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已经过去的2014年度,全年600余家上市公司定增预案中,有接近260家安排了大股东或者是大股东关联方参与定增。
随着牛市行情的深化,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方略已经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如果说在过去长达6年的漫漫熊市之中,市值管理更多体现在提振市场信心、化解危机的作用上,那么从2014年开始,更多的上市公司已经将市值管理工作的重心,从被动的管理转变至积极参与到市场行情中去。
这其中最为典型、也是最为常用的,就是上市公司在进行定向增发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控股股东、高管和员工的利益,将这些参与定增的资源向这些“自家人”倾斜,甚至造成了众多在定向增发过程中“大包大揽”的现象。
产业资本的最爱
产业资本一直是资本市场中最强大的力量之一,历年的行情发展证明,其增持或减持的成功几率可以说非常高。春江水暖鸭先知,更何况如今资本市场热度已临界盛夏。
嗅觉灵敏的产业资本,选择在这个时候利用定向增发来“变相增持”自己企业,在监管方面很难找到有何违规之处。监管层在弱市时期,时常会鼓励上市公司股东、高管、员工增持,以增加市场信心;在行情转暖的今天,证监会对于大股东、高管包揽全部定增份额基本也没有异议,只是在收购标的的业绩承诺等方案细节方面,做了比较严格的监控。
华泰证券策略研究员江金凤对《英才》记者表示,从监管层的角度来看,大股东包揽定向增发、推动市场信心并提振市值,都是在公开的市场环境下进行的,不仅交易价格公开,而且所有风险自担,同时有助于并购、企业转型,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有益无害。因此虽然大股东看似有炒作自家股票的“嫌疑”,但迄今为止,仍没有在监管方面受到明显阻碍。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在已经过去的2014年度,全年的600余家上市公司定增预案中,有接近260家安排了大股东或者是大股东关联方参与定增,占比超过40%。其中,福星晓程、千山药机、东南网架等不少公司在公布方案之后,都受到了市场的追捧,股价出现了比较大幅度的上涨。
并非百战百胜
在最近的定增热潮之前,定向增发更多的被上市公司用于项目融资和扩大产能,在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如今这样重要。
传统产业通过收购完成转型、新兴产业想要置换传统产业上市公司进军资本市场,都要通过定向增发来完成发股、筹资甚至企业控制权的更迭。
江金凤认为,不仅监管层面对于定增和收购的准入条件放宽,控股股东在资金运作方面也比以前有了更多的选择和空间,很多包揽定增的案例中,大股东的资金实际上来自于对自有股权的质押盘活变现。
虽然目前的实体经济走势并不乐观,但是在“调结构”的预期之下,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金融、新兴产业都被市场所看好。大股东们在这个时候,并不愿意在定增的过程中让自身的股份受到稀释。因此会灵活调动各类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地参与。
虽然近期资本市场行情火热,大家看到大股东包揽定增后收益良好,但实际上如此大额的参与行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以史为鉴,大湖股份(600257.SH)最近4年来的发展轨迹多少能看出包揽定增的风险。
2011年7月10日,中国最大的淡水水产养殖企业大湖股份发布定增方案,出于对行业发展的信心,以7.21元的价格包揽了全部定增股份,总计斥资2.52亿元用于完善水产品的深加工和一体化产业链布局。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淡水鱼类水产价格在2011年大涨超过了40%。这样的行情抬高了大湖股份对于行业发展的预期,于是大股东宁可大笔投入,不愿让“好事”旁落。
但之后淡水鱼的价格并没有继续上涨,企业的发展速度自然低于预期,公司股价也保持在低位徘徊,长期处在7.21元的增发价以下。直到今天,即便资本市场大环境已经有所改善,公司股价也才突破8元不久,远未达到大股东四年前的预期。
和任何市值管理策略都一样,包揽定增有见效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失效的情况出现,结果能否如愿,并不是大股东的一腔热血、一厢情愿就可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