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出炉。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星微)董事长邓中翰以其在芯片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成功当选,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自从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芯片“星光一号”,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之后,作为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标杆,中星微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自主创新成果的典范。短短十年,中星微通过自主创新,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获得了1800余项专利,与此同时,中星微的手机多媒体芯片出货量也在一年前超过了亿枚大观。
虽然各种荣誉对于邓中翰及其领导的中星微而言,几成家常便饭,但同时,亏损对于中星微来说,也已经习以为常:成立十年以来,中星微只有三年实现了盈利,分别为2003年的1.4万美元,2005年的500万美元和2006年的900万美元。
作为一家因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非凡成果而崛起的企业,中星微如今所面临的困局也许对许多同类型的创新企业有着非常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而通过对中星微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的深入探究与剖析,我们也试图为诸多创新型企业的未来前景提供一些经验和警示。
尴尬
不可否认,中星微的持续亏损,与全球的经济环境不无关系。但这并不能构成其亏损的全部理由。
实际上,邓中翰创业时所精心选择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对于英特尔、AMD、高通、德州仪器等传统的老牌芯片制造商而言,是一个并没有多少肥水的利基市场。因为数字多媒体芯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在作为高端的PC和笔记本电脑配件存在的摄像头上,而这块市场每年的规模也不过2-3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2003年在PC摄像头芯片市场取得了60%的垄断性市场份额之后,邓中翰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必须为中星微和他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寻找到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就在此时,具有照相和彩信功能的多媒体手机的逐渐普及给了邓中翰新的灵感和机遇。理论上说,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私密性特点,多媒体手机市场是一个比PC摄像头大十倍都不止的蓝海。根据IDC的数据,2004年,多媒体手机的出货量已经占到了手机总出货量的47%,达到了3.24亿部。到今天,照相功能和彩信均已经成为了手机的标配。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在当时还正处于群雄混战的状况,并没有出现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领导者。
借助自身在PC多媒体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2003年,中星微迅速打入了手机多媒体芯片市场。很快,波导、联想等国内主流的手机厂商以及在PC领域已有过合作的三星等先后采用了中星微的多媒体处理芯片。
手机多媒体芯片的爆发式增长,让中星微先后在2005年和2006年实現了大幅盈利。但是,正当邓中翰梦想成为移动多媒体芯片老大之时,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台湾企业——联发科如一匹黑马突然闯了进来。
与中星微差不多,在此之前,联发科的主营业务是做PC用的CD-ROW和DVD-ROW的播放器芯片,但也正是这个联发科,很快就打乱了中星微在手机多媒体芯片领域的阵脚。与中星微提供专业化的多媒体芯片不同,联发科推出的是集成多媒体功能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即用一个单芯片的基带芯片就将多媒体的能力整合进来,从而消除了单独的多媒体芯片存在的必要性。联发科推出的这种集成芯片,让下游的手机制造变得更加简单,只要装上壳就成。
更要命的是,联发科的这种集成芯片还异常便宜。一个专业芯片可能卖到3块钱,而集成芯片中加一个同样功能只需要增加几毛钱的成本。据称,在深圳华强市场,一款集成芯片的价格才不到20元。由此,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和一些层出不穷的山寨品牌一边倒地投向了联发科。2004年,联发科手机业务的营业额不过3000万美元,2005年就变成3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了6亿美元之多。
