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分层教学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9-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是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如果采取平均主义的教学方法,将不利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此,教师就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即根据学生的智力、语文基础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代表智力水平较高,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语文兴趣浓厚的学生;B层次代表智力、基础、成绩一般的学生;C层次代表智力低下、基础较差或者智力水平较高,但是明显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下面,笔者就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分层备课是基础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在备课时,教师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况设立分层教学目标,并用这些目标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比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备课的过程中,为了较好地体现分层教学的优势,笔者在备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A层次学生要能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背诵全文,还可以针对文章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B层次学生要能熟读课文,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掌握生字词,对作者的热爱自然之情有所了解或感悟。C层次学生要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而把分层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分层授课是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分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的分层授课是关键。对于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要让A层次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起来更有动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较强的问题则主要安排C层次学生回答,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而且这些问题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答对,进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提高C层次学生学习的能力。针对B层次学生设计的问题,则要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太难,又不过于简单,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荷花》一课时,针对C层次学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课文描写了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哪些事情吗?”针对B层次学生,笔者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蒙古人民骑着马跑了几十公里来欢迎我们’,你读懂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蒙古人民为什么把奶茶、奶豆腐等端上来招待我们呢?”对于A层次学生则引导思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教学进一步拓展延伸:“想一想,在分别的时刻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紧扣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既巩固基础,又有提高和发展,真正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各层次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评价是保证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采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名学生,就会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久而久之,两级分化严重,势必造成课堂成了少数人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打击多数人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当实施分层评价教学策略,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让学生心情舒畅,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为了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笔者分别叫来A、B、C三层次的学生作展示。在朗读评价方面,要求A层次学生着重就朗读技巧和朗读感情方面来评价,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取得更大的进步。B层次学生则主要从朗读的停顿、断句,是否流利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其逐步向A层次学生靠拢。C层次学生只要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就予以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会自主、互助讨论学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分层教学是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评价分层,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责编 杨 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A-
0069-01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所进步和发展,是每位教师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不一样。教师如果采取平均主义的教学方法,将不利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发展。为此,教师就可以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即根据学生的智力、语文基础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其中A层次代表智力水平较高,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语文兴趣浓厚的学生;B层次代表智力、基础、成绩一般的学生;C层次代表智力低下、基础较差或者智力水平较高,但是明显缺乏语文学习兴趣的学生。下面,笔者就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分层备课是基础
备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在备课时,教师要依据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状况设立分层教学目标,并用这些目标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比如,在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备课的过程中,为了较好地体现分层教学的优势,笔者在备课时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A层次学生要能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背诵全文,还可以针对文章的优美句段进行仿写;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从课文的描写中感受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B层次学生要能熟读课文,积累文章的好词好句,掌握生字词,对作者的热爱自然之情有所了解或感悟。C层次学生要能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进而把分层教学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分层授课是关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分层教学更加有效,教师的分层授课是关键。对于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要让A层次学生来回答,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习起来更有动力。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较强的问题则主要安排C层次学生回答,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自己也是班集体的一员,而且这些问题相对简单,学生很容易答对,进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提高C层次学生学习的能力。针对B层次学生设计的问题,则要介于两者之间,既不太难,又不过于简单,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荷花》一课时,针对C层次学生,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课文描写了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哪些事情吗?”针对B层次学生,笔者则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从‘蒙古人民骑着马跑了几十公里来欢迎我们’,你读懂了什么,或者感受到了什么?蒙古人民为什么把奶茶、奶豆腐等端上来招待我们呢?”对于A层次学生则引导思考:“‘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教学进一步拓展延伸:“想一想,在分别的时刻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会说些什么?”这样教学,课堂问题的设计紧扣各层次学生的特点,既巩固基础,又有提高和发展,真正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愿望,使各层次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三、分层评价是保证
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果采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名学生,就会导致优生更优,差生更差,久而久之,两级分化严重,势必造成课堂成了少数人展示自己的舞台,极大地打击多数人学习的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当实施分层评价教学策略,做到公平、公正、合理,让学生心情舒畅,激励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比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笔者是这样教学的: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为了检查学生朗读课文的情况,笔者分别叫来A、B、C三层次的学生作展示。在朗读评价方面,要求A层次学生着重就朗读技巧和朗读感情方面来评价,使学生不满足于现状,取得更大的进步。B层次学生则主要从朗读的停顿、断句,是否流利等方面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其逐步向A层次学生靠拢。C层次学生只要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就予以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这样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生学会自主、互助讨论学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总之,分层教学是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评价分层,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让语文教学更加有效。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