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独立寒秋,可以观赏自然的风景;独立寒秋。可以打开自己的心胸;独立寒秋。可以锻炼顽强的意志;独立寒秋,可以感受民生的疾苦。独立寒秋之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请以“独立寒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寒秋”,不仅仅指一种自然季候,更指一种艰难的生活和人生处境,它们或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或是生理、心理层面的,或是情感、精神层面的。在“寒秋”中“独立”,就意味着要经受孤寂和诸多的磨难。也正缘于此,“独立寒秋”愈发勾起一个人深邃的思辨和感悟,愈发考验、凸显一个人的意志、思想、情怀和精神。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寒秋”之氛围需要营造和缕析。因为它决定着文章的厚度;而“独立”之情之思,则需要生发和开掘,因为它决定着文章的深度。只有厚度和深度的“璧合”,方可成就“大气”之文。
佳作展评
记叙文
独立寒秋
田 丹
我记得在未搬家之前,楼上住着一个老奶奶。她白皙,清瘦,高挑,虽然很老了,但仍然可觉察出她的美。她有时也会随着老伴到爷爷那里玩。可不知哪一天她突然变得沉默了,似乎有些麻木了。大概是在老伴去后,她就天天站在楼下看着东西出神。大人们都说她神经不好了。她家阳台上那支殷红的君子兰也孤单地开着,一如孤独的她。
前不久,我又回到以前的住处,看见她在一个平台上拨弄着米。靠近一看,原来是有虫子了。不久。她颤颤巍巍地走到一个院子里,将米放在篮子里洗着。院子的围墙有些斑驳。大概是岁数大了。爬不动楼梯就搬出来了吧。看她只是不时用手把米抓起又放下,再用水冲冲就端起来篮了,动作很僵硬,颇似不懂事的小孩在玩米。听爷爷说她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后生活就大不如以前了,但还算幸福,她自己不会烧饭,饭一直是她丈夫做的……看着眼前的她孩童似的稚拙,心中不禁生出几分酸楚,生活已让她越来越生活化了,不再赏花观月,诗一般的生活了。
淘米之事不时引发我的感慨,或许她自己也不曾料想一生都被作为孩子宠着的她,到了暮年也要烧火做饭,过最基本的生活,当她端起米篮时,她的心会不会如寒秋一般的浸透凉意。丈夫早逝。儿女根本不管她,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早年也不济也就算了。如此颠簸的人生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由此我不禁想到“独立寒秋”一词。“寒秋”的境地不一定很悲怆,但一定有凉意,一个人独立于寒秋之中,要学会温暖自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成熟,看到了一种生活历练下的坚强。想到这,我又有点欣喜,毕竟在独立寒秋之时她没有倒下。
后来。我放学后会故意绕路经过她家,有时还会闻到米饭的香味。一日,看见她站在门口呵斥几个摘花的小朋友,眼中还闪着丝丝泪光。难道是对花的爱怜?不,绝非如此。那是她还没有失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慕。这或许是独立于寒秋而不凝滞于寒秋吧!
我想,对于“独立寒秋”这份际遇,不同的人感受的方式也许是不同的。不过,我很欣赏她的变化,她将生活的褶皱抚平,以一种柔滑的方式接纳生活,过得平凡而又简单,这也就够了。独立寒秋,既然凉意驱散不了,就试着调整自己。习惯它。适应它吧!
评析:从养尊处优到百无聊赖,人生处境的急转直下正是对“她”人生态度的严峻考验。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作者正是以“淘米”这一定格镜头。刻画出了“她”对落魄人生的“直面”。而那支殷红的君子兰更将“她”的精神境界推上了一个峭拔的高度——“独立”于物质的“寒秋”,并不妨碍“她”对精神的坚守。如果说“淘米”给人以现实主义的厚重之感的话,那么“种花”则给人以浪漫主义的唯美之飨。对此,我们似乎既可以解读为是“现实”在支撑着“浪漫”。也可以解读为是“浪漫”在招引着“现实”。正是在这“现实”和“浪漫”的交融中,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身坠底层,心在云端”的“她”。(姜有荣)
散文
独立寒秋
曹正庭
2010年高考大战还未尘埃落定,我们就被作为新的生力军拉上了新的阵地。一个人站在新的阵地上,抬头望着那块既新又旧的招牌——高三,无力地对自己说了一句:我,高三了吗?
