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2007年2月6日
地点:美国驻华大使馆
采访:本刊记者 申宏磊 周瑾
实习生 胡乐 马新晶
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说是从美国开始的,1857年,美国白宫开始有了拿政府俸禄的新闻发言人。《对外大传播》曾经刊登的《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厅里的故事》把美国新闻发言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形容得惟妙惟肖。
2005年《对外大传播》记者第一次走近时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的裴士莲女士,就美国与中国记者之间最大的不同点,如何看待负面新闻,如何让美国社会了解中国的法制进程等问题进行了对谈。看起来《对外大传播》记者当时有些问题问得比较直接和尖锐,但从效果上让美国新闻发言人对中国媒体的心声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后《对外大传播》多次受发言人的邀请,参加了美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活动。
就在对裴士莲女士的送别晚会上,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处的熊女士又将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史雯珊(Susan Stevenson)介绍给我们。那天,史雯珊风采卓然,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并表示愿意和中国媒体更好地沟通。
2007年农历新年前,她又在美国驻华大使馆接受了《对外大传播》的采访,就怎样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沟通等问题和本刊记者进行了交谈。
“北京的司机对我说,你们外国人别总认为中国多么落后”
《对外大传播》:史雯珊女士,前不久,我们看见你做客新浪网,谈的是与职业女性有关的话题。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虽然访谈用的是英文,但你一上来就和网民用中文打招呼,那几句中文很是地道。我们知道你很早就学习中文,想来你对中国是比较了解的,那你从最初来中国和现在比,经历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史雯珊:2002年,我带我的父母到北京来玩,那是他们第一次来中国,在我们坐出租车去机场的路上,我父母就让我告诉中国的出租车司机,说他们非常惊讶于北京的现代化程度,那个司机就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举办奥运会,因为你们外国人总认为我们中国有多么落后。”当然这只是我父母的感受。作为一个地道的美国人,我虽然在大学里学习了一些中国历史的课程,但还称不上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专家。一般美国人对中国的整体印象是中国经济在勤劳的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正在腾飞。我来北京之前在香港生活了六年,所以对于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南方的文化比一般美国人要知道的多些。
《对外大传播》:很多美国早期的文学作品都表现了美国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给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你读中国历史对中国有什么印象?
史雯珊:中国除了拥有伟大的历史文明之外,还有一段在19世纪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屈辱史。就鸦片战争来说,在读书时我读过一些相关的内容,而在那之前我还以为是英国想从中国买鸦片而不是英国以武力相威胁向中国出售鸦片。所以,我们过去对中国的印象是来自于它几千年光辉的文明史和伟大的发明创造,而不是近代外来势力的统治。由于过于注意中国辉煌的文明史,所以外国人在和中国人交往中,对中国人表现出来的过于谨慎或不信任的过激反应比较吃惊,也比较不理解。
只演出杂技,就会让外国人觉得中国的文化等同于杂技
《对外大传播》:本刊对前任美國驻华大使馆新闻发言人裴士莲进行过采访,当时她提出了“半杯水的两种表达”的看法,这让我们觉得中美两国媒体人在观察同一事物时有不同的角度,因而产生不同的观点。我们也由此感到中美两国之间应该进行更多的沟通和交流。那么,你认为怎样才能加强两国媒体间的交流?在和中国社会高层以及中国媒体人的交往当中,什么事情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史雯珊:美国政府每年都有一个国际访问者项目,就是从中国各界选派一些人士到美国的各大城市去进行参观访问,和美国同行进行专业化的交流。还有其他一些项目,比如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项目,还有杰佛逊访问者项目,也使参与项目的中美两国记者互相了解彼此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互相理解对方对媒体功能的认识。比如说,美国通常把媒体当做政府的监督者,来保证政府的廉洁守信,而中国的媒体是作为政府的喉舌,帮助政府表达观点。
《对外大传播》:你提到的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区别是有一些,媒体行事的尺度是不同的,但是每个媒体人身后都是有国家的,我们感觉西方媒体中也渗透着国家利益,而中国媒体也都在更自觉地强调内容的真实。比如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讲到在所有重大国际国内事件上必须有新华社的声音外,特别强调:“报道的内容是第一性的。”你到中国以后,是否发现中国媒体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
史雯珊:没错,其实中国媒体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我们作为外国人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这种变化。至于在和中国新闻记者交往过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我认为是他们问的问题。比如说我们今天早上开了一个科技主题的小型记者招待会,虽然我是用英语说的,可是与会的中国记者都能很好地理解,而且他们问的问题都很有深度,表现出很丰富的知识。
《对外大传播》:你的这番话对中国记者是很好的鼓舞。我们看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现在也是越来越频繁,2005年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美国举行了一次名为“历史的记忆”的大型展览,是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重温了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中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先生在接受本刊访问时也曾说到,2006年在华盛顿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也非常成功。你认为怎样才能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
史雯珊:我想两国人民间交流最大的障碍是语言,因为你们的语言太难学了,现在已经有很多中国学生去美国学习,可是美国学生来中国学习的还是很少。但是很多美国人已经意识到要学习普通话了,以前的美国人认为会英语就够了,所以几乎不学外语。过去的美国高中生也只把西班牙语和法语作为外语来学习,而现在重点小学的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普通话了。2006年11月美国教育部部长访问中国时带了一个团的美国大学校长,并鼓励他们多和中国的大学沟通交流,所以我觉得这是个很重要的方法。
《对外大传播》:语言的交流的确很重要。跨文化交流最早是从物质交换开始的,你给我一只羊,我还你一头牛,发展到后来就要跨越语言的障碍,到了现在又在做更高精神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你认为跨文化传播中涉及的障碍是什么?
