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学中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备课、上课,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这里我把自己的体会写出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课标强调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成长中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天真活泼。教师要想办法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就感情来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幽默、激励的话语,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告诉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培养学生想象性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如教《穷人》一文时,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讓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但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通过作文教学,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象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象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象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象,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比如:愚公移山,学生可能会说愚公太笨了,为什么不搬家呢?简单方便。这就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创造性特点。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求异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象,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作文、回答课后问题等,应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有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儿童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前提。
思维本生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灰雀》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爱鸟的感情后,忽然皱着眉,着急地说:“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他会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灰雀下落的担心以及急列宁所急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教师的情感和优秀的方法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顺利地提高语文能力。
新课标强调了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整齐划一的军事化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成长中体现出来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天真活泼。教师要想办法创造师生间、生生间相互尊重、接纳的学习氛围,做到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就感情来说,没有人的感情,也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人都是有感情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感情较之于成人更丰富、更纯真,也更易于被损伤,他们当然也要求成人以同样的纯真的感情来对待他们。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睿智、幽默、激励的话语,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告诉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培养学生想象性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哲学家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如教《穷人》一文时,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回忆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讓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并了解课文所描写的主要内容。但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同样,在作文教学中更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通过作文教学,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另外,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写作练习。如学了《穷人》,让学生续写,想象西蒙的两个遗子是怎样在桑娜家中长大的。再者,可以适当地进行想象性作文。如孩子们都喜欢看《西游记》,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险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也来编一回师徒四人历险的故事。类似这点的还有编童话故事、写科幻小小说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象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象,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比如:愚公移山,学生可能会说愚公太笨了,为什么不搬家呢?简单方便。这就是学生求异思维的创造性特点。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求异思维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如一年级教材中有《春风》一课,当学生学习完课文以后,我让他们尝试把这首儿歌句中词语的顺序变换一下,意思不变,同学们觉得很有趣,作了多种变换,练习使同学们初步懂得了同一句子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子形式来表达。孩子们有了创作的欲望后,我因势利导,说:“这是一首儿歌,谁能也来当一回小作家,用自己的话也把春风写一写。”他们积极地展开想象,有的写道:“春风像妈妈的手抚摸着大地。”有的写道:“柳枝像小姑娘的长发随春风飘扬。”有的写道:“那青蛙就像歌星一样在舞台上唱歌。”孩子们用他们的童真、稚气写出一首首春天的歌,极大地发挥了创造性;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这种“求同型”的教学方法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作文、回答课后问题等,应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他们力争从不同角度构思、解决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力,有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一个过程的,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思考或思考得不够深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对儿童的发问,不管是高质量的还是低水平的,都应认真对待,对一些跟课文没有关或关系不大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在课后解答,千万不要束之高阁,不予理睬,不加重视。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的前提。
思维本生就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灰雀》一课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学习第二段的。我让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感受灰雀的可爱及列宁爱鸟的感情后,忽然皱着眉,着急地说:“可是,有一天,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你想列宁心里急不急?他会怎么做呢?”情节的突然变化,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掀动了他们对灰雀下落的担心以及急列宁所急的情感,从而唤起他们学习下文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教师的情感和优秀的方法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顺利地提高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