独立于“前辈”们奋斗过、厮杀过的战场上,才知道自己已无法回避地卷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备战之中。高考,就像一个战场,每个人都怀着梦想。我踏上这片战场。望着身旁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忽然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下面真的是我一个人的事了。父母、老师可以给你帮助,但终究无法代替你去战场上厮杀。朋友,虽然还保持着友情。但终因高考的压力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直爽,每个人都开始铆足了劲儿。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急切地梦想着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我要生存,我不能倒下,我急切地渴望着胜利,我明白,我只有靠自己,才能度过九九八十一难。只有历经磨难,永不言败。才有可能在战场上不被无情地杀戮。我相信自己终究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相信高考不会成为我的滑铁卢。
当听说今年高考数学超难,当听说明年双语的难度将加大,当听说今年本一分数线狂升至355分,385分在全省位列7009名,每一分将近有600人,我感觉今年的秋天已提前到来了。而且较往年更加地寒冷。
无论叶片是多么地嫩绿,花儿是多么地鲜艳,一阵秋风都会让它们荡然无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深深地感慨:今年的秋天不好过啊!寒秋虽不至于使你“地崩山榷壮士死”般惨烈,也不会使你“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般轻松。它就是这么折磨人。实在让人痛不欲生。面对一次又一次毫无意义的知识垒叠,着实无聊乏味。那千奇百怪的设法让你出错的题目又使你不得不如履薄冰。刚刚跳过一个英语陷阱,又来了一道“化合物A与非金属单质B产生C,单质D与单质B产生C,化合物A与非金属E会产生B”的天才化学题目,“秒杀”一切,使你死无葬身之地。面对这些能考验你“能力”却又无从下手的题目,我呆了,我悲伤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是真的吗?
独立寒秋,自信与渺茫,激情与失落。我感慨万端。面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我悲伤地问:秋天来了,我,还能见到春天吗?
评析: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于一个“真”字:真实的心态、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感受。作者向我们展露的是“独立”高三这一“寒秋”的心路历程:既自信满满,又望而生畏;既怀着希冀,又带着怅惘……这次第,又怎一个“乱”字了得。唯“真”,方能拨动人的心弦;唯“真”,方能使人心有戚戚。有人曾调侃:“没读过高三,你就不能算读过书”。读罢本文。也许你对这句调侃会有别样的感触。(姜有荣)
议论文
独立寒秋
杨荣加
独立寒秋,毛泽东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而苏轼想到的则是“寂寞沙洲冷”。所以,“独立寒秋”仅是表象。其实质是心中的那份情结,只要心中的那份“独立寒秋”的情结在,无论是“独”是“众”。是“寒”是“暖”,是“秋”是“冬”,我们均能感受到那份“寒”意。
如果真的有心,又怎会在意“独立”“寒秋”的羁绊?毛泽东一腔“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情壮志又岂是寒秋所能浸彻的?又岂是老蒋与日寇所能扑灭的?莫说“寒秋”,就算是“寒冬”“酷暑”又奈其何!这正是范仲淹所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其实,“春花”、“秋月”也好。“寒冬”、“酷暑”也罢,它们均为外物,皆非“吾心之所向”,故而得之又何喜,失之又何悲呢?但若“亦余心之所善兮”,必无惧“寒秋”,“虽九死其犹未悔”。莲花心存高洁,终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被世人誉为“君子莲”,莲尚如此,人何以堪?只要我们有心,做到“独立”而不孤,处“寒秋”而不寒,又有何难?