史雯珊:除了语言障碍外,在语言的基础上还有文化的问题。英国有个很知名的作家也说,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二者不可兼容。的确,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性太大了,所以会造成很多误解。(说到此,她表情严肃)
《对外大传播》:我们也体会到今天你会说这么多中文让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将来你的中文会更好,我们的英文也会进步,这样交流起来就更加通畅了。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很重要的国家,两国的沟通好了,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么,你对中国去美国办的交流活动有什么了解?
史雯珊:我上大学时父母住在华盛顿,所以我陪他们去肯尼迪中心看过中国导演张艺谋指导的文艺演出,那是非常传统的中国表演,主要是杂技。但这对增进美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会让他们觉得中国的文化就等同于杂技,就可能和一些中国人认为美国文化只有hip-hop(街舞)这样的街头文化是一样的道理,它并不代表真正的美国文化。而事实上,到中国来过的人会发现中国是个很现代化的国家,它的文化非常丰富。并非说你们的传统文化不好,可如果外国人只知道中国那些传统的文化,那他们一到北京就会大吃一惊的。
《对外大传播》:在看待美国的文化上也有同样的问题,我们文化部部长对美国文化有这样的评价:大家千万不要以为美国的文化很年轻,别小看它只有200多年的历史,因为美国是移民国家,所以它能把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吸收过来,其主要文化精髓是积极和上进。
史雯珊:谢谢你这样评价。美国人认为自己了解中国文化,因为他们看到每个美国城市都有中餐馆,也能看到中国的电影,可是这些来美国的中国移民已经在美国定居多年,算不上真正的中国人了,所以这也是美国人在认识当代中国文化时的一个问题。
《对外大传播》:中国常派出代表团去美国访问,你也接待了很多来中国的美国代表团,主要是哪方面的代表团?他们来中国取得了哪些成果,这种交流是不是都有成效?
史雯珊:这要看是政府方面的还是大学生代表团,其中大学生是最满意的,因为他们都是刚开始学中文,能有机会和真正的中国人沟通就让他们觉得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虽然只有几个星期或几个学期,但是他们都达到了沟通的目的。但有的美国政府或商界的代表团就不很满意,他们来中国很多时候是要和中方进行谈判的,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往往会遭遇冲突,因为美国人在谈判时通常会直接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中国人却不会直接表明自己的需要,中国人比较有耐心,会等到更清楚地了解了对方才会有所行动。这大概跟中国的法制还不健全有关。
“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才是弥补文化差异的最好方式”
《对外大传播》:作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新闻发言人,你承担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你主要通过哪些渠道来搜集中国的信息?你最关心中国哪方面的信息?
史雯珊:作为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新闻发言人,我所代表的是美国政府,所以,我所发表的言论都不是我个人的观点,而是美国政府的方针政策。因此,我的主要任务就是针对美中关系中的主要问题来协调美国政府机构和中国方面的事务。我的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阅读大量的中英文新闻,当然在阅读中文新闻的时候我还需要中国雇员的协助,此外,我还要经常访问一些中国的媒体机构来增进对中国媒体的了解,包括一些新聞学院、学术机构,还有我的同行——中国政府的新闻发言人。至于我最关注的中国新闻,我要说所有的信息都很重要,尤其是关于中国社会变化的新闻报道,因为对外国人来说这些变化是我们需要了解的,但又是不易理解的。
《对外大传播》:作为新闻发言人,你组织或主持了哪些新闻发布会?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办好一场新闻发布会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
史雯珊:随着美中两国间交往的日益频繁和两国关系越来越受到注目,现在做美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而5年前还没到这种程度。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自从我2006年8月到北京上任以来,我们几乎每周都要接待美国的代表团来华访问。最近来华的重要访问者有美国贸易代表团,美国财长鲍尔森,美国商务部部长古铁雷斯,首次访华的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还有几个月前开始的美中经济战略对话的活动。特别是美中经济战略对话的建立,当时有12位美国高层官员同时来华访问,这种对话定期举行,这将大大增加我们的工作量。我认为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上个月美国公共外交特使关颖珊和美国负责公共外交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卡伦休斯的访问,因为他们从事的是代表人民外交,而不是政府间的交往,而两国人民间的相互理解才是弥补文化差异的最好方式。
说到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的问题,我认为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新闻发言人应该按照本国政府的方针政策来工作,二是要理解当地受众的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和他们沟通。举个例子来说,当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时候,我们在伊拉克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向当地人民解释清楚战争发生的原因,保护好当地百姓的利益,当时我在香港,而香港市民更关心的是战争会对油价带来怎样的影响,而不是恐怖主义等议题,所以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要从所在国和地区人民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就是说新闻发言人的主要任务是找到传递信息的恰当方法,使当地的人民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对外大传播》:你在香港的时候是从经济角度来做工作的,因为香港是个经济发达的商业社会,人们更关心实际的经济利益。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是在北京做同样的工作,你就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北京的媒体会更加关注战争爆发后当地人民的生存问题,甚至连战争中一幅触目惊心的照片都会让我们相隔万里的人感到心灵的震撼和不安,我们会关心战争的局势,但更关心人类的情感。如果在北京面临同样的问题,你的处理方式是否也不相同?
