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沈学印诗歌·雪·十首

来源 :青年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7n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想,唐诗里如果没有关于雪的诗。会是什么样子呢?如果没有,唐诗的百花园里就会少了一种花,它是雪花。雪花虽非植物的花,却有各种植物的的花所不具备的白艳、凄丽、冷峻和深刻本性的壮阔和深邃。唐诗里如果没有飘着雪花,就会少了一份美丽。
  我这样想的时候,是在1964年的一个冬日。那天,我在甘肃河西走廊黑河边上一座破败的旧宅的断墙上坐着,读一本纸页发黄的《全唐诗》。下了几天的雪停了。南边的祁连山。北边的合黎山,中间的平原,都被白雪覆盖,倒淌的黑河在白雪中全无了踪影。明长城像一匹白色马,不知要奔向东还是奔向西。大太阳照着,天地一片大光明。我像读1000年前的唐诗一样,读1964年冬天的雪。读诗如同读雪,诗和雪同读。这时读唐诗,怎能不读唐诗中关于雪的诗呢?我这一次又被随手翻到的关于雪的三首诗感动了。
  一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此时正在唐代武判官归京的路上的一段。但我这个后来者是见不到这位戌边之人了。却见过诗中的风景。虽是虚拟的春风,但片片真实的雪花中。每片都映现着中国历史中最繁荣强大时期大唐的雄伟气象。和唐代人民报效祖国、守疆扩土的精神理想。雪和人一样悲壮苍凉。我看见唐人东归的行列从历史深处走到我面前。这行列中的文人也和战士一样。精神强壮,人格尊严。不像现今一些知识分子那样懦弱无骨。“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也是从东方过来的,正不知何时才能踏雪归去。
  一首是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燕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前路”风景,正是我此身所在之地。唐代诗人强烈的乐观人生在黄云白日北风吹燕的雪中。安慰着我孤寂的天下无人能识的诗情,接受不久就来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炼火,也能在很久的日后,启发我写一首以《别董大》为参照系的描述。一个被通缉的边疆流亡者的诗。
  一首是东方虬的《春雪》:“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这是江南风景了;也是唐人胸襟,不仅恢宏,而且细腻,只能在思想自由的盛世存在。我只能冥想,何时再到江南雪中,辨识梅树上哪朵是真梅,哪朵是雪花?
  那时我想到,由于有了唐诗,唐代的雪花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头的雪花;“雨雪纷纷连大漠”。恐怕雪花有六瓣,也和唐诗有关。唐诗关于雪的诗。是六瓣雪花的一瓣。唐诗和唐朝的雪花,还没有什么空气和精神污染。
  那时以后,44个冬天的大西北的雪花在我眼前飘过,我还是像读诗一样读雪。读了44个冬天的大西北的雪。由于空气的污染和环境的损伤,我眼前的雪花越来越变形了,有些稀薄了,有些衰弱了。有些失色了。
