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工见证伟大转变

来源 :现代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boy17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民工和私营老板是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一对“孪生兄弟”,即市场经济的产物。全世界没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就是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是中国社会大转变的当事人和见证人,政府帮助他们实现城市梦想之日,也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之时。按照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青年农民会大量进入城市,转变为城市居民。国家政策越好,这个趋势发展越快;不管将来遇到什么问题,都不可能改变这个趋势。我们观察中国农民工,就会加深对中国民营经济的了解,从而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
  
  城镇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人均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历史不过几百年。这几百年经济增长的最基本规律有两条,一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二是工商业迅速成长,农业经济占全部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小。两个趋势之所以发生,与劳动者追求高收入、向往好生活有关。城市保持比较高的平均报酬,吸引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在转移的过程中,年轻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年轻人敢于冒风险,较之年长者,他们容易适应城市生活,敢于摆脱传统方式,领略城市自由生活。几百年的城市发展,增加了经济效率,提升了生活品质,为民主政治奠定了更坚固的基础。人口集中起来,社会分工得以细化,市场容量得以扩大,一批批和城市经济相关的产业得以发展,城市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城市生活,改变了人际关系,人们依靠专业技能相互依存,不再依靠宗法关系相互约束,一整套陈旧的人身依附观念被抛弃,自由观念深入人心。城市经济依靠现代金融体系运行,货币对人的衡量,放大了人和人的差异,智慧的创造力显得无限博大,从而激发了创造活力。所有这一切,对年轻人有巨大的吸引力。即使是现代发达国家,农村的年轻人仍然向往城市。年轻人奔向城市,就是拥抱自由,实践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在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国家出现了所谓“城市病”。一个城市,如果广泛存在“贫民窟”现象,一定和农村破败有密切关系。农村有大量无地农民,处于无房、无业的极度贫困之中,只有他们,才会选择在城市过贫民窟的生活。更深入地看,存在大量贫民窟的国家,一般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基础设施差,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二是经济生活中,存在广泛的寡头垄断,市场竞争程度极低;三是民主政治徒有一纸空文,腐败深入政府机构的骨髓之中,决策者对老百姓鲜有体恤之心。概言之,大规模的贫民窟现象,并非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不要拿部分国家的问题吓唬自己。
  大量人口,特别是年轻人流入城市,会不会影响农业发展?短期看好像是这样,从中长期看,农村人口减少以后,农业更容易实现规模经营,农业效率会提高,农民收入会增加,这就使一部分有文化的劳动者留在农村务农,出走的劳动者返回农村务农。正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理解,应对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留居城市、放弃农业和农村生活持欢迎态度。
  
  新生代农民进城:中国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总人口中,18岁~29岁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8%,依次推算,这个年龄段的农籍人口约为一亿六千万。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2005年为29岁,新增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6.7岁,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据此判断,农民工的主体是新生代农民工。
  中国政府每年花巨资建设新农村,农村的基础设施总要好转,农民还需要进城吗?的确,国家近些年的确为农村建设花了不少钱。单农村交通一项,交通部就有一个“五年千亿工程”,还有其他配套设施的投入。从更大的方面说,国家几十个部委级单位有100多个“工程”、“计划”,用来支持农村发展,近几年每年都在几千亿元之上,说起来力度的确很大。农村面貌不断变化,小则路边的农舍院墙抹上涂料,大则部分农民住上新房,有了自来水,有了新道路。即使如此,农民还是往城里跑,为什么?中国农村,五六十万个村庄,要把每一个村庄改造得像城市一样,至少要投入30万亿元,国家投不起,农民投不起,即使投得下,经济不划算。
  劳动市场的竞争规律,决定了中国农民必然要去撞城市的大门。从理论上说,只要劳动力市场有一定的自由度,只要产品市场有某种竞争性,同样技术含量的工作,每个劳动日的工资单价不会差很多。为什么养殖业和经济作物生产的总收入很高,农民不会一窝蜂地去搞?为什么有的地方的农民会拆掉自己的温室?农民在算计日工资单价,只要养殖业和农作物的平均日工资,不高过进城市务工的工资单价,农民就可能去进城打工。
  年轻农民精力旺盛,他们能多劳动、多赚钱,赚了钱才能盖房子、买房子、娶媳妇。调查发现,山区女孩子离乡务工后,更不愿意回乡务农。女孩子的经济性流动趋势,超过依附性流动。她们离开家乡,使农村男青年找媳妇更困难,不得不选择城市工作。在广东东莞的调查发现,大约20%的农民工,夫妻带着子女在城市务工,其中80%有了单元房居住,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不可能再回到农村。
  