史雯珊:当然不同!即使是在欧洲也不会相同。有时一些中国记者问我们一些关于美国的问题,可是由我们来回答这些问题并不合适,比如前不久在成都发生的美国登山者的失踪事件,由于美国法律对隐私的规定,我不能回答这类的问题,所以我会建议他们去询问中国的有关人士。
《对外大传播》:没错,中国需要世界的全面了解。你刚才提到中国记者现在的水平很高,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现在发展也很快。你认为中美两国在新闻发布制度上有哪些异同?
史雯珊:当然我是从美国的角度来说,我本身有美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我认为一个透明的社会比不透明的社会要进步,因为如果社会透明,人们能比较清楚重大决议的制定过程,那人们也会更易接受这个决策,所以,我们认为媒体的职责就是去按照事实来报道新闻事件。但是由于我并不清楚中国以前的新闻发布制度,所以我不能给出一个比较,我只知道现在中国外交部和国务院一些部委都有定期新闻发布会,也都任命了新闻发言人,这就是非常有助于社会透明化的一项举措。
《对外大传播》:网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报道,说美国白宫新闻发布室的前三排座位总是留给美国主流媒体的,一位来自日本的记者几年来都很知趣地不去坐前排的座位,因为即使坐了不被轰走,他仍有不属于自己的感觉。能否谈谈你怎么看待这个传闻?
史雯珊:(笑)这个我不能肯定,可是我听说,现在美国国务部的发言人可以自己决定某些他不太喜欢的记者必须去后排坐,所以我想这个做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很知名的记者确实比别人水平高,所以可以坐前排。
《对外大传播》:看到这个报道我们也不禁开心一笑,发觉无论哪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色,我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几乎每周都有新闻发布会,我们派出的一个大学毕业才一年的年轻记者每次都因为去得早,能坐到第一排,所以一有电视直播就能看到他的镜头。没想到美国还有按资历排队的传统,确实很有意思。我们知道你到北京已6个月,这段时间的工作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史雯珊:中国国务院2006年12月1日发布的关于外国记者可以自由报道北京奥运的新规定让我印象最深,但是我们还要看看2008年10月之后的情况怎样。
《对外大传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裁杨雪兰是美籍华人,曾提醒她的美国同事,外国人在和中国人沟通时一定要换位思考,多问问对方想要得到什么,这样沟通起来就会更容易。另外能谈谈你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感受吗?还有你对学习汉语有什么体会?
史雯珊:我们美国政府官员被派到一个国家工作之前都要花两年时间专门来学好语言,我以前在私人公司就没有这样好的机会,会说汉语让我在北京的生活更丰富。我在香港生活了六年时间,可是没有学会广东话,所以虽然我和同事们能用英语沟通,可我还是不能完全明白他们的文化,就是因为我不会说他们的语言。
还有,我想说的是,我可以直接接触到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是因为每天下班我坐出租车回家时都可以和出租车司机聊聊天,他们对美国的看法有时也很有意思,有的人说很喜欢美国,因为家人在美国学习,或者有朋友在美国工作,当然也有人说不喜欢美国总统,或者不喜欢美国的某项政策。所以,我觉得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和20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很乐于和美国人沟通,我听说15年前中国老百姓还不被允许和外国人直接讲话呢。
《对外大传播》:你在新浪网一个关于职业女性的在线聊天中,畅谈美国的职业女性是如何看待爱情、婚姻、家庭和事业的。其中涉及的问题使人觉得你对女性自身形象的树立非常关注。(例如,她谈到,以她本人为例,工作不仅能接触社会,还能使她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行为偶像。因此,美国大部分的妇女在生育之后还是在努力保持自己的就业状态。)
我们希望以后有机会与你在中外女性话题上进行探讨。(她愉快地点头。)今天非常高兴能和你交谈,我们也有一个心愿,希望你在北京生活得幸福。人在异乡生活得快乐幸福是要有条件的,你如何能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呢?
史雯珊:我想最大的问题是语言,我的家人和我一起来了北京,可是他们都不会说中文,所以这比较麻烦,我想应该让家人也学中文。
(《发言人》栏目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局合办,稿件反馈请至lxqtian23@163.com,欢迎读者与主持人交流。)
责编:周瑾雷向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