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雨果是法国乃至世界上最杰出的浪漫派小说家,他的作品中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渗透他对浪漫主义的理解与探索。本文着眼《海上劳工》从思想特点和艺术特点这两部分来分析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浪漫主义;海上劳工;艺术特征
一、思想特点
(一)丰富的想象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浪漫奇特的想象,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海上劳工》的一大特色,吉利亚特在对抗恶劣的海上环境时,风暴、饥寒、章鱼好似恶魔要将他吞噬,几番纠缠,吉利亚特的最终胜利凸显其高大的伟人形象。这部作品也明显摆脱“三一律”的禁锢,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梅斯莱希埃里是全书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他最先拥抱新事物。他顶着社会的舆论压力毅然使用人们眼中的“魔鬼”——汽船,并且获得巨大成功,新技术的使用是一大突破,新事物的开始总是曲折艰难的,但也为新思想的渗透慢慢做好铺垫。
(二)抨击旧制度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封建制度逐渐松动,批判封建制度、旧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愈演愈烈。雨果赋予主人公吉利亚特高尚的品格,表现出他对长期遭受社会歧视的穷苦民众的深切的同情与深沉的爱。在文中,尤其是在吉利亚特生活在海上对抗风暴时,环境很恶劣,章鱼很可怕,饥寒很耗人,尽管中途吉利亚特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他最后依旧凭借着韧性存活下来,战胜所有阻碍,胜利凯旋而归,这体现出作者对于“善终将战胜恶”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抱有绝对美好的理想。“我旨在歌颂劳动、意志、忠诚以及一切使人变得伟大的东西”,是雨果赋予《海上劳工》的主题思想。
在小说中,宗教迷信和一些落后的思想引人深思。邻居的一个女孩生了虱子,他去了圣彼得堡,带了一种油膏回来,擦在女孩身上。吉利亚特把她的虱子全除尽了,这证明是吉利亚特将虱子送给了女孩。在圣彼得堡的阿尔居隆,一口井里的水变得不干净了。井的主人,一位老妇人请吉利亚特帮忙治好它,吉利亚特问了她好几个问题:他有没有牲口棚?牲口棚有没有一条阴沟?阴沟的水是不是从井旁边流过?老妇人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吉利亚特走进牲口棚,在阴沟那忙活了一会,把阴沟流的水改变了方向,井水又干净了。当地人认为这井原来水不坏,这回又无缘无故好了,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吉利亚特施了魔法。他们还根据吉利亚特流鼻血、偏爱鸟类等一些行为就来认定他是巫师,能看到魔鬼。……这些分明可以用科学理性的途径解释清楚的是却在愚昧的民众眼里变得偶然、幸运。吉利亚特在这些民众中是不平凡的,他智慧,他愿意默默帮助大家,可怎么都排斥给大家看“百合花印记”。法国大革命引起思想领域的碰撞,吉利亚特就是首当其冲接受新思想的。他们总说吉利亚特不是个善良的人,那么善究竟由谁定义,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在左右还是内心的社会思想在制约?
(三)侧重对自然的描写
在《海上勞工》中,吉利亚特是特别的存在,他与自然混合起来,变成一种魄力,吸引他和万物亲近,而和人类远离,越来越将这个心灵和孤独融为一体。他亲近自然,也受到自然带来的福利。他的园子,他种植得很成功,尽管春秋分时的天气很恶劣,他也能收获土豆。他爱护动物,特别是鸟类,对大自然的描写,在他走向死亡的道路时,大自然依旧充满灵气,小鸟依旧在歌唱。自然力是奇妙的,一方面它在和吉利亚特对抗,感受人的力量与自然力量间的较量;一方面它又很亲近,给予人美好的感觉和体验。总的来说,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篇幅巨大,人依赖自然,征服自然,体现出“回归自然”的主张。
二、艺术特点
(一)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吉利亚特集善与美于一体,他有勇有谋、正直善良、勇敢爱、果断放手,这么完美高尚的人却遭受群众的排挤和冷漠对待,而阴暗、复仇心强、阴险狡诈的克吕班船长却被人们拥戴,在“死”的时候还被人们感激。通过这极善和极恶的两人以及他们受到的待遇进行对比,凸显善良的有多么善良,可恶的有多么可恶。
朗泰纳和克吕班都是小说中的“恶人”,他们之间也存在比较。朗泰纳在最后选择还回剩余的钱并且向梅斯莱希埃里表达歉意,而克吕班下落不明,钱财两空,落得个悲惨结局。“朗泰纳的目光和他相比,就像是初生儿”这样的比较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善”的执着追求。
