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分析,得出了太平天国时期艺术创作过程中启用民间人士、关注现实题材这样一个新突破,对于指导后人的绘画实践有着启迪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 艺术特色 历史价值
【分类号】:J523
走进金华市将军巷, 人们可以看到一座晚清时期规模宏大的古建筑。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侍王府西院内一、二进建筑上有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是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珍品、浙江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壁画是太平天国美术最辉煌的成就。罗尔刚在《太平天国史》里曾说到,“太平天国壁画, 是承继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 起宋、元、明、清四代之衰, 而远绍隋、唐、五代之盛的。它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同时, 又具有广阔深厚的群众基础的” 。中国社会自周、秦以来直至隋、唐、五代, 统治者多在宫苑寺庙的堵壁上绘以壁画。宋以后, 士大夫卷轴画兴起, 把壁画看作“匠意”, 于是壁画乃衰。但是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 壁画已经成为普通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 唐宋时期为州治所在地, 元代为浙东道宣慰司署, 明初曾为朱元璋驻地, 清时改为试院。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克金华后, 在此地建造了这座府第。拓建而成的侍王府, 是在原“千户所”的旧址上购屋数重筑成西院, 并修子城、设照墙、建大门、围园林、辟练兵场,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成的集宫殿建筑( 东院) 、住宅建筑( 西院) 、后勤建筑、园林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5000 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6300 多平方米, 现保存原有建筑3400 多平方米,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群,侍王府分宫股之住宅、园林三个部分, 占地24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大殿是李世贤议事地方。侍王府内的墙、板、梁、柱、斗、拱上布满壁画。太平军撤离金华后, 所有的彩画、壁画被抹上一层石灰。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维修侍王府时, 墙上偶而面灰脱落之处有鲜艳的绘画, 文物工作者手拨石灰层, 才发现了这批珍贵艺术品, 使湮没了近百年的艺术品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侍王府这批艺术壁画、彩画取材广泛, 主题鲜明, 涉及军事、农事、渔舟、自然风光、战争、神话、吉祥物等众多内容。现在已发现的壁画有119 幅, 彩画407副,其中有反映太平天国军事、作战场景的《望楼兵营图》,它叙述太平军军旗蔽空, 战船扬帆急驰;有大军压城欲摧之势,还有当地民间故事为题材的《黄初平叱石成羊》、《八仙同乐图》;有以勇猛强悍的飞禽走兽《云龙》、《太狮少狮》、《太平有象》、《麟鹰图》等等以及各种姿态的龙、编蝠, 还有描写金华地区劳动人民在太平天国时期耕作与生活的《四季捕鱼图》, 生动描绘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渔民们捕鱼、打鱼的劳动场景, 饶有情趣, 《采樵图》、《樵夫挑刺图》、《读书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壁画为研究太平天国时期文化、经济、军事等政策特别是太平军在金华地区的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太平天国时期, 绘画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画风,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例如侍王府《四季捕鱼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浙江水乡渔民在不同气候所用的各种不同的捕鱼工具的劳动景象, 不仅表现了要唤起民众在太平天国政权下对自然美的新感受, 而且寓意太平天国要使百姓“ 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的理想。其艺术特色第一, 在于民俗性。这4幅壁画取材均为捕鱼为场景,技法细腻, 融物、意、情、趣为一体, 描绘了劳苦大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及岁时节令、婚寿礼仪、渔耕樵作等习俗。例如《春》中太平军画师们在创作中抓住春天视觉效果, 柳树与岸边娴静院落石桥相映成趣, 使江中几只捕鱼渔船更显生机, 《夏》中局部渔民们休闲娱乐渔船上,表现人物手法上线条简练, 衣着近于“ 兰叶描” , 脸部表现形神兼备, 出色自然, 《秋》中画家善于抓住渔民们无拘无束的可亲形象, 把民俗气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位渔夫的不同姿态捕鱼, 或撤、或抛、或折网, 丰富了艺术空间。