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鸟三题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k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岸上柳依依 鸬鹚忙捕鱼
  看画,会勾起记忆。那些久远的往事,瞬间从记忆深处苏醒。哪怕是一片树叶,一朵小花,一段若无若有的初恋,甚至偷一个西瓜,拔一棵萝卜,这样竭力想遗忘的事,也会从记忆里复苏,清晰如昨。
  看胡湄的《鸬鹚捕鱼图》,就想起很多年前,在老家鸭河水库看到的鸬鹚。说实话,鸬鹚不是我喜欢的鸟,长相不好,单调的“嘎——嘎”声,既无韵味,也少了些粗犷。看见鸬鹚,不会刻意去观察,甚至不会多看两眼。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总是向美的。
  其实,看鸬鹚,很多时候,是远距离观看,模样朦胧,不太清楚。记得有一次,看到一只鸬鹚捕到一条鱼,仰着头把那条鱼从头部吞下。我看到那条鱼不停地挣扎,用尽力气甩动着尾巴,鳞片在阳光下粼粼闪光。真实地看到鸬鹚捕鱼,仅此一回,此后再也没有看到。
  真正近距离看到鸬鹚,是多年前在家乡。一个捕鱼的老人,他养了两只鱼鹰,常在家乡鸭河水库、冢岗庙水库捕鱼。鱼鹰,就是用鸬鹚驯化而成的。那时候,只要看到他回来,我们就会围上去,看他鱼篓里捕了多少鱼,看那些昂着头的鱼鹰。我们总是忍不住偷偷地用指头戳鱼鹰,每戳一下,鱼鹰就会发出“嘎——嘎”的叫声。老人看到我们戳鱼鹰,就说:“别招惹它,惹恼它叨人,可疼了。”听说鱼鹰叨人,吓得我们赶紧缩回手,再也不敢碰一下,生怕惹恼鱼鹰,叨得我们顺手流血。
  鸬鹚,头和脖子黑色,浑身上下满是黑色羽毛,翅膀褐色伴有白色丝状羽毛。上嘴黑色,下嘴灰白色,腿黑色。身上的羽毛分不同部位,在阳光下閃耀着紫绿色、铜褐色、蓝黑色金属光泽。从远处看,就是一黑色大鸟。此鸟属于大型的食鱼游禽,嘴呈锥形,有锐利的钩。善于潜水捉鱼,因此常被人驯化捕鱼,就是人们常说的鱼鹰。
  鸬鹚的种类也很丰富,大约有三四十种。它们常在海边生活,但不是真正的海洋鸟类。据说,鸬鹚的祖先是淡水鸟类,与海洋鸟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除了在海洋觅食外,它们的捉迹,遍布陆地上的淡水湖泊。
  鸬鹚与海洋鸟类的另一区别,就是它们不是集群鸟类,不像海鸥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但鸬鹚也集小群活动,它们飞行时头颈向前伸直,脚伸向后,因为翅膀扇动缓慢,几乎是掠着水面低空飞行。鸬鹚很多时间在水中游泳,游泳时头伸得很直,潜水时半个身子跃出水面,然后翻身潜入水中。鸬鹚潜水,基本上是为了捕鱼。它们不捕鱼时,就在岸边休息。有的蹲在石头上,有的蹲在树梢上,身子直立,不停地忽扇翅膀。鸬鹚忽扇翅膀,是因为它们的羽毛不防水,下水捕鱼或游泳,身上的羽毛就会湿透。为了飞翔,甩掉身上的水珠,把羽毛晒干,是它们唯一的选择。
