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伦理建设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处于转型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农村干部伦理道德出现异变,给乡村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为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带来了一定阻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基层党组织建设仍然需要长抓不懈,务必要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因此,需要广大的农村基层干部首先加强干部伦理道德建设,从而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统筹兼顾的重建农村伦理道德体系,确保新乡村建设的顺利高效的进行。
关键词:干部伦理道德 乡村伦理 伦理道德文化
一、乡村干部伦理道德出现的问题
(一)乡村干部职业伦理失序
1.信仰异化倾向。现在,有些乡村的基层干部理想信念淡薄,革命意志衰减,开始出现了热衷烧香拜佛、占卜算卦,迷信风水;有些干部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在工作之余进行信教宣传。甚至有些党员干部对党的信仰开始动摇,开始变“对党忠诚”为“对个人、对关系网忠诚”。 总体说,就是“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
2.脱离群众,独断专行。一些乡村基层干部行为不雅,对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参与低俗的活动损害干部形象。有些干部,则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作威作福,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变成“个人专制”,存在对群众“摆脸色,打官腔,要好处”的现象,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这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也是造成农村进城上访现象增多的原因。
3.政治素质偏低。一些乡村干部,思想守旧,文化素质不高,不思进取,工作生活中忽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沉浸在声色犬马、吃喝玩乐中,缺乏工作上的进取精神和危机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致知识匮乏、工作能力低,执政能力缺失,滋生腐败,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4.工作上钻空子,打折扣。一些干部对于党的政策、方针,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边球”,认为“县官不如现管”,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对上级政策肆意歪曲、望文生义,推迟政策的执行,给群众的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5.滥用职权严重。有些乡村干部利用工作职权,贪污、侵占、挪用公款,收好处费,或者借子女上学、入伍、婚事等机会巧立名目,趁机敛财。甚至接“接待”名义或者趁招商引资之际,采用“蛇化为龙,不变其文”的方法,变相大兴吃喝之风。也有些干部铺张浪费,利用公款随礼、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比如家庭电话费、手机费等或者用公款擅自配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这使得干部在群众中失去了信任。
6.换届选举形式化。关于换届选举的违纪问题日趋增多,村民参政意识强化,但是却出现了一些干部为了自己、家庭、家族或者小团体的利益,采用威胁或者各种形式的贿选手段来竞争职位。严重影响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对日后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埋下后患。
(二)基层干部家庭、生活伦理迷失
1.婚恋观的异变。面对农民伦理原有的婚恋观念开始异变,一些乡村基层干部利用自己的职位、身份以及金钱,出现包二奶、养情人等违反法律和伦理道德的事件,直接导致普通村民由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发展到现在的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就是当干部的特色、特权。
2.子女教育陈旧。有些乡村干部自身教育子女方面往往还停留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腐旧观念,缺乏对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这在村民对子女教育上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现在留守儿童增加,很多孩子生活上缺少照顾,心理上缺少沟通,学习上没有很好的监督和辅导,乡村干部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这就很难在村子的管理工作中对其他村民做出榜样。
3.“计划外生育”。一些乡村干部骗取二胎生育指标,超计划生育,在被群众揭发后,采取欺骗组织的行为。
(三)干部价值伦理畸化
1.发展工作接班人、培养党员过程中,弄虚作假。在培养干部或者接班人时,任命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关系好的。甚至买官卖官,任人唯亲,任人唯钱。
2.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不能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内涵,一味的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首要的,解决了经济的问题,再去发展思想。甚至会有基层干部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更有一些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一些干部放任村民采用投機取巧的手段获取利益,这也是近几年出现“造假村”、“诈骗村”等现象的原因。
3.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近几年,乡村的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呈现上升趋势。从群众上访、信访情况可以看一些乡村干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不深入的了解村里的情况,对于检查也是应付搪塞,热衷做表面工作。热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重视浮夸的表象,忽视实际效果,欺上瞒下。以至于出现“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完文件下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曾向温总理转述了这一顺口溜。
4、违反社会公德。经济的增长使农村富裕了,因为在不良的思想导向下,一些基层干部在办公地点的建设装修上和吃饭的排场上过分的讲究,喜欢摆谱,甚至嫖娼狎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互相炫耀。一些农村地区基层干部自身价值观出现偏差,参与盗窃、赌博、嫖娼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也是农村赌博现象屡禁不止,“笑贫不笑娼”的伦理价值观在村民中形成的原因。
5.仗势欺人。依仗权势,讳疾忌医,个人主义泛滥。对于群众合法权益进行侵犯,甚至对于检举或提反对意见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