或许有人会问,那些能够真正不畏“寒秋”的都是些志存高远的非凡之人,那些人远非芸芸众生所能比拟,难道我们不能“独立寒秋”就有错吗?不,你们没错。
其实。有时平凡也是一种幸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那种不畏“独立寒秋”的伟人,就算是伟人,也会有害怕“寒秋”的时候。人生有时就像花儿一样。大多数选择在春天绽放,秋天凋零,能够“不畏寒秋”,凌霜绽放的毕竟是少数,而能熬过寒冬,傲立雪中的就更少了——可能只有一剪寒梅能这样吧!但牡丹、月季就不美吗?菊花、腊梅是一种美。牡丹、月季也是一种美。爱一些“春暖”。怕一些“秋寒”有时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但这幸福必须有一条底线,那就是责任,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拿汪精卫来说,他无法力挽狂澜于既倒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他踩过了红线,卖国求荣,最后落得个千古骂名也是罪有应得。苏轼一句“寂寞沙洲冷”已表明他无法抵御官场的寒气,对仕途已不抱过多的期望。但他没去附逆,没去枉法,倒是留下了一道苏堤泽被后世,他在选择低调的同时又坚守了底线。
对人生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规划,并不畏“独立寒秋”地走下去,但如果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路,还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毅力去不畏“独立寒秋”,我们至少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去坚守住自己责任的底线。
评析:“独立寒秋”。非凡之人与芸芸众生,自有境界之别、定位之别。作者据此切入,分而析之:非凡之人,志存高远,“余心之所善”,自可“独立”而不孤。处“寒秋”而不寒;芸芸众生,明乎责任,坚守底线,亦可“独立”而心安,处“寒秋”而本色。本文能调遣辩证思维,不搞“一刀切”,而让“伟人”自“伟”,“凡人”自“凡”,这就使本文的观点更具有“可接受性”——“应做”而又“能做”,人们才会“做到”“做好”——也许这正是本文的生命力之所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独立寒秋,可以观赏自然的风景;独立寒秋。可以打开自己的心胸;独立寒秋。可以锻炼顽强的意志;独立寒秋,可以感受民生的疾苦。独立寒秋之时,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思考和感悟
请以“独立寒秋”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寒秋”,不仅仅指一种自然季候,更指一种艰难的生活和人生处境,它们或是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或是生理、心理层面的,或是情感、精神层面的。在“寒秋”中“独立”,就意味着要经受孤寂和诸多的磨难。也正缘于此,“独立寒秋”愈发勾起一个人深邃的思辨和感悟,愈发考验、凸显一个人的意志、思想、情怀和精神。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寒秋”之氛围需要营造和缕析。因为它决定着文章的厚度;而“独立”之情之思,则需要生发和开掘,因为它决定着文章的深度。只有厚度和深度的“璧合”,方可成就“大气”之文。
佳作展评
记叙文
独立寒秋
田 丹
我记得在未搬家之前,楼上住着一个老奶奶。她白皙,清瘦,高挑,虽然很老了,但仍然可觉察出她的美。她有时也会随着老伴到爷爷那里玩。可不知哪一天她突然变得沉默了,似乎有些麻木了。大概是在老伴去后,她就天天站在楼下看着东西出神。大人们都说她神经不好了。她家阳台上那支殷红的君子兰也孤单地开着,一如孤独的她。
前不久,我又回到以前的住处,看见她在一个平台上拨弄着米。靠近一看,原来是有虫子了。不久。她颤颤巍巍地走到一个院子里,将米放在篮子里洗着。院子的围墙有些斑驳。大概是岁数大了。爬不动楼梯就搬出来了吧。看她只是不时用手把米抓起又放下,再用水冲冲就端起来篮了,动作很僵硬,颇似不懂事的小孩在玩米。听爷爷说她原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出嫁后生活就大不如以前了,但还算幸福,她自己不会烧饭,饭一直是她丈夫做的……看着眼前的她孩童似的稚拙,心中不禁生出几分酸楚,生活已让她越来越生活化了,不再赏花观月,诗一般的生活了。
淘米之事不时引发我的感慨,或许她自己也不曾料想一生都被作为孩子宠着的她,到了暮年也要烧火做饭,过最基本的生活,当她端起米篮时,她的心会不会如寒秋一般的浸透凉意。丈夫早逝。儿女根本不管她,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如果一个人早年也不济也就算了。如此颠簸的人生该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由此我不禁想到“独立寒秋”一词。“寒秋”的境地不一定很悲怆,但一定有凉意,一个人独立于寒秋之中,要学会温暖自己,从她身上,我看到了成熟,看到了一种生活历练下的坚强。想到这,我又有点欣喜,毕竟在独立寒秋之时她没有倒下。
后来。我放学后会故意绕路经过她家,有时还会闻到米饭的香味。一日,看见她站在门口呵斥几个摘花的小朋友,眼中还闪着丝丝泪光。难道是对花的爱怜?不,绝非如此。那是她还没有失去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慕。这或许是独立于寒秋而不凝滞于寒秋吧!