  捕鱼,是鸬鹚的强项。它们在深水区捕鱼时,不是在水面,而是立在岸边的石头或树枝上,有时也立在水中枯枝上,眼睛盯着水面,寻觅窥视猎物。如果发现猎物,迅速跃入水中,准确捕捉猎物。如果是条大鱼,几只鸬鹚就相互合作,围捕猎物。在浅水区,鸬鹚往往采用偷袭的方式,偷偷来到猎物身边,然后用尖利的长嘴,对准猎物狠命一击。无论多么灵活的猎物,都躲不开鸬鹚的袭击。它们捕到鱼后,钻出水面,仰头把鱼吞进宽大的咽喉。
  再看看胡湄的《鸬鹚捕鱼图》,画面与我的所见是多么的相似。画中,苍茫的远山,老柳树,湖水,浮萍,两只鸬鹚。一只蹲在柳枝上,另一只嘴里噙着一条鱼,头上扬,准备把鱼吞下去。上面的鸬鹚,望着下面的鸬鹚,是羡慕?还是两只鸬鹚在交流着什么?不得而知。
  从画面上看,这是两只自由的野生鸬鹚。它们在大山的湖泊里,悠闲地捕鱼。没有人控制它们,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成果。也可能,下面的那只鸬鹚捕到鱼后,仰着头,对上面的那只鸬鹚说:“下来吧,这条鱼给你吃。”上面的那只鸬鹚说:“你吃吧,看把你累的。”你不能不相信,它们是一对恩爱的鸟夫妻。
  可以肯定,它们不是受制于人的鱼鹰,它们是自由的。在《鸬鹚捕鱼图》中,你看不到育鹰人,看不到小船,也没看到鸬鹚蜕变为鱼鹰的痕迹,它们是自然的,没有驯服的鸬鹚。
  曾经,我看到过鸬鹚被驯化成的鱼鹰,它们捕鱼的场景,有一种凝重的沧桑美。
  一条河流,波涛汹涌,一条划子船上,一个孤独的老人,坐在船头,两只鱼鹰,蹲在鹰架上,划子船悠悠荡荡,漂在河流之上。这样的画面,有点沧桑和凝重,带着古典的味道。看得出来,这种捕鱼方式,带着农耕时代的痕迹。这是三十多年前的风景——家乡最传统的鱼鹰捕鱼。
  在我们家乡,用鱼鹰捕鱼,叫玩鹰。玩鹰,就是驯化鱼鹰,用来捕鱼。捕来的鱼,拿到集市上换钱。我们老家,玩鹰的不多,家乡没有湖泊海洋,不以渔业为生,靠玩鹰维持不了生活,也不能发财。家乡的两个水库,都是人工水库,虽说河里有鱼,但很少有人捕鱼。水库沿岸的农民,以种地为主,捕鱼,只是农闲之时的一种爱好。
  我们村子里的温老三,就是唯一的捕鱼人。他是个光棍,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他也不种庄稼,就靠着两只鱼鹰吃喝。每天,温老三撑着划子船,带上鱼鹰,在鸭河里游荡。鱼抓多了,也不会兴高采烈;抓少了,也不会垂头丧气。日子对他来说,就是玩的。别人是过日子,他是混日子,只要饿不着就行。
  他的两只鱼鹰我见过,墨绿色的翅膀,栗色的背部,腹部多为灰白色,长长的脖子,总是缩在肩胛里,翅膀有点耷拉。这种叫鸬鹚的水鸟,看上去没有美感,猛一看,像只鸭子,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他的两只鱼鹰,据说是花大价钱买来的,一只鱼鹰,都在四五十元左右。不要小看这百八十元,在当时,集贸市场上一斤大米,也就两角钱左右,一百元可以买五六百斤大米呢?