6.诚信意识弱化。有不少乡村领导干部失职失信,财务上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私分公款,降低工作中资金管理的透明度,践踏财政制度。“白条下账”成为乡村工作中的“潜规则”。信用意识淡薄,这在新农村建设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环境伦理淡薄
1.环境保护的意识缺失。孟子曾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传统留下的环境伦理观,已经被逐利的念头所冲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乡村经济甚至为个人谋福利,用环境的牺牲来换取自己政绩。也有一些乡村干部脑中认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就是中国农村的特色,为了应付检查考核,临时应对的思想比较严重,为了应付而突击整顿村镇,能藏的藏,能搬的搬,等检查结束又回到原位。是对其工作、对群众极为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真正内涵。 2.卫生防疫意识差。基层干部不带头注重农村的卫生防疫工作,农村“屋外垃圾到处有,生活污水随处流”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垃圾处理问题、改厕问题、饮水安全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成为农村近几年致病返贫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
二、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
1.农村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冲突。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冲击,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在新的形势和新环境中瓦解,但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却未能及时建立,农民群众缺乏了正确而统一的价值引导和舆论规范,于是出现了伦理道德上的脱节和冲突。
2.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农村党员干部个人主义兴起,使命感弱化,集体意识淡薄,工作中 “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等丧失干部执政理念的错误观念,不仅仅打击了一部分认真工作,埋头苦干的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更是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影响农村伦理道德的重塑。
3.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体现在:(1)自我约束能力低。缺乏群众意识、公仆意识差,没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深入思想,却将干部身份功利化,贪图享乐,贪污腐化。(2)工作中缺乏民主。往往应该由大家讨论的事情,却变成个人拍板。独断专行现象突出。(3)政治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薄。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了解不深,对于理论知识浅尝辄止,学习没有主动性,也缺乏学习动力,平时不研究,不理解也不懂法。
(二)经济上
有些干部丧失了固有的优良道德,在拜金主义、趋利主义的不良风气和市场逐利的负面影响下,使得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迷失在各种思想中,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忽视了思想文化建设,放松了在农村基层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对物质和金钱的盲目占有和享受欲望增長过快,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盛行,造成部分农村干部过分注重现实效益,讲求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整体发展的科学规划,忽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偏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坏境的污染,生产的浪费和群众信任度的下降。
(三)文化上
1.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城市先进道德在农村内化的难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虽有很大提高,但是,小农思想仍然存在于农村干部的意识中,道德认知水平、判断力偏低,这也是有些基层干部信仰异化的原因。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由于村干部在文化素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深刻透彻理解,使得在面临很多决策时,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生活中走向歧路。
2.公共文化道德建设投入较少。受到财力和人力的制约,乡镇文化伦理道德的投入比较少,文化设施投入不足,道德文化宣传越发的减少,宣传教育的方式也陈旧,局限在表面,没有深入贴近生活,没有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促进乡村基层干部伦理道德的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在进行党组织活动时候,都因场地和经费等原因,没能力完全承担对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党支部活动次数少,质量不高,对党员的关爱不够,村中大事也不找党员讨论,但在缴费、计划生育等方面却又要求党员带头。
3.法制宣传不够深入。道德需要法律的强制力做保证。近几年,乡村基层干部的违法违纪的现象增多,说明在农村,法制的宣传不够,没有深入,没有真正在思想中形成自觉懂法受法的意识,没有形成内化。而且相关法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思想伦理的建设,和乡村风气的彻底整肃。
(四)工作上
1.因为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作队伍,基层干部的领导班子素质不高,自身不注重形象,缺乏群众观念和责任感,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耐心,群众意见很大。有些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局限于“插彩旗、贴标语、出墙报”,缺乏有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娱乐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深入群众生活和思想。基层村干部在闲暇时间的文化生活也仅仅是打牌、闲聊、看电视。村中思想政治工作表面化,实效性弱,教育效果往往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标准。
2.税费改革后,虽然从表面看削弱了基层干部的权力,基层政府的重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改变了乡村社会尤其是政治社会的结构,但,也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决策,对于仍然占有一定资源,仍有行使权力空间的基层干部,很难把对国家等级结构的服务于对乡村服务结合起来,只能无奈的选择站在村民的对立面上,这直接导致了干群关系疏远。