第二, 太平天国壁画当中的山水人物画反映了崇尚自然、关注现实为内容的太平军政权之下的主流艺术效果特征, 在《秋》中画法以花青衬墨, 褚色晕染, 笔墨清新, 画中山势秀丽, 秋树茂密, 展现了明暗深远主体感, 使浙中渔民们在秋季捕鱼情趣跃然纸上。在《夏》中画面其局部风景,层层匀称分明, 岩、树、民居环抱相隐其间, 渔民的暮归生活情调表现十分细致。在《冬》中画面用,岩石叠嶂, 其画面墨韵与白色的对比视觉强烈, 线条轮廓匀勒有力, 自然对比更鲜明, 着色基本上以大白底色为画面, 并施略白色, 突出寒冷格调的大自然。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壁画的主要形象, 他们已在共同区域里, 有共同语言、共同艺术、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经济基础,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里面的石块、树木的画法也有相当的专业性。这里选取石块的画法加以说明。石块的画法非常有特点, 民间画工一般把石块处理成连续的、均匀的线条组成的椭圆。而这里石头点染有轻重、疏密, 皴擦有缓急, 以及有线条的粗细不同所造成的体积感, 甚至出现小斧劈皴(《春季捕鱼图中》的石块) 的画法。说明绘者创作这几幅作品前至少临摹过明末清初名家的山水, 或者说在技法上有所承继。石块的线条故意画成不连贯状正是体现了创作者的匠意——笔不周而意足。重叠的山峦也是按照高远、平远和深远这一传统山水安排布局的, 如《冬季捕鱼图》 和《秋季捕鱼图》。
国画家俞剑华在《中国壁画》一文中就太平天国壁画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性说到,“中国绘画自元代以来, 不论卷轴、壁画, 不论山水花鸟, 都不免日趋于萎靡不振, 空疏薄弱, 毫无生气。其中虽亦有杰出人才, 思欲打破藩篱,为中国绘画开一新机运, 究以社会环境压力过大, 终不能有推陈出新的大成就。到了清代末叶, 绘画的衰颓已达到极点。兴亡继绝的责任落在太平天国的画家身上, 而太平天国的画家也确乎具有伟大的魄力与高超的技巧, 反映了民族复兴的气象, 制作了杰出不朽的作品。以笔墨、色彩、构图各种技巧来讲, 也都是上乘。以雄厚伟大、蓬勃发扬的气魄来讲, 也超过了一千年来许多有名的大作家, 直可以上继敦煌初盛唐的壁画而无愧。艺术性之高, 是令人惊叹的。” 金华侍王府这些壁画作品,是众多劳动人民和艺术家的智慧结晶, 参加制作的有太平军中的画家、民间画师和泥、漆工匠。他们互相合作, 各显技艺。这些作品, 笔法不一, 风格不同,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笔法粗犷, 色泽鲜艳, 光彩夺目,一类工笔精细, 结构严谨, 淡墨浅绛;还有部分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图案装饰。据调查, 现知其名的参加制作者有画家朱小尊、方绍铣、陈昌贤, 泥匠陈声远等。方绍铣, 太平军攻克金华时年20岁,他兄弟4人都参加了太平军, 方绍铣就在侍王部绘军旗和壁画, 也曾随军到苏州、杭州、绍兴等地绘过壁画。1921年, 也就是天京陷落60周年之际, 他已是80余岁的老人了。为了缅怀自己青年时代在太平天国经历的风起云涌的斗争, 他画了一幅《英雄图》, 与侍王府西院三进偏屋材上所画的麒鹰图, 笔法、风格上都极为相似。陈声远, 号松涛,是当地著名泥工, 被人们称为“ 天工神斧” , 据史料记载,他完成了侍王府的建造和壁画创作后, 侍王李世贤拿出许多金钱丝帛酬谢画匠, 可是陈声远不要金钱, 只要侍王赏他一盏上书“ 太平天国侍王李” 的灯笼。我们今天如此高度地评价太平天国的壁画艺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摒弃了长期以来为士大夫所崇尚的屏风、扇面等艺术形式,而采取的是文人画师与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共同创作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创举。
综上分析, 从美术发展的角度看, 太平天国在壁画创作上大胆任用民间画工, 从而打破了士大夫阶层长期垄断画坛的局面, 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开先河的。正是由于画工与画士们相互切磋, 互补长短, 才使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风格既细腻, 又粗犷, 纯朴大方, 雅俗共赏。尤其是一些现实主义作品, 题材之新颖, 构思之巧妙, 色彩之清新, 是一般脱离实际、缺乏生活的文人画士们所难以企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更主要的它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和工具, 为新政权服务, 即使近代艺术家们看好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也都是应太平天国而生, 歌颂新政权的, 而不全是艺术发展的自觉。当然, 它对我们研究太平天国在金华的斗争史和提高艺术修养、借鉴艺术形式是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并发挥它的艺术价值, 为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贡献。
