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o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我逐渐认识到,课程改革,其实质应该是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有的老师强调高考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束缚与制约,但却没有意识到,教学成绩的提高,从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学生以生命拥抱语文,将生命成长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更何况,后者也正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当然,这是一个教学与学习的高境界,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心血去钻研方可达到。下面谈一些个人思考,以抛砖引玉。
  
  一、问题的提出
  
  曾在一篇文章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学校是一种主流化、规范化的生活方式,是提供给学生的一种独特的生存形式,因而学校生活成为学生表达自我和体验自我的主要途径和场所。学校就是一种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在这个生活世界中,学生能体验到什么,关乎学生的生命成长。‘生活’不同于‘文化’,文化更具有传统性和精神性,而生活更具有物质性和决定性,生活对人是影响是潜在的、无形的。”(薛晓明《创新教育:种人学范畴的思考》)基于对此观点的认同,我想,我们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让“学校”真正成为潜在的、无形的却又起着决定作用的“生活”,并让学生去体验这种生活,而不是只让学生被动地学习教材中的“文化”。否则,学生在学校内的生命成长就只能是被架空、被虚化的过程,而缺乏生命成长参与的任何活动,包括学习活动,都将是虚假的、效率极低、效果极差的。如果说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学在这么多年来还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话,那么这些成绩也是建立在功利化教学在无意中实现的、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引导基础之上的,而我们越来越紧迫的任务是将那些无意识的行为张扬成为主流的、全力以赴去完成的行为。
  
  二、问题解决的关键环节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作为语文老师(而不是班主任)来说,当然不是依靠上班会等方式来完成,而是要依托于语文教学过程,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利用语文教材来实现,而在此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则是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作出深广的思考。
  1、方法例析。利用教材中积极、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生做人格、品质等的熏陶教育。这一点应该是最容易的,在此不再赘述。
  2、结合时代生活,引导学生批判地理解教材中的内容。选入课文的作品,均为名家名作,其思想性、文学性都是堪称经典的。但仍有一些方面的内容,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敏锐地发觉这些内容,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理解。
  3、利用不同课文间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作对比阅读,培养学生对多元化人生的认识,培养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正确的价值取向。
  例如:学习古人悲秋之作,就不要忘记重提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刘禹锡的《秋词》,体味另一类秋天情怀,并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不同的情绪;学习杜甫诗歌,就一定要努力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杜诗的一个共同点:在哪怕十分悲苦的处境中都不会缺少对国家人民的大爱……
  4、结合写作训练,为学生假设各种人生困境,促其在写作中直面这些可能的困境,并设法战胜它们。
  因此,在为学生设计写作训练题目时,不妨丢掉对他人所设的文题的迷信,真正从学生实际着眼,从当前的社会生活入手,设计一些鲜活的话题供学生思考与写作,会取得不同一般的效果。比如,我们让学生设想如下一些问题:
  (1)请真诚地回答:如果你遭遇了地震,大地在剧烈摇晃,而你身边有一个同学摔倒了,你是拉起他一起跑,还是自己赶快跑呢?请说出充分的理由。
  (2)有的同学有这样一种困惑:在自习课上,与同桌一起写数学作业,听着同桌的笔流畅地运算,自己本来应该会的题目却怎么也算不对了,而且同桌做题越快、越顺利,自己的思维停滞得越利害,这是为什么?应该怎么办?你可以选哪些名人作为他的救星?
  类似的问题设计,一定要真正触及学生现实的生命与灵魂,倘如此,学生的生命便会被我们的作文作业激活,其生命成长将与语文学习、训练同步进行,教学效果能不理想吗?
  5、对学生的偏激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要耐心包容、积极引导。
  成长是由稚嫩向成熟的发展过程,其中的弯路是在所难免的。作为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与胸怀去包容学生,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这一点上,许多老师应该都有很多好办法,此处不再赘述。
  这样,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同时扮演了心理教师的角色,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尝到的甘甜也将是双倍的。我们会在某一天猛然间发现,自己的学生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他们在写作中的真话多了,思想的闪光点也大大增多,有的学生的见识甚至超出我们之上,而其对文采的追求则在自觉地为思想服务;学生在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在基础学习中的耐心等,也在随着其生命的成长而产生可喜的变化——这是多么令人欣慰的成果!只要我们真正将学生的“生命成长”重视起来,认真研究现实,用心灵去完成我们的语文教学,那我们一定会很快品尝到这样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考试成绩的丰收,仅仅是我们引导学生生命成长的副产品。
  
  参考文献:
  1、薛晓明《创新教育:种人学范畴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5月)
  2、辛志勇、金盛华《论心理学视野中的价值观教育》)(《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5月)
  3、张志越,《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6月)
其他文献
《邢台市2009年高三年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部分引用的阅读材料是《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讲的是罗洪先的事迹。相关内容引述如下:  “……山中有是洞,旧为虎穴,葺茅居之,命曰石莲。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  初,告归,过仪真,同年生项乔为分司。“有富人坐死,行万金求为地,拒不听。乔 微讽之,厉声曰:“君不闻志士不忘在沟壑耶?”江涨,坏其室,巡抚马森欲为营之,固辞不 可。隆庆初卒,赠光
期刊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学习外语时的主要输入方式之一,也是在第一语言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或外语与获取国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发展的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这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
期刊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两年高考的形式、内容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政治科高考试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考试题注重基本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突出重点和热点问题,设置了“三新”(即新情景、新材料、新问题)试题,注重考察创新能力。个别省市的考试,更是注重了对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考察。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实践中,就必须以创新
期刊
在推进课程改革中,一些课堂出现了重形式轻效率的现象,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所下降。这与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相悖的。在新的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怎样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有几点体会。权当抛砖引玉,敬请指导。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    创设有效而生动的情景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注意,调动参与热情,激发探究欲望。  如在教学一步计算应用题时,可以这样创设情景:一开始就出示一个大大的“
期刊
我们总喜欢把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的尴尬,统统归罪于应试,直接把矛头指向高考。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种误区,我们不能把二者完全对立起来,而是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快乐作文的理念,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深入细致的反思。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
期刊
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这一背景下,生物学课程改革也在加速进行之中。课程改革给生物教师提出许多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生物教师在新课改的浪潮中如何尽快转变传统角色,适应新的形势,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务之急。  在新课程背景下,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必将逐渐消失,人们会从
期刊
内容摘要: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兴趣 情境 渗透方法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
期刊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手段、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得更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讲求实效。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我的粗浅认识。    一、
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任,想要把学生领进语文这门极富艺术特色的学科中,并逐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审美能力、写作能力,就要在每节课的开头费一番心思,以期让学生主动走进这扇门并乐意徜徉其中。  导课的目的在于通过有效的方式将学生领进课堂,一个精彩的导课,犹如一个兴奋点,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一个成功的导课,能牢牢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
期刊
创新须疑;疑而生趣。这里的“疑”就是具有怀疑精神。有了疑的兴趣,就要广泛的涉猎,积累丰富的知识;积累的知识越多,创新的空间就越广阔。久而久之,遇见问题就善疑,会疑,敢疑;进而疑的层次就高,悟的能力就强,新奇的想法就多,创新的火花就经常闪现。新课程新理念呼唤这样的创新教育。  在这条求索的慢慢长途上,我认为兴趣、积累、感悟是任何创新者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尤其是初中生更应该走好这样的求索之路。现仅从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