  两只鱼鹰,蹲在船头,每只鱼鹰的脖子上,温老三给各套上一个脖套。他就蹲在船头,发现水中有鱼时,打一声哨响,两只鱼鹰跃入水中,一会儿工夫,鱼鹰从水中探出头,嘴里叼着一条鱼。因为脖子上套着脖套,鱼鹰无法将鱼吞下去,就转回船边,温老三把鱼摘下来,放到鱼篓里。这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几十次、上百次,时间久了,人就像机器,一个只知道收鱼的机器。既没有喜悦的笑声,也没有沮丧的表情。   鱼鹰也一样,不断地重复着下水捕鱼,跃出水面给主人送鱼。如果鱼鹰捕到一条大一点的鱼,温老三就高兴地摘下鱼,然后从船舱里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鱼,奖赏鱼鹰。如果鱼鹰捕上来的是一条小鱼,就不奖励。受到奖励的鱼鹰,会高兴地“嘎——嘎”大叫,然后跃入水中,继续捕鱼,期待着再次受到主人的奖励。这种激励方式很有效,也很有趣。
  其实,用鱼鹰捕鱼,捕到的都是小鱼,抓到半斤四两重的鱼,温老三就很满意了。最大的鱼,也就斤把重。捕斤把重的鱼,需要两只鱼鹰合作。温老三只有两只鱼鹰,一般是捕不到大鱼的。运气好的话,一天能捕个十斤八斤;运气差的话,一天也就三五斤。那时的小鱼,每斤五六毛钱,十斤小鱼,也就卖个五六块钱。在今天看来,五六块钱,连半斤猪肉都买不到。但当时的五块钱,能买到四五斤猪肉。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贸市场上,黑黝黝、胖乎乎,活蹦乱跳的鲢鱼、鲤鱼、草鱼、鲫鱼、鲶鱼摆满了市场。那些小鱼小虾,已不能带来可观的收入,鱼鹰捕鱼,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很多人都把鱼鹰卖掉,或者是放生,种地之余,外出打工。家乡的水库里,再也看不到玩鹰人和鱼鹰的身影。
  温老三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病故,他的两只鱼鹰,在他死后被人放生。捕鱼人和鱼鹰,早已成为记忆,或者说成为了历史。在我们家乡的那条河流上,再也看不到孤独的老人,看不到颠簸的小渔船,更看不到捕鱼的鱼鹰。三十多年的沧桑风雨,把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天地一新。留下的除了久远的往事,还有老家的那条河流,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变迁。
  虽然鱼鹰捕鱼是国人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但与大自然的和谐相比,并不那么重要。当某一天,你在江河湖泊看到成群的鸬鹚,它们矫健的身影,在天空中飞翔,在汹涌的波涛里潜入潜出,一只只鸬鹚,嘴里叼着一条银光闪闪的小鱼,“嘎——嘎”地叫着,你就觉得,那些古老技艺的失去,并不值得留恋。
  其实,每次看到鱼鹰,我总觉得,鱼鹰是可怜的鸟。它们每天辛勤地劳作,但自己的劳动成果,却无法享受。能不能得到主人的奖赏,还得看主人的脸色。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鸟,它们不能自由地飞翔,被主人用一根绳索,固定在船头。它们的命运,本该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却任人摆布。
  牡丹开富贵  凤凰呈祥瑞
  从没见过这样美丽的鸟,它只出现在我们的想象里,出现在古老的传说里,出现在画家的画轴中。这鸟,就是凤凰。
  其实凤凰,它曾经真实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在这片热土上载歌载舞,带给人们以美妙的舞姿,悠扬的歌声;带给人们祥瑞、梦想、希望和快乐!
