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二醇在七氟烷诱发新生大鼠皮层癫痫样脑电波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3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七氟烷麻醉诱发新生大鼠皮层癫痫样脑电波机制是否和神经活性甾体雌二醇有关。

方法

新生SD大鼠40只,4~6日龄,体质量8~1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8):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雌二醇组(E组)、ICI182780(I组)、福美司坦组(O组)、雌二醇+ICI182780(EI组)。建立新生大鼠皮层脑电图监测模型后,持续记录脑电图30 min,然后按照分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理药物,再持续记录脑电图30 min后开始吸入6%七氟烷3 min行麻醉诱导,随后吸入2.1%七氟烷维持麻醉,七氟烷麻醉时间共1 h。记录七氟烷麻醉后动物翻正反射消失时间;记录脑电图出现惊厥波的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及次数;记录不同时间段棘波频率。七氟烷麻醉诱导后记录动物呼吸频率。

结果

I组和EI组各有一例动物在注射处理药物前出现惊厥波,从本研究剔除。S组、E组、I组、O组和EI组的翻正反射时间分别为(24.4±2.5)s、(16.4±4.2)s、(31.8±5.2)s、(29.8±1.8)s、(24.8±2.7)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693,P<0.01)。各组麻醉中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6,P>0.05)。与S组相比,E组在麻醉期间的惊厥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增加,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及S组比较,I组、O组、EI组麻醉期间的惊厥波总持续时间、单次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E组在各时间段内棘波频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O组及EI组在65~70 min及90~95 min棘波的频率低于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及EI组在115~120 min时与S组及E组比较棘波的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七氟烷麻醉期间引起癫痫样脑电波的机制与神经活性甾体雌二醇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在躁狂发作时的血清5-羟色胺1A受体(5-hydroxytryptamine receptor 1A,HTR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方法随机收集56例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处于躁狂时相的血清,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检测HTR1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59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Pearson相关分析双相障碍Ⅰ型患者躁狂时相BRMS评分与HTR1A 5-甲基化率的相关性。结果双
期刊
期刊
新生儿时期的儿童眼底病很多,包括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 ROP)、 新生儿眼底出血、 视乳头水肿、 永存性原始玻璃体增生症、 视神经萎缩、 家族性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