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TGF-β1维持三维培养模型中牛角膜基质细胞生长和缓解细胞外基质纤维化的作用

来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tang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角膜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剂量的TGF-β1对角膜细胞外基质(ECM)的合成具有不同影响,从而影响瘢痕形成的程度。既往研究多集中于高质量浓度TGF-β1对二维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的影响,而低质量浓度TGF-β1对角膜基质细胞ECM合成的影响鲜见研究。

目的

研究低质量浓度TGF-β1对体外三维培养的角膜基质细胞生长状况及ECM合成的影响。

方法

采用两步胶原酶消化法从新鲜牛眼中分离牛角膜基质细胞并置于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FBS)的DMEM/F12培养基,利用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对牛角膜基质细胞进行培养。将细胞分为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分别于培养后48 h、1周、2周、3周观察Pellet培养模型的形态变化。于培养后3周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Pellet培养模型进行常规组织形态学检查,采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法(Calcein-AM/PI法)于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下检查角膜基质细胞的死亡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分别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Ⅰ型胶原(ColⅠ)和Col Ⅲ mRNA及其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角膜蛋白(KERA)mRNA和基膜聚糖(LUM)mRNA的表达。

结果

培养后48 h、1周、2周和3周Pellet细胞均成团生长。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Pellet球内均有大量红色淡染的胶原纤维以及大部分正常的成纤维细胞和少量坏死的成纤维细胞,坏死细胞可见细胞形态破坏,呈均质红染,且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培养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别。0.25 ng/ml TGF-β1+5% FBS组和0.50 ng/ml TGF-β1+5% FBS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33.60±1.65)%和(30.90±0.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4,P=0.887)。0.25 ng/ml TGF-β1+5% FBS组Pellet培养模型中α-SMA、FN、Col Ⅲ蛋白表达量均低于0.50 ng/ml TGF-β1+5% F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α-SMA=4.622,P=0.010;tFN=2.973,P=0.040;tCol Ⅲ=7.845,P<0.001),0.25 ng/ml TGF-β1+5% FBS组ColⅠ的表达量明显高于0.50 ng/ml TGF-β1+5% FB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olⅠ=4.022,P=0.016)。在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0.25 ng/ml TGF-β1+5% FBS组Col Ⅲ/ColⅠ比值均低于0.50 ng/ml TGF-β1+5% F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mRNA=-3.039,P=0.038;t蛋白=3.215,P=0.032)。培养后48 h、1周、2周Pellet培养模型中KERA mRNA和LUM mRNA均呈阳性表达,0.25 ng/ml TGF-β1+5% FBS组LUM mRNA相对表达量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0.50 ng/ml TGF-β1+5% FBS组LUM mRNA相对表达量于培养后1周时达峰值。2个组Pellet培养模型中KERA mRNA相对表达量均在培养后1周达峰值。

结论

低剂量的TGF-β1既能够维持Pellet体外三维培养模型中角膜基质细胞的生长并合成ECM,也使ECM组成成分的合成倾向于正常状态,以减少瘢痕化修复的趋势。

其他文献
背景视网膜移植是治疗视网膜变性性疾病的新方法,但如何避免或减少视网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目前的实验研究中常将正常C57BL/6小鼠视网膜作为供体,视网膜变性(rd)小鼠作为受体。研究表明视网膜中Fas配体(FasL)蛋白通过FasL/Fas途径诱导Fas+炎症细胞凋亡,推测可能与视网膜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密切相关。目的探讨FasL蛋白在不同鼠龄C57BL/6小鼠和rd小鼠视网
肝癌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四大常见原因,5年生存率为18%,其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占原发性肝癌的90%。目前HCC患者首选且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手术切除,但
背景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是继发于外力创伤下的急性视神经损伤,预后较差。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参与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多种眼科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然而,小胶质细胞在TON的病理发展及损伤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比较大鼠视神经夹持损伤后视神经与视网膜中小胶质细胞的形态变化、激活数量、分布情况及活化水平的差异。方法将35只SPF级健康雌性成年Sprague-Dawley
目的通过视网膜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探讨芍药苷保护视网膜的作用机制。方法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4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芍药苷组。模型对照组和芍药苷组采用右眼前房灌注方法建立大鼠视网膜缺血动物模型,左眼为对照眼不作处理;芍药苷组造模后每日大鼠腹腔内注射芍药苷5mg/kg。分别采用OCT及视网膜电图(ERG)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层+视网膜神经节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