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的文化追加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古时“圣人”易“结绳之政”而造出“书契”以来,汉字便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与载体。她在承担了应有的表情达意功能以外,多情的文人又不竭余力地给其赋予新的内容——审美。从对徒手书写的汉字形象的视觉感受,在审美主体文化联想的渗透下上升至对其视觉形象得以生成的创作主体人文精神的追加,这使得原来就丰富的汉字内涵进一步延伸。在这种人文精神追加下,作为表意符号的汉字形式,在文人的笔下或眼中便成了一个有生命力的主观精神的载体,古人将其名曰“书法”亦或“书道”。随之就有了“书如心画”“书如其人”“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写字者,写志也……”云云。
  一、“载道”“言志”的传统艺术思维方式
  早在《乐记》中就有“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之说。在这里古人明确提出的“乐”(古代艺术的总称)是为了“言志”的,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时也指出艺术是“本于心”的,中国古代艺术家因此必然强调在艺术创造中的主体意识。
  托物言志、借物载道,构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韩愈提出“文以载道”。不光文学是这样的,早在春秋时期老子就提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继而,在庄子的眼中,就连被常人所不以为雅事的“解牛”也成为道的载体:庖丁之目不见全牛,所见者“道”也,进乎“技”也。基于对“道”的领悟,同时,解牛的过程也成为一种行为艺术:“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 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作为与文人朝夕相伴的书法,在这种深层的艺术思维方式下,“言志”“载道”的人文追加,乃为理所应当之事。基于此,文人们从被动的汉字书写中摆脱出来,即而主动地将其主观精神寄予其上,尽情挥洒,乐此不疲。它是主体与客体“物我两忘”相互交融下的产物,也就是传统审美理念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最终境界。
  二、抽象性的汉字符号
  按东汉许慎“六书”的说法,汉字的造字法大抵可分为“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和“假借”。在我们今天看来“转注”、“假借”则为用字法,其余四种才是真正的造字方法。在这四种造字法中“象形”是基础,这种象形绝非是对自然物象的客观写照,而是造字者主观意象的反映,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抽象表现。但至少“象形”在对自然物象抽象的过程中还是有形可象的,而如“会意”“指事”“形声”诸类文字若将其字形与意指相对则无形可象,就应属于纯抽象的了。汉字的抽象性结构框架一经生成、确立,就不仅是为反映自然抽象的形象而存在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符号。这种符号从美学角度看又是由线构筑的一个个千变万化的空间。对于万物之灵长的人而言,生命是一个时间的流程,而这种流程又是基于宇宙、天地、屋舍这些空间而存在的,就连人的躯体也是其灵魂、精神的承载空间。故而在面对这些作为空间性的汉字符号时,文人们便本能地将其主观精神追加其上。如果没有汉字符号,这种追加无从依附,没有汉字符号的抽象性,这种追加便无法极大限度的展开。
  三、模糊性的书法意象
  从特定的美学意义上说,书法是一种从线构到模糊意象的艺术。“线”及“构”均属于物质形态,而“意象”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维意识形态。书法之所以会具有模糊意象,就在其由“线”到“构”,形象的非实指性(在这一点上他和绘画等姊妹艺术绝然不同)。这种非实指性的视觉形象,通过文人们的审美联想,正好为人文追加提供了一个物质载体。
  1.书法的线条形质与审美联想
  唯笔软则奇怪生焉。
  ——蔡邕《九勢》
  特殊的书写工具毛笔的运用,使书法构成的基本语汇——线条呈现出“奇怪”的形质:或方或圆、或粗或细、或柔或刚、或涩或润……然而由“奇怪”的生成到书法的审美意象岂仅止于“笔软”?没有多情的文人们对其做丰富的联想,则会见“怪”不怪的。 “横如千里阵云”“点如高峰坠石”“窈窕出入如飞白,耿介特立如鹤头”“张长史折钗股,颜太师屋漏痕,王右军锥划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入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画尾”。这些都是文人们在丰富联想下的文化追加的结果。基于对“奇怪”形质的联想,文人们又将其化为笔下的追求,便产生了庞大的笔法体系。故而历代书家们倾其一生的精力去“锤炼”自己的线条,这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技法层面的熟练,而是将主体的观念、认识、情感、学养等诸多因素对一道道自然流淌出的墨线进行追加: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蔡邕《九势》
  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卫铄《笔阵图》
  或重若崩云,或轻若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
  ——孙过庭《书谱》
  ……
  2.书法的空间形式与意象阐释
  汉字符号的空间是一个定格的空间,从字体意义上看其构造是有相对标准性的静态空间。而书法艺术所表现出的空间形式却是因人而异的顺着书写的时间不断展开的动态空间。它与汉字特定的符号空间是有所区别的,即单纯与丰富的区别、一般与特殊的区别。按照金学智先生的观点应该是“第一形式与第二形式的区别”。
  书法艺术的空间形式是对汉字符号空间的一个再塑造。对于静态的汉字符号空间在不同审美主体的不同审美意识渗透下会构筑起不同的空间形式。汉字的符号空间已具有其一定的表现性,这在前面已经提及,而从“第一形式”到“第二形式”的书法空间形式,这种表现性又极大地延伸,这个延伸是从自然抽象到艺术抽象的升华。当然,书法的空间形式从物质层面看它的框架式的构成本身是无指向之“形”,然而正基于此,在文人的主观意识的追加下,却成了丰富意象的阐释注角,即所谓“大象无形”,符合了中国人重“意象”轻“物形”的传统审美心理。在由“形”到“象”的追加中,蔡邕在其《笔论》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为书体须入其形,若生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可谓之书矣。
  这里的“象”(模糊意象)被文人视若“求之不得”的神采。王僧虔在其《笔意赞》中曰:
  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方可绍于古人。