3.乡村原生秩序根深蒂固。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乡土社会,它也构成了社会等级关系,但是国家基层政权的建设导致的乡村原生秩序的衰落与村庄自身衰落是不同的。这不是生活的现代性所能完全打破的秩序,因此,中国乡村秩序的存在,地缘联系的紧密加上农村群众的“干群观”也在重构,没有权力的干部(非本地的干部、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工作进行下去。这样只能导致基层工作被有地方势力的或者“有关系、有门路”的人占据,导致乡村基层工作选举难正常进行、干部素质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
(五)生活上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在生活不能得到完善保障的时候,处于转型时期的基层干部伦理道德观念更易出现脱节,从而在广大群众中起到误导的消极作用,这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执政素质的培养
1.将理论性学习引向深入,由简入繁,逐步深化、健全,完善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健全学习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加强对法律的教育,提高基层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2.加强党性、党风、党纪的建设,注重法纪教育,巩固党员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德是才之本,才是德之帅,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是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要深化改革和完善党员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衡量政绩的指标,基层党员干部的伦理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 3.增强干部自控能力,健全监督机制,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未雨绸缪。对于出现的有错误倾向或者不良苗头的问题要防微杜渐,降低事情的影响度和危害程度,保障基层干部队伍的纯洁度。
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新时代新要求,干部的选拔任用标准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确保科学发展观能得到最有效的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求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都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目前,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多源自干部队伍中,对于新加入队伍的人员,主要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选人用人渠道不够广泛,无法实现跨体制、跨行业,将各行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的干部队伍里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上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说明要不去一格降人才,落实用人的广泛性原则,加速干部流动、新老交替,优化干部队伍,变单一为多元。
(二)健全具有农村特色的监督制约制度,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1.实行政务公开。让群众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在重大的事件处理上,要采取集体决策。
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资金管理透明化。
3.引入“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党内监督,调动全体群众监督干部的工作和行为。加强乡村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在政绩评估上,把环境问题、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标准与经济发展提到一样的高度。确保经济上、思想上“早發现,早提醒,早治理”。
4.明确基层干部权力内容。取消农业税后,制度内生的一些权力问题,在国家制度管辖之外,但却没有可以消解的力量。比如村委会还是可以利用“集体”的名义来占有集体资源、扶贫款分配、土地经营等权力,这就需要从制度上明确,尤其是村委会的行政职能和村干部的权力内容,重新建立新的“干群关系”,避免干部滥用手里的职权来损害群众利益。
5.加强对基层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我国有八亿多农民,乡村基层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直接传达者和反馈者,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干部的违纪行为,要加大处理力度,加重处罚,挽回群众的损失,清除乡村群众心中现存“土皇帝”般的“干部形象”,重新树立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和尊重,建立正确的伦理价值体系。
6.加强法制教育和廉政宣传。现阶段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突出,执法不严有关,只有健全了法制,才能保障道德的规范,才能在农村建立“法制伦理”。只有将普法宣传深入基层干部以及普通农民群众的生活和意识中,才能内化为干部自身规范。要普及与乡村基层干部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明真实的典型案例来强化法律宣传的效果,发挥示范、警示作用。
7.切实协助乡村基层干部,提高农民收入。“仓禀实而知荣辱”,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占据重要位置的,农民的生活必须靠切实的实惠,才能从对物质基础的最基本需要上实现伦理道德的重建。虽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但有些乡村的经济发展工作确实需要上级政府给予物质、文化、技术、政策上的扶持,达到“在不破坏乡村环境、村容整洁的基础上,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的目标,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进而,对推进农村伦理道德的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四、结论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本来面貌,则是取决于占国家主要人口的群体所生活的环境和状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了大多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而农村的伦理道德情况会直接影响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构建。作为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农村群众的领路人的乡村基层干部,应当率先深刻领会党的精神,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将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准——农村建设,作为自己任重而道远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从而在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当前少数干部存在的八个突出问题.新华网,2008-9-27.
