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会学生阅读是“大语文教学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阅读能力是中学生掌握各科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基础,抓好语文中的阅读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悟生活,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注意以下问题: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用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可以再介绍一些他的其他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通过讲述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名人的号召力是无穷的,针对这一点,可以给学生讲些名人博览群书的事例。如,古代的司马光、孙敬、苏秦,现代的毛泽东、鲁迅、巴金、冰心等人,勤于读书,善于积累,以至写文章时“下笔如有神”,这些故事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3.可以在介绍作家作品时,设置悬念引导阅读。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以从设置悬念入手,来介绍作家作品。比如,在介绍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前面的情节,留下结尾不讲,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并耐人寻味,要想知道,请自己去看。”为解真相,学生便会自觉地找书来看。再如,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相关名著的精彩片段内容,介绍到特别精彩的地方就停止,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全面、深入阅读该名著的欲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每节语文课进行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谈感受、作评论等;或利用各种节日举办朗诵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运用具体策略,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1.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的阅读,无疑会收效甚微。因此,要指导学生读思想深刻、有启发性、有审美意义的书,特别要读第一流学者写的书,读他们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开拓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
2.巧妙安排阅读时间。
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除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必须懂得巧妙安排阅读时间。这就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善于利用课余点滴零星的时间阅读,或教师每周专门安排一节阅读课,还可以在节假日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以增加精神食粮。
3.展示读书笔记,考查阅读效果。
做读书笔记,是最能反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的一种形式。每月一次的读书笔记展示,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做到“开卷有益”。学生积累了生活常识和经验,获得了大量的词汇和语句,培养了语感。
4.抒写读后感受,培养鉴赏能力。
写读后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看文学作品,只是追求故事情节,关心人物命运,但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行为怎么评价,却不能独立思考和分析。可以布置学生写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5.续写作品结尾,提高写作水平。
续写结尾,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方法。很多文学作品的结尾都耐人寻味,令人遐想,教学中让学生给这些作品续写上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尾。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了再创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把阅读教学链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和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性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中可注意以下问题: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伸到课外,用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在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后,可以再介绍一些他的其他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通过讲述名人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名人的号召力是无穷的,针对这一点,可以给学生讲些名人博览群书的事例。如,古代的司马光、孙敬、苏秦,现代的毛泽东、鲁迅、巴金、冰心等人,勤于读书,善于积累,以至写文章时“下笔如有神”,这些故事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开卷有益”的道理。
3.可以在介绍作家作品时,设置悬念引导阅读。
要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可以从设置悬念入手,来介绍作家作品。比如,在介绍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前面的情节,留下结尾不讲,并告诉学生:“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并耐人寻味,要想知道,请自己去看。”为解真相,学生便会自觉地找书来看。再如,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相关名著的精彩片段内容,介绍到特别精彩的地方就停止,吊起学生的胃口,激起学生全面、深入阅读该名著的欲望。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比如,每节语文课进行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可以是讲故事、谈感受、作评论等;或利用各种节日举办朗诵会、辩论会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运用具体策略,认真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
1.指导学生选择性阅读。
“人生有涯知无涯”,如果把宝贵的人生阅读时间用于漫无目的阅读,无疑会收效甚微。因此,要指导学生读思想深刻、有启发性、有审美意义的书,特别要读第一流学者写的书,读他们的书,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开拓视野,获得丰富的知识。
2.巧妙安排阅读时间。
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除进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外,要抽出时间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必须懂得巧妙安排阅读时间。这就要引导学生,在平时善于利用课余点滴零星的时间阅读,或教师每周专门安排一节阅读课,还可以在节假日根据自己的兴趣,广泛涉猎,大量阅读,多读书,读好书,以增加精神食粮。
3.展示读书笔记,考查阅读效果。
做读书笔记,是最能反映学生课外阅读量和阅读效果的一种形式。每月一次的读书笔记展示,既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又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体会,共同提高,真正使学生做到“开卷有益”。学生积累了生活常识和经验,获得了大量的词汇和语句,培养了语感。
4.抒写读后感受,培养鉴赏能力。
写读后感,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有的学生看文学作品,只是追求故事情节,关心人物命运,但对于书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行为怎么评价,却不能独立思考和分析。可以布置学生写读后感,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分析,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5.续写作品结尾,提高写作水平。
续写结尾,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方法。很多文学作品的结尾都耐人寻味,令人遐想,教学中让学生给这些作品续写上自己认为合理的结尾。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了再创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6.把阅读教学链接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与生活相联系。将课文中的生活画面和人物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衔接,使学生产生共鸣,与作者共同感悟生活与人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学生的认识能力、联想能力、创性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