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的三级管理机制,课程的三级管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出现是课程开发权利的下放,这意味着数学教师成为了课程的开发者。但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往往集中在非高考重点科目上,原因是这些科目一向被认为是次要科目,利用这些科目从事校本课程开发,不会对学生主科和考试成绩有多大影响。如何在所谓的高考重点科目上开发校本课程,尤其是在数学学科上开发校本课程,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需要我们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储备?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1.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1 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1.2 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即使是天经地义必须开设的课,也允许打破原有的结构而重新组织内容。
1.3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1.4 发展专业能力: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加强理论修养,要能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尽量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并能够掌握多种评价形式,正确地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发展。此外,教师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
1.5 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有学者曾经这样说:"教室就是最好的实验室,教师就是最直接的研究者"。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
2.教师要懂得什么是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来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将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什么是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它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的需求,结合本校师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本地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第三段课程。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开发课程的主体;其二,校本课程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紧密结合、与师生的特点紧密结合;其三,校本课程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国家课程对全国适用,地方课程对较大范围适用,它们不可能考虑某一所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校本课程就起着查漏补缺的作用。
3.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是属于课程范畴的学校实践活动,不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等内容。课程开发的范围包括:整个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如科目的增减和组合,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之间的整合;部分课程的开发,个别课程的开发,隐性课程的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我校的校本课程设置,确定了荆门文化,生活教育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包括:课程引入,即引入校外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别校开发的课程项目等;课程选择,即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清单中选择所开发的课程项目,在不同版本和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课程创新,如学校自己开发的新课程项目和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或社會活动专题;课程改编、课程整合等。
3.2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整体行为,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不论在什么范围,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考虑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整体的学习要求。其次,所有类型的课程开发活动都应以学校集体审议和决策为基础,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或思想上的偏执,不是某个教师孤立的、随意的行为。
3.3 校本课程开发的表现形式和效果。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指编写教材,即自编教材,也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制的教材不同,往往是一些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活页资料。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目前,我们刚刚接触校本课程开发,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认识还很肤浅。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共同来研究探索,全体教师要坚持学习,坚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增加知识储备,通过不断努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然会得心应手。
开发校本课程的主要承担者是学校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应具备怎样的知识储备?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我粗浅的看法。
1.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1.1 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课程理念的重新定位,对长期以来习惯于接受教材的法定地位、维护教材的权威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种思想观念层面上的革命。这要求教师不能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必须转变角色意识,从教材的使用者转为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1.2 转变教学方式:在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必须转变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面向课程改革。开展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使教师们对课程价值的认识,由关注知识向关注人的发展转变;对课程功能的认识,由给出结论向引出活动转变;对课程资源的探讨,要求老师们告别仅仅依靠教科书教学的历史,充分利用和广泛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即使是天经地义必须开设的课,也允许打破原有的结构而重新组织内容。
1.3 提高职业道德水准: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充分认识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水平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要以强烈的责任心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合作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建有利条件。
1.4 发展专业能力: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要加强理论修养,要能够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学生的情感和需求,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尽量真实的教学情景和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要积极利用和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并能够掌握多种评价形式,正确地评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发现和发展他们的潜能,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的水平上的发展。此外,教师要具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反思和改进的能力,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教学方法。
1.5 提高素养,形成研究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钻研教育理论,积累课程资源,挖掘自身潜能,努力学会并运用教科研方法,培养探究意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做个有心人。有学者曾经这样说:"教室就是最好的实验室,教师就是最直接的研究者"。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教科研水平,开设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提高素养、培养完满人格的校本课程,使每个学生都成功。
2.教师要懂得什么是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教师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性。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实验。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来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课程计划规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了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组成,将改变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什么是校本课程呢?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而言的,它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经济文化、社会的需求,结合本校师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本地课程资源、补充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不足的第三段课程。对校本课程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点:其一学校教师和学生是开发课程的主体;其二,校本课程要与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条件紧密结合、与师生的特点紧密结合;其三,校本课程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国家课程对全国适用,地方课程对较大范围适用,它们不可能考虑某一所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校本课程就起着查漏补缺的作用。
3.教师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
所谓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校本课程开发必须是属于课程范畴的学校实践活动,不包括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改革等内容。课程开发的范围包括:整个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如科目的增减和组合,课时比例的调整,不同科目之间的整合;部分课程的开发,个别课程的开发,隐性课程的开发,如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有特色的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我校的校本课程设置,确定了荆门文化,生活教育作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突出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包括:课程引入,即引入校外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或别校开发的课程项目等;课程选择,即在国家和地方所提供的课程清单中选择所开发的课程项目,在不同版本和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教材;课程创新,如学校自己开发的新课程项目和单元,学校自编教材或自行设计某种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或社會活动专题;课程改编、课程整合等。
3.2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整体行为,首先校本课程开发,不论在什么范围,不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考虑学校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整体的学习要求。其次,所有类型的课程开发活动都应以学校集体审议和决策为基础,绝不是某一个人的心血来潮或思想上的偏执,不是某个教师孤立的、随意的行为。
3.3 校本课程开发的表现形式和效果。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指编写教材,即自编教材,也与国家课程开发过程中编制的教材不同,往往是一些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的活页资料。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目前,我们刚刚接触校本课程开发,对校本课程的开发的认识还很肤浅。开发校本课程,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共同来研究探索,全体教师要坚持学习,坚持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增加知识储备,通过不断努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必然会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