  我们的先祖,曾经目睹过它们美丽的身影。但岁月流逝,山河更迭,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美丽的凤凰,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线内,甚至没有留下一声与人类告别的鸣叫,就灰飞烟灭,了无痕迹。只留下它们飞翔过的蓝天,丰沃的土地,苍郁的森林,蜿蜒的山川和河流。
  凤凰消失之后,人们一直在怀疑,世间是否有凤凰这种鸟。有人认为,所谓的凤凰,只是神话中的鸟,是人们的凭空想象。也有人认为,凤凰是真实存在的,它们曾经生活在远古的大地上。可能是气候的因素,也可能是环境的改变,它们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也曾一度认为,凤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一直把凤凰当成神鸟,凤凰只是一种象征,一种隐喻。
  当我在某一天,突然看到任熊的《牡丹凤凰》时,我突然改变了我的看法,我觉得,凤凰,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可能厌倦了尘世的烦扰,躲到一个无人打扰的地方,远离了红尘俗世。在那个美丽而又宁静的世界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是的,就是现在,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天,甚至每一刻,一些美丽鸟们,从我们生活的大地上,悄无声息地离开,走进一个没有尘世纷扰的静谧世界。
  这天地太大,大得没有一片蓝天可以翱翔,大得没有一根树枝可以栖息,大得没有一条河流可以饮水,大得没有一片湖泊可以自由地游泳,大得没有一片草原可以觅食。它们只有离开,别无选择。
  也许,现在活蹦乱跳的孔雀,很可能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突然离我们远去。几百年几千年后,我们的后辈子孙,也只有靠着想象,去完成对一只孔雀的复原;或者对着他们祖先留下的画轴,去认识一只孔雀。他们也会认为,他们祖先画中的孔雀,也是凭着想象画出来的,孔雀只是神话中的鸟。
  不是吗?我们看看任熊的《牡丹凤凰》吧。也许,在很早的时候,凤凰就是任熊画中的模样。任熊通过画笔,根据先辈们的描述,复原了几千年前的凤凰。画中,一只凤凰立于山石之上。此时牡丹花正在怒放,立于山石之上的凤凰,忍不住仰首长鸣。凤凰尾羽直立,栩栩如生;牡丹婀娜妩媚,娇艳华贵。看画,你就觉得,此时此刻,你正站在凤凰对面的一块山石上,与它久久地对视。你就觉得,凤凰的鸣叫声,随着风撞击你的耳膜。凤凰长长的尾巴,随着那一声声长鸣,在风中不停地摆动。
  看到这幅画我就想,眼前的凤凰,确确实实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不管别人相信不相信,但我相信。在远古的时候,它们站着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脚下的土地。
  循着先祖们的足迹,我在寻找一种曾经活着过的鸟——凤凰。
  最早的凤凰图像,出现在新石器时代。在民间烧制的彩陶上,有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的象牙骨器上,有双鸟纹的雕刻,据说是古代凤凰最早的图像记载。
  关于凤凰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尚书·益稷》一篇中。据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百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箫韶之曲连续演奏九章,凤凰随樂声翩翩起舞。这就是“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孔传:“灵鸟也,雄曰为凤,雌曰皇。”
  《山海经·南山经》里也有记载:“有鸟焉,其形如鹤……名曰凤凰。……是鸟也,自饮自食,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在《山海经·南山经》里,凤凰是作为一种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现的,所以说,凤凰是祥瑞之鸟。