小说中不仅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对比,还突出了一个人在时间线索递进中出现的强烈对比。即使克吕班的黑化在他勒索朗泰纳时已经有了初步征兆,可在“杜兰德”触礁后他揭下伪善面具的那一刻还是让人为之一振,毛骨悚然。前部分的他真的太完美,“就算玉石有瑕疵,他也不会有”这句话深入人心,他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说明他的正直、高尚人格。当他把虚假的克吕班踢开,成为真正的克吕班时,“朗泰纳的目光和他相比,就像是初生儿”。他仇视一切压抑他被迫善良的人,“人类的正义跌入黑暗,公论陷入谬误,全人类脱离了他克吕班。他刚刚消灭了全世界”,他内心的魔鬼伴随着潜藏多年的压抑和愤恨不断壮大,仿佛要被吞噬,他像疯了一样开心大笑,他笑愚蠢的众人被他玩弄,他欣喜于自己摘下面具这达到极点的幸福。从前那个被外人所敬仰、尊敬的完美的化身其实是一个可怕胜似魔鬼,心机仇恨的人,他甚至贪婪地还要带着众人的敬仰、惋惜消失,这是否可以说尽管他的恶不愿压抑,但他内心其实还在贪恋那一点善的诱惑。或许正如他说的,善人当久了,有时竟也恍然觉得自己是个善人。“人的身体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形骸,它遮盖起我们的真相。它在我们的光明或者我们的阴影上面变得越来越厚。真相,便是灵魂。”这样鲜明的对比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更能够激起读者心潮澎湃。
(二)强烈抒情
贯穿《海上劳工》这整部作品始终的是吉利亚特对黛吕舍特美好而无私的爱,爱情萌芽自雪地上的告白,雪早已消融,可吉利亚特对黛吕舍特的爱却依旧不减,甚至愈发强烈。他连续几个月偷偷站在黛吕舍特的住房下,感受这位女子的美好,一颦一蹙,微风吹动她的裙摆,她的歌声缭绕心头。后来尽管黛吕舍特以以身相许作为寻找并修复机器的条件,但私以为他接受任务的出发点是希望他爱的人不再忧愁、不再悲伤而多过于他想娶她的私心。在面对自然发起的重重挑战时,他的爱也成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全文感情强烈,不论是吉利亚特对黛吕舍特的爱情表达还是黛吕舍特对教士的爱情表达都是自由、真挚而热烈的,作者对他们感情的描写也是相当自由,这正符合“爱情使人最强烈的情感表现之一,它是浪漫派竭力表现的对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较多代入感,感情的抒发能引起更多共鸣。在抒发情感同时,作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吉利亚特在年少时被民众排挤和讨厌,造成他孤僻的性格特点。他把内心向自然开放,因为他认为自然是无害的,自然界的一鸟一虫,一花一木都带着善意对待他,所以他会因为穷人踢死了一头驴子而掌掴他,因为小男孩从树上拿下一窝刚出生的翠鸟而生气放回……当然吉利亚特试图把心重新向民众开放,但他的善意总是不被人领情,他反被误解。他的孤僻的性格使得他在爱恋黛吕舍特时小心翼翼,十分卑微。最后爱情的破灭给予他沉重一击,再完美的他也无法接受一颗心的破碎,他走向死亡。
在整部作品的情感抒发中,作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英雄主义”、“理想化”的人物塑造上。吉利亚特这个人物太完美了,他具备了一切人们所推崇的品质,有勇有谋,默默付出,善良正直……他显示出非凡的智慧、才干和力量。雨果对吉利亚特凯旋归来以及一边目送幸福的璧人远去一边任由海水高涨的自杀场景描写都塑造了吉利亚特的“英雄”形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吉利亚特肃然起敬。最后,大海成为吉利亚特的巨大的坟墓。
三、结语
“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一个具有公共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都具有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推崇想象力等特点。《海上劳工》是一部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史诗,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伏保,杨觉华.《海上劳工》浅析[J].法国研究,1985(04):103-107.
[2] 田秉锷.他追逐着生活的思想的浪花——《海上劳工》艺术构思谈[J].名作欣赏,1985(01):5-8.
[3] 岳生.雨果塑造的新型人道主义者——吉利亚特(《海上劳工》阅读杂记之三)[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3):68-70.
[4] 王智慧.《海上劳工》主人公的生存困境与自我实现[J].文学教育(上),2018(01):55-57.