[2]文心工作室.中文经典100句 孟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1):5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525.
[4]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扬子晚报,2004-11-22.
[5]邹雨轩.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危机及原因探究.
[6]杜玉珍.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J].理论月刊,2010,(9).
[7]孙改丽.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10.
[8]胡家琪.国家权力与村庄的原生秩序——以湖北J市D区龙游乡黄聂村调查为例. 经济管理文献,2007,(23).
[9]你真的具备竞争能力?.经济管理文献,2007,(23).
关键词:干部伦理道德 乡村伦理 伦理道德文化
一、乡村干部伦理道德出现的问题
(一)乡村干部职业伦理失序
1.信仰异化倾向。现在,有些乡村的基层干部理想信念淡薄,革命意志衰减,开始出现了热衷烧香拜佛、占卜算卦,迷信风水;有些干部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在工作之余进行信教宣传。甚至有些党员干部对党的信仰开始动摇,开始变“对党忠诚”为“对个人、对关系网忠诚”。 总体说,就是“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组织信个人”。
2.脱离群众,独断专行。一些乡村基层干部行为不雅,对自身要求不严,甚至参与低俗的活动损害干部形象。有些干部,则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主人。高高在上,飞扬跋扈,作威作福,将党的民主集中制变成“个人专制”,存在对群众“摆脸色,打官腔,要好处”的现象,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这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也是造成农村进城上访现象增多的原因。
3.政治素质偏低。一些乡村干部,思想守旧,文化素质不高,不思进取,工作生活中忽视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沉浸在声色犬马、吃喝玩乐中,缺乏工作上的进取精神和危机感,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致知识匮乏、工作能力低,执政能力缺失,滋生腐败,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
4.工作上钻空子,打折扣。一些干部对于党的政策、方针,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打边球”,认为“县官不如现管”,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对上级政策肆意歪曲、望文生义,推迟政策的执行,给群众的生活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5.滥用职权严重。有些乡村干部利用工作职权,贪污、侵占、挪用公款,收好处费,或者借子女上学、入伍、婚事等机会巧立名目,趁机敛财。甚至接“接待”名义或者趁招商引资之际,采用“蛇化为龙,不变其文”的方法,变相大兴吃喝之风。也有些干部铺张浪费,利用公款随礼、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比如家庭电话费、手机费等或者用公款擅自配备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这使得干部在群众中失去了信任。
6.换届选举形式化。关于换届选举的违纪问题日趋增多,村民参政意识强化,但是却出现了一些干部为了自己、家庭、家族或者小团体的利益,采用威胁或者各种形式的贿选手段来竞争职位。严重影响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也对日后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埋下后患。
(二)基层干部家庭、生活伦理迷失
1.婚恋观的异变。面对农民伦理原有的婚恋观念开始异变,一些乡村基层干部利用自己的职位、身份以及金钱,出现包二奶、养情人等违反法律和伦理道德的事件,直接导致普通村民由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发展到现在的习以为常,甚至认为这就是当干部的特色、特权。
2.子女教育陈旧。有些乡村干部自身教育子女方面往往还停留在“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的腐旧观念,缺乏对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这在村民对子女教育上没有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现在留守儿童增加,很多孩子生活上缺少照顾,心理上缺少沟通,学习上没有很好的监督和辅导,乡村干部自身没有意识到这些现象,这就很难在村子的管理工作中对其他村民做出榜样。
3.“计划外生育”。一些乡村干部骗取二胎生育指标,超计划生育,在被群众揭发后,采取欺骗组织的行为。
(三)干部价值伦理畸化
1.发展工作接班人、培养党员过程中,弄虚作假。在培养干部或者接班人时,任命与自己有利益关系的、关系好的。甚至买官卖官,任人唯亲,任人唯钱。
2.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不能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科学内涵,一味的认为经济的发展是首要的,解决了经济的问题,再去发展思想。甚至会有基层干部把思想道德建设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更有一些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一些干部放任村民采用投機取巧的手段获取利益,这也是近几年出现“造假村”、“诈骗村”等现象的原因。