参考文献:
俞建华 《中国壁画》 [M] 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罗尔纲. 太平天国史: 卷三十九志第十八[M]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7年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 《四季捕鱼图 》浅议 [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5,(03)
关键词: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 艺术特色 历史价值
【分类号】:J523
走进金华市将军巷, 人们可以看到一座晚清时期规模宏大的古建筑。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侍王府西院内一、二进建筑上有大量的壁画。这些壁画是太平天国时期的艺术珍品、浙江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壁画是太平天国美术最辉煌的成就。罗尔刚在《太平天国史》里曾说到,“太平天国壁画, 是承继中国古代壁画的传统, 起宋、元、明、清四代之衰, 而远绍隋、唐、五代之盛的。它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同时, 又具有广阔深厚的群众基础的” 。中国社会自周、秦以来直至隋、唐、五代, 统治者多在宫苑寺庙的堵壁上绘以壁画。宋以后, 士大夫卷轴画兴起, 把壁画看作“匠意”, 于是壁画乃衰。但是经年累月的耳濡目染, 壁画已经成为普通劳动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金华太平天国侍王府, 唐宋时期为州治所在地, 元代为浙东道宣慰司署, 明初曾为朱元璋驻地, 清时改为试院。1861年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攻克金华后, 在此地建造了这座府第。拓建而成的侍王府, 是在原“千户所”的旧址上购屋数重筑成西院, 并修子城、设照墙、建大门、围园林、辟练兵场,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成的集宫殿建筑( 东院) 、住宅建筑( 西院) 、后勤建筑、园林建筑为一体的建筑群。总占地面积15000 多平方米, 建筑面积达6300 多平方米, 现保存原有建筑3400 多平方米, 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太平天国王府建筑群,侍王府分宫股之住宅、园林三个部分, 占地24000平方米, 主体建筑大殿是李世贤议事地方。侍王府内的墙、板、梁、柱、斗、拱上布满壁画。太平军撤离金华后, 所有的彩画、壁画被抹上一层石灰。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维修侍王府时, 墙上偶而面灰脱落之处有鲜艳的绘画, 文物工作者手拨石灰层, 才发现了这批珍贵艺术品, 使湮没了近百年的艺术品又重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侍王府这批艺术壁画、彩画取材广泛, 主题鲜明, 涉及军事、农事、渔舟、自然风光、战争、神话、吉祥物等众多内容。现在已发现的壁画有119 幅, 彩画407副,其中有反映太平天国军事、作战场景的《望楼兵营图》,它叙述太平军军旗蔽空, 战船扬帆急驰;有大军压城欲摧之势,还有当地民间故事为题材的《黄初平叱石成羊》、《八仙同乐图》;有以勇猛强悍的飞禽走兽《云龙》、《太狮少狮》、《太平有象》、《麟鹰图》等等以及各种姿态的龙、编蝠, 还有描写金华地区劳动人民在太平天国时期耕作与生活的《四季捕鱼图》, 生动描绘了春、夏、秋、冬不同季节里渔民们捕鱼、打鱼的劳动场景, 饶有情趣, 《采樵图》、《樵夫挑刺图》、《读书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些壁画为研究太平天国时期文化、经济、军事等政策特别是太平军在金华地区的活动情况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太平天国时期, 绘画艺术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画风,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演变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例如侍王府《四季捕鱼图》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浙江水乡渔民在不同气候所用的各种不同的捕鱼工具的劳动景象, 不仅表现了要唤起民众在太平天国政权下对自然美的新感受, 而且寓意太平天国要使百姓“ 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的理想。其艺术特色第一, 在于民俗性。这4幅壁画取材均为捕鱼为场景,技法细腻, 融物、意、情、趣为一体, 描绘了劳苦大众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及岁时节令、婚寿礼仪、渔耕樵作等习俗。例如《春》中太平军画师们在创作中抓住春天视觉效果, 柳树与岸边娴静院落石桥相映成趣, 使江中几只捕鱼渔船更显生机, 《夏》中局部渔民们休闲娱乐渔船上,表现人物手法上线条简练, 衣着近于“ 兰叶描” , 脸部表现形神兼备, 出色自然, 《秋》中画家善于抓住渔民们无拘无束的可亲形象, 把民俗气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位渔夫的不同姿态捕鱼, 或撤、或抛、或折网, 丰富了艺术空间。