我想,对于“独立寒秋”这份际遇,不同的人感受的方式也许是不同的。不过,我很欣赏她的变化,她将生活的褶皱抚平,以一种柔滑的方式接纳生活,过得平凡而又简单,这也就够了。独立寒秋,既然凉意驱散不了,就试着调整自己。习惯它。适应它吧!
评析:从养尊处优到百无聊赖,人生处境的急转直下正是对“她”人生态度的严峻考验。鲁迅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作者正是以“淘米”这一定格镜头。刻画出了“她”对落魄人生的“直面”。而那支殷红的君子兰更将“她”的精神境界推上了一个峭拔的高度——“独立”于物质的“寒秋”,并不妨碍“她”对精神的坚守。如果说“淘米”给人以现实主义的厚重之感的话,那么“种花”则给人以浪漫主义的唯美之飨。对此,我们似乎既可以解读为是“现实”在支撑着“浪漫”。也可以解读为是“浪漫”在招引着“现实”。正是在这“现实”和“浪漫”的交融中,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个“身坠底层,心在云端”的“她”。(姜有荣)
散文
独立寒秋
曹正庭
2010年高考大战还未尘埃落定,我们就被作为新的生力军拉上了新的阵地。一个人站在新的阵地上,抬头望着那块既新又旧的招牌——高三,无力地对自己说了一句:我,高三了吗?
独立于“前辈”们奋斗过、厮杀过的战场上,才知道自己已无法回避地卷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备战之中。高考,就像一个战场,每个人都怀着梦想。我踏上这片战场。望着身旁志同道合的战友们,忽然有了这样一种感觉:下面真的是我一个人的事了。父母、老师可以给你帮助,但终究无法代替你去战场上厮杀。朋友,虽然还保持着友情。但终因高考的压力可能不再像以前那么直爽,每个人都开始铆足了劲儿。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急切地梦想着一飞冲天,一鸣惊人。我要生存,我不能倒下,我急切地渴望着胜利,我明白,我只有靠自己,才能度过九九八十一难。只有历经磨难,永不言败。才有可能在战场上不被无情地杀戮。我相信自己终究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我相信高考不会成为我的滑铁卢。
当听说今年高考数学超难,当听说明年双语的难度将加大,当听说今年本一分数线狂升至355分,385分在全省位列7009名,每一分将近有600人,我感觉今年的秋天已提前到来了。而且较往年更加地寒冷。
无论叶片是多么地嫩绿,花儿是多么地鲜艳,一阵秋风都会让它们荡然无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深深地感慨:今年的秋天不好过啊!寒秋虽不至于使你“地崩山榷壮士死”般惨烈,也不会使你“谈笑问,樯橹灰飞烟灭”般轻松。它就是这么折磨人。实在让人痛不欲生。面对一次又一次毫无意义的知识垒叠,着实无聊乏味。那千奇百怪的设法让你出错的题目又使你不得不如履薄冰。刚刚跳过一个英语陷阱,又来了一道“化合物A与非金属单质B产生C,单质D与单质B产生C,化合物A与非金属E会产生B”的天才化学题目,“秒杀”一切,使你死无葬身之地。面对这些能考验你“能力”却又无从下手的题目,我呆了,我悲伤了,我的未来不是梦,是真的吗?