联发科的搅局,对于中星微而言,简直是一场噩梦。用一名业内人士的话说,中星微等于拱手把整个内地市场送给了对手。与此相对应,中星微的市值也开始一跌再跌,其股价由高峰期的16.88美元一度跌至不到2美元的尴尬境地。
反思
在移动多媒体领域,中星微虽有先入优势,但最终仍以惨败收场,这让邓中翰一度无法释怀,他曾多次在媒体面前表示,中星微多媒体芯片的功能和性能都要远超联发科,“它(联发科)能进入山寨机,但进入不了诺基亚、三星,因为这些公司对于拍照功能和视频功能的要求很高”。
在邓中翰看来,正是因为联发科的芯片技术不足以进入主流手机厂商,所以才走了一条山寨之路。“问题是,谁知道那家山寨手机厂明天还存不存在?”对于联发科模式的成功,出身海外名门的邓中翰在骨子里似乎有着一丝不屑,他一直坚持认为,联发科的山寨模式挺不了多久。
但有意思的是,邓中翰的想法如今似乎已发生了180°的大拐弯。
2009年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邓中翰坦言,联发科“一点点发展、一点点积累到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非常了不起,是一家非常勇敢和进取的公司”。此外,“它在技术领域的积累以及在这个行业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中星微,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对于联发科,邓中翰似乎首次报以了足够的尊重和钦佩。
邓中翰还承认,联发科的集成芯片的道路,中星微在短期内无法模仿。他也表示,作为一家以代工起家的IT企业,联发科的母公司联电在芯片制造、设计以及成本控制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这为联发科的成功奠定了坚持的基础。相比之下,中星微的班底大多都是从硅谷回国,没有相关的经验积累,其所掌握的技术也多局限于数字多媒体领域的一些技术。这些背景都决定了,无论是拼成本还是做集成芯片,与联发科相比,中星微都占不到任何便宜。因此,中星微的产品拓展只能“以数字多媒体为主,再向外辐射发展”。
现在,中星微的战略思维已经在向联发科靠拢,逐步向集成芯片设计商的角色转变。毕竟,芯片设计产业正呈现集成化、平台化的趋势,就连英特尔等巨头也都在走类似路线。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指导,2009年8月,中星微宣布和联芯科技达成战略合作,邓中翰此举的意思很明显:希望借助于和联发科定位相似的联芯科技的力量,部分收复中星微曾经丢掉的移动多媒体市场。
除此之外,中星微还不计前嫌,与昔日的竞争对手展开了合作,在联发科的高端手机芯片解决方案中就采用了中星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
“在看不清楚3G未来发展的方向的时候,中星微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尽可能与更多的手机芯片整体方案提供商合作,通过更多的渠道推销中星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邓中翰如是说。
求变
中星微在移动多媒体芯片领域遭遇的挫败显然让邓中翰至今心有余悸。痛定思痛之后,邓中翰总结认为,中星微在手机芯片多媒体领域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移动多媒体芯片技术还不够高端,技术门槛也不够高。
对此,邓中翰的解决方案就是,中星微要利用已有的在数字多媒体领域所掌握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寻求进入更加专业和高端的应用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星微的业绩和股价一直不甚理想,但它却是少有的手握重金的企业,据说其银行存款在1亿美元以上。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中星微的现有业绩受挫,但同时也给了它更多新的机会。
安防监控领域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到邓中翰视野的。2009年8月,中星微收购了ASB(阿尔卡特朗讯上海贝尔)ViSS监控系统业务。与一般的并购案所不同的是,中星微对ASB ViSS的并购并不涉及厂房等硬资产,而只针对ASB ViSS的软件网络的所有技术和知识产权。
ASB的ViSS監控系统是业界最稳定的运营商级的视频监控平台之一,其解决方案广泛适用于对城市道路、机场、商场,银行、学校等监控要求比较高的领域的集中安全监控。邓中翰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安防,是因为安防的视频监控以及整个后端的图象处理、压缩、存储、搜索、检索都跟视频有关。
更重要的是,“安防监控需要高端的视频处理,每个细节都要抓取,而且数据量要进行高压缩,还要有高保真效果。这两个要求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实现难度较大。”邓中翰的潜台词其实是:相比移动数字多媒体领域,面对安防监控领域如此高专业度的技术门槛,真正能够挤进来的竞争者显然寥寥无几。这样就能有力避免中星微过去所遭遇到的“有技术、没市场”的尴尬。
但凡熟悉安防产业的行业性质和邓中翰本人及其领导下的中星微公司企业背景的人们,均不会对中星微能在安防领域取得成功心存任何怀疑——作为中国信息产业界的一面旗帜,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良好而又深厚的政府关系,显然是邓中翰及其领导下的中星微的另一大优势。