  在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曾发现过如下一条记载:“甲寅卜,呼鸣网,获凤。丙辰,获五。”意思是说:商王指令臣鸣用网捕鸟,于丙辰这天捕了五只凤。由此可见,记载中所说的用网捕到的鸟,是活生生的凤凰鸟。   《白虎通》云:“黄帝之时,凤凰蔽日而至,是来必众多也。”从记载里可以看出,当时的凤凰经常成群结队,遮天蔽日。那个时候,凤凰是一种常见的鸟类,就像今天的麻雀一样,多不胜数。
  对于凤凰形态,古代也有记载。《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许。”《说文》:“凤,神鸟也。天老曰:凤之象也,鸿前、鳞后、蛇颈、鱼尾、鹳嗓鸳思,龙纹、龟背、燕颌、鸡喙。”《韩诗外传》:“凤鸣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鸣,昼鸣曰保章,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汉李陵诗:“凤凰鸣高冈,有翼不好飞。”《瑞应图》中记载:“凤不啄生虫,不折生草。”
  据此,我们对凤凰的形态有了大致的了解,其形状为:形体高大,脖颈细长,如蛇;背部隆起像龟背;喙如鸡,颌如燕;羽毛上有花纹,尾毛分叉如鱼尾;不吃虫子,以植物为食;雌雄鸣叫不同声,雄鸟鸣叫“即即”,雌鸟鸣叫“足足”;它们喜欢成群结队,多达上百只;因为形体高大,足脚细长,体态如鹤,行走时样子很傲慢,不善于飞行,但喜欢歌舞。
  在我们先祖的记载里,凤凰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无可争议的。它们确实就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与人类共生共荣,直至消失。但记载里凤凰的形态,似乎与我们想象中的美丽形象有点差别,但凤凰依然是美丽的鸟,是祥瑞的象征。
  在任熊的《牡丹凤凰》中,凤凰的形态,基本与古人描述中的凤凰相似,但唯一不足的是,画中的凤凰,脖颈没有像描述中的那样,细长如蛇颈。
  林良也画过凤凰,在他的《凤凰》中,大山的一隅,皓月当空,宁静而又幽远。在一巨石之巅,一只华丽绝俗的凤凰,轻轻地飞落在石崖之上。它单腿独立,倨傲俊逸,身姿飘然,颈上的羽毛,层层竖立,随风而起,翅膀微微上翘,似动未动。它的尾羽修长,似瀑布飘然而下。它的四周弥漫着淡淡的云雾,几丛淡竹,随风摇曳,显得格外的神秘。此刻,它面朝一轮明月,目光平静,眺望远方。也许,在这孤寂的夜晚,它在想念自己的伴侣,想念自己的儿女。或者,它还未婚,想念自己的梦中情人。
  林良的这幅画,凤凰是美丽的,也与先祖们的描述是一致的。我突然想起,在众多的鸟类中,雄鸟基本羽色华丽,引人注目;雌鸟羽色灰暗,缩头秃尾的。可能凤凰也像孔雀一样,雄鸟鲜艳,雌鸟灰暗。如果是这样,任熊的画中的凤凰是雌鸟,而林良画中的凤凰就是雄鸟。
  我突然想笑,鸟与人类相比,雌雄差别很大。人类与鸟类恰恰相反,女人花枝招展,男人灰头土脸。看看现在满大街耀眼的都是女人,花枝乱颤,让人不敢直视。我就想,如果人与鸟雌雄变换一下角色,该有多好啊!
  画的真实与否,与凤凰是不是真实存在过,并不矛盾。重要的是,凤凰是真实的,在这片土地上,它们快乐地生活过。只是,它们又在这片土地上消失了。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活着的精灵,凭空消失。它们曾经遭遇了什么样的灾难?
  可是,任凭我挖空心思,却找不到凤凰消失的原因。因为,我找不到关于凤凰灭绝的只言片语。这种生活在尘世的鸟,就像空气,无声无息地飘散。
  但我知道,每一种物种的灭绝,绝对不是无缘无故的。我想起了一种已经灭绝的鸟,这种鸟叫渡渡鸟。它产于印度洋毛里求斯岛上,渡渡鸟体态高大,高一米左右,是一种不会飞的鸟。它们以水果为食,生活在陆地。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最终导致它们彻底灭绝。
  在远古,鳳凰是吉祥鸟,不可能遭到大规模的捕猎。不过,谁又敢保证呢?如果凤凰在某一个时期,变成了不祥之鸟,那么,它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乌鸦曾经也是吉祥鸟。唐代以前,乌鸦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有着吉祥和预言作用的神鸟,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
  但唐代以后,乌鸦被视为不祥之物,主凶兆。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明代周履靖《占验录》说:“乌鸦早鸣,主火光之灾。”乌鸦从吉祥鸟、孝鸟成为不祥之物,也就几十年上百年的时间。那么谁又能说凤凰不会由吉祥之鸟变为不祥之鸟呢?
