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对我国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进行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新农村社区的成功建设管理为范例,总结提炼了诸如增强现代农业产业实力和竞争力、加大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努力创新乡村社区建设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对我国当前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
如何建设管理好新时期农村社区,打造安居乐业、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社区,是广大基层乡村社区建设管理者十分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在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中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思想、创新机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想建设与不知道怎么建设之间的矛盾
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全国各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件大好事、大实事。但不少干部,尤其是村(社区)干部对如何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路数不多。有些村(社区)干部表示:“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一些村(社区)制订的新农村建设方案照搬照抄上级的文件,缺乏因地制宜的创造性措施。
(二)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其他建设之间的矛盾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协调的建设。但不少干部和群观众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将新农村社区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村庄建设,过分注重建新房、造宽路等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文明新风培育等内在的东西。在建设的精力和财力上过分地向村庄建设倾斜,削弱了发展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三)发展非农产业与发展农业之间的矛盾
许多村(社区)都把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选策略,但却顾此失彼,重视了从农业和农村之外寻找外力来壮村,忽略了从农业和农村内部挖掘增收潜力来富民,放松了对农业的扶持和农民的引导。在打破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习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缺乏有效举措。
(四)土地流转不畅与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土地流转不畅,绝大部分农村社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很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缺少一个流转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土地流转的组织引导力度不大,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另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未到位,市场农业不发达,流转出去的土地仍以种植效益不高的传统作物为主,导致土地流转的价格也不高。
(五)外源性支持与内源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地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对农村进行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外源性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但外源性支持再大也只能起外在作用,必须落实到内源性发展上来,以“输血”来增强生命,提高机体的“造血”功能。
二、南京市江宁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主要策略
江宁区域总面积1558平方千米,2012年全区户籍总户数328751户,户籍总人口945879人。2013年年末,全区有10个街道,200个社区村(居)委会,其中社区村委会72个,社区居委会128个。2012年,全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5:58.2:37.3,30%的村级经济比较薄弱,26%的社区基础建设投入不足,50%的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滞后。
(一)全面增强现代农业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1. 提升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重点解决土地“谁来种”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出现了外地人承包经营,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必须加快培育本地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鼓励和扶持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等模式,变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为土地集约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鼓励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从事农业创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2. 培育新型农业业态
重点解决“种什么”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大面积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的建设,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建设工厂化育苗智能展示平台,加快简易塑料大棚向自动化、机械化现代大型温室发展。分类、分片种植高附加值绿色蔬菜、高档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绿色农产品,倾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构建融现代农业、娱乐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休闲农业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3.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重点解决“怎么种”的问题。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亩均产出效益,让农民由过去的“靠天收”逐步转变为通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业完成灌溉、施肥等程序的现代新型农民。继续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构建生物肥料、生物菌剂、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规模与生物技术应用倍增,促进人才、科技、项目的集聚。积极当好“科技红娘”角色,帮助农业企业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姻结亲,搭建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专项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国家旅游文化软实力。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牛首佛教文化、南唐文化、汤山明文化村等资源禀赋,充分挖掘民俗民风和地方文化内涵,依托江宁的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建设生态旅游特色生态村。同时,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以开展农事体验游为抓手,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农业,从而打造南京周边地区集商务会所、旅游度假、养生康复、大型游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真正让文化旅游成为提升新农村社区形象,实现经济提速倍增,拉动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的强大引擎。
(三)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
1. 进一步优化城乡统筹系列规划
继续开展社区农业规划修缮工作。高标准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全覆盖和“美丽中国”核心示范区整体规划,打造整体有序、特征鲜明的田园新市镇风貌。
2. 进一步加快实施土地连片整治
结合新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快推进剩余的土地整治任务。引进农业龙头项目,加快推进整治后土地的高效运作。按照分批逐次的原则,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分年度、分批次实施村庄拆迁,做到拆迁一批、整理一批、验收一批、调剂一批,形成滚动开发的良性循环。
3. 进一步多渠道促进富民增收
要积极筹划新增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联合用人单位制订定向培养计划,保证充分就业;鼓励农民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基地,鼓励群众参与农家乐经营,扶持创业典型;推进富民合作社建设,建立农民专业合社。继续加大对困难农户在政策、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低收入人均收入高于农民平均收入增幅。
4. 进一步实施保障体系全覆盖