面对记者采访,邓中翰也并不讳言安防产业的最大需求者和客户正是公安部门。他还透露说,中星微甚至已经联合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安防产业的国家标准。“中国安防领域的整体市场在今年将达到千亿元,而全球则是一个2000亿美金的巨大市场,通过这次的收购,我们有信心在2010年把中星电子的销售做到过亿美金。”邓中翰兴奋地表示。
【编后语】
采访结束之后,对于中星微的未来,笔者不免有些担忧。
有消息称,中星微的安防业务刚一展开,就获得了来自政府的20套安防系统的订单。而在收购ASB ViSS之后,中星微获得的订单数量已经一下子激增到了200套。不可否认,这些业绩的取得与并购ASB ViSS之后,中星微在安防领域的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之间,有着相当的关系,但是,这其中“商业外的因素”究竟又占了多大比例,外人却无从考究。
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随着地铁、铁路等4万亿的大规模交通振兴计划的建设实施,邓中翰希望中星微在内需采购及政府采购市场上,都能有比较满意的市场份额。这个想法无可厚非。
但在笔者看来,中星微把业务重心从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PC及移动数字多媒体领域转向过于依赖内需市场和政府采购的安防领域,从短期目标看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策略,因为它很有可能让有着独特政府优势的中星微从此获得源源不断的订单和高额的利润。但从长远发展来说,此举更应被看做是中星微的一次商业撤退:它代表着中星微从此退离了有着明晰游戏规则、更能体现公平竞争意识的纯商业市场,从此转向了一个不甚透明、更加依赖于人际关系和民族意识的政府采购市场。长此以往,中星微很有可能在政府的庇护下,逐渐失去其往日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这种预测并非笔者的耸人听闻。放眼海内外,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如戴尔、微软、谷歌、英特尔等,无一不是依靠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在纯粹的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由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标杆企业。而国内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等,也正是在与思科等跨国巨头的一轮又一轮直接交锋中,逐步成为了该领域的巨头和领袖,并获得了更多的行业话语权以及国际上的认可。即便是中星微,其能够在行业内取得一定话语权,并长期保持着与政府的良好人脉,也与其自身在技术及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
但相比之下,过度依赖政府采购而成长为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的案例,并不多见,反倒是那些由于长期在政府庇护下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后“见光死”的案例比比皆是。希望这些前车之鉴能成为中星微的警示牌。
还有一点更值得深思,与纯粹的国企所不同的是,邓中翰及其所领导的中星微之所以能够与政府维系着良好的关系,是因为中星微的多媒体数字芯片技术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先水平,而一旦中星微失去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在技术创新领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么,中星微的结局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竞争,企业才有压力,企业有压力,才能时刻想着创新,有创新,企业才能发展。或许,此时的邓中翰和中星微,更应该好好重新揣摩“创新”的真正内涵所在。
自从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芯片“星光一号”,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之后,作为中国自主科技创新的标杆,中星微俨然已经成为了中国自主创新成果的典范。短短十年,中星微通过自主创新,从无到有,目前已经获得了1800余项专利,与此同时,中星微的手机多媒体芯片出货量也在一年前超过了亿枚大观。
虽然各种荣誉对于邓中翰及其领导的中星微而言,几成家常便饭,但同时,亏损对于中星微来说,也已经习以为常:成立十年以来,中星微只有三年实现了盈利,分别为2003年的1.4万美元,2005年的500万美元和2006年的900万美元。
作为一家因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非凡成果而崛起的企业,中星微如今所面临的困局也许对许多同类型的创新企业有着非常宝贵的借鉴和参考意义,而通过对中星微发展模式和发展轨迹的深入探究与剖析,我们也试图为诸多创新型企业的未来前景提供一些经验和警示。
尴尬
不可否认,中星微的持续亏损,与全球的经济环境不无关系。但这并不能构成其亏损的全部理由。
实际上,邓中翰创业时所精心选择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对于英特尔、AMD、高通、德州仪器等传统的老牌芯片制造商而言,是一个并没有多少肥水的利基市场。因为数字多媒体芯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在作为高端的PC和笔记本电脑配件存在的摄像头上,而这块市场每年的规模也不过2-3亿美元。
