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毛泽东究竟在想什么

来源 :党史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zhao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韩钢,是一位讲过“两个凡是”、还原华国锋、长期研究中共历史的学者。他从毛泽东那段“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谈起,通过史料,分析1976年毛泽东究竟在做什么、想什么。
  在毛泽东那段“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中,诸如“我一生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一件是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等说法,其实为不少入耳熟。不过,党史学界却对毛泽东究竟有没有说过这段话、何时说过这段话争议不断。
  《世纪》杂志2014年第3期刊载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海文对于毛泽东这段话的质疑。这段话在2013年12月毛泽东诞辰120年之际,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六卷第649页中如是记载:“6月,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汪东兴等谈话。毛泽东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把蒋介石趕到台湾,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一件是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李海文认为,这段话其实缺乏进一步档案根据,也没有人拿出其他第一手权威资料。她还提出,华国锋曾亲口对她表示毛泽东从来没对他说过那番话。
  韩钢表示,有证据可以说明这段话在毛泽东去世前就流传开了。历史学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在1993年纪念毛泽东百年诞辰的文章《毛泽东一生所做的两件大事》中提及,在1976年毛主席逝世前几个月,社会上传出了他的那段谈话。“据说那年6月13日毛主席讲的这段话,说的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和后事。”
  可见,这段话流传已久,坊间也有流传。有意思的是,有关这段话的具体描述也众说纷纭。“这样的材料,我看到的就不下十数种,问题是,这些材料中,除了文字有差异外,毛泽东的谈话对象都不完全相同。”韩钢说,尤其对于毛泽东说这段话的时间也一直没有一致说法,“有的说是1976年元月13日,有的说是6月13日,还有的说6月15日或6月25日。”
  韩钢从这段话的内容、语言风格特别是毛泽东当时的心态推断,毛泽东很可能说过这段话。“问题是,这话究竟是什么时候说的?”他的判断是,如果华国锋没有听毛泽东说过,最有可能是在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去世后到毛泽东提议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1月28日)之间。具体理由还有两点,韩钢分别从毛泽东那年的身体和心理情况说起。
  理由之一是1976年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已然非常不好。
  对毛泽东晚年的身体情况,韩钢较看重三个人的说法。分别是毛泽东最后一任机要秘书、护理人员张玉凤,护理人员孟锦云和警卫大队副大队长陈长江,“这三个人最贴近晚年的毛泽东”。
  韩钢介绍,“文革”后,张玉凤在《炎黄子孙》1989年第1期发表过正式回忆,她写道:“1975年10月下旬,毛泽东晚年讲话困难,只能从喉咙内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声音字句。”“他吃饭已经需要有人来喂,因他得了一种脑神经病,吞咽很困难,他的手又抖得很厉害,常常是筷子都拿不住,在这种情况下,只能由小张来喂饭……”护理人员孟锦云的记忆和张玉凤的描述非常吻合。
  韩钢介绍,根据官方披露的史料,从1976年1月9日到6月25日这段时间,毛泽东写过19件批示。最短的仅仅两个字,如“同意”、“可以”、“照办”;最长的是给复旦大学教授刘大杰的回信,连标点符号加在一起也不过86个字。“可见1976年毛身体已非常虚弱。”
  毛泽东的外事活动情况,在韩看来也是印证材料之一。据新华社报道,1975年,毛泽东会见外宾17次,而1976年只有6次。最长的一次是1976年2月23日毛泽东会见尼克松,时长100分钟。随后时间则越来越短,最后一次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布托不过10分钟。5月27日,毛泽东会见布托时,已显面容憔悴。此后,中央决定毛泽东不再会见外宾。
  理由之二是1976年毛泽东心境充满苍凉。
  韩钢以史料指出,从1971年林彪事件后一直到1973年,毛泽东对于党内和军方元老重新解放有大量的批示。“但1975年发现解放出来的老干部,依然对‘文革’充满抱怨,这让他感觉沮丧。”1976年元月周恩来去世,在韩钢看来更是对毛泽东不小的打击。
  韩钢说,有一个细节可以折射出毛泽东当时的多愁善感。毛泽东对古词的爱好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可到了晚年他却常读一些苍凉凄婉格调的词赋,如江淹的《恨赋》、《别赋》,庾信的《枯树赋》。孟锦云回忆,有一天,毛泽东与护士小李聊天,顺口念了两句清代诗人严遂的《三垂岗》:“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毛泽东对小李说,“这是我借用的诗句,这两句诗正表达了我此时的心境。”