  前数年,我接到地处北国的黑龙江诗人沈学印的若干诗集。我想。一个常年生活在多雪地带的诗人的诗集中。必定会有关于雪的诗。如果真的没有,那该是很奇怪的。
  果然,我在沈学印的诗集中,找到了关于雪的若干首诗。其中的10首,给了我雪的美丽。雪的灵动。雪的翱翔,雪的感悟。
  沈学印诗中的雪。有着历史的纯净,似乎是由唐代的天空而生成,飘过了1000来年,又毫无损伤地落到诗人的身上。读沈学印的关于雪的诗,最好和唐诗中关于雪的诗联接起来读,这样则会由冷净之美变成炽烈之情,别有一番由历史到当下的大意味,大意境。
  《吻雪》,飘洒着天然妙成的童趣。诗人用一颗完全的童心来迎接拥抱雪。在雪中,诗人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并且把雪也变成了一个孩子。两片雪花,两个孩子;其实是两片纯真。两片诗意,在进行最亲密的接触。“最后一场雪落在脸上/很快地溶化了/她舞着光洁的小手/轻轻拍打我/在我的额头间呓语。”——这是雪对诗人的抚慰。“迎着落雪的方向/我掬起了一片/捧在手里淌成了透明的梦/吮吸流向心头的涓涓细水/我把孩子般的笑脸贴在了/雪的肌肤上。”——这是诗人对雪的真实回应。“春天来了/我也该寻找来路回家”。双方在爱的交流中有了共同的方向,向着春天进发。沈学印的诗笔。在这里挖掘出了自然和生命深处的原始性灵,给雪以人性,让人返回童贞。雪和人都做出了孩子的古朴动作,象征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互为依赖。彼此融洽,共生共存。
  《飘雪》,以其强大的比喻力量,使无声的雪片,有了声音,有了轰响,有了穿透的力量。雪仍然是一个可爱的孩童,“舞着洁白的小手/拍打纷纷的电键/唱出声声信息/发来片片报件”。而人却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受惠者:“我捧起了一片两片/给山里寄去一个初绿欲来的春天。”雪落有声——拍打键盘;片片雪花——电码行行。这种新颖而贴切的比喻,在中国诗歌中是首次出现的,而其姿态,却是妩媚悠然,摇曳生姿的。
  
  《雪的馈赠》。像崇敬大自然无限力量的虔诚信徒一样,表达了对雪的感恩。也是对“瑞雪兆丰年”的中华农谚做出的最美丽的解读。诗句像祷语。“开花的棉田”。“小鸟的翅膀”。是具有宗教象征的符号。“一个缠绵剔透的季节”堆砌起来以后,“一枚枚白色的蝴蝶结挂在来时的路口,”这又是现实世界的人间语言了。天上人间,幽邈灵动。
  《暖冬》。由雪的两幅画面构成。一幅是市井的风俗画:“今冬的雪下的大而且勤/路都被镀上一层脑白金”。鸟儿觅食和檐滴春韵都是常见的,但把雪不寻常地比喻成“脑白金”,却是雪的美学价值陡增。一幅是建筑工地的繁忙景象:“今年的建筑工地格外地攀升/雪都下了好几个时辰”,这也是常见的,但“脚手架上的人却嫌阳光离得太近/要不打着花伞的你怎么给冬天发来了短信”。又猛然使画面飞离沉重的尘世,幻作成光明绚丽的仙境。诗人对暖冬之雪,情景互生。先写一会。宕开一层,又有新见,极现生活繁华乐观的一面。
  《融雪》,是给正在融化消亡的雪所作的一首挽歌。对必然不永之物的留恋,本是诗人性情。“季节的尽头已悄然改变了颜色/苍白的天国淡化哀伤的离愁”。诗人把雪放在春天的祭坛上。凄美的诗语如舒缓低回的哀乐。旋律渐变后是明丽的祝辞:“天穹下渐暖的晓日微拂初醒的绿柳。”死亡诞育生命,安魂的余音袅袅。离情虽也缱绻,但格词是健朗的。
