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学习方法探析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P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研究物质世界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学习化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灵活自如的学习。
  一、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
  掌握化学基本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对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一般应注意:
  1、弄清概念的内涵。所谓概念的内涵是指一个化学概念所包含的主要因素或关键点,弄清了这些关键点,就能理解和掌握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凡是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在电解质这一概念中,其内涵是①水溶液或熔化状态;②导电;③化合物。明确了这一概念中缺一不可的三个关键点,我们就会知道,蔗糖、酒精虽是化合物,因不导电,故为非电解质。铜、铁虽导电,因是单质故也不是电解质。氨水、盐酸虽导电,因是混合物,故它们均非电解质。
  2、注意概念的深化。中学化学课本的编写,因考虑到同学们年龄阶段与可接受性的特点,化学知识内容往往是由浅入深地编排。随着知识的积累,课本中一些概念也就不断深化与发展。因此,我们学习化学概念时,千万不要忽视这一点。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氧的物质是氧化剂,得到氧的特质是还原剂。到了高中,就从元素化合价的价态变化来定义。
  3、分析概念的异同。在化学中有些概念之间既有本质不同的一面,又有内在联系的一面。我们学习化学如果只注意某一概念本身,忽略它同其他概念的联系,那就会产生概念模糊或不会具体应用。因此,采取比较法学习概念,可以相异中找出相同点,又从相同中找出相异之处。例如,在溶液浓度中,提出了百分比、摩尔、当量三种溶液浓度,我们必须分析其相同相异及相互联系。
  二、关于元素及化合物的学习
  中学化学课本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多而杂,它们在理化性质方面既存共性,又有特性。因此,我们学习这类化学知识时,只要掌握了性质,其它如存在、制法、用途、应用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重点是要掌握性质。
  1、以理论为主线,明理知性。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与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学习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一定要以化学基本理论作指导,从理论上寻求答案。加深理解,才易牢记。例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是重要的化学基础理论,只要我们抓住了结构这条主线;掌握了两个关系,即宏观(物质)一微观(粒子)之间的关系、周期表结构与性质的递变关系;弄清了“位”、“构”、“性”三者的结合,那么,任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均可进行推断,均可理解其奥秘。
  2、以转化关系为线索、沿索导性。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内容琐碎、头绪繁多。因此在学习呆善于将零散知识点串线结网,把千丝万缕的联系,梳理得井然有序,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拓宽了思路,也增强了自己的归纳分析能力。
  3、以表格形式作归纳,列表辨性。许多物质的组成非常相似,但性质却很不相同,如不注意区别,很容易混淆。例如CO和CO2是碳这一章的重点知识,我们通过列表,既能对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找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同类物质尽管有很多相同的性质,但相似之中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性。如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我们也可列表进行比较,这样既掌握了共性,也能熟知个别。
  三、关于化学实验的学习
  中学化学实验按实验形式分为演示实验、边学边做实验和分组实验。无论何种形式的实验,我们都必须高度重视。
  1、做到“心中有数”。要预习有关实验内容,明确实验目的,了解所用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了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不能做“旁观者”。要注意老师的实验操作,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要积极思考实验中的问题,要争取自己多动手,自己动手做时,要严守操作规范。
  3、学会观察方法。观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按合理的程序进行观察。一般的程序是:变化前的观察—变化过程中的观察—变化后的观察。二是比较观察。通过比较,对物质的相似和相异点清晰地加以区别。如比较硫磺在空气和在氧气中燃烧才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要独立填写实验报告,使有关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将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
  四、关于化学计算的学习
  有关化学计算题,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审题。要详细分析、理解题意,抓住已知项和未知项,运用所学知识,找出各相关项的内在联系,并进行解题方案的构思。
  2、正确解题。在透彻理解题的基础上,选择简捷方法。解题层次要清楚,量纲关系要一致,计算结果要准确,书写格式要规范,主要应包括:从分析题意得出已知项的关系;列已知;设未知;按关系列出有关算式;计算求解,写答案;演算复核。
  3、分析整理。每学完一种计算类型后都要及时归纳,整理出审题和解题思路,悟出并熟记解题方法,深思有代表性的错例和好例,做到触类旁通,切忌搞题战术,只做而不反思。
  4、多法解题。平时练习要广开思路,只要合理,就要尽量一题多解,然后通过分析比较,选择最佳解题方法。
  
  
  
  
  
  
其他文献
逐步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已成为走进新课程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作为一线教师,我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谈谈自身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理解,以及在教学行为中如何实现这一转变。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即学习
期刊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那种岁月跋涉的艰辛,那种命运燃烧的激情,那种无以言说的真诚,那种博大精深的超远,那种崇高脱俗的境界等等,学生多依赖教师的“传授”而获得,其实,学习效果怎样,很大程度应是取决于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悟性”的培养正是学习者能动性形成的必要条件,语文教学中的“悟性”培养意义非常。我以为,悟性培养当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悟性培养的基础应“入境”  “悟性”培养的基础方法一般是通过表情
期刊
对于教师、学生而言,方法问题几乎无处不在,教学学习中经常会遇到它。人们也往往会把教学、学习的效果归因于方法的优劣。语文教学一向是实践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课时量大,学习效率却不甚理想,这固然与语文学科的特点有关,但个人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传统的教育方法的不合理之处,就是传统的语文教育方法只重视教师的教法,重视讲解、分析,而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第三条也写到,
期刊
将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多媒体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使语文学科出现崭新的面貌。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紧密融会在一起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时代与语文教学的桥梁,有效地实现了这一要求,甚至是,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语文开放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多媒体演绎,课堂教学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指导我们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要求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所以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传授
期刊
小学数学新教材从第二学段开始,便有计划地在每个学期新增了一个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内容涉及到“列表整理信息”、“画图整理信息”、“逆向推理”、“一一列举”、“替换”等等,很大程度上将“解决问题的策略”由学生选学的知识技能提升到人人必学的思维方法,由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渗透”转变为单独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来教学,足以见得新教材非常重视通过策略的建构来启迪学生思维。  那么,如何提升教师对“策略”
期刊
回顾我们的语文评价,基本采用笔试,书面评价的方法,最终导致了语文教育的变形。出现了一言堂、满堂灌、出现了题海战术。这既与叶老“在口为语,在手为文”的思想背道而驰,也没能很好地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语文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更没有体现学生的发展水平。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也应该是促进人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学评价必须改变以单一的学
期刊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园地,是学生发展的沃土,是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乐园,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起点!班级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和参与程度,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个性发展水平,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如果说一个学校好比一个社会,那么班级就好比一个大家庭,班主任则是这个家庭的家长,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家庭就有什么样的班级体!班主任就象一个根雕大师,一个个学生
期刊
物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浸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爱好,引导他们学好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从教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下面,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广大同仁交流,浅谈一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巧妙应用  1、
期刊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力量,也是联系任课教师、学校、学生家长及社会教育力量的纽带。班主任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人。作为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在抓好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加要注重营造班级内部团结气氛,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爱护和引导。  在我的08幼教1班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那是开学不久的一个傍晚,我正要离开办公室,一位叫颖的女生哭着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