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反思的思想。我们会发现,人类设计史的发展演进与设计哲学息息相关。哲学的“道”与设计的“器”结合,能尽可能大地释放出设计的力量。设计哲学可以看作是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和学科体系去探索设计本质。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89-1
引言
计是启发人思考的强大动力,设计理念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而设计的实践又能反馈于哲学体系。在设计领域中,设计哲学可谓“形而上”,而设计行为、设计作品可称之“形而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应是遵循哲学规律而存在的。设计自萌芽之际就与设计哲学密切相关,设计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与规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设计哲学思想渐渐地被人们淡漠,设计的功利主义与高效率占了上风。这些都应该引起当代设计师们的关注。
一、设计与哲学
所谓设计,并不单纯是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设计还应该要创造“精神”产物,虽然构思的东西实际不存在,但这是设计的内在特质,就像真实存在一样。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说过: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设计与哲学都较重视精神的指导作用,并且设计与哲学是相辅相成的。设计就像凭空造物一样,那么设计一定要依靠相关的哲学依据(如文化、传统、信仰等)才能变得有意义、有生机、有价值。自设计起源到现在,设计与哲学都密不可分,设计哲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设计哲学的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反映的设计哲学也有所不同。设计哲学大体的发展阶段为:生存设计哲学、阶级设计哲学、实用设计哲学、情感设计哲学。
(一)生存设计哲学
生存哲学,体现在远古文明中,原始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与改造非常有限。这期间远古人类根据自身体验所做的设计主要反映在对神、图腾等的崇拜的宗教设计,这其中掺杂了人类的情感因素。这里边有一种设计哲学的时空错位,同样也是哲学成果与应用性的设计哲学存在着时空上脱节的现实。因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足的限制,往往造成哲学上的认识并不能够及时指导设计的结果。但这时的设计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阶级设计哲学
阶级哲学,在工业化时代之前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时期,社会生活中最明显的特征无疑是阶级的存在。此时的设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社会的烙印,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设计中是否有华丽的装饰,稀有的材料等炫耀性的附加。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商品只能在手工作坊里进行小批量生产,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是同一个人,表面上看不出明确的分工和两者的界线。在这个时期,由于人类哲学体系的逐步完善及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有力进行,设计哲学发展迅速。但因为阶级存在的现实复杂性,造成了高级的设计哲学与低级的设计哲学并存的局面。阶级哲学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宗教设计、装饰设计、文人设计等方面。
(三)实用设计哲学
实用哲学,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探索,找到了适应工业批量生产的设计模式:现代主义。这是首次大规模的反思,回归设计最本质的东西:实用。就像DEC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肯尼斯奥尔森,在一次年会上坦承自己不知道如何实用公司的微波炉来热咖啡,这引起我们对设计本质的思考。设计是让人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工作,能否认识到这一点,会对设计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四)情感设计哲学
情感哲学,是关注于情感关怀的设计哲学,继现代主义的功能至上设计哲学之后出现。使用者在获得了产品的实用功能外,他们把自己使用过的东西视为可以倾诉和回忆的对象,使用者对于使用已久的物品,难免会产生难以割舍之情。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满足实用的同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结语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所以,设计中当然也融入了哲学的思想。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道”,设计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器”,只有“道”“器”结合,才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释放出设计的最大力量。设计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人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哲学,从而达到“道”“器”共赢。现当下的设计界中,那些受商业目的或其他因素影响的设计行为与作品,正影响着当今社会。城市化节奏的加快,使社会变得浮躁与不安,人们似乎无法顾及“器”中是否有“道”,“道”中是否融入“器”。我们要重新思考为什么设计与设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3][美]维克多·帕帕奈克著,许平,周博,赵炎译.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
[4]周玉基.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哲学思辨与解析[J].装饰,2009,(06).
[5]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05,(10).