3.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近几年,乡村的干部的违法违纪问题呈现上升趋势。从群众上访、信访情况可以看一些乡村干部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不深入的了解村里的情况,对于检查也是应付搪塞,热衷做表面工作。热衷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只重视浮夸的表象,忽视实际效果,欺上瞒下。以至于出现“村骗乡,乡骗县,一直骗到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一级一级往下念,念完文件下饭店,文件根本不兑现”这样的情况。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杨志福曾向温总理转述了这一顺口溜。
4、违反社会公德。经济的增长使农村富裕了,因为在不良的思想导向下,一些基层干部在办公地点的建设装修上和吃饭的排场上过分的讲究,喜欢摆谱,甚至嫖娼狎妓,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互相炫耀。一些农村地区基层干部自身价值观出现偏差,参与盗窃、赌博、嫖娼等违法违纪行为,这也是农村赌博现象屡禁不止,“笑贫不笑娼”的伦理价值观在村民中形成的原因。
5.仗势欺人。依仗权势,讳疾忌医,个人主义泛滥。对于群众合法权益进行侵犯,甚至对于检举或提反对意见的群众进行打击报复。
6.诚信意识弱化。有不少乡村领导干部失职失信,财务上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私分公款,降低工作中资金管理的透明度,践踏财政制度。“白条下账”成为乡村工作中的“潜规则”。信用意识淡薄,这在新农村建设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四)环境伦理淡薄
1.环境保护的意识缺失。孟子曾说:“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国古代传统留下的环境伦理观,已经被逐利的念头所冲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乡村经济甚至为个人谋福利,用环境的牺牲来换取自己政绩。也有一些乡村干部脑中认为“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就是中国农村的特色,为了应付检查考核,临时应对的思想比较严重,为了应付而突击整顿村镇,能藏的藏,能搬的搬,等检查结束又回到原位。是对其工作、对群众极为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和谐的新农村”的真正内涵。 2.卫生防疫意识差。基层干部不带头注重农村的卫生防疫工作,农村“屋外垃圾到处有,生活污水随处流”的生活环境得不到根本改善,垃圾处理问题、改厕问题、饮水安全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成为农村近几年致病返贫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
二、出现的原因分析
(一)思想上
1.农村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冲突。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伦理道德体系受到冲击,原有的伦理道德体系在新的形势和新环境中瓦解,但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却未能及时建立,农民群众缺乏了正确而统一的价值引导和舆论规范,于是出现了伦理道德上的脱节和冲突。
2.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农村党员干部个人主义兴起,使命感弱化,集体意识淡薄,工作中 “吃拿卡要,雁过拔毛”、“权有多大,利就有多大”等丧失干部执政理念的错误观念,不仅仅打击了一部分认真工作,埋头苦干的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更是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严重影响农村伦理道德的重塑。
3.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体现在:(1)自我约束能力低。缺乏群众意识、公仆意识差,没有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深入思想,却将干部身份功利化,贪图享乐,贪污腐化。(2)工作中缺乏民主。往往应该由大家讨论的事情,却变成个人拍板。独断专行现象突出。(3)政治素质不高,法纪观念淡薄。对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等,了解不深,对于理论知识浅尝辄止,学习没有主动性,也缺乏学习动力,平时不研究,不理解也不懂法。
(二)经济上
有些干部丧失了固有的优良道德,在拜金主义、趋利主义的不良风气和市场逐利的负面影响下,使得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迷失在各种思想中,加上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忽视了思想文化建设,放松了在农村基层进行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对物质和金钱的盲目占有和享受欲望增長过快,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盛行,造成部分农村干部过分注重现实效益,讲求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的整体发展的科学规划,忽视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忽视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偏面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坏境的污染,生产的浪费和群众信任度的下降。
