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来自重庆市忠县石宝镇的三峡移民,于2001年8月迁移到湖南省汨罗市大荆镇,当时移民人数为353位。忠县石宝镇位于重庆市的中北部,距离重庆市239公里,地处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移民和当地居民接触不是很频繁,语言交流比较少,所以各自方言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移民方言的声调有 5 个,不包括轻声,它们是:
阴平55 哥狮张针边 阳平11 财泥迟南颜 上声42 扁卯许敢晚
去声35 芋雾骂豆剑入声23 叶鸽绿学月
据笔者调查,在移民方言中,当声调是阳平11 与去声 35 的语素构成重叠式名词时,第二个声调都变读为阴平55。
一、在移民方言中,重叠式名词十分普遍,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多用于日常口语交际。移民方言的重叠式名词有儿化和非儿化两种形式,“儿化重叠式表示小称意义,非儿化重叠没有小称意义。”(喻遂生,1988:197)(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2001:41)在移民方言中,这一点与重庆话、成都话一致,其中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有的重叠式名词只有儿化形式,具有小称意义。如:
第二类:有的重叠式名词只有非儿化形式,没有小称意义。如:
第三类:有的重叠式名词既有儿化形式表示小称意义,也有非儿化形式没有小称意义。如:
从上面大量例子中我们发现:儿化重叠式名词中声调原来为阳平11、去声35的音节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儿化而且变调为阴平55,如“褂褂儿k‘ua11k‘u55、盖盖儿kai35k55”,其他的声调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儿化读为轻声,如“圈圈儿t‘yan55·t‘y、口口儿ku42·k‘”;非儿化重叠式名词中声调原来为阳平11、去声35 的音节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也变调为阴平55,如“沉沉残渣ts‘n11tsn55、盖盖kai35kai55”,但是其他的声调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仍读原调,如“圈圈t‘yan55t‘yan55、戳戳(印章)ts‘o23ts‘o23”。
“这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因为只有重叠构成名词时总会发生,重叠而不构成名词的则不变调。”(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 2001:8)“这说明变调是重叠形式的特点。”(范继淹,1986:33)
如果我们突破从孤立的音节或记录音节的字出发的思维习惯,从词和模式化的角度来思考,那么移民方言中重叠式名词的变调可以看成是词的“模式化变调”(彭泽润,2003),“模式化”是指两个音节保持固定的声调状态(彭泽润,1999)”;是“词调模式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词调模式化是一个词的全部音节或者部分音节的声调固定地读成一个高、低或者强、弱的声调,没有语流语音条件地形成一种高低、强弱模式的语音现象。”(彭泽润,2006)由此看来,移民方言的儿化重叠式名词有两种模式化变调:(1)“低+高(X+55,X=11/35)”模式,如“苗苗儿 miau11mi55、面面儿mian35mi55”;(2)“强+弱(X+0,X=55/42/23),如“缸缸儿kaN55·k、管管儿 kuan42·ku、盒盒儿xo23·x”。非儿化重叠式名词只有一种模式化变调:“低+高(X+55,X=11/35)”模式,如“气气t‘i35t‘i55、皮皮 p‘i11p‘i55”。
二、一般说来,在移民方言中名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十分普遍,这些语素一般有平行的非重叠形式:单音形式或者“子”尾形式。不过重叠形式比非重叠形式更具有口语色彩,在移民口语中运用更加普遍。如:
图表—1
构成重叠式的名词性语素有些是自由语素,如“草草儿 ts‘au42ts”,有些是粘着语素,如“柜柜儿kuei35ku55”。粘着语素不能单独成词,重叠以后能够成词,如“椅——椅椅儿”,这样看来,重叠是移民方言的重要构词方式之一,也是名词复音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有少数动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表示动作的工具。如:
戳戳(印章)ts‘o23ts‘o23吹吹儿(口哨)ts‘uei55·ts‘u抽抽儿抽屉ts‘u55·ts‘
少数形容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表示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那种性质的人或者物。如:
恍恍(粗心的人) xua42xua42 香香儿 (零食) ia55·ti
方方儿小方块 fa55·f
少数量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表示具有量词所表示的那种形态的事物。如:
砣砣团状物体 t‘o11t‘o55条条儿(长条物体)t‘iau11t‘i55分分儿 (分币)fn55·f
(3)移民方言中还有一种结构独特的名词——三字格重叠式名词,这是一种比较能产的重叠式构词方式,由一个单音节语素和一个复音节语素构成,有 XYY 式 和 XXY 式两类,其中的复音节语素大多是由儿化或者非儿化的重叠式名词构成,而且变调规律也与重叠式名词一致。如“菜根根儿、砣砣肉”中的“根根儿、砣砣”就分别是儿化重叠名词和非儿化重叠名词,“当它们与另一个单音节语素组合后,整个词的意义具有整体性”。(杨月蓉,2003:256)
这些三字格重叠式名词是在双音节重叠式名词的基础上产生的,移民方言中有着大量的重叠式名词,这些名词又可以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使语言显得轻松俏皮,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继淹.重庆方言名词的重叠和儿化[A].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2]彭泽润.衡山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研究3题[J].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3,(1).
[4]彭泽润.论“词调模式化”[J].当代语言学,2006,(2).
[5]杨月蓉.四川方言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12).
[6]喻遂生.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A].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7]张一舟 张清源 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1.