作者简介:邵海滢,湖州师范学院,研究领域——文学。
关键词:浪漫主义;海上劳工;艺术特征
一、思想特点
(一)丰富的想象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浪漫奇特的想象,跌宕起伏的情节是《海上劳工》的一大特色,吉利亚特在对抗恶劣的海上环境时,风暴、饥寒、章鱼好似恶魔要将他吞噬,几番纠缠,吉利亚特的最终胜利凸显其高大的伟人形象。这部作品也明显摆脱“三一律”的禁锢,不再局限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梅斯莱希埃里是全书中很重要的一个角色,他最先拥抱新事物。他顶着社会的舆论压力毅然使用人们眼中的“魔鬼”——汽船,并且获得巨大成功,新技术的使用是一大突破,新事物的开始总是曲折艰难的,但也为新思想的渗透慢慢做好铺垫。
(二)抨击旧制度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封建制度逐渐松动,批判封建制度、旧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愈演愈烈。雨果赋予主人公吉利亚特高尚的品格,表现出他对长期遭受社会歧视的穷苦民众的深切的同情与深沉的爱。在文中,尤其是在吉利亚特生活在海上对抗风暴时,环境很恶劣,章鱼很可怕,饥寒很耗人,尽管中途吉利亚特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但他最后依旧凭借着韧性存活下来,战胜所有阻碍,胜利凯旋而归,这体现出作者对于“善终将战胜恶”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抱有绝对美好的理想。“我旨在歌颂劳动、意志、忠诚以及一切使人变得伟大的东西”,是雨果赋予《海上劳工》的主题思想。
在小说中,宗教迷信和一些落后的思想引人深思。邻居的一个女孩生了虱子,他去了圣彼得堡,带了一种油膏回来,擦在女孩身上。吉利亚特把她的虱子全除尽了,这证明是吉利亚特将虱子送给了女孩。在圣彼得堡的阿尔居隆,一口井里的水变得不干净了。井的主人,一位老妇人请吉利亚特帮忙治好它,吉利亚特问了她好几个问题:他有没有牲口棚?牲口棚有没有一条阴沟?阴沟的水是不是从井旁边流过?老妇人都做了肯定的回答。吉利亚特走进牲口棚,在阴沟那忙活了一会,把阴沟流的水改变了方向,井水又干净了。当地人认为这井原来水不坏,这回又无缘无故好了,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吉利亚特施了魔法。他们还根据吉利亚特流鼻血、偏爱鸟类等一些行为就来认定他是巫师,能看到魔鬼。……这些分明可以用科学理性的途径解释清楚的是却在愚昧的民众眼里变得偶然、幸运。吉利亚特在这些民众中是不平凡的,他智慧,他愿意默默帮助大家,可怎么都排斥给大家看“百合花印记”。法国大革命引起思想领域的碰撞,吉利亚特就是首当其冲接受新思想的。他们总说吉利亚特不是个善良的人,那么善究竟由谁定义,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在左右还是内心的社会思想在制约?
(三)侧重对自然的描写
在《海上勞工》中,吉利亚特是特别的存在,他与自然混合起来,变成一种魄力,吸引他和万物亲近,而和人类远离,越来越将这个心灵和孤独融为一体。他亲近自然,也受到自然带来的福利。他的园子,他种植得很成功,尽管春秋分时的天气很恶劣,他也能收获土豆。他爱护动物,特别是鸟类,对大自然的描写,在他走向死亡的道路时,大自然依旧充满灵气,小鸟依旧在歌唱。自然力是奇妙的,一方面它在和吉利亚特对抗,感受人的力量与自然力量间的较量;一方面它又很亲近,给予人美好的感觉和体验。总的来说,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篇幅巨大,人依赖自然,征服自然,体现出“回归自然”的主张。
二、艺术特点
(一)对照原则
“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吉利亚特集善与美于一体,他有勇有谋、正直善良、勇敢爱、果断放手,这么完美高尚的人却遭受群众的排挤和冷漠对待,而阴暗、复仇心强、阴险狡诈的克吕班船长却被人们拥戴,在“死”的时候还被人们感激。通过这极善和极恶的两人以及他们受到的待遇进行对比,凸显善良的有多么善良,可恶的有多么可恶。
朗泰纳和克吕班都是小说中的“恶人”,他们之间也存在比较。朗泰纳在最后选择还回剩余的钱并且向梅斯莱希埃里表达歉意,而克吕班下落不明,钱财两空,落得个悲惨结局。“朗泰纳的目光和他相比,就像是初生儿”这样的比较也能看出作者对于“善”的执着追求。