[6]杜军虎.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化现象论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7]江小浦,江牧.从“天人合一”到“物我合一”———设计艺术中我国观念的转化[J].包装工程,2003,(03).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作者简介:
王乃霞,华东师范大学,景观专业;
王乃琴,浙江工商大学,设计学专业。
关键词:设计艺术设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7-89-1
引言
计是启发人思考的强大动力,设计理念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而设计的实践又能反馈于哲学体系。在设计领域中,设计哲学可谓“形而上”,而设计行为、设计作品可称之“形而下”,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应是遵循哲学规律而存在的。设计自萌芽之际就与设计哲学密切相关,设计哲学有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与规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设计哲学思想渐渐地被人们淡漠,设计的功利主义与高效率占了上风。这些都应该引起当代设计师们的关注。
一、设计与哲学
所谓设计,并不单纯是为了加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日常小事。设计还应该要创造“精神”产物,虽然构思的东西实际不存在,但这是设计的内在特质,就像真实存在一样。世纪哲人冯友兰先生说过:哲学,尤其是形上学,若是试图给予实际的信息,就会变成废话。设计与哲学都较重视精神的指导作用,并且设计与哲学是相辅相成的。设计就像凭空造物一样,那么设计一定要依靠相关的哲学依据(如文化、传统、信仰等)才能变得有意义、有生机、有价值。自设计起源到现在,设计与哲学都密不可分,设计哲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设计哲学的发展阶段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反映的设计哲学也有所不同。设计哲学大体的发展阶段为:生存设计哲学、阶级设计哲学、实用设计哲学、情感设计哲学。
(一)生存设计哲学
生存哲学,体现在远古文明中,原始人类对于自然世界的认识与改造非常有限。这期间远古人类根据自身体验所做的设计主要反映在对神、图腾等的崇拜的宗教设计,这其中掺杂了人类的情感因素。这里边有一种设计哲学的时空错位,同样也是哲学成果与应用性的设计哲学存在着时空上脱节的现实。因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足的限制,往往造成哲学上的认识并不能够及时指导设计的结果。但这时的设计能力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二)阶级设计哲学
阶级哲学,在工业化时代之前漫长的奴隶制、封建制社会时期,社会生活中最明显的特征无疑是阶级的存在。此时的设计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社会的烙印,其中最明显的区别就是设计中是否有华丽的装饰,稀有的材料等炫耀性的附加。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因为生产力的不发达,商品只能在手工作坊里进行小批量生产,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产品的设计与制造是同一个人,表面上看不出明确的分工和两者的界线。在这个时期,由于人类哲学体系的逐步完善及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有力进行,设计哲学发展迅速。但因为阶级存在的现实复杂性,造成了高级的设计哲学与低级的设计哲学并存的局面。阶级哲学的设计主要表现在宗教设计、装饰设计、文人设计等方面。
(三)实用设计哲学
实用哲学,进入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人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探索,找到了适应工业批量生产的设计模式:现代主义。这是首次大规模的反思,回归设计最本质的东西:实用。就像DEC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肯尼斯奥尔森,在一次年会上坦承自己不知道如何实用公司的微波炉来热咖啡,这引起我们对设计本质的思考。设计是让人认识到事物本质的工作,能否认识到这一点,会对设计产生完全不同的理解。
(四)情感设计哲学
情感哲学,是关注于情感关怀的设计哲学,继现代主义的功能至上设计哲学之后出现。使用者在获得了产品的实用功能外,他们把自己使用过的东西视为可以倾诉和回忆的对象,使用者对于使用已久的物品,难免会产生难以割舍之情。设计不是孤立存在的,在满足实用的同时需要考虑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三、结语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历来可以与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所以,设计中当然也融入了哲学的思想。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道”,设计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器”,只有“道”“器”结合,才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释放出设计的最大力量。设计应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量满足人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哲学,从而达到“道”“器”共赢。现当下的设计界中,那些受商业目的或其他因素影响的设计行为与作品,正影响着当今社会。城市化节奏的加快,使社会变得浮躁与不安,人们似乎无法顾及“器”中是否有“道”,“道”中是否融入“器”。我们要重新思考为什么设计与设计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
[3][美]维克多·帕帕奈克著,许平,周博,赵炎译.绿色律令:设计与建筑中的生态学和伦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0.
[4]周玉基.彼得·贝伦斯的设计哲学思辨与解析[J].装饰,2009,(06).
[5]李砚祖.从功利到伦理———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05,(10).
[6]杜军虎.后现代主义设计艺术化现象论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1).
[7]江小浦,江牧.从“天人合一”到“物我合一”———设计艺术中我国观念的转化[J].包装工程,2003,(03).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09).
作者简介:
王乃霞,华东师范大学,景观专业;
王乃琴,浙江工商大学,设计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