  不要担心中国城市的容纳能力
  关于城市化问题,有人对城市吸纳人口的潜力表示怀疑,以为中国城市就业机会不足,能源短缺、土地短缺、住房不足,不允许城市化速度发展太快。这种疑虑是没有根据的。据估计,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32年达到70%,城市人口在大部分年份每年增加1600万左右,农村人口每年减少约1200万左右,峰值是1357万。如果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2%,则城市人口每年增加约2000万,农村人口每年减少1300万至1600万。这个速度中国的城市能承受吗?
  到2032年,中国城市就业增长率从2.7%会下降到1.6%,平均年递增率为1.7%。国民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只增长0.19个百分点。据调查,10个省1000个农户,80%的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时间在50小时/周以上,超出标准工作时间20%。粗略计算,如果城市职工普遍这样超时工作,意味着全国减少6000万以上的就业机会。
  有人说,中国城市缺乏土地,不能快速城市发展。按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城市的人口密度在2000人/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的密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6。事实表明,中国城市利用现有土地还可容纳1倍以上的人口!现在农村村落面积是耕地面积的13.3%,村落占地17万平方公里,通过有计划地村庄整理,至少可节约1亿亩土地,城市扩张怎么也用不了这些土地。问题不是没有土地,而是体制和规划方面的问题,导致土地的巨大浪费。
  城市房价居高不下,市民都买不起房子,农民进城能解决居住问题吗?中国今后城市新增人口需要500万套住房,按每套房子50万元价格计算,需要资金2.5万亿元。事实上,在中小城市,一套住房价格在20万元左右。在山东省,若不考虑地价,农民按照政府的规划,在小城镇建造一套独栋房子的费用仅仅13万元,包括住宅区的基础设施配套费用。目前城市的过高房价,别说农民不能进城,连城里人也支付不起。
  未来几十年里,保持城市化率每年递增一个百分点的速度,不算冒进。一些地方可以更快一些,而农业主产区和边远地区可以适当慢一些。当务之急是要纠正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不当做法,让中国城市化积极稳妥健康地发展。
  