  如果排除猎捕,凤凰灭绝的原因,很可能是生存环境遭到人为的破坏和自然灾害,或者是食物链遭到破坏。据记载:凤凰不吃虫子,只食生草。如果遇到连年干旱,无草可食,它们的灭绝就在情理之中。不管什么原因,凤凰已经灭绝。这种美丽的鸟,我们已无缘一见。尽管遗憾,但无能为力。
  不过,我在想,我们无法挽回凤凰灭绝的惨剧,但我们可以拯救正在濒临灭绝的鸟类,让我们遗憾的事情不再发生。研究专家估计,在过去500年内,共有279种鸟的种类和亚种类消失。原因是:鸟类栖息地的破坏、外来入侵物种、全球气候变化、现代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等,事实上,濒临灭绝的鸟类名单,要比我们想象的多得多。因此,保护鸟类、避免鸟类灭绝,刻不容缓。
  枝上柳絮吹  野鸭戏水时
  乡村总是宁静,没有城市里喧嚣的人声,没有车辆和机器的轰鸣声。山野里,只有鸟的声音,杂乱地歌唱。风凑着热闹,呼地刮过,带着一丝哨音,掠过山坡,从低洼冲出去。风过低洼处,总会有一条小溪,或者是一个堰潭,再或者是一条河流,荡漾的水面,挂着一丛丛水草,几只野鸭,在水面上嬉闹。在北方山区,小溪、堰潭、河流,处处可见。这是北方山区独特的风景。
  很多年以前,在我们家乡,生活着成群的野鸭。这种叫野鸭的水鸟,其实就是绿头鸭。家乡人不管什么鸭不鸭的,他们把生活在水中的水鸟都叫野鸭子,或者叫“水母鸡”。
  我喜欢绿头鸭这种水鸟,我更喜欢“水母鸡”这样通俗的叫法。在乡村,看见堰潭里游玩的水鸟,我们总会说:“看,水母鸡,水母鸡。”为什么叫水母鸡?没有人能说清楚。我从记事开始,就这么叫,现在家乡人还这么叫。
  野鸭子似乎喜欢清静,它们常常逗留在山中的小溪和堰潭中,偏居在远离人的地方。也是,小溪和堰潭都隐蔽在山野里,格外的宁静。那一条条清澈的小溪,那一潭潭碧水,就是一片大海。对于野鸭们来说,溪流、堰潭、小河,就是它们祥和宁静的家园。它们在自己的家园里,尽情地挥洒着快乐。很多时候,野鸭们在水中游玩嬉戏。有的把嘴伸进水中不停地呱嗒;有的跃出水面,“嘎嘎”地叫;还有的忽扇着翅膀,在水面上跑;也有的游着游着把头一缩,钻进水下,不见了踪影。   我少年时代,性格孤僻,喜欢独来独往。寂寞时,我会走上山坡,在长满松树和栗毛的山坡上,晃来晃去,看见一只鸟,我看半天;看见一群鸟,我也会看半天。我在山坡上,我在鸟声里,消磨着时光。更多的时间,我会在家乡的河流、堰潭、小溪之间来回穿梭,看野鸭在水面上悠闲地游玩。我看见过一只野鸭从堰潭这边钻入水中,又从那边钻出水面,然后甩甩头,继续在水面晃荡。它们的悠闲,让我向往。
  其实绿头鸭,还是一种很耐看的水鸟。这种鸟的外形大小和家鸭相似。雄鸭嘴黄绿色,雌鸭嘴黑褐色,脚橙黄色,头和颈灰绿色,颈部有一明显的白色领环。上体黑褐色,夹杂有白色。胸部栗色,翅、两胁和腹灰白色。绿头鸭的美,美在头顶上的那片翠绿,鲜艳耀眼,惹人注目。
  绿头鸭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也喜欢在河流、湖泊、水库、池塘、山溪等水域活动。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梳理羽毛,精心打扮。它们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甲壳动物、少量的小鱼。
  每次看到野鸭,我就会停着脚步,远远地站着,看野鸭在水中游玩、觅食,不想离去。野鸭的快乐和自由,让我羡慕。有些时候,我们一群小孩,看野鸭在小溪和河流飞来飞去,起起落落,就有点开始嫉妒野鸭,弯腰捡一块石子,抛向水中,惊得野鸭扑棱棱飞。我们就高兴地拍着手开心大笑。
  那是多么和谐、宁静、温馨的场景!