  《走出冬至》。这一天的雪景很不寻常。雪花不再轻盈,颜色有些灰暗。因为这一天是2 4节气中的冬至,是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冬天走到了极点,此后便是最寒冷的“三九”。虽然诗人有些误解,并不是“冬至,冬天真的轻盈而至”,但诗中冬至的沉重阴冷的氛围却也弥漫而至:季节“把我扔在长夜飘雪的路口”。而更有“漫天的雪絮扬花在我的心口”,诗人已是像季节的弃儿一样在大雪中迷茫若失。雪花隐蔽了漫天欢喜的一面,露出了压抑悲凉的另一面。但诗人最后给这最长暗夜的“夜梦”开出了一副有效的解药:在“忧郁的 天空被春雨打湿”的时刻,有“另一片洁白如絮的梨花/翘首地迎候”。这副解药就是真实的梨花。放在诗境的两端,互相映照。由暗而明。足见诗人自我慰籍的乐观天性,亦是诗人遣情人物的功力。
  《寒意》。勾勒了商品社会混乱无序的雪景。雪变得沉重,不再洁白,成了“干涩的脚步走过十字路口”后,被行色匆匆追求物欲的行人所踏过的商业步行街的脏雪。“雪地里有人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冬天的额头叫卖红薯地瓜”;“雪后的人们都变得一片咳嗽”;广告牌挡住人们“困倦眼帘”的视线,嗓眼沙哑发干,已不是往昔雪后天地通亮,空气清新,人们心情舒畅的景象。这首诗或许是现代史诗第一首揭露商品玷污白雪。实质是商品玷污社会的诗作。冬天额头上的叫卖声和雪后的一片咳嗽,是失去和谐的自然和社会的标识性声音,说出寒意并非来自白雪。诗人的慧眼,不只是看到白雪之美,更看到了白雪下面简直就是白雪上面的社会之丑。且寄语警人,令人过目不忘。
  《初雪,冬夜的心情》,把一样晶莹纯洁的白雪和爱情关联在一起了,一个人在“第一场雪下的纷纷扬扬中”思念流浪在外的恋人。“愿我虔诚的诗行/化作一枚吉祥如意的雪花/幸福地飘落在你的身旁。”白雪纷纷。天地连绵。远近交接;以雪传情,是可以到达恋人心中的。诗人所选传情之物极为妥当。是写成好诗的大意境,但失之诗语拖沓。意象不甚鲜明。
  《雪中。柳枝笑了》,一棵雪中柳树的逼真素描。柳树被大雪“压弯了柳枝/垂向这边,那边/一半含玉/一半露干/然而,它笑了。热泪含着珍珠在闪,在闪。”因为“是太阳出来了/射出满天的红光和金线,银线!”这是一首很讨人喜欢的小诗。隐蔽的意象转折中,让人分明看到在遥远的小兴安岭上,一棵柳树在太阳的照耀下,由于身上的白雪融化而轻松起来,好像笑了,流出了喜泪。春天逼近中。太阳下融雪的一棵柳树,形象已被人记住,且神韵天然。
  《春音伴着春雪来了》,以春音为春雪的背景音乐,使雪有了声音。春音配合着春雪的多样性,是多音部的;冰雪融化的声音。植物抽芽萌动的声音。归雁长空鸣叫的声音,在“雪影、雪晴、雪霁、雪光”的时序和“雪谷、雪野、雪原、雪涛”的空域中,一起欢乐鸣响。于是“枝干透着淡青/枝头绽放花苞,”春天唱响春音在春雪中前进。此诗精于用字(但亦有个别字不甚稳妥)。突出声音刻划,音响情趣韵度飘扬,使人在雪的声响中赏雪,别有情趣。
  沈学印以诗写雪,是在年年岁岁有雪的日子,对雪观之思之感之,人在雪中,心中有雪,心与景会,而欣欣然写出的。他从第一场雪写到最后一场雪,从冬至写到融雪。从城市的雪写到农村的雪,从冬雪写到春雪。几乎在每首诗中。都从雪中看到春天。表达生命循环回复之情,他的雪不只是和冬天。而大多是和春天相伴的。他写雪中的人物、雪中的爱情、雪中的脚手架、雪中的广告牌和叫卖者、雪中倔强的树,等等,他写尽了北国的雪。把他这10首关于雪的诗排列起来,就是一幅银白色的绘画长卷。这极像现代派立体综合主义的画作。把遍布天地间的雪花进行美学分割。再把最美者或最具象征者缝接组合成诗。而诗人写雪,实际写的是有雪引发的人的感情。和在白雪中黑白分明更彰显了社会。在诗歌的雪中。诗人像一个孩子拍着双手迎向雪花,一派欢喜,对生活充满希望;又像一个哲人。在雪中思考着白雪掩盖不住的社会丑陋;也是一个在雪中净化了的恋人。雪花是他永飘不坠的情思;又是一个雪地里的鼓乐手。在雪中奏响了激情的迎春曲。