(三)文化上
1.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城市先进道德在农村内化的难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农村经济过程中,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虽有很大提高,但是,小农思想仍然存在于农村干部的意识中,道德认知水平、判断力偏低,这也是有些基层干部信仰异化的原因。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由于村干部在文化素质的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政策的深刻透彻理解,使得在面临很多决策时,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在生活中走向歧路。
2.公共文化道德建设投入较少。受到财力和人力的制约,乡镇文化伦理道德的投入比较少,文化设施投入不足,道德文化宣传越发的减少,宣传教育的方式也陈旧,局限在表面,没有深入贴近生活,没有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促进乡村基层干部伦理道德的建设。基层党员干部在进行党组织活动时候,都因场地和经费等原因,没能力完全承担对农村党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党支部活动次数少,质量不高,对党员的关爱不够,村中大事也不找党员讨论,但在缴费、计划生育等方面却又要求党员带头。
3.法制宣传不够深入。道德需要法律的强制力做保证。近几年,乡村基层干部的违法违纪的现象增多,说明在农村,法制的宣传不够,没有深入,没有真正在思想中形成自觉懂法受法的意识,没有形成内化。而且相关法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思想伦理的建设,和乡村风气的彻底整肃。
(四)工作上
1.因为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作队伍,基层干部的领导班子素质不高,自身不注重形象,缺乏群众观念和责任感,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工作不深入,不具体,不耐心,群众意见很大。有些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就局限于“插彩旗、贴标语、出墙报”,缺乏有益于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娱乐活动。思想政治工作停留在形式上,没有深入群众生活和思想。基层村干部在闲暇时间的文化生活也仅仅是打牌、闲聊、看电视。村中思想政治工作表面化,实效性弱,教育效果往往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标准。
2.税费改革后,虽然从表面看削弱了基层干部的权力,基层政府的重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改变了乡村社会尤其是政治社会的结构,但,也影响了基层干部的决策,对于仍然占有一定资源,仍有行使权力空间的基层干部,很难把对国家等级结构的服务于对乡村服务结合起来,只能无奈的选择站在村民的对立面上,这直接导致了干群关系疏远。
3.乡村原生秩序根深蒂固。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乡土社会,它也构成了社会等级关系,但是国家基层政权的建设导致的乡村原生秩序的衰落与村庄自身衰落是不同的。这不是生活的现代性所能完全打破的秩序,因此,中国乡村秩序的存在,地缘联系的紧密加上农村群众的“干群观”也在重构,没有权力的干部(非本地的干部、年轻的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将工作进行下去。这样只能导致基层工作被有地方势力的或者“有关系、有门路”的人占据,导致乡村基层工作选举难正常进行、干部素质难以提高的恶性循环。
(五)生活上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在生活不能得到完善保障的时候,处于转型时期的基层干部伦理道德观念更易出现脱节,从而在广大群众中起到误导的消极作用,这容易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党员干部的执政素质的培养
1.将理论性学习引向深入,由简入繁,逐步深化、健全,完善基层干部的理论学习,健全学习制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来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理论、业务知识,加强对法律的教育,提高基层村干部的整体素质。
2.加强党性、党风、党纪的建设,注重法纪教育,巩固党员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德是才之本,才是德之帅,德大于才是君子,才大于德是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要深化改革和完善党员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要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作为衡量政绩的指标,基层党员干部的伦理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 3.增强干部自控能力,健全监督机制,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未雨绸缪。对于出现的有错误倾向或者不良苗头的问题要防微杜渐,降低事情的影响度和危害程度,保障基层干部队伍的纯洁度。