  让新生代农民工成为新市民
  中国政府的做法,给了我们一个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明确信息。推进城镇化,不仅要积极,而且要稳妥,二者要兼顾。国家将采取措施,克服城镇化的难点问题,确保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国家将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财政制度改革,为城镇化推进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国家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可以预见,这些工作的逐步展开,将为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开辟一个全新局面。
  今后几年里,除了中央政府已经决定要出台的政策以外,要让新生代农民工转变为城市的新市民,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几项关键措施。
  第一,一定要把城市房价降下来。政府目前抑制房价上涨的措施还远远不够。应该把炒房收入,全部用征税的办法,收缴到国家手里,设立房地产交易收入调节税。对于炒房收入增益,在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和银行利率因素以后,其余增值应全部纳税。对于房地产囤房,可以采取类似办法治理。此法可以一举解决房价畸高的怪事,农民工在城市买房、定居将不再是梦想。
  第二,要下大力气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劳动合同制度、周工资制、严格的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制度、城乡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针对职工过劳疾病,对业主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等等,都将有利于稳定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使他们能够在城市住下来。
  第三,进一步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加大各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强县域经济和边远地区经济的活力。要避免县域经济的空心化,在县以下小城市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青年农民在当地向非农经济部门转移,以减少农民工的候鸟式流动。应允许在县以下设立县辖市,在全国发展万座1万-10万人口规模的小城市,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布点,应向小城市倾斜。
其他文献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记者招待会上的中外记者掷地有声地提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人要更有尊严地生活。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对于中国300万家民营企业来说,听到此言,多么渴望民营企业更加有“尊严”!    平等不如人意,尊严难以体现  现在的民营企业到底有多少“尊严”,这个问题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但是,我们可以概括地说:平等不如人意,
期刊
现在千万别随随便便就说你有钱!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里,随随便便有套房的人就是百万富翁,但问题是:如此拥有百万资产有点“被有钱”的感觉,如何保证财富的持续增长?如何实现从百万到千万财富的质的飞跃?对于这些问题,身边的百万富翁们可能并没有想好。  当房地产调控重拳频出、股市“4·19黑色星期一”突然来袭,你是否想过百万资产的虚幻,就如二十多年前的“万元户”,不知不觉间也许就销声匿迹了?财富是种能力
期刊
闸北水电公司是民国初期上海的一家民营公司。解放前后,它担负整个闸北及附近地区的供电供水。在这家攸关市民日常生活的企业,有一位与工商联有着渊源的人物,他叫王兼士。    家学渊源书香门第   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  王兼士,原名王廉,1905年8月25日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世代显贵的读书人家。祖父王谷生系浙江湖州知府,浙江总兵,显赫一时。父亲王甄如,生有六子三女,王兼士为四子。王兼士的大哥是爱国名将王
期刊
竺鸣,自1996年白手起家,在广告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上海嘉怡广告有限公司从一个5人的团队逐渐发展壮大,并开创了上海主流媒体分类招聘广告之先河,公司营业额也以每年接近50%的速度递增。然而当我们最近一次见到他本人时,发现他又多了一个身份——上海致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这让我们非常好奇,作为一个已在广告业界小有成就的民营企业家,是什么让他选择了一个陌生领域陌生行业,
期刊
中国民营大企业家——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柳传志,在总结管理经验时感叹地说:“联想的成功,大家都知道,最重要的有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但是,我还要特别强调,在今天的中国,当好民营企业的总裁,三要素之外还要有一点,那就是:对中国环境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谁强谁就能活下来   一个企业家,是不是真的了不起;一个企业,是不是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有些企业
期刊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品性,一种气节,也是一种信仰。民营企业没有精神,就会家业衰败;民营企业家没有精神,生命就会失去价值和意义。那么,这精神来自何处呢?我认为,企业家的精神来自信仰。  信仰的作用和含义  信仰,最重要的是自信、自强、自立。古今中外,凡成大器者,都是用勤劳的双手,把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干出一番大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创业是一个充满困难、充满挫
期刊
中国民营经济的“接班门”,说到底,还是企业的“命门”问题。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民营企业以其灵活的机制,明晰的产权,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已经成为其自身发展难以逾越的鸿沟。我国第一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披露,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5年,这一数据与前几年的调查相近。而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却不是
期刊
加强社会服务,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一项重大的社会课题。  2006年以来,上海黄浦区工商联党总支、上海人民企业集团党委、黄浦区福海及龙泉居委会党总支开展了党建“结对”活动。在服务社会中,工商联机关、企业、居委会党组织的“三结对”活动,经受了考验,锻炼了队伍,形成一套有效的服务管理联动机制,自身建设得到强化,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和“争先创优”活动中彰显特色。    观念更新 “拧绳合力”  5年前,区
期刊
上海愚园路1015号是一幢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花园老洋房。这幢花园洋房曾是旧上海金城银行办公场所,后为国民党将领杜聿明的公馆,现在是长宁区工商联的办公场所,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历史保护建筑。  该幢花园洋房是欧洲近现代风格,三层混合结构,带四层阁楼,屋顶为平缓四坡顶,红色筒瓦铺设,带砖砌壁炉烟囱。东南向屋面开拱形券式小型老虎窗5座,形状轻灵别致,外墙立面用水泥细拉毛饰面,装饰简洁,使用钢门钢窗起闭,
期刊
从大陆媒体的报道中知道,中国目前在读的MBA们是很痛苦的,因为MBA的招牌正在国内迅速贬值,媒体不时地嘲笑他们对薪水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更有不少企业家认为某些MBA学生还“乳臭未干”,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实际业务上还存在“不适用”的状况,甚至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MBA已经过剩了。  可是,反观近年来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数据,以及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强劲表现后,可以说,眼下工商管理硕士正处于最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