  韩钢总结,从上述可见,“人生七十古来稀”这段话确实很可能来自毛泽东亲口述说。只是毛泽东说这话的具体时间应在周恩来去世之后、华国锋出任代总理之前;而确凿的根据,仍然有待于披露和发掘。
  (据《东方早报》)
其他文献
江泽民和朱自清同为扬州人,在1988年朱自清诞辰90周年和1998年朱自清诞辰100周年时,江泽民两次为纪念朱自清题诗,记录和展示了江、朱两家三代的世交情谊。江、朱两家的情谊,不仅有朋友、同窗、师生之情,而且有共同奋斗的革命情谊,从中也折射出了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气节。  江泽民两次为朱自清题诗  扬州旧城安乐巷27号,是一处坐西朝东的普通民居,为晚清所建,计三间两厢一对照,另客
期刊
从1999年起,40岁的李小鹏出任华能集团总经理、党组书记、董事长,从而正式执掌华能。2008年,李小鹏突然辞去华能集团董事长一职,调任山西省副省长,引起媒体一片哗然。关于李小鹏,外界议论颇多,但他却很少接受采访,为人十分低调……  出生时遇到意外  李鹏与朱琳共育有2子1女。其中,长子李小鹏继承父亲衣钵,学习电力专业,现任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副书记、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李鹏在其撰写的一
期刊
生活在严以律己又充满浓浓温情氛围的家庭里,朱燕来和朱云来无疑也受到了父母为人处世的良好熏陶,形成平易近人的低调风格,朱燕来在香港任职期间,她身边甚至极少有人知道她就是朱镕基的女儿。  温馨的总理之家  朱燕来的父亲是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母亲是劳安。同丈夫一样,劳安也是湖南人,也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曾任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  抗战期间,朱镕基在湘西山区洞口国立八中读书,那时他就认识了劳安
期刊
罗荣桓元帅是十位元帅中最早和毛泽东在一起共事的,他既能干事,又待人宽厚,脚踏实地,党内的同志们曾经送给他“党内圣人”的称呼。但在教育子女的事情上,他却十分严格,正是这样的教育,才将儿子罗东进培养成为一名中将……  从小就跟着部队四处颠簸  1937年,林月琴在延安与罗荣桓相识、相爱、结为伉俪。1939年2月八路军115师东进山东前夕,林月琴生了第二个儿子,望着逶迤东进的队伍,罗荣桓给这个儿子起了一
期刊
“文化大革命”时期,当造反派蓄谋抢劫解放军的武器仓库、包围国家战略储备油库之时,周恩来总理迅速采取行动,亲自给胡炜下命令,两次指挥、调动解放军有关部队,及时制止了两起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保护了国家财产和军队的武器装备安全。  “必要时,可以开枪!”  “文革”开始后的1967年2月15日,原属北京军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军,奉中央军委命令转隶兰州军区,由山西进驻陕西,执行“三支两军”(支左、支工
期刊
我(即毛泽东秘书林克)是1954年秋到毛泽东办公室工作的,前后有12个春秋。我教他(即毛泽东)学英文是附带的,主要是做他的国际问题秘书。  因为思想上有压力,我平时大都住在中南海,很少回家,一年中又有半年跟随毛泽东在外面,在北京也是每星期回家一次,一年中满打满算也只有20几天在家里。  那段时间由于教英文的关系,我和毛泽东接触较多。我教他学英文不是像学生上课一样,一般是先汇报工作,如最近有什么新闻
期刊
“脸红什么?精神焕发!怎么又黄啦?防冷涂的蜡!”经典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台词,已经不为年轻人所熟知,直到徐克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才再一次掀起了《智取》热。  电影《智取威虎山》再一次将经典的人物和故事呈现,并且以国际感、动作风、甚至漫画化的方式,与年轻人的世界无缝对接。那些固定在旧书本上的杨子荣、座山雕、八大金刚,终于引发了年轻人的兴趣,想要对这个革命题材的战斗故事一窥究竟。  真实杨子荣
期刊
李小林,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和林佳楣最小的女儿,是在李先念44岁时才出生的,可以想象父母对她的疼爱,但是父母并没有溺爱她,而是从小培养她吃苦耐劳的精神。1975年从武汉大学毕业的李小林跨进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大门,一干就是30多年。  爸爸的教育:小事装糊涂,大事严要求  李小林,1953年10月生,中国前国家主席李先念之女。李小林小时候,母亲林佳楣对她管得很严。比如放学后必须马上回家,不能在路上
期刊
吴法宪秉承叶群旨意,将林立果一举提拔为空司办公室副主任兼作战部副部长,并迅即作出“两个一切”的授权;林立果着手抓科研,空军党委为此向中央军委写了报告,受到毛泽东、林彪的重视;林立果在空军机关二级部副部长以上干部大会上作讲用报告,引起强烈反响——连续三个大的举措,先声夺人,如雷贯耳,空军机关顿时刮起了一股吹捧林立果的强劲之风。  叶群替林立果要官  1969年10月初的一天,叶群约见吴法宪。叶群开门
期刊
被敌军俘虏  1951年,李建堂所在的抗美援朝部队接到迅速后撤的命令,但还没来得及撤,四周的枪声就像炸了锅似的响了起来。原来,部队已经被敌人包围了。李建堂所在部队丢了制高点,被敌军的炮火压缩在一个小山沟里。  這时,粮食和弹药都光了,李建堂和战友们又饿又冷,挤在一起浑身发抖。  很快,敌人就潮水一样围上来了。李建堂被敌人俘虏了。  李建堂记得那天是1951年5月27日,他一辈子再也没有忘记过这个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