独立寒秋,自信与渺茫,激情与失落。我感慨万端。面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我悲伤地问:秋天来了,我,还能见到春天吗?
评析:本文的最大特色在于一个“真”字:真实的心态、真挚的情感、真切的感受。作者向我们展露的是“独立”高三这一“寒秋”的心路历程:既自信满满,又望而生畏;既怀着希冀,又带着怅惘……这次第,又怎一个“乱”字了得。唯“真”,方能拨动人的心弦;唯“真”,方能使人心有戚戚。有人曾调侃:“没读过高三,你就不能算读过书”。读罢本文。也许你对这句调侃会有别样的感触。(姜有荣)
议论文
独立寒秋
杨荣加
独立寒秋,毛泽东想到的是“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而苏轼想到的则是“寂寞沙洲冷”。所以,“独立寒秋”仅是表象。其实质是心中的那份情结,只要心中的那份“独立寒秋”的情结在,无论是“独”是“众”。是“寒”是“暖”,是“秋”是“冬”,我们均能感受到那份“寒”意。
如果真的有心,又怎会在意“独立”“寒秋”的羁绊?毛泽东一腔“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豪情壮志又岂是寒秋所能浸彻的?又岂是老蒋与日寇所能扑灭的?莫说“寒秋”,就算是“寒冬”“酷暑”又奈其何!这正是范仲淹所言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其实,“春花”、“秋月”也好。“寒冬”、“酷暑”也罢,它们均为外物,皆非“吾心之所向”,故而得之又何喜,失之又何悲呢?但若“亦余心之所善兮”,必无惧“寒秋”,“虽九死其犹未悔”。莲花心存高洁,终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被世人誉为“君子莲”,莲尚如此,人何以堪?只要我们有心,做到“独立”而不孤,处“寒秋”而不寒,又有何难?
或许有人会问,那些能够真正不畏“寒秋”的都是些志存高远的非凡之人,那些人远非芸芸众生所能比拟,难道我们不能“独立寒秋”就有错吗?不,你们没错。
其实。有时平凡也是一种幸福。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那种不畏“独立寒秋”的伟人,就算是伟人,也会有害怕“寒秋”的时候。人生有时就像花儿一样。大多数选择在春天绽放,秋天凋零,能够“不畏寒秋”,凌霜绽放的毕竟是少数,而能熬过寒冬,傲立雪中的就更少了——可能只有一剪寒梅能这样吧!但牡丹、月季就不美吗?菊花、腊梅是一种美。牡丹、月季也是一种美。爱一些“春暖”。怕一些“秋寒”有时也未尝不是一种幸福。但这幸福必须有一条底线,那就是责任,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拿汪精卫来说,他无法力挽狂澜于既倒并不是他的错,错的是他踩过了红线,卖国求荣,最后落得个千古骂名也是罪有应得。苏轼一句“寂寞沙洲冷”已表明他无法抵御官场的寒气,对仕途已不抱过多的期望。但他没去附逆,没去枉法,倒是留下了一道苏堤泽被后世,他在选择低调的同时又坚守了底线。
对人生来说,我们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规划,并不畏“独立寒秋”地走下去,但如果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路,还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毅力去不畏“独立寒秋”,我们至少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去坚守住自己责任的底线。
评析:“独立寒秋”。非凡之人与芸芸众生,自有境界之别、定位之别。作者据此切入,分而析之:非凡之人,志存高远,“余心之所善”,自可“独立”而不孤。处“寒秋”而不寒;芸芸众生,明乎责任,坚守底线,亦可“独立”而心安,处“寒秋”而本色。本文能调遣辩证思维,不搞“一刀切”,而让“伟人”自“伟”,“凡人”自“凡”,这就使本文的观点更具有“可接受性”——“应做”而又“能做”,人们才会“做到”“做好”——也许这正是本文的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