正因为如此,即便是2003年在PC摄像头芯片市场取得了60%的垄断性市场份额之后,邓中翰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必须为中星微和他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寻找到一个新的市场增长点。
就在此时,具有照相和彩信功能的多媒体手机的逐渐普及给了邓中翰新的灵感和机遇。理论上说,由于手机的便携性和私密性特点,多媒体手机市场是一个比PC摄像头大十倍都不止的蓝海。根据IDC的数据,2004年,多媒体手机的出货量已经占到了手机总出货量的47%,达到了3.24亿部。到今天,照相功能和彩信均已经成为了手机的标配。
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潜力无限的市场,在当时还正处于群雄混战的状况,并没有出现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领导者。
借助自身在PC多媒体芯片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2003年,中星微迅速打入了手机多媒体芯片市场。很快,波导、联想等国内主流的手机厂商以及在PC领域已有过合作的三星等先后采用了中星微的多媒体处理芯片。
手机多媒体芯片的爆发式增长,让中星微先后在2005年和2006年实現了大幅盈利。但是,正当邓中翰梦想成为移动多媒体芯片老大之时,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台湾企业——联发科如一匹黑马突然闯了进来。
与中星微差不多,在此之前,联发科的主营业务是做PC用的CD-ROW和DVD-ROW的播放器芯片,但也正是这个联发科,很快就打乱了中星微在手机多媒体芯片领域的阵脚。与中星微提供专业化的多媒体芯片不同,联发科推出的是集成多媒体功能的单芯片解决方案,即用一个单芯片的基带芯片就将多媒体的能力整合进来,从而消除了单独的多媒体芯片存在的必要性。联发科推出的这种集成芯片,让下游的手机制造变得更加简单,只要装上壳就成。
更要命的是,联发科的这种集成芯片还异常便宜。一个专业芯片可能卖到3块钱,而集成芯片中加一个同样功能只需要增加几毛钱的成本。据称,在深圳华强市场,一款集成芯片的价格才不到20元。由此,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和一些层出不穷的山寨品牌一边倒地投向了联发科。2004年,联发科手机业务的营业额不过3000万美元,2005年就变成3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了6亿美元之多。
联发科的搅局,对于中星微而言,简直是一场噩梦。用一名业内人士的话说,中星微等于拱手把整个内地市场送给了对手。与此相对应,中星微的市值也开始一跌再跌,其股价由高峰期的16.88美元一度跌至不到2美元的尴尬境地。
反思
在移动多媒体领域,中星微虽有先入优势,但最终仍以惨败收场,这让邓中翰一度无法释怀,他曾多次在媒体面前表示,中星微多媒体芯片的功能和性能都要远超联发科,“它(联发科)能进入山寨机,但进入不了诺基亚、三星,因为这些公司对于拍照功能和视频功能的要求很高”。
在邓中翰看来,正是因为联发科的芯片技术不足以进入主流手机厂商,所以才走了一条山寨之路。“问题是,谁知道那家山寨手机厂明天还存不存在?”对于联发科模式的成功,出身海外名门的邓中翰在骨子里似乎有着一丝不屑,他一直坚持认为,联发科的山寨模式挺不了多久。
但有意思的是,邓中翰的想法如今似乎已发生了180°的大拐弯。
2009年末,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邓中翰坦言,联发科“一点点发展、一点点积累到今天的规模和影响力,非常了不起,是一家非常勇敢和进取的公司”。此外,“它在技术领域的积累以及在这个行业的影响力都远远超过中星微,也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榜样。”对于联发科,邓中翰似乎首次报以了足够的尊重和钦佩。
邓中翰还承认,联发科的集成芯片的道路,中星微在短期内无法模仿。他也表示,作为一家以代工起家的IT企业,联发科的母公司联电在芯片制造、设计以及成本控制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厚的积累,这为联发科的成功奠定了坚持的基础。相比之下,中星微的班底大多都是从硅谷回国,没有相关的经验积累,其所掌握的技术也多局限于数字多媒体领域的一些技术。这些背景都决定了,无论是拼成本还是做集成芯片,与联发科相比,中星微都占不到任何便宜。因此,中星微的产品拓展只能“以数字多媒体为主,再向外辐射发展”。
现在,中星微的战略思维已经在向联发科靠拢,逐步向集成芯片设计商的角色转变。毕竟,芯片设计产业正呈现集成化、平台化的趋势,就连英特尔等巨头也都在走类似路线。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指导,2009年8月,中星微宣布和联芯科技达成战略合作,邓中翰此举的意思很明显:希望借助于和联发科定位相似的联芯科技的力量,部分收复中星微曾经丢掉的移动多媒体市场。
除此之外,中星微还不计前嫌,与昔日的竞争对手展开了合作,在联发科的高端手机芯片解决方案中就采用了中星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
“在看不清楚3G未来发展的方向的时候,中星微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尽可能与更多的手机芯片整体方案提供商合作,通过更多的渠道推销中星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邓中翰如是说。
求变