  我想起一幅画,一幅久远的画。那是清人任熊的《柳鸭图》。山中,一条小溪,随风飘拂的柳树,一棵开满花穗的无名花草,一对嬉戏玩乐的野鸭。一只野鸭,扭头望着那棵开满穗状红花植物,很专注地凝目观望,好像那一串串的花穗,是一条条美味的小鱼。野鸭扭头仰望的神态,十分的可爱。另一只野鸭,则低头沉思,似乎世界是静止的,在宁静的世界里,它在思考着什么,回忆着什么?
  《柳鸭图》带给我们的是静谧,是和谐,是美妙。一山一树一花,一条溪流,两只野鸭,构成一个和平的家园。
  我想起了以前,想起了我们家乡,人与鸟的距离,曾经是那么的长。
  曾经的乡村,人与野鸭,是一种猎杀与被猎杀的关系。在人们的眼里,野鸭,这肥嘟嘟的水鸟,是那么令人垂涎欲滴。人们看野鸭,是一盘盘飘着肉香的美味,在营养普遍缺乏的年代,是难得的滋补品。野鸭成了人们猎杀的目标,他们三五成群,掂着火药枪,出没在堰潭、水库、河流边,他们躲藏在树丛里,贪婪的眼睛,盯着水面上游玩的野鸭。
  野鸭或者水母鸡,在那个年代特别多,成群结队,在河流、水库、堰潭里游玩、觅食。猎杀它们的人,时常在清晨或者黄昏,出现在野鸭们出现的地方,枪声响起之时,总会响起一阵欢呼声,那是血腥杀戮后的快感。
  我在老家时,有一次去南洼,经过南洼堰潭时,突然看见几个人,手里掂着火药枪,几个人呈扇形分开,用火药枪对准堰潭。离堰潭很远,我看见一群野鸭在游玩,大概有几十只,在水里钻来钻去。还没等我走过去,就听见几声枪响,那些刚刚飞起来的野鸭,纷纷坠入水中。几个人脱下衣服,打捞那些中枪的野鸭。大概有十几只,一溜地摆在面前,他们看着死去的野鸭,抽着烟卷,笑得脸上开了花。
  躺在地上的野鸭,刚刚还活蹦乱跳,在水面上游玩,瞬间就折翅而亡,抛尸荒野。还有那么一两只,在抽搐着,痛苦地挣扎,等待着死亡的来临。那一刻,我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卑微。
  没有人会这么想,他们想到的是美味带给他们的愉悅。在人们的意识里,生存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一只野鸭,就是一道美味可口的菜肴。当人们拿起枪瞄准野鸭时,当人们大口啃咬着鲜嫩的鸭肉时,他们就是这样想的。
  在我老家,当一种叫野鸭的鸟,给人们带来味觉的快感时,灾难就降临在它们的头上,成为人们猎杀的对象。
  只要有野鸭的地方,就有猎杀者的身影。在人与野鸭的博弈中,野鸭的警惕性越来越高,它们处处防备着人类,一有风吹草动,就腾空而起,瞬间消失在远方。捕猎野鸭的人说:“这小东西越来越精,人近不到跟前,打不着了。”
  在我的记忆中,我从没有近距离接触过野鸭,我只能远远地看着它们,在水中嬉戏,它们鲜活的样子,我无缘一睹。我看到的是它们血淋淋的尸体,还有临死前那痛苦的挣扎。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事实,可这确实是事实。我真的没有近距离地看过它们,我看见的是游在水中的野鸭,那朦朦胧胧的身影。
  我不知道,任熊所处的时代,猎杀野鸭,是不是也成为风气。但从《柳鸭图》中,我看到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许,那个时代也有猎杀,但没有我们那样残忍和血腥。任熊的画,就是告诉人们,只有构建美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构建人与动物美好的家园。
  我老家现在还有野鸭,因为没有了火药枪,因为生活好了,就没有人再打这种鸟了。可是,老家的堰潭,却看不到它们的身影。只有在远离我老家几十里的鸭河、冢岗庙水库才有机会看到。远远的,它们悠闲的样子,一如当年。
  最近几年,南阳的白河里,经常可以看到野鸭。我在河边散步时,看到过小群的野鸭在白河里游玩。只是距离太远,看不到它们的容颜,不知道是不是绿头鸭。
  有人曾用望远镜观察水鸟,他说是野鸭,但没说是绿头鸭还是绿翅鸭?我也没多问。只要野鸭还生活在我们家乡,就已足够。
