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一点也不为过,随着强大移动智能终端的介入,一个前景无限、创新无限、奇迹辈出的移动互联时代扑面而来。它在给人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对人类的不利影响也随之出现。其中“低头族”这一名词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写照。由于大学生喜欢接受新事物,加上自控能力较差、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等原因,自然成为“低头一族”的主力军,移动互联网的种种弊端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严重。如何引导大学生能够科学地认识和正确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成为困扰家长、学校、社会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移动互联 大学生 合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c)-0096-02
互联网让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全球的沟通与交流,不论是大洋彼岸还是沙漠边陲,网络所及连接不断,人类真正突破了地域与自然的阻隔,“地球村”的时代真正到来了。移动互联网的强力介入,24小时随时在线的现代生活,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精彩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无限的商机,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长期沉迷于网络,其中高校学生成为了主要的“受害者”。严重的导致很多学生荒废了学业,整日游荡在虚拟的世界,最后只能被高校劝退,给学校、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很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有的规定一年级新生不能使用电脑;学生上课期间必须关闭手机;有的高校更是斥巨资安装摄像系统,监督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行为;晚上熄灯后关闭无线网络等,总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学校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可以说是全方百计、绞尽脑汁,到头来效果却并不明显,使得学校和学生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面对如此局面,学校、家长、社会都感到十分棘手。既然问题是由网络而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合适的手段与方法把学生从网络的沉迷中解救出来。
1 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伴随着青年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要清楚认清这一明确的事实,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科学引导与合理利用。
1.1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利用手机上网、聊天、购物、发微博、学习、看视频等。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吃饭、睡觉以外的第三个重要内容,长此以往必然会对他们的学习态度、生活方式、交流手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楚认识这一现状,采取不同以往的新方式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1.2 活动内容与地点的迁移
以往学生“逃课”经常是去到操场或校外,现在则截然不同,多数是去到校外网吧或宅在宿舍。“宅”这个名词在移动互联时代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新内涵,主要专指上网一族长期脱离于现实生活,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他们虽然“足不出户”,但他们并不是好吃懒做或不爱劳动,而特指那些利用移动互联平台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特殊人群。“宅”并不是与外界失去联系,反而“宅”的生活非常精彩,工作、学习、交友一样都不缺。由于活动地点的限制,这些人的日常活动方式大多在室内进行,与现实社会的交往逐渐减少,运用更多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的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他们与常人的沟通出现困难,随着户外活动的减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出现“萎靡、颓废、缺乏活力与朝气”等,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必然受到不利的影响。
1.3 关注的重点与视角发生转变
长期生活在现实社会的高校学生,他们更多的专注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各项工作、学习和生活内容,而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他们更多的专注于网络,对现实生活无视或者漠视,更多的注重自己的个人世界,这样外部现实对他们的影响就会降低,面对这样的特殊人群,如果我们采取通过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和吸引他们的传统手段,收效就会微乎其微,甚至是毫无结果。
1.4 思维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显著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项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等内容,由于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互联网时代,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改变了青年传统的、单一的思维模式,移动互联打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学生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知识的接收者,是典型的平行传播模式。这对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从信息源来看,由于信息量的庞大与时时更新,发布者很难对信息进行准确把关与定位,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泛化;从信息内容看,网络的信息往往一味追求新颖,有些甚至会“反主流”,这样必然导致信息的多元化。这种变革就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拓展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去加工、选择、利用各种资源,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与观点,从而使得高校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朝着开放、发散的方向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更加放大了青年的这一特点,他们遨游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接受着不同群体的思维冲击,而移动互联网又让这种冲击更加容易实现,其结果就是更加促进了青年观察世界与思考问题的开放化、多元化。
1.5 拥有更强的独立性与反叛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是按照教師的教学程序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技术知识,由于信息知识的不对称,学生要想彰显个性、独立表达自己的理解相对比较困难。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平台、信息渠道、交流空间常常比老师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观察视角、了解的信息量可能超过教师,他们可以通过移动媒体在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上,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轻松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接受别人的点赞、灌水、转载,在这里他们能够尽显自己的“无穷魅力”,毫无保留地捍卫自己的个人主见与思想,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比以往的学生更具个人色彩。 2 为我所用的方法与手段
