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小学数学公开课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ra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进入新课改以来,听了不少公开课,感受了授课老师精心教学带来的精彩,总的来说,从公开课中,学到一些有用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好的公开课起到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也是明显的。不过有时觉得有的公开课堂离我们现实课堂很遥远,以至我觉得有些公开课只停在表演的层面上,因为为了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不仅执教者本人全力以赴,而且常常是整个教研组联合起来进行集团作战。他们彼此分工,精心设计,刻意包装,力求使公开课“尽善尽美”,然而“精心设计”“尽善尽美”的背后则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浮躁,更有对新课标的曲解。
  
  一、教案“精心设计”,少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我有幸看过一些公开课的教案,授课者的撰写可谓用心良苦:开头导入,中间进程,结语安排,可谓环环相连,丝丝入扣,甚至第几分钟讲什么内容,何时归纳,由哪一个学生回答哪一个问题都一一做了“精心设计”。教师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硬要将自己所授的内容纳入某种被认为权威的教学模式中,如果是如此这般的“精心设计”,那就只能是借用课堂上演“教案剧”了。我认为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了学习的旁观者,课堂民主成了假民主,主体参与成了虚假的被动配合,独立思考成了“牵引着赶路”,学生们主体性、创造性的火花难免被无情的浇灭。
  还有,许多教师的“精心设计”往往更多的是从教师“教”的层面考虑,因而,这样的设计更注重是否教的流畅,是否教的漂亮,是否教的“成功”。而新课标则侧重于学生的“学”,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注重实效和广度。教案如果框的太死,何来学生的自主?统得太严,怎现学生的合作?套得太牢,谈啥学生探究?戴着旧理念的“镣铐”,跳新课标的“舞”,苦了授课者,害了学习者,更何况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教学本身是灵活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种种“意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意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和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的照案宣科,置那些意想不到于不顾,那教学的真正魅力也就黯然失色了许多。我认为,教案当然要精心设计,但更要潜心研究学生,同时教师还得多在课外下工夫,博采众长,夯实自己的教学底子。只有这样,他才能机智的智慧的处理好这样那样的“意想不到”;也只有这样课堂才会真正满堂出彩,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痴迷与向往”
  
  二、提问“精心设计”,少了学生的精彩回答
  
  课堂提问是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提问,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深入,但时下的一些公开课中,教师千方百计地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一旦学生的回答进入“圈套”,教师顿时喜形于色;一旦学生的答案游离于“标准”之外,教师就“急吼吼”的“引导”学生朝标准答案“靠拢”,想方设法“启发”学生,直至把学生极富创意的、个性化的回答修理成和“教师的答案”如出一辙方才罢休;而当学生还是“启而不发”时,执教者就只能将答案“和盘托出”,俨然以“救世主”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有时候学生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有时并不是发表对有关问题的个人的真实的看法,而是揣摩教师希望我怎样回答。怎样回答到“点子”上;学生所作的回答,时常不是自己思维的结果,而是为了应对教师的问题。所以,从某种角度说,这样的课堂提问使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实,在那些根据标准答案提问的背后,恰恰体现了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创造性。缺少自己独到的感悟和理解,唯“标准答案”是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具有这种“奴化意识”的教师,又怎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呢?
  
  三、课件“精心设计”。少了学生的静心思考
  
  眼下的公开课几乎成了“课件展示课”音像在课堂上“全面轰炸”,从“欢迎各位领导、同仁、同学”开始到“祝贺你答对了”“来点掌声”“你真聪明”再到“谢谢再见”,可喂热闹非凡!画面设计精美绝伦,文字色彩各不相同,图象显示动静有致,文字出现翻转飞动,真是叫人眼花缭乱,教学就在这样的“问一答一显示”中次第展开。短短40分钟一堂课,其容量大的惊人,这真得归功于多媒体的支撑,否则,无论如何都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如何呢?他们也很难有阅读、思考、反馈。(尽管让学生象征性的思考了,学生“表演”回答也非常到位):或者正思考着,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版块。在这种繁忙的学习中,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沉淀多少呢?
  总之,一个教师的人文视野,阅读积淀和应变能力,将越来越成为决定公开课成败的重要因素。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公开课堂的“活”而“精心设计”公开课,让大量的内容充斥公开课堂,而没有很好地去把握住新课改的精神,去解决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如何让学生有效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误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教学方式的替代,将改革的中心放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翻新变化上,为一节公开课而“精心设计”大包装、大容量、多样式,那是对新课程改革的误读。课堂由预设走向生成,这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心底去克服形式主义,在新课改的征程中奉献自己的教学魅力,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轻松学习的乐同。
其他文献
毛泽东根据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际,创造性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对多数的国度里,如何建设一支坚强巩固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一马列主义建
针对日前客运专线电力供电系统采用令电缆供电线路,并设置崮定并联补偿电抗器抑制电容效应的设计方案,利朋ATP—EMTP电磁暂态仿真计算程序建立模型,对合分闸并联电抗器的暂态进
回弹模量在路面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参数,但其试验过程复杂,耗时较多,而加州承载比(CBR)在设计中也是重要参数,但试验过程相对简单,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二者的相关性较好,但提出的关系式参数差异较大,本文就吉林省路基土的上述两项指标进行了回归,得出了适合地方使用的关系式。
北京市西城区志愿者联合会近日在恭王府举行“携手相牵·快乐成长”快乐文化体验志愿服务活动。来自西城区裕中中学的80多名农民工子女,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走进恭王府,参观皇
按照弓网电弧能量守恒微分方程,建立简单有效的弓网电弧确定性模型。在对牵引供电系统各组成部分进行参数计算的基础上,建立了牵引供电简化电路模型。将提出的弓网电弧模型以
从2003年开始,我区小学科学课程进行了新课程的改革,通过一次次课程专题培训,一次次课堂教学研究,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各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成果展示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但是我们对《科学课程标准》所提出科学新课程理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虽然教师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积极地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令教师们困惑不解的、有碍于科学探究活动有效开展、妨碍学生科
随着混沌理论的蓬勃发展,混沌系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混沌系统由于其独特的动力学特性,使得其非常适合于图像加密。本文对混沌理论进行了阐述;对图像加密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
在进行箱梁的横向分析计算时,应考虑宽箱梁的空间效应对结构受力的影响.本文以工程实例为背景,介绍了一种考虑箱梁空间效应的横向平面框架计算分析方法,对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
我国人口众多,师资不足,导致了班额过大,这直接影响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可作为科学教师,我们无法改变大班额的现状,能做的就是根据现有条件,想法提高大班额的教学质量。而经过实践证明,对大班额科学课堂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能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乐于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也能刺激学生产生亢奋的学习情绪,积极投入学习,从而使科学课堂充满活动。    一、建立合作互动的协作机制  《学会生存》一书
本文以花岗岩区稀土矿采矿孔洞及巷道路基为例,根据巷道分布情况及采矿孔洞的特点,制定了三种处治方案,即方案一:注浆方案,方案二:开挖回填方案,方案三:强夯回填方案.通过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