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雨果认为:“最伟大的人,也是最能忍辱的人。”此言十分精当。尽管人们的信仰、教养、心境、阅历千差万别,但遇辱是一块试金石,往往能将一个人的心胸、气度、境界和智慧暴露无遗。能忍者,常常能成就伟大。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为踩脚的小事,在公交车上互不相让,甚至动粗。这是遇辱时最常见也是最低层次的情形。要说这是小肚鸡肠缺乏雅量的话,那历史上也有些人“士可杀不可辱”视个人名节神圣不可侵犯。《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时代“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换在重实利的当下,也许就不在乎这些了。当然这与文天祥、谭嗣同等志士慷慨赴死、舍生取义不可同日而语。还有渑池会上,秦王以强凌弱羞辱赵王和赵国时,蔺相如勃然奋起喝令秦王击缶。而当廉颇居功自傲每每想侮辱他时,他却又能忍让,托病不上朝,避免与廉颇争高下,表现出大度、谦和的高姿态。
历史上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因仇恨演绎了许多复仇之事。身为吴王夫差的阶下囚的越王勾践,为保全性命忍气吞声,甚至遭受舐屎大辱。其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非常人所能忍。战国时魏国大臣须贾的门客范雎,因被须贾怀疑通齐,先是被魏相魏齐鞭笞,后又身遭魏齐客人轮流小便的欺辱。在潜逃秦国并被拜为相后,他开始伺机报复。先羞辱魏使须贾,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古往今来,如此冤冤相报之事还在反复上演。智者当知:辱他,如同“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堕其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飞其身”。伍子胥虽然以极端的鞭楚王尸报了仇,但他最后还是因谗言而受祸。
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大都习惯忍让,无法忍受了才会反击。韩信早年就遭受胯下之辱而无惊变。《水浒传》中林冲,起初高衙内调戏其妻时,他且忍让。高俅欲置他于死地,他才被逼反抗。晚清重臣曾国藩曾给他受挫的弟弟谈到四次忍辱的遭遇。其中,咸丰四年他兵败岳州靖港时,跳水自杀被幕僚救起,狼狈不堪。次年又兵败于鄱阳湖,湘军百余艘战船被太平军焚烧,他险些被俘。怨敌们为此幸灾乐祸,所以他告诫其弟国荃,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这警示世人,要懂得“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学会不争,才能无辱常在。
在《史记》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两次借此言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受李陵案牵连他遭宫刑大辱。但他忍耻含垢、坚忍负重终于完就了“史家之絕唱”——《史记》。古代有许许多多如孟子所赞许的担当“大任”者,他们在饱受屈辱中磨炼了伟大的心性与品格。周文王被暴君商纣囚于羑里,并遭逼迫食亲之肉的凌辱。他难忍能忍、难让能让,终参悟天地之智慧,成一代圣明。舜帝堪称难忍的伟大先行者。舜年幼丧母,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暗算他。面对虐待、陷害,舜没有愤恨之意、报复之心,仍恭敬父母,悌爱弟弟。相传天地为之动容,帝尧为之感动,并禅位于他。舜树立了忍辱者的道德标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流血,一颗心在宽容。”如果“心在流血”,那在佛学看来这还够不上真心宽容。日本江户时代白隐禅师的忍辱真可谓令人折服。有一女孩未婚有孕,父母亲逼问,她情急之下妄称是邻近僧人白隐所为。女孩父母亲对禅师怒不可遏。孩子降生后,还将其塞给了禅师。对此莫须有,白隐禅师没有辩白,安之若素,顶着世人的辱骂和白眼出门化缘奶汁。婴孩的母亲终于不忍心,对家人说出了幕后真相,向禅师赔罪。这可谓是超凡脱俗之人忍辱的最高境界。
辱与荣是人生无法规避的课题。遇辱,值得每个人的思考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大心胸、大境界去善待、处置和化解它。
(编辑/张金余)
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为踩脚的小事,在公交车上互不相让,甚至动粗。这是遇辱时最常见也是最低层次的情形。要说这是小肚鸡肠缺乏雅量的话,那历史上也有些人“士可杀不可辱”视个人名节神圣不可侵犯。《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时代“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换在重实利的当下,也许就不在乎这些了。当然这与文天祥、谭嗣同等志士慷慨赴死、舍生取义不可同日而语。还有渑池会上,秦王以强凌弱羞辱赵王和赵国时,蔺相如勃然奋起喝令秦王击缶。而当廉颇居功自傲每每想侮辱他时,他却又能忍让,托病不上朝,避免与廉颇争高下,表现出大度、谦和的高姿态。
历史上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因仇恨演绎了许多复仇之事。身为吴王夫差的阶下囚的越王勾践,为保全性命忍气吞声,甚至遭受舐屎大辱。其卧薪尝胆,忍辱负重,非常人所能忍。战国时魏国大臣须贾的门客范雎,因被须贾怀疑通齐,先是被魏相魏齐鞭笞,后又身遭魏齐客人轮流小便的欺辱。在潜逃秦国并被拜为相后,他开始伺机报复。先羞辱魏使须贾,后又迫使魏齐自尽。古往今来,如此冤冤相报之事还在反复上演。智者当知:辱他,如同“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而堕其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飞其身”。伍子胥虽然以极端的鞭楚王尸报了仇,但他最后还是因谗言而受祸。
传统中国社会,人们大都习惯忍让,无法忍受了才会反击。韩信早年就遭受胯下之辱而无惊变。《水浒传》中林冲,起初高衙内调戏其妻时,他且忍让。高俅欲置他于死地,他才被逼反抗。晚清重臣曾国藩曾给他受挫的弟弟谈到四次忍辱的遭遇。其中,咸丰四年他兵败岳州靖港时,跳水自杀被幕僚救起,狼狈不堪。次年又兵败于鄱阳湖,湘军百余艘战船被太平军焚烧,他险些被俘。怨敌们为此幸灾乐祸,所以他告诫其弟国荃,平生的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这警示世人,要懂得“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学会不争,才能无辱常在。
在《史记》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司马迁两次借此言己:“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因受李陵案牵连他遭宫刑大辱。但他忍耻含垢、坚忍负重终于完就了“史家之絕唱”——《史记》。古代有许许多多如孟子所赞许的担当“大任”者,他们在饱受屈辱中磨炼了伟大的心性与品格。周文王被暴君商纣囚于羑里,并遭逼迫食亲之肉的凌辱。他难忍能忍、难让能让,终参悟天地之智慧,成一代圣明。舜帝堪称难忍的伟大先行者。舜年幼丧母,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暗算他。面对虐待、陷害,舜没有愤恨之意、报复之心,仍恭敬父母,悌爱弟弟。相传天地为之动容,帝尧为之感动,并禅位于他。舜树立了忍辱者的道德标杆。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在流血,一颗心在宽容。”如果“心在流血”,那在佛学看来这还够不上真心宽容。日本江户时代白隐禅师的忍辱真可谓令人折服。有一女孩未婚有孕,父母亲逼问,她情急之下妄称是邻近僧人白隐所为。女孩父母亲对禅师怒不可遏。孩子降生后,还将其塞给了禅师。对此莫须有,白隐禅师没有辩白,安之若素,顶着世人的辱骂和白眼出门化缘奶汁。婴孩的母亲终于不忍心,对家人说出了幕后真相,向禅师赔罪。这可谓是超凡脱俗之人忍辱的最高境界。
辱与荣是人生无法规避的课题。遇辱,值得每个人的思考并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大心胸、大境界去善待、处置和化解它。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