  综上所述,由汉字书写之所以升华出书法艺术,使这种艺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究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书法笔迹自身传达给人们的视觉愉悦,即简单的生理意义上的“刺激——反应”,而是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尤其是文人)的介入,在“载道”“言志”的深层艺术思维方式下对由抽象的汉字符号到书法的模糊意象所做的一系列主观意识的文化追加。
其他文献
毛泽东在戎马倥偬的军事生涯中,有两种艺术形式不离不弃,一是书法,一是诗词。在毛泽东手中,书法和诗词交相辉映,成为二十世纪独特的文化景观。书法最能体现他的个性。毛泽东书法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阶段性变化到持续积累产生质的变化,由楷至行,晚年主攻狂草,开辟了新境界。毛泽东并非是刻意创造,而是不想重复别人,就有了自己的新天地。  毛泽东是政治巨人,对于他的书法,有众多评述文章,主要观点集中在书法分
期刊
范晓亮,字清虚,号翰林苑,别署无名轩主、抱朴轩,艺名阿亮,1969年10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南大学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外AC兼职教师,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特聘教授,湖南省褚遂良书法研究院书法家,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研究院特聘教授,湖南省文艺人才“三百工程”首批文艺家,湖南财苑书画院特聘创作研究员,中国书法家
期刊
一、何谓画家?  “画家”一职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恐怕已无从考证,其实远在古代,画家并不是什么光彩的职称,大概只不过是一种类似于工匠的职业而已。所以古代(特别是宋代)很多画家落款时总是找个极不显眼的角落,遮遮掩掩地签个穷款,仿佛生怕人家知道作品出自他们之手而掉了身价似的。不过时代和观念一直都在变迁,如今“画家”却似乎成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名號,至少有不少人凭借此美名,忽悠过不少老百姓,吓唬过不少农民工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中国画有了很大的发展,学习中国画的人也越来越多。因此, 学习中国画的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方法得当,才能使得人们能更好地把握中国画的“本性”。  关键词: 茶 中国画 中国茶  传统中国画艺术,相对西洋画等外来绘画而言,就是在中国大地上演变、发展起来的中国系统艺术。它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变迁,融会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素养、哲学观念、审美意识
期刊
明式家具被誉为世界家具三式之首,被各界所推崇。随着中国大国崛起的大蓝图徐徐展开,中式文化通过家具这种载体不断展现出蓬勃的活力,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新中式家具的盛行。  传统因其文化基因的发展惯性,在时代中以相同的烙印镌刻在不同的表现内容中。新明式家具这一基于传统中式又闪现时代光芒的形态,为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传统家具推开了一扇崭新的窗。  苏福红木创始人、明式家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一手打造了“苏福”新明
期刊
陈惠芳,1963年1月生于湖南宁乡,现供职于湖南日报社,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乡土诗派“三驾马车”之一。1993年参加《诗刊》第11届“青春诗会”;1996年获第12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2018年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出版诗集《重返家园》《两栖人》《九章先生》。  一本翻晒的史书被打湿  陈惠芳先生赠阅一册《九章先生》。其中的一些篇章,我早就读过,印象很深。他是一位成名已久的“新乡土诗派”
期刊
摘要:中国水墨画是我国民族文化几千年的精髓,它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美。而随着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崛起,水墨画的出现不再拘泥于纸上,将中国特有的艺术特色与新兴的数字娱乐艺术相结合,既能激发出新的游戏风格又能展示出独有的民族特色,本文将从分析水墨画风格在游戏设计中的应用出发,引发我们对水墨游戏艺术的思考。  关键词:风格 水墨画 游戏设计  一、中国水墨画概述  中国传统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也称国
期刊
摘要:山水画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文化多元又包容的时代背景下,纤维艺术创作的发展应当注重“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融合创新。通过当代纤维材料选择的多样性、肌理表现的丰富性、技法运用的差异性,来结合山水画的名族文化性进行创作,形成鲜明的東方风格。本文是通过写山水画在纤维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来说明纤维艺术创作应当扎根民族文化才能在未来发展中再创辉煌。  关键词:纤维艺术 山水画风格 价值
期刊
摘要: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正是处初期和中期阶段,经印度北部传入中国,后又由中国传入东亚一带,称为北传佛教,代表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两个重要的宗教体系。在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奉的诸神中,其中观音菩萨是有代表性的一脉相承共同的尊神,有着至高无上的神位。无论是哪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外来的宗教文化一旦与中华民族文化相接触、融合,最终将是成为根深叶茂的中国本土宗教而存世。  关键词:北传佛教 法显求法
期刊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美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拥有一套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彩墨画的表现方式符合儿童的造型习惯,适用于美术的启蒙教学。彩墨探索既保留了作画的趣味性,又能够以一种简单直观的方式将画面的效果最大化呈现。关于彩墨画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应用不光拥有理论研究價值,亦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彩墨画 动画片 结合  对初步接触造型知识的6-8岁儿童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