既然移动互联的网络触角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做的不是摒弃、禁止或抵触,而是和年轻人一样张开双臂去主動拥抱、积极大胆地尝试,进而加深体验与了解,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提供的各种便利与可能——为我所用。
2.1 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由于互联网的“无所不在”,使得各种资源信息的全球共享,而移动互联进一步拓展了传统互联网的时间与空间,让人们可以通过高速的移动网络和强大的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时时尽享丰富的数据业务和互联服务。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人们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通篇或者全部了解、分析各种信息资源,只能够借助各种搜索工具的帮助,在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中截取“碎片化”的资源,经过自身的重组与再造形成个人的知识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移动互联时代这一新的特点,运用自身知识结构、理解与认识,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资源经过加工、梳理、整合成若干个“数据模块”,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及时推送给每一个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进程,也能够降低各种不良信息对他们进行侵袭的机会。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较少、更新不够及时的突出问题。对于这些特定的“数据模块”的制作与加工,一定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突出“简洁实用、重点清晰、动感时尚、沟通便捷”等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定元素。
2.2 传统教学时空的突破与拓展
移动互联的重要特点就是,将原来属于不同时空的各种资源实现了广泛的、全面的互通与互联。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将学生、教师、知识信息、运动项目、教学课堂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将传统教学中比较复杂、抽象的技术动作,通过各种视频软件实现直观、生动、具体的适时展示,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随时观看、模仿,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随时了解学生的练习地点、水平等实时信息,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私人定制式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时时关注,更能得到老师及时地辅导与反馈,学习效果与进步幅度是以往教学中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得到大幅的提高。
2.3 线上与线下的互通与融合
今天的大学生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极大受益者,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可以从他们已经习惯的渠道入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达到教育与影响他们的目的。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多数高校都有比较完备的课余体育管理制度,拥有比较丰富的活动内容与运动形式,但是如此火爆的运动态势,却始终不能真正吸引学生走上运动场。当然,这其中的缘由比较复杂,其中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我们的网上体育平台形式过于单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很多高校干脆就没有一个像样的网络平台。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整日在虚拟世界中遨游,而老师却在现实的校园体育活动中辛勤耕耘,两者的工作都不在“同一频道上”,师生如何沟通?怎样了解?影响又从何而来?当务之急就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通过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打造一个强大的虚拟网络信息平台,做到“有图有真相”,用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去打动和吸引,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影响和吸引学生的效果。
移动互联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陌生拓展空间,高校老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行为模式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以学生习惯的方式与途径,去引导、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达到吸引影响他们的目的,否则我们的辛勤努力,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失望结果。
参考文献
[1] 许晓凤,张惠敏,徐瑞晨.“宅生活”不意味着与世隔绝[N].中国教育报,2016-06-13.
[2] 李立红.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N].中国青年报,2014-01-14.
[3] 包芳.浅谈大学生如何走下网络走向校园[J].赤峰学院学报,2015(1):250-252.
关键词:移动互联 大学生 合理引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1(c)-0096-02
互联网让人类第一次实现了全球的沟通与交流,不论是大洋彼岸还是沙漠边陲,网络所及连接不断,人类真正突破了地域与自然的阻隔,“地球村”的时代真正到来了。移动互联网的强力介入,24小时随时在线的现代生活,早已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丰富多彩、变化万千的精彩世界,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无限的商机,但同时也使得一部分人长期沉迷于网络,其中高校学生成为了主要的“受害者”。严重的导致很多学生荒废了学业,整日游荡在虚拟的世界,最后只能被高校劝退,给学校、家庭和个人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很多高校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有的规定一年级新生不能使用电脑;学生上课期间必须关闭手机;有的高校更是斥巨资安装摄像系统,监督学生上课玩手机的行为;晚上熄灯后关闭无线网络等,总之,林林总总不胜枚举,学校对学生的手机管理可以说是全方百计、绞尽脑汁,到头来效果却并不明显,使得学校和学生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面对如此局面,学校、家长、社会都感到十分棘手。既然问题是由网络而起,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合适的手段与方法把学生从网络的沉迷中解救出来。
1 移动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伴随着青年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军,网络对他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要清楚认清这一明确的事实,才能有的放矢地加以科学引导与合理利用。
1.1 网络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移动互联时代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利用手机上网、聊天、购物、发微博、学习、看视频等。毫不夸张地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他们吃饭、睡觉以外的第三个重要内容,长此以往必然会对他们的学习态度、生活方式、交流手段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清楚认识这一现状,采取不同以往的新方式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1.2 活动内容与地点的迁移
以往学生“逃课”经常是去到操场或校外,现在则截然不同,多数是去到校外网吧或宅在宿舍。“宅”这个名词在移动互联时代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新内涵,主要专指上网一族长期脱离于现实生活,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他们虽然“足不出户”,但他们并不是好吃懒做或不爱劳动,而特指那些利用移动互联平台进行学习和生活的特殊人群。“宅”并不是与外界失去联系,反而“宅”的生活非常精彩,工作、学习、交友一样都不缺。由于活动地点的限制,这些人的日常活动方式大多在室内进行,与现实社会的交往逐渐减少,运用更多的网络语言和网络的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使他们与常人的沟通出现困难,随着户外活动的减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必然会出现“萎靡、颓废、缺乏活力与朝气”等,人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状况必然受到不利的影响。