小说中不仅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对比,还突出了一个人在时间线索递进中出现的强烈对比。即使克吕班的黑化在他勒索朗泰纳时已经有了初步征兆,可在“杜兰德”触礁后他揭下伪善面具的那一刻还是让人为之一振,毛骨悚然。前部分的他真的太完美,“就算玉石有瑕疵,他也不会有”这句话深入人心,他的言行无时无刻不在说明他的正直、高尚人格。当他把虚假的克吕班踢开,成为真正的克吕班时,“朗泰纳的目光和他相比,就像是初生儿”。他仇视一切压抑他被迫善良的人,“人类的正义跌入黑暗,公论陷入谬误,全人类脱离了他克吕班。他刚刚消灭了全世界”,他内心的魔鬼伴随着潜藏多年的压抑和愤恨不断壮大,仿佛要被吞噬,他像疯了一样开心大笑,他笑愚蠢的众人被他玩弄,他欣喜于自己摘下面具这达到极点的幸福。从前那个被外人所敬仰、尊敬的完美的化身其实是一个可怕胜似魔鬼,心机仇恨的人,他甚至贪婪地还要带着众人的敬仰、惋惜消失,这是否可以说尽管他的恶不愿压抑,但他内心其实还在贪恋那一点善的诱惑。或许正如他说的,善人当久了,有时竟也恍然觉得自己是个善人。“人的身体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形骸,它遮盖起我们的真相。它在我们的光明或者我们的阴影上面变得越来越厚。真相,便是灵魂。”这样鲜明的对比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更能够激起读者心潮澎湃。
(二)强烈抒情
贯穿《海上劳工》这整部作品始终的是吉利亚特对黛吕舍特美好而无私的爱,爱情萌芽自雪地上的告白,雪早已消融,可吉利亚特对黛吕舍特的爱却依旧不减,甚至愈发强烈。他连续几个月偷偷站在黛吕舍特的住房下,感受这位女子的美好,一颦一蹙,微风吹动她的裙摆,她的歌声缭绕心头。后来尽管黛吕舍特以以身相许作为寻找并修复机器的条件,但私以为他接受任务的出发点是希望他爱的人不再忧愁、不再悲伤而多过于他想娶她的私心。在面对自然发起的重重挑战时,他的爱也成了他活下去的信念。全文感情强烈,不论是吉利亚特对黛吕舍特的爱情表达还是黛吕舍特对教士的爱情表达都是自由、真挚而热烈的,作者对他们感情的描写也是相当自由,这正符合“爱情使人最强烈的情感表现之一,它是浪漫派竭力表现的对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有较多代入感,感情的抒发能引起更多共鸣。在抒发情感同时,作者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吉利亚特在年少时被民众排挤和讨厌,造成他孤僻的性格特点。他把内心向自然开放,因为他认为自然是无害的,自然界的一鸟一虫,一花一木都带着善意对待他,所以他会因为穷人踢死了一头驴子而掌掴他,因为小男孩从树上拿下一窝刚出生的翠鸟而生气放回……当然吉利亚特试图把心重新向民众开放,但他的善意总是不被人领情,他反被误解。他的孤僻的性格使得他在爱恋黛吕舍特时小心翼翼,十分卑微。最后爱情的破灭给予他沉重一击,再完美的他也无法接受一颗心的破碎,他走向死亡。
在整部作品的情感抒发中,作者具有强烈的主观性,这一点尤其表现在“英雄主义”、“理想化”的人物塑造上。吉利亚特这个人物太完美了,他具备了一切人们所推崇的品质,有勇有谋,默默付出,善良正直……他显示出非凡的智慧、才干和力量。雨果对吉利亚特凯旋归来以及一边目送幸福的璧人远去一边任由海水高涨的自杀场景描写都塑造了吉利亚特的“英雄”形象,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吉利亚特肃然起敬。最后,大海成为吉利亚特的巨大的坟墓。
三、结语
“浪漫主义文学”作为一个具有公共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都具有强调主观情感、注重抒发自我;推崇想象力等特点。《海上劳工》是一部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史诗,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对于研究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特征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伏保,杨觉华.《海上劳工》浅析[J].法国研究,1985(04):103-107.
[2] 田秉锷.他追逐着生活的思想的浪花——《海上劳工》艺术构思谈[J].名作欣赏,1985(01):5-8.
[3] 岳生.雨果塑造的新型人道主义者——吉利亚特(《海上劳工》阅读杂记之三)[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03):68-70.
[4] 王智慧.《海上劳工》主人公的生存困境与自我实现[J].文学教育(上),2018(01):55-57.
作者简介:邵海滢,湖州师范学院,研究领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