  多雪的俄罗斯的诗人是善于写雪的。如普希金、阿赫玛托娃,晚近的叶甫图申科等等。当我再读着沈学印关于雪的诗的时候。不能不想到他们,想到了他们创造的雪的美丽形象——这些异国情韵的雪的形象。同时,我也想到了鲁迅散文诗中雪的美丽形象。他的南国的雪,北国的雪——这是祖国的雪的形象,是我们最强大的古代祖国唐帝国唐代诗人的雪的形象的现代版。当代诗人沈学印也创造了自己的当下的雪的美丽形象,有着异国和祖国的雪的天姿气韵。雪是易逝的,雪的美也是短暂的。但正如弗洛伊德在《论非永恒性》一文中所断言:“美的短暂性会提高美的价值,非永恒性的价值是时间的珍品。”一代一代的诗人的写雪的诗。就是时间的珍品。雪在诗中获得了自己的永恒性。
  沈学印另外一些写雪的诗,如《雪悟》、《冬天》、《冬季》、《冰雪》等等。却都像是勉为其难,激情不足之作。在艺术表现上,显得语言粗疏,以概念词语代替直性真情,缺少天然浑成的情趣。再如《雪山》,其实像是一首歌词,作为诗看,则是浅显直露了。
  我读沈学印关于雪中的诗,并发生上面的感想。是2008年1月在兰州的雪中。我重到生活数10年的兰州,原因之一是想再看一看雪。雪是看到了。由于兰州空气严重污染。看到的是小雪。而此时。大半个中国。中国的南方,下了历史上罕见的大暴雪。2月5日。我俯瞰着南中国无边无际的白雪,向深圳运动。这场大暴雪给整个中国带来了大尴尬。我构想了一首诗《2008年1月中国大雪之一》,“大雪压断了高速公路/大雪压断了高压电线/大雪压断了人的神经/蓝口罩封住了人的嘴/黑口罩封住了人的嘴//大雪趴在人的假眼皮里面/大雪趴在人的假睫毛里面//人们害怕看见唐诗里的雪/人们害怕看见宋词里的雪//全中国没有堆起一个雪人”。中国人民是最有忍耐精神的民族。擅长吃苦,肯适应,也能奋斗,终于打退了雪灾。我又构思了一首诗《2008年1月中国大雪之二》:“衡山雪花大如天//大雪下得全社会一片白/自得人眼睛雪亮雪亮/看清了生活并不想雪那样轻柔//北方有雪现在南方也有了雪/东西南北中全国一片白/消灭了悬殊消灭了差别//中国的雪雪白雪白/中国的血血红血红/雪由严寒来雪向温热去//太阳出来了/雪回到春天过春天/人回到春节过春节//中国流出了黄河长江两条喜泪”。
  由我的这两首关于雪的诗,我又一次想到了沈学印那首关于雪的诗《寒意》,他给我的“寒意”是很深刻的,我在彻骨的寒意中想到那个有名的诗句:“雪后人们都变得一片咳嗽”。这个诗句和俄罗斯文学那个有名的句子——在冬雪中“严寒而通红的鼻子”,同样具有表征温暖全无的痛苦的经典意义。沈学印的这首《寒意》,我特别要指出。具有普世性和普时性,具有极其锐利的穿透力,穿透白雪,穿透白雪下面的土地,最终穿透白雪下面土地上面的社会。《寒意》既便作为描述2008年1月中国雪灾的诗,也是很适时适事的。《寒意》像谶语,又像预言。为什么“雪后人们变得一片咳嗽”?想一想就明白了。
  生活在下雪地方的人是有福的。生活在不下雪的地方、但肯读关于雪的诗的人也是有福的。中国的雪在今后无尽的冬天还将继续落下,中国的诗人们还将继续写关于雪的诗。沈学印也将会继续写雪的诗。我也会的。
  中国今后的雪是什么样子?
  中国今后关于雪的诗是什么样子?
  我想,中国今后的雪是什么样子。中国今后雪的诗就会是什么样子。我们还是在今后的冬天。不怕严寒地抬头看看天空吧。中国的雪会不会少去一瓣?