1.3 关注的重点与视角发生转变
长期生活在现实社会的高校学生,他们更多的专注于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各项工作、学习和生活内容,而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学生他们更多的专注于网络,对现实生活无视或者漠视,更多的注重自己的个人世界,这样外部现实对他们的影响就会降低,面对这样的特殊人群,如果我们采取通过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和吸引他们的传统手段,收效就会微乎其微,甚至是毫无结果。
1.4 思维多元化的趋势更加显著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单项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等内容,由于信息渠道的单一性,学生的思维方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互联网时代,由于获取知识的渠道和途径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改变了青年传统的、单一的思维模式,移动互联打破了传统的媒体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学生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同时又是知识的接收者,是典型的平行传播模式。这对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首先从信息源来看,由于信息量的庞大与时时更新,发布者很难对信息进行准确把关与定位,这样必然导致信息传播的泛化;从信息内容看,网络的信息往往一味追求新颖,有些甚至会“反主流”,这样必然导致信息的多元化。这种变革就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拓展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去加工、选择、利用各种资源,产生出新的思维成果与观点,从而使得高校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朝着开放、发散的方向发展。无所不在的网络更加放大了青年的这一特点,他们遨游在大量的网络信息中,接受着不同群体的思维冲击,而移动互联网又让这种冲击更加容易实现,其结果就是更加促进了青年观察世界与思考问题的开放化、多元化。
1.5 拥有更强的独立性与反叛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大多是按照教師的教学程序由浅入深地学习和掌握技术知识,由于信息知识的不对称,学生要想彰显个性、独立表达自己的理解相对比较困难。移动互联时代大学生的学习平台、信息渠道、交流空间常常比老师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学生对某些问题的观察视角、了解的信息量可能超过教师,他们可以通过移动媒体在QQ、微信、微博等交流平台上,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轻松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思想、观点,接受别人的点赞、灌水、转载,在这里他们能够尽显自己的“无穷魅力”,毫无保留地捍卫自己的个人主见与思想,移动互联时代的大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能比以往的学生更具个人色彩。 2 为我所用的方法与手段
既然移动互联的网络触角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学习、思维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做的不是摒弃、禁止或抵触,而是和年轻人一样张开双臂去主動拥抱、积极大胆地尝试,进而加深体验与了解,充分运用移动互联提供的各种便利与可能——为我所用。
2.1 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由于互联网的“无所不在”,使得各种资源信息的全球共享,而移动互联进一步拓展了传统互联网的时间与空间,让人们可以通过高速的移动网络和强大的智能终端接入互联网,时时尽享丰富的数据业务和互联服务。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信息,人们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通篇或者全部了解、分析各种信息资源,只能够借助各种搜索工具的帮助,在浩如烟海的数据资源中截取“碎片化”的资源,经过自身的重组与再造形成个人的知识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移动互联时代这一新的特点,运用自身知识结构、理解与认识,将各种“碎片化”的信息资源经过加工、梳理、整合成若干个“数据模块”,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及时推送给每一个学生,这样不仅可以加快他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进程,也能够降低各种不良信息对他们进行侵袭的机会。同时也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较少、更新不够及时的突出问题。对于这些特定的“数据模块”的制作与加工,一定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突出“简洁实用、重点清晰、动感时尚、沟通便捷”等移动互联时代的特定元素。
2.2 传统教学时空的突破与拓展
移动互联的重要特点就是,将原来属于不同时空的各种资源实现了广泛的、全面的互通与互联。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将学生、教师、知识信息、运动项目、教学课堂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将传统教学中比较复杂、抽象的技术动作,通过各种视频软件实现直观、生动、具体的适时展示,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随时观看、模仿,教师也可以通过视频监控,随时了解学生的练习地点、水平等实时信息,有针对性地给予“一对一、面对面”的、私人定制式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时时关注,更能得到老师及时地辅导与反馈,学习效果与进步幅度是以往教学中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参加运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得到大幅的提高。
2.3 线上与线下的互通与融合
今天的大学生早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极大受益者,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社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可以从他们已经习惯的渠道入手,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达到教育与影响他们的目的。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目前多数高校都有比较完备的课余体育管理制度,拥有比较丰富的活动内容与运动形式,但是如此火爆的运动态势,却始终不能真正吸引学生走上运动场。当然,这其中的缘由比较复杂,其中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我们的网上体育平台形式过于单调、内容更新不够及时,很多高校干脆就没有一个像样的网络平台。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整日在虚拟世界中遨游,而老师却在现实的校园体育活动中辛勤耕耘,两者的工作都不在“同一频道上”,师生如何沟通?怎样了解?影响又从何而来?当务之急就是要立即行动起来,将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通过各种先进的网络技术打造一个强大的虚拟网络信息平台,做到“有图有真相”,用他们的“身边人、身边事”去打动和吸引,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影响和吸引学生的效果。
移动互联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陌生拓展空间,高校老师的思维方式、教学手段、行为模式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要以学生习惯的方式与途径,去引导、关心学生的一举一动,这样才能达到吸引影响他们的目的,否则我们的辛勤努力,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失望结果。
参考文献
[1] 许晓凤,张惠敏,徐瑞晨.“宅生活”不意味着与世隔绝[N].中国教育报,2016-06-13.
[2] 李立红.走下网络 走出宿舍 走向操场[N].中国青年报,2014-01-14.
[3] 包芳.浅谈大学生如何走下网络走向校园[J].赤峰学院学报,2015(1):250-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