加快推进失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新农合医疗基金标准适当提高,大病救助限额需要提高。梯度性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确保困难群体保障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四)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社区
突出绿色这一动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建设上力求有更大突破。首先,要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建设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的要求,加大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强化人居环境改造和整治,继续做好“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工作。加强规划保留村建筑特色风貌塑造,逐步形成布局协调、风貌各异、功能完善的村庄聚落体系。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资源,注重保护农村历史文脉,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其次,要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绿色江宁”创建,实施蓝天清水净地行动,加强农村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完成河道疏浚、清淤河塘等水利设施。最后,要监管并重,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应纳入社区年度科学发展考核之中,严格考核奖惩。
(五)努力创新乡村社区建设管理
1. 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共服务
积极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富民惠民实事工程的推进落实。着力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建设集居民培训、休闲娱乐、文体健身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不断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深入推进平安、法治社区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 切实提高乡村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方面,要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群众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包案制度,有效化解信访疑难积案。充分发挥“12345”热线的作用,认真处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交通、环境、住房、食品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矛盾预防化解机制。突出抓好源头预防、排查预警、矛盾调处三个环节,特别是针对街道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矛盾相对集中的领域,就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定期开展专项排查,做到及时掌握动态、主动应对解决。
3. 切实夯实乡村社区管理基层基础
各社区要继续深入推进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完善一批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群众方便快捷的生活需求,着力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围绕群众学习工作、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继续积极推进社区信息“网格化”建设,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一个窗口对外”,着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社区。
三、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必须冲破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的束缚,创新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载体、创新技能、创新队伍,用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方式思考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资源和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美丽淳朴、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08).
[2]左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J].瞭望新闻周刊,2006(0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6(09).
[4]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2006(08).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
如何建设管理好新时期农村社区,打造安居乐业、美丽和谐的新农村社区,是广大基层乡村社区建设管理者十分重要的任务。近年来,南京市江宁区在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中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思想、创新机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我国新时期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示范作用。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想建设与不知道怎么建设之间的矛盾
中央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全国各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件大好事、大实事。但不少干部,尤其是村(社区)干部对如何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路数不多。有些村(社区)干部表示:“上面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一些村(社区)制订的新农村建设方案照搬照抄上级的文件,缺乏因地制宜的创造性措施。
(二)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其他建设之间的矛盾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全面协调的建设。但不少干部和群观众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将新农村社区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村庄建设,过分注重建新房、造宽路等外在的东西,而忽略了经济发展、文明新风培育等内在的东西。在建设的精力和财力上过分地向村庄建设倾斜,削弱了发展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投入。
(三)发展非农产业与发展农业之间的矛盾
许多村(社区)都把发展非农产业尤其是工业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选策略,但却顾此失彼,重视了从农业和农村之外寻找外力来壮村,忽略了从农业和农村内部挖掘增收潜力来富民,放松了对农业的扶持和农民的引导。在打破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和种植习惯,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等方面缺乏有效举措。
(四)土地流转不畅与适度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土地流转不畅,绝大部分农村社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很低,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缺少一个流转的协调机制和平台,土地流转的组织引导力度不大,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另一方面,农业结构调整未到位,市场农业不发达,流转出去的土地仍以种植效益不高的传统作物为主,导致土地流转的价格也不高。
(五)外源性支持与内源性发展之间的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各地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对农村进行帮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外源性支持,是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但外源性支持再大也只能起外在作用,必须落实到内源性发展上来,以“输血”来增强生命,提高机体的“造血”功能。
二、南京市江宁区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主要策略
江宁区域总面积1558平方千米,2012年全区户籍总户数328751户,户籍总人口945879人。2013年年末,全区有10个街道,200个社区村(居)委会,其中社区村委会72个,社区居委会128个。2012年,全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为4.5:58.2:37.3,30%的村级经济比较薄弱,26%的社区基础建设投入不足,50%的农村社区现代农业发展明显滞后。
(一)全面增强现代农业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1. 提升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水平