  乡村人这样善待野鸭,似乎是最近的事。很早以前,他们手中,拿的不是望远镜,是火药枪。他们的眼中,不是欣赏野鸭的美,而是鲜美的野味。对待一种鸟的变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因为望远镜与土枪的变换,又缩短了一段距离。
  是的,当年残忍猎杀野鸭的血腥场景,在今天越来越少。人们对野鸭由猎杀到保护,虽然步子慢了一些,但毕竟向前迈出了一步。尽管迈出的一步,经历了几十年,也足以值得欣喜。这一步告诉我们,人们的生态意识正逐步加强,构建美好的生态家园,已不再遥远。
  我相信,若干年后,远离人群的野鸭,会慢慢地回到人们的身边。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虚无的想象。因为,人与野鸭的距离正在慢慢靠近。我们没有理由怀疑,梦想会成为现实。
  但愿,我们的家园,是一个人与鸟、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家园。当有一天,我们看到,人在地上走,鸟在天上飞,兽在自由奔跑。没有猎杀,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没有防备,人与动物相互凝视,相互交流,相互嬉戏。也许,这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家园。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夏天是蛙的鼓噪期,一场大雨刚剛下过,雨滴还在荷叶上不停地滚动,一群在稻田里,仰着脖子的青蛙,它们就像蝉一样,一起合奏,开始浅唱低吟。稻田里的水养育着蛙声,那一畦水塘里的蛙声,渐渐减弱时,夏天就越来越深了。夏天是一张迷人的信笺,一群游曳在水田里的蝌蚪,就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文字。夏日的雨 ,缠绵得像一个孩子,施展着任性的脾气,淅淅沥沥 ,一点一滴 ,在天地间游弋。朦胧间,黛山远了,街上的行人稀了,城镇
期刊
因聚焦性强﹑适宜线上自主学习等特征,微课在移动学习﹑MOOC教学中的应用日益普及.然而过于强调知识碎片化的微课也容易割裂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微课为单位组织的学习资源
1  从那两扇深蓝厚重的大门里走出,有种被遗弃的感觉。先是坐到监狱对面的树林里痛痛快快地哭一场,一只大鸟在树枝上陪他呜咽,他认不出那是只什么鸟,但绝对不是喜鹊。环境变化太大,已经不识路了。问路边卖鲜桃的农妇,县城在哪个方向,她反问他买桃吗,他摇了摇头,她不情愿地朝正东的方向指了指。  才几年,城外都建成新区,修成公园了,到处花香鸟语。每走不远就能看到一座漂亮整洁的公厕。往里走,老城区基本没什么变化
期刊
一  20多年前,我们就是邻居。  那时候,我们的关系就非常紧张,好几次差点打起来。但终因我手无缚鸡之力,打起来没有赢的胜算,就忍了。于是,他变本加厉,越发地蛮不讲理。我一直忍,一直忍,忍到忍无可忍时,我会叫他生不如死。我已经准备就绪了,有根铁棍被我藏在门后,哪天我被他惹毛了,怒从心中起,恶从胆边生的时候,我就用铁棍教训他,把他打趴下,叫他在我面前求饶!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我与他又在门口吵了起来
期刊
期刊
一  笑红来到柳河北村东地时,天已经很黑了。她是从省城赶过来的。从省城到柳河北村,也就是四个小时的车程,本来可以早些的,但她怕村里的阳光,也怕眼光,像探照灯一样,让她无处遁形。她要让夜色的黑幕罩着她,像躲进挂帘子的小屋,她能看见别人,别人看不见她。  竟然有月亮!她好久没有看到月亮了。月光不明亮,因为是多云的天气,夜色混混沌沌的,一切都像黑白片里的场景。笑红的轿车缓慢地行走在乡村公路上,快要进村了
期刊
期刊