中星微在移动多媒体芯片领域遭遇的挫败显然让邓中翰至今心有余悸。痛定思痛之后,邓中翰总结认为,中星微在手机芯片多媒体领域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移动多媒体芯片技术还不够高端,技术门槛也不够高。
对此,邓中翰的解决方案就是,中星微要利用已有的在数字多媒体领域所掌握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寻求进入更加专业和高端的应用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中星微的业绩和股价一直不甚理想,但它却是少有的手握重金的企业,据说其银行存款在1亿美元以上。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得中星微的现有业绩受挫,但同时也给了它更多新的机会。
安防监控领域就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到邓中翰视野的。2009年8月,中星微收购了ASB(阿尔卡特朗讯上海贝尔)ViSS监控系统业务。与一般的并购案所不同的是,中星微对ASB ViSS的并购并不涉及厂房等硬资产,而只针对ASB ViSS的软件网络的所有技术和知识产权。
ASB的ViSS監控系统是业界最稳定的运营商级的视频监控平台之一,其解决方案广泛适用于对城市道路、机场、商场,银行、学校等监控要求比较高的领域的集中安全监控。邓中翰解释说,之所以选择安防,是因为安防的视频监控以及整个后端的图象处理、压缩、存储、搜索、检索都跟视频有关。
更重要的是,“安防监控需要高端的视频处理,每个细节都要抓取,而且数据量要进行高压缩,还要有高保真效果。这两个要求本来就是矛盾的,所以实现难度较大。”邓中翰的潜台词其实是:相比移动数字多媒体领域,面对安防监控领域如此高专业度的技术门槛,真正能够挤进来的竞争者显然寥寥无几。这样就能有力避免中星微过去所遭遇到的“有技术、没市场”的尴尬。
但凡熟悉安防产业的行业性质和邓中翰本人及其领导下的中星微公司企业背景的人们,均不会对中星微能在安防领域取得成功心存任何怀疑——作为中国信息产业界的一面旗帜,从一开始就建立起来的良好而又深厚的政府关系,显然是邓中翰及其领导下的中星微的另一大优势。
面对记者采访,邓中翰也并不讳言安防产业的最大需求者和客户正是公安部门。他还透露说,中星微甚至已经联合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安防产业的国家标准。“中国安防领域的整体市场在今年将达到千亿元,而全球则是一个2000亿美金的巨大市场,通过这次的收购,我们有信心在2010年把中星电子的销售做到过亿美金。”邓中翰兴奋地表示。
【编后语】
采访结束之后,对于中星微的未来,笔者不免有些担忧。
有消息称,中星微的安防业务刚一展开,就获得了来自政府的20套安防系统的订单。而在收购ASB ViSS之后,中星微获得的订单数量已经一下子激增到了200套。不可否认,这些业绩的取得与并购ASB ViSS之后,中星微在安防领域的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之间,有着相当的关系,但是,这其中“商业外的因素”究竟又占了多大比例,外人却无从考究。
政府的大力支持,再加上随着地铁、铁路等4万亿的大规模交通振兴计划的建设实施,邓中翰希望中星微在内需采购及政府采购市场上,都能有比较满意的市场份额。这个想法无可厚非。
但在笔者看来,中星微把业务重心从高度国际化和市场化的PC及移动数字多媒体领域转向过于依赖内需市场和政府采购的安防领域,从短期目标看可以说是一种成功的策略,因为它很有可能让有着独特政府优势的中星微从此获得源源不断的订单和高额的利润。但从长远发展来说,此举更应被看做是中星微的一次商业撤退:它代表着中星微从此退离了有着明晰游戏规则、更能体现公平竞争意识的纯商业市场,从此转向了一个不甚透明、更加依赖于人际关系和民族意识的政府采购市场。长此以往,中星微很有可能在政府的庇护下,逐渐失去其往日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这种预测并非笔者的耸人听闻。放眼海内外,绝大多数的跨国企业,如戴尔、微软、谷歌、英特尔等,无一不是依靠成功的商业化运作、在纯粹的商业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由此成为世人关注和学习的标杆企业。而国内知名企业如华为、中兴等,也正是在与思科等跨国巨头的一轮又一轮直接交锋中,逐步成为了该领域的巨头和领袖,并获得了更多的行业话语权以及国际上的认可。即便是中星微,其能够在行业内取得一定话语权,并长期保持着与政府的良好人脉,也与其自身在技术及商业运作上的成功有着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
但相比之下,过度依赖政府采购而成长为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的案例,并不多见,反倒是那些由于长期在政府庇护下而丧失市场竞争力后“见光死”的案例比比皆是。希望这些前车之鉴能成为中星微的警示牌。
还有一点更值得深思,与纯粹的国企所不同的是,邓中翰及其所领导的中星微之所以能够与政府维系着良好的关系,是因为中星微的多媒体数字芯片技术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先水平,而一旦中星微失去了科技创新的动力,在技术创新领域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么,中星微的结局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竞争,企业才有压力,企业有压力,才能时刻想着创新,有创新,企业才能发展。或许,此时的邓中翰和中星微,更应该好好重新揣摩“创新”的真正内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