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世界陷入新一轮的治理困境,“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形成日益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国家治理模式正展现着巨大的活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个显著优势,为坚持“四个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中国之治”根源于政党之治,体现在大国之治,本质是人民之治,承载着文明之治,是持续推动国家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关键词:中国之治;国家治理;制度密码
前言
“治”是一种理念,庄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墨子强调“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切实成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一项项制度法规政策从“纸上”“墙上”落到“地上”,到走进大众“心里”,“中国之治”赢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5000余字报告中,“制度”一词就出现77次,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加成熟的制度为“中国之治”奠基。
正文
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局面,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曾代表一个时代的顶峰。但是在鸦片战争后的近代社会,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逐渐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走过一段最为屈辱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什么要作出这一决定?这和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一方面,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以及实现“中国之治”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长远出发,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优势应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中国之治的尖锐利器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根本上就是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前进。
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习近平同志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有党中央这个坐镇军帐的“帅”,就能做到车马炮各展其长,做到“军民团结如一人”。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不断创造历史伟业,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本位的政治制度。“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马克思明确说共产主义理想的初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2]。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之治”的一大优势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
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回望一部中国近代史,中国人得以彻底摆脱西方列强蹂躏走向新生,是以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文化为标志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迎来了全面复兴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千辛万苦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深层动力和观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来源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她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中,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民主集中制是贯穿其中的根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败与否,被彻底地贯彻和体现到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上。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或法治理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理论及其实践,开创了独具特色又引领时代的新型法治道路和制度体系。
二、把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制度与治理,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础,治理是抓手。良好的制度要转化为治理的成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制度和治理两方面有机结合,坚持良法善治的治理手段,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一是增强制度权威性。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认识到制度的存在及功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在政治实践中,不能把制度当成谋求自己“超额”利益的一种工具,尤其对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一切活动和工作都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坚决不能另搞一套,要不断强化“制度执行没有例外”,不管对领导机关、基层单位,还是领导干部、普通党员,落实制度的标准不能松、不能降,切实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是强化制度意识。“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制度起作用、发挥功能,都需要作为制度主体——人的配合参与。缺乏相应的社会氛围及制度意识,缺少人的接受、认同和遵循,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各级党委、政府及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制度意识,加强制度执行成效,避免制度建设和执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对于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国梦这个“最大同心圆”是来自全体公民的“合力”,每一个人的意愿都体现在这个“合力”中,力量自然会充分地集中,才会充分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是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最后一公里”,要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过程,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搞变通、做选择、打折扣;广大干部要严格按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结论
中国是一种文明,文明背后积淀着五千年的智慧。中国之治,就是要将“大智”转化成“大治”,改变自己,造福世界。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践来说,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明显优势的制度,我们要不断完善,全面总结,继续创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以此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实现“世界之治”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光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世界政治意义》,《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
关键词:中国之治;国家治理;制度密码
前言
“治”是一种理念,庄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墨子强调“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治制”。近年来,“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切实成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一项项制度法规政策从“纸上”“墙上”落到“地上”,到走进大众“心里”,“中国之治”赢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5000余字报告中,“制度”一词就出现77次,全会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加成熟的制度为“中国之治”奠基。
正文
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盛世局面,中国的国家治理水平曾代表一个时代的顶峰。但是在鸦片战争后的近代社会,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境地,逐渐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走过一段最为屈辱的历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为什么要作出这一决定?这和当前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密切相关。一方面,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和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以及实现“中国之治”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长远出发,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优势应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中国之治的尖锐利器
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根本上就是在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完善各项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发展前进。
党的领导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中国70年辉煌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发展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习近平同志强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有党中央这个坐镇军帐的“帅”,就能做到车马炮各展其长,做到“军民团结如一人”。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不断创造历史伟业,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本位的政治制度。“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马克思明确说共产主义理想的初心,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2]。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之治”的一大优势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原则,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
先进文化的精神动力。回望一部中国近代史,中国人得以彻底摆脱西方列强蹂躏走向新生,是以接受马克思主义这一世界上最先进的思想文化为标志的。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3]进入新时代,中华文化迎来了全面复兴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千辛万苦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作为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的深层动力和观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来源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她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中,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民主集中制是贯穿其中的根本原则。在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败与否,被彻底地贯彻和体现到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上。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或法治理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法治”理论及其实践,开创了独具特色又引领时代的新型法治道路和制度体系。
二、把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制度与治理,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基础,治理是抓手。良好的制度要转化为治理的成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制度和治理两方面有机结合,坚持良法善治的治理手段,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效能。
一是增强制度权威性。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认识到制度的存在及功能不以人的意志為转移。在政治实践中,不能把制度当成谋求自己“超额”利益的一种工具,尤其对于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一切活动和工作都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展,坚决不能另搞一套,要不断强化“制度执行没有例外”,不管对领导机关、基层单位,还是领导干部、普通党员,落实制度的标准不能松、不能降,切实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是强化制度意识。“徒法不足以自行。”任何制度起作用、发挥功能,都需要作为制度主体——人的配合参与。缺乏相应的社会氛围及制度意识,缺少人的接受、认同和遵循,制度就是一纸空文。各级党委、政府及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制度意识,加强制度执行成效,避免制度建设和执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对于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这个“平行四边形”、中国梦这个“最大同心圆”是来自全体公民的“合力”,每一个人的意愿都体现在这个“合力”中,力量自然会充分地集中,才会充分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
三是提高制度执行力。制度执行力是国家治理“最后一公里”,要把制度执行和监督贯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全过程,坚决杜绝在制度执行上搞变通、做选择、打折扣;广大干部要严格按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确保制度时时生威、处处有效,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
结论
中国是一种文明,文明背后积淀着五千年的智慧。中国之治,就是要将“大智”转化成“大治”,改变自己,造福世界。就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实践来说,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具有明显优势的制度,我们要不断完善,全面总结,继续创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以此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为实现“世界之治”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杨光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世界政治意义》,《政治学研究》,2014年第2期。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