重点解决土地“谁来种”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出现了外地人承包经营,务农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兼业化、副业化现象,必须加快培育本地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鼓励和扶持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流转土地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社、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解决农户分散经营、市场信息掌握不充分、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科技”等模式,变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为土地集约经营,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降低成本,提升农产品效益,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鼓励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外出务工返乡农民从事农业创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扶持。
2. 培育新型农业业态
重点解决“种什么”的问题。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大面积推广使用农业机械化生产。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的建设,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建设工厂化育苗智能展示平台,加快简易塑料大棚向自动化、机械化现代大型温室发展。分类、分片种植高附加值绿色蔬菜、高档瓜果、食用菌、花卉苗木等绿色农产品,倾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基地。进一步丰富休闲农业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加快构建融现代农业、娱乐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提升休闲农业产业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3.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重点解决“怎么种”的问题。通过农业科技创新,助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提高亩均产出效益,让农民由过去的“靠天收”逐步转变为通过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作业完成灌溉、施肥等程序的现代新型农民。继续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构建生物肥料、生物菌剂、生物信息等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规模与生物技术应用倍增,促进人才、科技、项目的集聚。积极当好“科技红娘”角色,帮助农业企业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联姻结亲,搭建农业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平台,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专项培训,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态旅游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国家旅游文化软实力。要充分利用好自身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牛首佛教文化、南唐文化、汤山明文化村等资源禀赋,充分挖掘民俗民风和地方文化内涵,依托江宁的农村生态资源、田园景观,建设生态旅游特色生态村。同时,结合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建设,以开展农事体验游为抓手,发展都市休闲旅游农业,从而打造南京周边地区集商务会所、旅游度假、养生康复、大型游乐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区,真正让文化旅游成为提升新农村社区形象,实现经济提速倍增,拉动农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的强大引擎。
(三)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
1. 进一步优化城乡统筹系列规划
继续开展社区农业规划修缮工作。高标准完成新市镇城市设计全覆盖和“美丽中国”核心示范区整体规划,打造整体有序、特征鲜明的田园新市镇风貌。
2. 进一步加快实施土地连片整治
结合新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加快推进剩余的土地整治任务。引进农业龙头项目,加快推进整治后土地的高效运作。按照分批逐次的原则,实施“万顷良田”工程,分年度、分批次实施村庄拆迁,做到拆迁一批、整理一批、验收一批、调剂一批,形成滚动开发的良性循环。
3. 进一步多渠道促进富民增收
要积极筹划新增就业岗位,转移农村劳动力,联合用人单位制订定向培养计划,保证充分就业;鼓励农民创业,建设农民创业基地,鼓励群众参与农家乐经营,扶持创业典型;推进富民合作社建设,建立农民专业合社。继续加大对困难农户在政策、就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确保低收入人均收入高于农民平均收入增幅。
4. 进一步实施保障体系全覆盖
加快推进失地人员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等各项社会保险制度,新农合医疗基金标准适当提高,大病救助限额需要提高。梯度性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孤儿养育标准,确保困难群体保障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四)打造美丽乡村、美丽社区
突出绿色这一动力,在加强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美丽社区建设上力求有更大突破。首先,要大力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按照“建设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的要求,加大对农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强化人居环境改造和整治,继续做好“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工作。加强规划保留村建筑特色风貌塑造,逐步形成布局协调、风貌各异、功能完善的村庄聚落体系。充分挖掘农村乡土文化资源,注重保护农村历史文脉,着力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其次,要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工程。深入推进“绿色江宁”创建,实施蓝天清水净地行动,加强农村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完成河道疏浚、清淤河塘等水利设施。最后,要监管并重,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应纳入社区年度科学发展考核之中,严格考核奖惩。
(五)努力创新乡村社区建设管理
1. 进一步强化社会公共服务
积极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切实抓好各项富民惠民实事工程的推进落实。着力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新建设集居民培训、休闲娱乐、文体健身等为一体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不断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配置,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化。深入推进平安、法治社区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2. 切实提高乡村社区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一方面,要完善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好群众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包案制度,有效化解信访疑难积案。充分发挥“12345”热线的作用,认真处理和解决群众反映的交通、环境、住房、食品安全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矛盾预防化解机制。突出抓好源头预防、排查预警、矛盾调处三个环节,特别是针对街道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安全生产等矛盾相对集中的领域,就重点人群、重点部位定期开展专项排查,做到及时掌握动态、主动应对解决。
3. 切实夯实乡村社区管理基层基础
各社区要继续深入推进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完善一批社区服务项目,满足群众方便快捷的生活需求,着力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围绕群众学习工作、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文体娱乐等活动。继续积极推进社区信息“网格化”建设,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一个窗口对外”,着力打造服务型、效能型社区。
三、结语
总之,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必须冲破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生产的束缚,创新思想、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产业、创新组织、创新载体、创新技能、创新队伍,用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生产方式思考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创新新农村社区建设管理的资源和空间,从而打造出一个美丽淳朴、和谐幸福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寇凤超.深化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6(08).
[2]左然.乡镇行政管理体制需创新[J].瞭望新闻周刊,2006(04).
[3]包宗顺,徐志明.乡镇财政的困境与解困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6(09).
[4]夏永祥,邵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与机构改革[J].农村经济问题,2006(08).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程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