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网络社交有利于大学生增进心理认同、增强社交能力、提高自信水平。同时,网络社交也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网络依赖、道德弱化、隐私焦虑、悲观厌世等心理问题。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交文化,帮助他们提高心理素质、塑造健康人格。
关键词:网络社交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47-01
一份针对北京市20所各类高校学生的关于使用社交网络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3%以上的学生每天都登陆人人网等主流社交网站,且日均活动时长可达2 h以上,78%以上的学生在社交网络的活动主要是发布状态、照片,分享日志[1]。可见,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需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
1 网络社交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1 有利于增进心理认同
网络人际关系多数属于信息共享型和感受共享型,符合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友谊的品质[2]。网络社交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统一。
(1)形成自我认同。大学生思维活跃,探索欲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强烈,乐于表达看法和分享思想。网络具有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优势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在自我反思、自我表达、与他人交往中确定我是谁[3]。
(2)建构群体认同。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观念碰撞、思想交锋,逐渐形成相同的思想意识、表达方式和行为特征,进而建构起大学生的群体认同。
(3)强化文化认同。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会对比和选择适合自己群体特点的文化元素,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1.2 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
网络社交通过提供多维度的交流渠道,有助于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促进思想沟通,满足心理需要,提高社交能力。
(1)提供多种交流渠道。大学生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体上写博文、贴图片、发状态已成为常态。他们正在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同时通过关注、评论等方式积极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2)满足多种心理需要。网络社交不仅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而且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压力,提高了应对困难和抗击压力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交流成效。
1.3 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
通过网络社交,大学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增强个体行为的有效性,提高自我效能感。
(1)促进自我完善。网络社交为大学生搭建起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交往圈子,明显带有年龄、地域、专业、爱好等各种特征。大学生通过与圈子里的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找到认识自我的标尺,为自我设计、发展和完善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自信水平。社交媒体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便于大学生交流思想、扩展思维、挖掘潜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学会分享、懂得合作、获得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2 网络社交中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网络社交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2.1 导致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其表现形式有两种。
(1)产生强迫行为。不少大学生都有一种无意识地、强迫性地登录人人网、微博及其他一些社交网站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完全是下意识的。
(2)产生依赖心理。很多大学生一上网就登陆社交网站,沉醉其中并追求一种短暂的情绪释放和满足,并在事后陷入一种强烈自责、敏感易怒的精神状态。这种强迫性习惯或回复性情绪,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一些学生因此而中断学业。
2.2 造成道德弱化
网络社交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使他们做出攻击他人、散布谣言、实施诈骗等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由于立法滞后、监管不力,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扭曲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影响恶劣,致使少数大学生精神懈怠、信仰缺失、思想堕落。
2.3 产生隐私焦虑
网络社交虚拟性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人际交往关系潜在的隐患。近年来,网络技术和网络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引发的隐私危机频频发生,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强烈的隐私焦虑影响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4 形成厌世心理
大学生依赖网络社交,就会弱化现实的社会交往能力。由于人生阅历浅、辨别能力弱、情绪不稳定,一旦他们在现实社会交往中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厌世心理,进而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3 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社交问题,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客观认识网络世界、学会调整心理状态、理性开展网络社交。同时,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沟通机会,以减少网络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精神气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积极创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网络社交文化。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消除不良信息、错误言论和极端思想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吕经纬,李轩昂.网络社交对大学生成长影响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3(5):210.
[2] 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4-125.
[3] 李宏岩.90后大学生的社交语言及多元认同[J].语言文字,2013(6):165.
关键词:网络社交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c)-0247-01
一份针对北京市20所各类高校学生的关于使用社交网络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83%以上的学生每天都登陆人人网等主流社交网站,且日均活动时长可达2 h以上,78%以上的学生在社交网络的活动主要是发布状态、照片,分享日志[1]。可见,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社会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深刻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需要高度关注和积极引导。
1 网络社交中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1.1 有利于增进心理认同
网络人际关系多数属于信息共享型和感受共享型,符合人们期望的真正的友谊的品质[2]。网络社交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认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体与群体的有机统一。
(1)形成自我认同。大学生思维活跃,探索欲望、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强烈,乐于表达看法和分享思想。网络具有的私人性与公共性优势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方式和表达方式,有助于他们在自我反思、自我表达、与他人交往中确定我是谁[3]。
(2)建构群体认同。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观念碰撞、思想交锋,逐渐形成相同的思想意识、表达方式和行为特征,进而建构起大学生的群体认同。
(3)强化文化认同。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会对比和选择适合自己群体特点的文化元素,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1.2 有利于提高社交能力
网络社交通过提供多维度的交流渠道,有助于大学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促进思想沟通,满足心理需要,提高社交能力。
(1)提供多种交流渠道。大学生在人人网、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体上写博文、贴图片、发状态已成为常态。他们正在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同时通过关注、评论等方式积极与他人进行互动交流。
(2)满足多种心理需要。网络社交不仅满足了大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而且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精神压力,提高了应对困难和抗击压力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交流成效。
1.3 有利于增强自我效能感
通过网络社交,大学生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增强个体行为的有效性,提高自我效能感。
(1)促进自我完善。网络社交为大学生搭建起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交往圈子,明显带有年龄、地域、专业、爱好等各种特征。大学生通过与圈子里的人对自己的反应、态度和评价,找到认识自我的标尺,为自我设计、发展和完善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自信水平。社交媒体能够方便快捷地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便于大学生交流思想、扩展思维、挖掘潜力,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学会分享、懂得合作、获得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
2 网络社交中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网络社交是把双刃剑,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同时,也给他们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2.1 导致网络成瘾
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其表现形式有两种。
(1)产生强迫行为。不少大学生都有一种无意识地、强迫性地登录人人网、微博及其他一些社交网站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完全是下意识的。
(2)产生依赖心理。很多大学生一上网就登陆社交网站,沉醉其中并追求一种短暂的情绪释放和满足,并在事后陷入一种强烈自责、敏感易怒的精神状态。这种强迫性习惯或回复性情绪,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冲击,一些学生因此而中断学业。
2.2 造成道德弱化
网络社交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会弱化大学生的道德自律,使他们做出攻击他人、散布谣言、实施诈骗等违反法律和道德的行为。由于立法滞后、监管不力,一些腐朽的思想文化和扭曲的价值观念大行其道、影响恶劣,致使少数大学生精神懈怠、信仰缺失、思想堕落。
2.3 产生隐私焦虑
网络社交虚拟性的存在无形中增加了人际交往关系潜在的隐患。近年来,网络技术和网络监管方面存在的漏洞引发的隐私危机频频发生,给当事人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强烈的隐私焦虑影响着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2.4 形成厌世心理
大学生依赖网络社交,就会弱化现实的社会交往能力。由于人生阅历浅、辨别能力弱、情绪不稳定,一旦他们在现实社会交往中遇到挫折,就会产生厌世心理,进而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3 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心理健康维护
3.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社交问题,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客观认识网络世界、学会调整心理状态、理性开展网络社交。同时,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交流沟通机会,以减少网络社交带来的负面影响。
3.2 推进网络文化建设
健康和谐的网络社交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精神气质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原则,积极创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网络社交文化。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消除不良信息、错误言论和极端思想的影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吕经纬,李轩昂.网络社交对大学生成长影响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3(5):210.
[2] 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4-125.
[3] 李宏岩.90后大学生的社交语言及多元认同[J].语言文字,2013(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