其他文献
假如生活发生了变化  请不要在广阔的宇宙独自讲话  这样的做法是多么疲乏  善良的心灵不能代替温馨的家    假如生活发生了变化  请不要懊恼时光暗淡缺少彩霞  美丽的星星究竟有多少佳话  前进的道路就有多少坑坑洼洼    这世界变化这么大  谁又能保证不被落下  只要心灵世界坚忍不拔  铿镪的足音便能支撑倾斜的大厦    请相信今天美丽的童话  心灵世界承载了过多的变化  就让经验成为前进的助手
期刊
一直饱胀的水仙花苞,今日午时。蓓蕾初绽了。  纵横交错的青茎绿叶立在水中。七八朵花蕾紧凑地挨个排列在绿叶丛中为首的那朵已是大开,乳白的花瓣,娇黄的花蕊,明媚而不张杨。  一眼望去,绿叶白花的姿态很是静美,特别是那几朵半开的花。浓浓的绿中怯怯地露出一丝玉白,让人想到美人藏羞,不由伸手去触。  这盆水仙长得并不对称。从一开始买回家就有发现了。首先它不如别的水仙那般亭立。再者就是茎叶明显弯曲。以至于初长
期刊
那些车厢,每一节  我都想进去坐坐  尽管看不清是开往哪儿的  但我知道有很多的旅人  有很多流浪的人  都和它的梦想连在一起  我呢像它丢下的一名过客  在路边站了一会儿  它就扬长而去    这些火车,每一列  都匆匆赶着去远方  不管它们在找寻什么  不管铁轨是否视而不见  在它们的脸上  总会有幸福或茫然的目光  从我身旁一闪而过    这些列车,每一辆  都那么执着  这很像我的那双赶路
期刊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那么什么是戏曲呢?戏曲就是用唱、念、做、打、舞来演故事。唱、念、做、打、舞是中国戏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戏曲程式,它是我国历代艺术家们为了塑造人物的需要,根据生活形态,进行概括、提炼、变形,加以规范化、节奏化、舞蹈化而赋予表演的基本固定格式。程式在戏曲舞台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离开它,戏曲的节奏性和歌舞
期刊
1    老徐退下来之前。在厂里负责烧锅炉。早上四点起床,加满水,点上火,闷上两锨大同块,用脚轻轻一勾,就把炉门关好了。并且顺便把挂手也挂好。——这本是用手干的活儿,可老徐年纪见长。实在懒得弓腰下背,就用脚尝试着做,谁想没用几天,就练得纯熟无比了。怪不得都说熟能生巧呢。这年头都兴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没见电视上整天放:什么剃头的、炒菜的、开汽车的、修自行车的……只要你有本事,哪怕是个掏大
期刊
有一首很流行的劲歌。歌词是“我的爱在等待,在等待——”我现在的心情,就像那首歌词一样,也是在等待。而且,我只有等待,只能等待。  我爱岳凤,真正的爱。是一种莫名其妙地爱,刻骨铭心。爱在血液中,爱在骨子里。几乎是一种无理由的爱,一种无目的的爱,一种纯真而又无私的爱。甚至是一种病态的爱。好像有个名人说过,真正的爱是说不清楚的。我对岳凤的爱。可能就属于这一种,真的说不清楚。为了这种爱,我可以高高兴兴的、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的职业教育狭窄的教育目标导致职教目标功利化;目前职教结构过于单一;职教的师资力量无法适应职教的发展:职业教育运行模式过于刻板化和封闭化:上述误区制约了职教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 职业教育 误区    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作为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因与社会就业问题紧密联系,它的持续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先导。可是。现今中国传统的职
期刊
凤姨说着。用那只索玉般的手。抚过我年轻得没有一丝纹路的额头。每个纤秀薄凉的手指。都留下爱惜的痕迹。“凤姨……”这个大出我意外的原因,让我百感交集地呼叫了一声凤姨。同时“唰”地把心酸的目光投向凤姨。我的目光。在触到凤姨梳理得纹丝不乱的鬓边的几丝白发时,被刺痛了。那几丝白发,在她当年时常别着玉兰花的地方。冷静地提示着岁月的急遽流逝。  凤姨当然不是我的亲姨。她只是我外婆的邻居。不过,她早已过世了的爷爷
期刊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  《心爱的树》 蒋韵 《北京文学》2006年第5期 责任编辑:王童  《一个人张灯结彩》 田耳 《人民文学》2006年第12期责任编辑:杨泥  《喊山》 葛水平 《人民文学》2004年第11期责任编辑:宁小龄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迟子建 《钟山》 2005年第3期 责任编辑:傅晓红  《师兄的透镜》 晓航 《人民文学》2004年第3期 责任编辑:程绍武  主任
期刊
(一)寻花    朋友曾笑我,说我向来喜欢“寻花问柳”。细思之。所言不谬。这个春天,我似乎真的在处处寻觅花的踪迹。  这个春天。花好像开得特别早。开得特别灿烂。还是早春时节。乍暖还寒,曲园的一角。我便洞察到了春的消息——那是细碎零星的荠菜花,虽瑟缩着,但依旧迎着春天开放了。  此后,是九间棚和大宅科的梨花。树树梨花,圣洁、飘逸,空灵似方外仙品,难怪东坡吟曰:“惆怅东栏一枝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