4.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新时代新要求,干部的选拔任用标准要与时代的发展相协调,确保科学发展观能得到最有效的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求把各方面优秀的人才都聚集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目前,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多源自干部队伍中,对于新加入队伍的人员,主要为刚毕业的大学生,选人用人渠道不够广泛,无法实现跨体制、跨行业,将各行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的干部队伍里来。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上提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说明要不去一格降人才,落实用人的广泛性原则,加速干部流动、新老交替,优化干部队伍,变单一为多元。
(二)健全具有农村特色的监督制约制度,规范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1.实行政务公开。让群众了解基层工作的内容,在重大的事件处理上,要采取集体决策。
2.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资金管理透明化。
3.引入“问责”制度,“民主评议”制度,加强党内监督,调动全体群众监督干部的工作和行为。加强乡村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审计,在政绩评估上,把环境问题、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等多方面标准与经济发展提到一样的高度。确保经济上、思想上“早發现,早提醒,早治理”。
4.明确基层干部权力内容。取消农业税后,制度内生的一些权力问题,在国家制度管辖之外,但却没有可以消解的力量。比如村委会还是可以利用“集体”的名义来占有集体资源、扶贫款分配、土地经营等权力,这就需要从制度上明确,尤其是村委会的行政职能和村干部的权力内容,重新建立新的“干群关系”,避免干部滥用手里的职权来损害群众利益。
5.加强对基层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和惩罚力度。我国有八亿多农民,乡村基层干部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直接传达者和反馈者,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着整个农村和谐社会的建设。针对干部的违纪行为,要加大处理力度,加重处罚,挽回群众的损失,清除乡村群众心中现存“土皇帝”般的“干部形象”,重新树立群众对干部的信任和尊重,建立正确的伦理价值体系。
6.加强法制教育和廉政宣传。现阶段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与法制宣传力度不够,效果不突出,执法不严有关,只有健全了法制,才能保障道德的规范,才能在农村建立“法制伦理”。只有将普法宣传深入基层干部以及普通农民群众的生活和意识中,才能内化为干部自身规范。要普及与乡村基层干部密切相关的法律规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鲜明真实的典型案例来强化法律宣传的效果,发挥示范、警示作用。
7.切实协助乡村基层干部,提高农民收入。“仓禀实而知荣辱”,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还是占据重要位置的,农民的生活必须靠切实的实惠,才能从对物质基础的最基本需要上实现伦理道德的重建。虽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但有些乡村的经济发展工作确实需要上级政府给予物质、文化、技术、政策上的扶持,达到“在不破坏乡村环境、村容整洁的基础上,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的目标,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进而,对推进农村伦理道德的建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群众基础。
四、结论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而一个国家的真正实力和本来面貌,则是取决于占国家主要人口的群体所生活的环境和状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了大多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而农村的伦理道德情况会直接影响新的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构建。作为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农村群众的领路人的乡村基层干部,应当率先深刻领会党的精神,提高自身的伦理道德文化建设,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将中国崛起的核心标准——农村建设,作为自己任重而道远的奋斗目标和人生理想,从而在新农村伦理道德建设中发挥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当前少数干部存在的八个突出问题.新华网,2008-9-27.
[2]文心工作室.中文经典100句 孟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1):5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525.
[4]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扬子晚报,2004-11-22.
[5]邹雨轩.现代化进程中农村伦理道德体系危机及原因探究.
[6]杜玉珍.我国乡村伦理道德的历史演变[J].理论月刊,2010,(9).
[7]孙改丽.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研究.西南大学,2010.
[8]胡家琪.国家权力与村庄的原生秩序——以湖北J市D区龙游乡黄聂村调查为例. 经济管理文献,2007,(23).
[9]你真的具备竞争能力?.经济管理文献,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