教学目标,教师自身功底起主导作用,学生所学知识即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这要求教师广开思路,在原有比较与分类思想基础上进行知识更新与拓展。
2.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策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特点等各方面因素,这样才能清楚哪些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内容才具有实际意义。如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比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对于培养初中生比较与分类思想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运用生动易懂的例子或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还应认真的分析和解读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教师应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把知识点进行分类与整合,使比较与分类思想培养的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有深度以及有较多的选择空间。
3.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策略
培养学生比较与分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工具便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快速有效的进行知识整合,使思考过程可视化。因为高中化学知识在内容上存在的联系比较得多,但在前后知识学习中又是比较分散的特点,学生掌握比较与分类思想后,可巧妙应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思维导图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应用科学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建构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养成建构的知识框架的习惯,事半功倍的学习。
综上所述,比较与分类思想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建构知识体系,从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的维度学习化学。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与分类思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化学教学内容是有机整体,教师必须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不能片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哲.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物质分类思想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王德胜编著.化学方法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1-65.
[3]陈军.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0):7-10.
[4]黄成银.分类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6,(01):21-22+26.
[5]朱立峰.物质分类思想与元素周期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0):69-71.
【关键词】比较思想 分类思想 化学教学 元素周期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8-0033-02
一、概述比较思想和分类思想
1.比较方法概述
比较是辨别同异、区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逻辑方法[1]。比较方法的实质是事物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从古至今,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慢慢开始从提出“一元说”、“四元说”到金、木、水、火、土的“元素”概念再到元素周期表的发明。在现代化学中,通过空间的比较,人们区分开了元素、原子、分子等不同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层次,发现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等[2]。所以比较的方法从近代化学到现代化学贯穿始终,是一种人们进行化学研究的基本逻辑方法。
2.分类方法概述
所谓分类,就是一种根据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的逻辑方法[3]。在人教版化学1(必修)第二章设置了“物质的分类”这一单元,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树状分类方法,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更加有利于学习。
物质分类为保证正确合理性,一般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是同一性原则。在每一次具体的分类中,必须坚持一个分类标准,目的是为了防止交叉重叠和分类范围过大的情况。例如,碱的“水溶性”和“电离情况”是两个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根据“水溶性”将碱分为可溶性碱和难溶性碱;根据“电离情况”将碱分为强碱和弱碱。选择一个分类标准后,在整个分类过程中坚持这唯一标准,不能随意更替。
二是相称性原则。分类所得的各子项之和与被划分的母项必须相等。这可以避免分类过于宽泛或分类过于狭窄的逻辑性错误。如根据氧化物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成盐氧化物、不成盐氧化物、过氧化物等三类。如果只分为成盐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则违背了相称性原则,分类过窄。
三是層次性原则。分类必须根据物质之间固有的层次关系逐级进行划分。例如把物质分为混合物、浊液、胶体、溶液……这样进行划分就会显得很混乱,违反了层次性原则。
二、运用比较与分类思想的典范——元素周期表
一张看似平淡无奇的元素周期表,背后却凝集了无数科学家的汗水与智慧。从1789年拉瓦锡发表的“元素表”,到1829年德贝莱纳的“三元素组”,1862年商库尔特瓦的“螺旋图”,再到1865年纽兰士的“八音率”,这些科学家进行的都是把元素进行比较与分类的工作。科学家们的研究最终失败了,但是却为门捷列夫提供了大量的有效可参考的资料以及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方法。最终伟大的科学家门捷列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分析总结制得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可以说,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提出,是运用比较与分类思想的典范。
在众多元素中,如果不充分掌握每一种元素的性质,是很难进行分类的。把具有相同性质的元素分为一类,这就是元素族的雏形。再根据原子量(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递变规律,把各个元素分组进行有序排列,最终形成现在的元素周期表。所以,学生在学习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时,最重要是掌握思想方法。
三、教学中比较与分类思想培养的教学策略
1.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策略
对于一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起着关键性作用。要想学生的化学物质分类思想得到全面地发展,需要教师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且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紧紧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的发展来进行。能否全面合理制定比较与分类思想教学目标,教师自身功底起主导作用,学生所学知识即教师所掌握的知识,这要求教师广开思路,在原有比较与分类思想基础上进行知识更新与拓展。
2.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策略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发展特点等各方面因素,这样才能清楚哪些内容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教学内容才具有实际意义。如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比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所以对于培养初中生比较与分类思想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与趣味性,运用生动易懂的例子或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还应认真的分析和解读教材,深度挖掘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但是教学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教师应在教材内容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把知识点进行分类与整合,使比较与分类思想培养的教学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有深度以及有较多的选择空间。
3.寻找有效的教学工具策略
培养学生比较与分类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工具便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快速有效的进行知识整合,使思考过程可视化。因为高中化学知识在内容上存在的联系比较得多,但在前后知识学习中又是比较分散的特点,学生掌握比较与分类思想后,可巧妙应用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将知识点生动形象地按照自己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思维导图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应用科学方法的熟练程度,以及建构知识体系的完善程度。所以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养成建构的知识框架的习惯,事半功倍的学习。
综上所述,比较与分类思想对于学生学习化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有条理的建构知识体系,从多角度、多层次、更全面的维度学习化学。但值得注意的是比较与分类思想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和化学教学内容是有机整体,教师必须保证教学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不能片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林哲.中学化学教学中化学物质分类思想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2]王德胜编著.化学方法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61-65.
[3]陈军.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分类思想”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6,(10):7-10.
[4]黄成银.分类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2016,(01):21-22+26.
[5]朱立峰.物质分类思想与元素周期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1,(10):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