第二, 太平天国壁画当中的山水人物画反映了崇尚自然、关注现实为内容的太平军政权之下的主流艺术效果特征, 在《秋》中画法以花青衬墨, 褚色晕染, 笔墨清新, 画中山势秀丽, 秋树茂密, 展现了明暗深远主体感, 使浙中渔民们在秋季捕鱼情趣跃然纸上。在《夏》中画面其局部风景,层层匀称分明, 岩、树、民居环抱相隐其间, 渔民的暮归生活情调表现十分细致。在《冬》中画面用,岩石叠嶂, 其画面墨韵与白色的对比视觉强烈, 线条轮廓匀勒有力, 自然对比更鲜明, 着色基本上以大白底色为画面, 并施略白色, 突出寒冷格调的大自然。广大劳动人民成为壁画的主要形象, 他们已在共同区域里, 有共同语言、共同艺术、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经济基础,让人耳目一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里面的石块、树木的画法也有相当的专业性。这里选取石块的画法加以说明。石块的画法非常有特点, 民间画工一般把石块处理成连续的、均匀的线条组成的椭圆。而这里石头点染有轻重、疏密, 皴擦有缓急, 以及有线条的粗细不同所造成的体积感, 甚至出现小斧劈皴(《春季捕鱼图中》的石块) 的画法。说明绘者创作这几幅作品前至少临摹过明末清初名家的山水, 或者说在技法上有所承继。石块的线条故意画成不连贯状正是体现了创作者的匠意——笔不周而意足。重叠的山峦也是按照高远、平远和深远这一传统山水安排布局的, 如《冬季捕鱼图》 和《秋季捕鱼图》。
国画家俞剑华在《中国壁画》一文中就太平天国壁画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的重要性说到,“中国绘画自元代以来, 不论卷轴、壁画, 不论山水花鸟, 都不免日趋于萎靡不振, 空疏薄弱, 毫无生气。其中虽亦有杰出人才, 思欲打破藩篱,为中国绘画开一新机运, 究以社会环境压力过大, 终不能有推陈出新的大成就。到了清代末叶, 绘画的衰颓已达到极点。兴亡继绝的责任落在太平天国的画家身上, 而太平天国的画家也确乎具有伟大的魄力与高超的技巧, 反映了民族复兴的气象, 制作了杰出不朽的作品。以笔墨、色彩、构图各种技巧来讲, 也都是上乘。以雄厚伟大、蓬勃发扬的气魄来讲, 也超过了一千年来许多有名的大作家, 直可以上继敦煌初盛唐的壁画而无愧。艺术性之高, 是令人惊叹的。” 金华侍王府这些壁画作品,是众多劳动人民和艺术家的智慧结晶, 参加制作的有太平军中的画家、民间画师和泥、漆工匠。他们互相合作, 各显技艺。这些作品, 笔法不一, 风格不同,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笔法粗犷, 色泽鲜艳, 光彩夺目,一类工笔精细, 结构严谨, 淡墨浅绛;还有部分是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图案装饰。据调查, 现知其名的参加制作者有画家朱小尊、方绍铣、陈昌贤, 泥匠陈声远等。方绍铣, 太平军攻克金华时年20岁,他兄弟4人都参加了太平军, 方绍铣就在侍王部绘军旗和壁画, 也曾随军到苏州、杭州、绍兴等地绘过壁画。1921年, 也就是天京陷落60周年之际, 他已是80余岁的老人了。为了缅怀自己青年时代在太平天国经历的风起云涌的斗争, 他画了一幅《英雄图》, 与侍王府西院三进偏屋材上所画的麒鹰图, 笔法、风格上都极为相似。陈声远, 号松涛,是当地著名泥工, 被人们称为“ 天工神斧” , 据史料记载,他完成了侍王府的建造和壁画创作后, 侍王李世贤拿出许多金钱丝帛酬谢画匠, 可是陈声远不要金钱, 只要侍王赏他一盏上书“ 太平天国侍王李” 的灯笼。我们今天如此高度地评价太平天国的壁画艺术,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其在艺术创作过程当中,摒弃了长期以来为士大夫所崇尚的屏风、扇面等艺术形式,而采取的是文人画师与广大劳动人民相结合共同创作的形式,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创举。
综上分析, 从美术发展的角度看, 太平天国在壁画创作上大胆任用民间画工, 从而打破了士大夫阶层长期垄断画坛的局面, 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开先河的。正是由于画工与画士们相互切磋, 互补长短, 才使得太平天国壁画的艺术风格既细腻, 又粗犷, 纯朴大方, 雅俗共赏。尤其是一些现实主义作品, 题材之新颖, 构思之巧妙, 色彩之清新, 是一般脱离实际、缺乏生活的文人画士们所难以企及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它更主要的它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和工具, 为新政权服务, 即使近代艺术家们看好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品也都是应太平天国而生, 歌颂新政权的, 而不全是艺术发展的自觉。当然, 它对我们研究太平天国在金华的斗争史和提高艺术修养、借鉴艺术形式是有帮助的。我们应该充分借鉴并发挥它的艺术价值, 为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贡献。
参考文献:
俞建华 《中国壁画》 [M] 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
罗尔纲. 太平天国史: 卷三十九志第十八[M] 中华书局出版社 ,1957年
太平天国侍王府壁画 《四季捕鱼图 》浅议 [J]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