(谭四华,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移民方言的声调有 5 个,不包括轻声,它们是:
阴平55 哥狮张针边 阳平11 财泥迟南颜 上声42 扁卯许敢晚
去声35 芋雾骂豆剑入声23 叶鸽绿学月
据笔者调查,在移民方言中,当声调是阳平11 与去声 35 的语素构成重叠式名词时,第二个声调都变读为阴平55。
一、在移民方言中,重叠式名词十分普遍,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多用于日常口语交际。移民方言的重叠式名词有儿化和非儿化两种形式,“儿化重叠式表示小称意义,非儿化重叠没有小称意义。”(喻遂生,1988:197)(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2001:41)在移民方言中,这一点与重庆话、成都话一致,其中的情况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有的重叠式名词只有儿化形式,具有小称意义。如:
第二类:有的重叠式名词只有非儿化形式,没有小称意义。如:
第三类:有的重叠式名词既有儿化形式表示小称意义,也有非儿化形式没有小称意义。如:
从上面大量例子中我们发现:儿化重叠式名词中声调原来为阳平11、去声35的音节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儿化而且变调为阴平55,如“褂褂儿k‘ua11k‘u55、盖盖儿kai35k55”,其他的声调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儿化读为轻声,如“圈圈儿t‘yan55·t‘y、口口儿ku42·k‘”;非儿化重叠式名词中声调原来为阳平11、去声35 的音节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也变调为阴平55,如“沉沉残渣ts‘n11tsn55、盖盖kai35kai55”,但是其他的声调重叠以后第二个音节仍读原调,如“圈圈t‘yan55t‘yan55、戳戳(印章)ts‘o23ts‘o23”。
“这不是单纯的语音现象,因为只有重叠构成名词时总会发生,重叠而不构成名词的则不变调。”(张一舟、张清源、邓英树, 2001:8)“这说明变调是重叠形式的特点。”(范继淹,1986:33)
如果我们突破从孤立的音节或记录音节的字出发的思维习惯,从词和模式化的角度来思考,那么移民方言中重叠式名词的变调可以看成是词的“模式化变调”(彭泽润,2003),“模式化”是指两个音节保持固定的声调状态(彭泽润,1999)”;是“词调模式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词调模式化是一个词的全部音节或者部分音节的声调固定地读成一个高、低或者强、弱的声调,没有语流语音条件地形成一种高低、强弱模式的语音现象。”(彭泽润,2006)由此看来,移民方言的儿化重叠式名词有两种模式化变调:(1)“低+高(X+55,X=11/35)”模式,如“苗苗儿 miau11mi55、面面儿mian35mi55”;(2)“强+弱(X+0,X=55/42/23),如“缸缸儿kaN55·k、管管儿 kuan42·ku、盒盒儿xo23·x”。非儿化重叠式名词只有一种模式化变调:“低+高(X+55,X=11/35)”模式,如“气气t‘i35t‘i55、皮皮 p‘i11p‘i55”。
二、一般说来,在移民方言中名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十分普遍,这些语素一般有平行的非重叠形式:单音形式或者“子”尾形式。不过重叠形式比非重叠形式更具有口语色彩,在移民口语中运用更加普遍。如:
图表—1
构成重叠式的名词性语素有些是自由语素,如“草草儿 ts‘au42ts”,有些是粘着语素,如“柜柜儿kuei35ku55”。粘着语素不能单独成词,重叠以后能够成词,如“椅——椅椅儿”,这样看来,重叠是移民方言的重要构词方式之一,也是名词复音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有少数动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表示动作的工具。如:
戳戳(印章)ts‘o23ts‘o23吹吹儿(口哨)ts‘uei55·ts‘u抽抽儿抽屉ts‘u55·ts‘
少数形容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表示具有形容词所表示的那种性质的人或者物。如:
恍恍(粗心的人) xua42xua42 香香儿 (零食) ia55·ti
方方儿小方块 fa55·f
少数量词性语素重叠构成的名词,表示具有量词所表示的那种形态的事物。如:
砣砣团状物体 t‘o11t‘o55条条儿(长条物体)t‘iau11t‘i55分分儿 (分币)fn55·f
(3)移民方言中还有一种结构独特的名词——三字格重叠式名词,这是一种比较能产的重叠式构词方式,由一个单音节语素和一个复音节语素构成,有 XYY 式 和 XXY 式两类,其中的复音节语素大多是由儿化或者非儿化的重叠式名词构成,而且变调规律也与重叠式名词一致。如“菜根根儿、砣砣肉”中的“根根儿、砣砣”就分别是儿化重叠名词和非儿化重叠名词,“当它们与另一个单音节语素组合后,整个词的意义具有整体性”。(杨月蓉,2003:256)
这些三字格重叠式名词是在双音节重叠式名词的基础上产生的,移民方言中有着大量的重叠式名词,这些名词又可以作为构词成分与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使语言显得轻松俏皮,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
参考文献:
[1]范继淹.重庆方言名词的重叠和儿化[A].范继淹语言学论文集[C].北京: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2]彭泽润.衡山方言研究[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彭泽润.湖南宜章大地岭土话研究3题[J].长沙:湖南社会科学,2003,(1).
[4]彭泽润.论“词调模式化”[J].当代语言学,2006,(2).
[5]杨月蓉.四川方言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12).
[6]喻遂生.重庆话名词的重叠构词法[A].语言学论丛(第十五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7]张一舟 张清源 邓英树.成都方言语法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1.
(谭四华,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